風花雪月:日本海軍名艦全史:從幕末至現代八百餘艘艦艇名稱由來及艦曆縱覽(套裝全3冊)

風花雪月:日本海軍名艦全史:從幕末至現代八百餘艘艦艇名稱由來及艦曆縱覽(套裝全3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唐茜 著
圖書標籤:
  • 日本海軍
  • 艦船
  • 曆史
  • 軍事
  • 風花雪月
  • 艦曆
  • 幕末
  • 近代
  • 海軍艦艇
  • 套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颱海齣版社
ISBN:978751680939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3641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戰史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096
套裝數量: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與其他國傢貫於使用人名、地名和形容詞來命名艦艇不同,日本海軍艦船有一套相當獨特的命名規則——根據艦艇分類來確定名字的屬性。比如,雖然同為深海利器,和大型水麵艦艇無味的名稱相比,日本驅逐艦的命名則關乎“風花雪月”,“桂”、“島風”、“白雪”、“鞦月”等艦名都浪漫十足。
  《風花雪月:日本海軍名艦全史:從幕末至現代八百餘艘艦艇名稱由來及艦曆縱覽》是一部關於日本海軍艦艇名稱辭典性質的書籍,凡日本海軍入籍的艦艇,以及戰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大部分艦艇都包含其中。全書分為三冊,彩色印刷,近2000張珍貴艦船照片,全麵係統地展示瞭明治初期至如今日本艦艇的發展景況。是國內讀者深入瞭解海上鋼鐵戰士的第*手資料,能讓我們對今日之日本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內容簡介

  《風花雪月:日本海軍名艦全史:從幕末至現代八百餘艘艦艇名稱由來及艦曆縱覽》一書以艦艇命名的方式分成十個章節,共三冊。大量珍貴的曆史照片和簡明扼要的文字介紹瞭從明治初期至戰後八百餘艘戰艦的建造經曆、命名故事、技術特徵、參戰曆史等。
  上冊包括以日本古國、山嶽、河川、動物及漢語詞匯命名的軍艦,這當中不乏耳熟能詳的名字,如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重巡洋艦“高雄”號和“金剛”號等;中冊繼續為讀者講述以日語抽象詞匯、日本各地神社、日本各名勝地、天文地理方麵命名的部分艦船;下冊則為讀者介紹瞭以植物、禽鳥、島嶼、半島、海角、海峽等名稱命名的艦船,如“櫻”“小鷹”“韆島”“津輕”等。
  與其他國傢海軍的傳統一樣,一艘日本的軍艦除役後,該艦原名經常為新艦再度使用。戰後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也多為繼承二戰時的艦艇名稱,因此齣現瞭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迴顧曆史,重讀檔案,本書從艦艇名稱入筆,考察日本造艦技術的變化與進步之路。

作者簡介

  唐茜,廣西柳州籍,2007年起專職從事日語翻譯工作。曾參與譯製多部二戰題材著作,係“戰艦”係列叢書主創之一,尤擅長日本海軍相關史料的翻譯整理,編著有《日本海軍艦載兵器大圖鑒》一書。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古國名
山嶽名
河川名
漢語祥瑞動物名
一般漢語詞匯名
和式詞匯名
天文地理名
植物名
禽鳥名
島嶼名
海角、半島、海峽及其他地名
主要參考資料

精彩書摘

  “雪風”號為陽炎級驅逐艦8號艦,於1938年8月2日在佐世保海軍工廠動工,1939年3月24日下水,1940年1月20日竣工,標準排水量2033噸,最大航速35.5節,竣工時裝備6門127毫米主炮及2座610毫米四聯裝魚雷發射管。其艦名在遠古平安朝時代的文學作品《蜻蛉日記》中就已齣現“雪風銳兮,終日不歇”,指雪和風,或者是摻雜著雪的風。
  1940年正式服役後,“雪風”和“初風”、“黑潮”號組成第十六驅逐隊,次年,“黑潮”號轉編他隊,代之加入新建的“天津風”、“時津風”號,屬最新銳的驅逐隊,編配在第二艦隊第二水雷戰隊。
  竣工不到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此艦的首戰是菲律賓攻擊戰。之後,在太平洋戰爭中,此艦幾乎參加瞭所有的主要戰役,不斷戰鬥但皆生還,幾乎沒有損傷,戰死者不到10人。而且,四代交替的戰時艦長,戰後30年均仍健在。
  ●馬裏亞納海戰至萊特灣海戰
  在塔威塔威島訓練時,“雪風”號因觸礁導緻推進器摺斷,航速因此減半,經緊急處理後,航速恢復到25節。不久,6月19日爆發馬裏亞納海戰。損傷尚未完全復原的驅逐艦,無法參加機動部隊的決戰,但是小澤司令官為報“雪風”號多年來的功勛,予其擔任隨隊油船船隊(航速很慢)的護航任務。不過,這個船隊被美軍潛艇發現並遭到襲擊。“雪風”號以魚雷反擊,擊退美軍潛艇。其中一艘油船受創無法航行,“雪風”號受命將之擊沉。因為此艦的齣色錶現使船隊損失減到最小。
  眾所周知,日軍在馬裏亞納海戰中慘敗收場,6月下旬,戰敗的艦隊返迴瀨戶內海,但是燃料不足的情況益趨嚴重,因此整個艦隊再次移至馬來半島隆加錨地。
  盟軍攻勢日益熾熱,終於登陸菲律賓萊特島。日軍在此則展開“捷一號”作戰計劃,海上艦隊全力發動攻勢,美、日雙方在此爆發萊特灣海戰。
  以“大和”、“武藏”號等5艘戰列艦,以及10艘重巡洋艦為主力的栗田艦隊(32艘),1944年10月22日及以後的數日,展開悲壯的戰役,其詳細過程不在此贅述。總之,“雪風”號隸屬此艦隊,突破聖貝納迪諾海峽,毅然在薩馬島海戰中發動魚雷攻擊。護航航空母艦“岡比亞灣”號(Gambier Bay,CVE-73)被擊沉,不知是否為此艦的魚雷,但確為魚雷所為。
  毫無航空兵力護航的海上艦隊,齣擊的結果在齣戰當時即可預知,在大群的美機如預料中不斷糾纏攻擊之下,能夠返迴文萊灣的隻有14艘,其中毫無損傷的僅“雪風”號而已。
  ●失敗的“信濃”號護航
  1944年11月19日,殘存的艦隊踏上迴國之途,25日到達柱島。“雪風”號隨即受命護航需要迴到橫須賀修理的“長門”號,27日抵達橫須賀,無暇休息,28日,此艦與“濱風”、“磯風”號擔任剛竣工(實際上省略各項嚴密測試)的超大型航空母艦“信濃”號返航瀨戶內海的護航任務。
  但是,護航任務未能完成,“信濃”號28日下午6時齣港,29日淩晨即被美軍潛艇“射手魚”號(Archer-fish,SS-311)的4枚魚雷擊中,上午10時55分在潮之岬海麵沉沒,是日本海軍有記錄的壽命最短的艦艇。艦長阿部俊雄大佐與艦共命運,生還者約1000人,為“雪風”號等3艘驅逐艦救起。
  在“雪風”號的戰曆中,此次護航作戰失敗,但是否為它的責任,研究學者們認為有以下幾點因素:
  第一,從橫須賀齣航,鑒於曆次戰役的經驗,護航驅逐艦方麵主張“天未明即齣航,以靠岸方式航行”,但擔心遭遇空襲危險的“信濃”號方麵則主張“夜間齣航,走海路航行”,結果采用“信濃”號的主張(決定權在“信濃”號艦長)。
  第二,11月29日淩晨0時左右,也就是半夜時分,“雪風”號的哨兵發現潛艇(一說是浮上來的艦體,一說是潛望鏡),急忙通知“信濃”號,但後者並未發布攻擊命令仍舊南進。
  從文萊迴國途中,第十六驅逐隊司令艦“浦風”號被美軍潛艇擊沉,司令榖井大佐與艦命運與共。無暇正規指揮係統而倉促下達作戰命令以緻遭此悲劇,這是之後伊藤正德氏的看法。
  總之,護航驅逐艦參與激烈戰役戰敗之後,迴國無暇休息又接受此重要使命,以及“信濃”號方麵毫無準備等,這些不利條件任誰也無可否認。
  ●衝繩特攻之神話
  聯閤艦隊的末日——1945年4月“大和”海上特攻作戰。當年3月,美軍成功登陸衝繩,太平洋戰爭進入最終階段。
  聯閤艦隊司令部遷至陸地,在神奈川縣的日吉颱駐紮後,第一艦隊之名徹底消失,海上主力部隊移至第二艦隊。司令官為前軍令部次長伊藤整一中將。雖名為主力部隊,實則主要機動戰力為戰列艦“大和”、輕巡洋艦“矢矧”、驅逐艦“雪風”號等8艘艦艇。
  1945年4月6日,第二艦隊以單程燃料進行特攻作戰,受令於4月8日拂曉突擊衝繩。此次作戰稱為“天號作戰”,也是以死亡攻擊為原則的“菊水作戰”之一。不過,這完全是輕率的死亡命令。“大和”艦隊的行動早為美軍察覺,4月7日下午即遭到數百架美機數次攻擊,該艦隊因此消失在坊之岬海麵。
  艦隊消失瞭,但是“雪風”號卻沒被擊沉。對空戰鬥2小時,毫發無傷,勇猛的寺內艦長欲以單艦突入衝繩,但日吉颱發齣瞭停止作戰命令,此艦將漂流海上的官兵救起,擠滿整艘艦,返迴佐世保。除此艦外,生還返航的僅有“鼕月”、“涼月”、“初霜”號,共4艘。當時,在此艦的糧艙裏發現未爆的火箭彈,其強盛的戰運已成為神話。
  之後,此艦退至日本海宮津灣,在此處參與連日的空襲戰鬥。一次空襲時,“雪風”號為瞭躲避炸彈不慎觸到水雷,但幸運的是這顆水雷引信失靈,而同行的“初霜”號也因為規避動作碰上水雷而爆沉。
  1947年5月,“雪風”號以最優秀的戰艦身份受到占領國的贊揚,6月,抽選分割賠償殘存戰艦,此艦被“中華民國”抽中,因而引渡“中華民國”。
  7月6日,“雪風”號從橫須賀齣港,告彆日本,航嚮上海。伊藤正德氏記載曰:
  引渡儀式在上海的埠頭舉行,艦內四處整頓,一塵不染,湧現小型的赤穗城。登艦檢查的英、美海軍軍官均感慨地說:“我們不曾見過如此整齊的軍艦”。“雪風”號即使到瞭最後一日仍謹守著日本艦名。
  編入“中華民國”海軍的“雪風”號改名“丹陽”,作為“中華民國”海軍的旗艦。“雪風”號成為一國海軍的總旗艦,實是料想不到的命運。
  戰後20年,日本有誌之士興起“雪風”歸還運動,呼籲和“三笠”號以紀念艦來永久保存,但終未實現。1966年“丹陽”號除籍,因船體老化及颱風侵害而解體。隻有其舵輪和錨贈予“雪風”保存籌備會,該會於1971年12月8日將其捐贈給海上自衛隊,在江田島的教育資料館公開展示。
  ●戰後日本迴顧的“雪風”
  戰爭結束11年後,海上自衛隊有瞭第一艘國産的驅逐艦,當時稱之為甲型警備艦,1953年度計劃建造2艘1700噸艦,不知以何名稱命名,引起眾人爭議,對於此事,原海將築土龍男的說法如下:
  “我相信重新整建的日本海軍以自己的力量建造軍艦,其艦名,特彆是主要戰艦名稱,極具深刻意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令德國人難以忘懷最早建造的德國巡洋艦命名為“艾姆甸”,以及命名為“德意誌領”的第一艘有名小型戰艦,這些以強而有力的祖國地名來當艦名,的確是給戰敗後感到挫摺的德國人民有所鼓舞。
  從這層意義來看,(中略)我們選擇瞭到戰爭結束後運氣不錯仍殘存下來的“雪風”,眾所周知,“雪風”號隸屬以最精銳著稱的第二水雷戰隊,幾乎參加瞭所有的戰役,其後雖經曆數次的改編,但直至參與“大和”戰役時仍驍勇善戰,而且戰後又參與復員人員的運輸工作,不愧是到最後仍服務奉獻的名艦。
  “雪風”號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活動情形,如一幅捲軸畫,我們以感恩之情推舉“雪風”之名命名新造的第一艘艦。
  鑒於海上自衛隊的任務關係,搜尋經驗豐富的護衛作戰老手,結果找到在《海上護衛戰》一書中稱頌的姊妹艦“春風”號。戰爭爆發當時,“春風”號編在舊製部隊,所以始終默默從事單純的護航任務,並無參與艦隊戰役留下顯赫戰績。1944年末,“春風”號為美軍潛艇魚雷所傷,但直至戰爭結束,它仍是使軍艦旗幟飄揚的名譽之艦。”
  ……

前言/序言

  相信國內許多軍迷對舊日本海軍的軍艦並不陌生,對它們的裝備、性能、戰曆等都如數傢珍。不過,對於艦名的命名標準和由來應當不甚瞭解,對此,本書專門做瞭介紹,凡日本海軍入籍的艦艇,以及戰後日本海上自衛隊大部分艦艇都包含其中,從明治初期日本海軍創立至戰後海上自衛隊的如今,艦艇的數量達八百餘艘,可說是一本日本海軍艦艇名稱的辭典性質的書籍。
  日本海軍製定艦名選定標準,自從1874年8月海軍大輔川村純義製定艦名標準之後艦艇就有瞭係統命名的慣例。江戶幕府時代的海軍艦艇的名稱後會帶有“丸”字,如“鹹臨丸”等,之後將“丸”字改為“艦”字,如“蟠龍艦”等。而明治維新之後,又將艦名中的“艦”字去掉,並一直沿用至今。在這些命名標準中,最大的特徵是不會使用人名。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如破冰艦“白瀨”號就使用瞭日本第一個敢於到南極探險的白瀨矗陸軍中尉之名。不過,海上防衛廳在采用“白瀨”一名時,解釋說此名不是人名,而是取自南極昭和基地附近的地名“白瀨冰川”(雖然此地名也是取自白瀨矗中尉之名),就此解決瞭艦名不能采用人名的這個爭議。那麼,讓我們來迴顧一下日本海軍創設以來艦名選定的沿革。
  1868年,江戶幕府和諸藩敬獻的艦艇,直接使用原來的名稱。但新建造的艦艇,其名稱則由海軍卿(海軍大臣的前身)選定後提交給太政大臣。
  1874年8月,海軍大輔川村純義經由太政大臣嚮天皇請奏,建議取本國的名山、大川、古國名或者偉人之名作為艦艇名。除瞭人名,其他的提議均獲得瞭天皇的許可。
  1885年12月,艦艇名稱由海軍大臣選定數個待選艦名,經侍從長嚮天皇請奏。按照慣例,每艘艦艇上奏兩個艦名,由天皇選擇其一,有時明治天皇也會另起一個艦名。
  1897年3月22日,魚雷艇的命名全權交給海軍大臣做主,無須經過天皇許可。1902年5月16日以後,驅逐艦也跟著效仿。
  1905年4月23日,當時的海軍大臣山本權兵衛草擬瞭艦名選定標準方案,並交予天皇裁定。對此,明治天皇提齣瞭疑問,在進行瞭部分修正後,同年8月1日,規定瞭戰列艦采用古國名、一等巡洋艦采用山嶽名、使用“鞦津洲”等特彆名稱,以及戰歿艦名的繼承使用所需時間(三年)等標準。與國外的情況不同,日本海軍一般不繼承使用戰歿或者因事故、遇難等沉沒的艦艇名稱,隻有小部分艦名例外,如“八島”,但是要等三年之後。
  1921年1月14日,除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及巡洋艦以外的艦船命名全權交給海軍大臣負責,將選定的名稱上奏天皇即可。
  1933年12月19日,航空母艦、戰列艦等的名字同樣由天皇裁定,其標準為采用祥瑞動物名。
  另外,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俘獲清朝數艘艦艇,仍舊沿用原來的名字,如“鎮遠”。1905年日俄戰爭時所捕獲的俄國艦艇無法沿用原名,就按照原來的讀音改為與海戰戰場及當時有關的日本名稱。采用戰場地名的比如:“尼古拉一世”號改為“壹岐”號,“阿普拉剋辛海軍上將”號改為“衝島”號。而“畢耳多夫”號改為“皋月”號,是因為日本海海戰發生在5月(日本將陰曆5月稱為“皋月”)。另外也有直接音譯的,如“安哥拉”號改為“姊川”號。
  以下是從日俄戰爭以後至太平洋戰爭結束期間的日本海軍艦艇命名標準,由於采用數字名的艦艇不在本書範圍,故省略:
  戰列艦——古國名。其中的“扶桑”屬於特例,采用瞭日本的美稱。
  航空母艦——祥瑞動物名。1943年命名標準中又加入瞭山嶽名。
  一等巡洋艦(重巡洋艦)和戰列巡洋艦——山嶽名。
  二等巡洋艦(輕巡洋艦)——河川名。
  訓練巡洋艦——神社名。
  驅逐艦——與氣象、海況、季節等相關的名稱和植物名。八八艦隊方案在推行時,曾暫時使用“第OO驅逐艦”、“第OO號驅逐艦”的數字名。在規定瞭驅逐艦等級以後,有如下區彆:一、一等驅逐艦使用與氣象、海況、季節等相關的名稱,1943年起又追加瞭植物名;二、二等驅逐艦使用植物名。
  魚雷艇——禽鳥名。
  海防艦——島嶼或群島名。其中,“八十島”和“五百島”兩個名稱意指數量眾多的島嶼而非特定島。太平洋戰爭末期建造的海防艦中也使用數字名(丙型:奇數,丁型:偶數)。
  水上飛機母艦——在以往戰役中建立功勛的名艦之名,或典故。
  敷設艦——以布設水雷為主要任務的艦采用古戰場名、以往戰役的功勛艦之名;以布設防潛網為主要任務的則采用禽鳥名。
  敷設艇——禽鳥名、島名、海角名和數字名。
  內河炮艦——名勝古跡名。
  潛艇母艦——艦名最後一個字為“鯨”字。
  特務艦——海峽、港灣、海角及半島名。
  戰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艦艇命名標準根據“海上自衛隊使用船舶的區分以及名稱命名的訓令”(1960年海上自衛隊訓令第30號)規定,不使用人名和城市名,並且隻用平假名錶示,同級艦一般使用係列名稱(如初雪級的同級艦都帶有“雪”字)等。從事戰鬥的護衛艦之名,則多襲用舊日本海軍的艦名。部分列舉如下:
  直升機搭載護衛艦——山名或古國名。榛名級以前的直升機搭載護衛艦采用山名、舊日本海軍的一等巡洋艦和戰列巡洋艦的艦名。另一方麵,2007年下水的日嚮級護衛艦其命名標準在地名的範疇,且第一次采用舊日本海軍戰列艦“日嚮”號的古國名。2號艦“伊勢”號,也同樣選用舊日本海軍伊勢級戰列艦的首艦之名。
  導彈護衛艦——山名或天文地理名。裝備艦對空導彈的導彈護衛艦中自“天津風”號以後,艦名中均帶“風”字。但是,金剛級以後的神盾艦均采用山名。
  通用型護衛艦——天文地理名。均帶有“風”、“波”、“雨”、“雲”、“月”、“雪”及“霧”等字。
  地方部隊護衛艦——河名。但是早期的艦名中還有“朝日”、“曙”等非河名,五十鈴級以後固定使用河名。
  潛艇——海況、水中動物及祥瑞動物名。海上自衛隊最早保有的潛艇是從美國租藉的貓鯊級潛艇“翼齒鯛”號(USS Mingo,SS-261),以“黑潮”之名入籍。2007年11月5日,命名標準追加瞭祥瑞動物名,最早使用的名稱為“蒼龍”。實際上,還沒有一艘自衛隊潛艇使用過現實的水中動物名。
  掃雷艦、掃雷艇——島名。
  掃雷母艦——海峽或水道名(兩者實際是同一概念,一個寬一個窄而已)。
  敷設艦——海峽名。
  大型運輸艦——半島名或海角名。
  補給艦——湖泊名。
  訓練艦——神社名。
  海洋觀測艦——風光地名。
  驅潛艇——草木名或禽鳥名(視噸數采用二字、三字、四字平假名)。
  破冰艦——山嶽名或冰川名。
  本書以艦艇命名的方式分成十個章節,共三冊。在書中,每一個艦名,除瞭漢語名稱之外,還標示瞭其日文平假名和英文名,並簡述此艦的建造經曆、艦名意義、性能及一些參戰曆史等。戰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艦艇名稱不再使用漢字,而直接用平假名錶示。但這些平假名的艦艇,它們的前代卻是用漢字,即使沒有前代,本書也解釋瞭相對應的漢字。因此,每艘艦艇都有漢字艦名對應,以方便國內讀者閱讀與查詢。
  上冊包括以日本古國、山嶽、河川及漢語詞匯命名的軍艦,這當中不乏耳熟能詳的名字,如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重巡洋艦“高雄”號和“金剛”號等。
  中冊繼續為讀者講述以日語抽象詞匯、日本各地神社、日本各名勝地以及天文地理命名的部分艦船。
  采用日語抽象詞匯、神社和名勝地命名的艦船數量並不多,在現代的海上自衛隊也是如此,而數量眾多的驅逐艦大部分采用風、雪、月等自然現象,聽起來浪漫優雅。戰後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也多為繼承二戰時的艦艇名稱,因此齣現瞭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
  另外,許多太平洋戰爭時含“潮”字的驅逐艦名被戰後海上自衛隊的潛艇繼承,也有許多艦名為海上自衛隊的潛艇首次使用,如“春潮”、“磯潮”、“濱潮”等。
  下冊,繼上、中冊之後,最後為讀者簡析以植物名、禽鳥名、島嶼名、半島名、海角名、海峽名等命名的艦船。
  以植物名命名的艦艇為舊日本海軍的丁型驅逐艦與二等驅逐艦以及戰後海上自衛隊成立初期由美軍提供的大型登陸支援艇(具體為花草名)與護衛艦(具體為樹木名),且有很多為海上自衛隊首次采用,如“雛菊”、“罌粟”等,目前海上自衛隊已沒有以植物名命名的艦艇。以禽鳥名命名的艦艇主要為舊日本海軍的魚雷艇、敷設艇(實際隻有2艘)、敷設艦(急設網艦,實際為4艘),以及海上自衛隊的掃雷艇(由舊日本海軍的驅潛特務艇變更而來)、驅潛艇(目前已無此艦種)、導彈艇(最新型的隼級)。
  日本為島國,島嶼數量眾多,其名十分適閤用於需要大量建造的艦艇的命名,如戰後海上自衛隊為數眾多的掃雷艇全部使用島名命名,而舊日本海軍主要用於為敷設艦(艇)命名。而最後部分的半島名、海角名等則多用於為特務艦命名,如給油艦、運輸艦、給糧艦等,海上自衛隊則用於為運輸艦、敷設艦等命名。
  到此,關於日本海軍艦名的介紹收尾瞭,編者盡可能地為每一艘艦艇配上圖片,但仍有不少因年代久遠等原因無法找到相關的圖片。另外,由於艦艇數量眾多而且手中擁有的資料有限,其中的錯漏必不可少,關於這一點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風花雪月:日本海軍名艦全史:從幕末至現代八百餘艘艦艇名稱由來及艦曆縱覽(套裝全3冊)》 一部梳理日本海軍百年興衰的史詩巨著 內容簡介: 《風花雪月:日本海軍名艦全史》是一部體例嚴謹、內容翔實、考證嚴謹的宏大史詩,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日本海軍波瀾壯闊的百年曆史長河,從幕末時期悄然興起的艦船力量,一路審視至二戰後日本海上自衛隊現代化建設的曆程。全書共分三冊,以八百餘艘不同曆史時期、不同類型日本海軍艦艇為綫索,深入挖掘其命名淵源、艦艇性能、服役經曆、關鍵戰役參與以及最終的命運歸宿,力求呈現一部立體、鮮活、全景式的日本海軍艦艇圖鑒與曆史畫捲。 第一冊:奠基與崛起——幕末至日俄戰爭時期 第一冊著重描繪瞭日本海軍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艱難奠基與初步崛起。在此階段,日本正值明治維新,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海軍建設成為國傢富強的重要戰略。本冊將詳細介紹: 幕末時期對西學的引進與初步實踐: 探討黑船來航後,日本如何引進西方艦船技術,建立海軍的初步構想,以及早期購買、仿造的西方艦艇,如“觀柳丸”、“淩風丸”等,這些艦艇雖然簡陋,卻開啓瞭日本海軍的序幕。 海軍製度的建立與人纔培養: 詳細闡述日本海軍軍官學校的創辦,以及派遣留學生學習西方海軍知識的努力。通過介紹早期海軍將領,如勝海舟、榎本武揚等人的貢獻,勾勒齣海軍人纔隊伍的雛形。 甲午戰爭前的海陸並進: 重點梳理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前,通過購買、建造,逐步壯大的過程。例如,對“扶桑”級、“金剛”級等早期主力艦的介紹,分析其設計理念與性能特點。同時,也會涉及一些巡洋艦、魚雷艇等輔助艦艇的裝備情況。 甲午戰爭的洗禮與震撼: 詳細剖析甲午戰爭中,日本海軍如何運用新式艦船和戰術,一舉擊潰北洋水師,確立其在東亞海域的霸主地位。本冊將重點分析“吉野”、“高韆穗”、“八重山”等主力艦在戰爭中的錶現,以及其命名背後的曆史文化意義。 日俄戰爭的全麵決戰: 深入研究日俄戰爭中,日本海軍如何憑藉更先進的艦艇和更精銳的指揮,在對馬海戰中取得輝煌勝利,震驚世界。本冊將重點聚焦“三笠”、“敷島”、“朝日”等戰列艦的強大火力與戰略作用,以及“齣雲”、“常磐”等裝甲巡洋艦在海戰中的關鍵地位。同時,也會梳理當時日本海軍的戰術思想與組織變革。 艦艇命名的新趨勢與文化解讀: 深入探討這一時期日本海軍艦艇命名的特點,從地名、山川河流,到曆史人物、神話傳說,分析其背後所蘊含的民族情感、國傢意誌以及對海洋力量的追求。例如,“比叡”、“赤城”等艦名,不僅是地理標識,更承載瞭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 第二冊:走嚮巔峰與擴張——第一次世界大戰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 第二冊將聚焦日本海軍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即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崛起,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擴張與躊躇滿誌。這一時期,日本海軍的規模和實力迅速膨脹,開始在國際海軍舞颱上扮演重要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提升: 探討日本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如何抓住機遇,擴大實力,並攫取德國在太平洋的殖民地。本冊將介紹參加青島戰役的艦艇,以及戰後接收的德國軍艦。 戰列艦時代的輝煌: 詳細介紹日本海軍引以為傲的“長門”級、“陸奧”級等超級戰列艦,分析其在當時世界海軍中的領先地位,以及“八八艦隊”計劃的雄心壯誌。本冊將深入剖析這些巨艦的設計理念、武器配置、裝甲防護以及在各大閱兵和軍事演習中的風采。 重型巡洋艦的時代: 重點梳理“妙高”級、“高雄”級等重型巡洋艦的建造與服役。分析其火力、速度和續航能力,以及在遠洋偵察、炮擊支援等任務中的作用。本冊將詳細描述這些艦艇的性能參數和設計亮點,以及其在特定海域的部署情況。 航空母艦的黎明: 詳述日本海軍在航空母艦發展史上的早期探索。介紹“鳳翔”、“赤城”、“加賀”等早期航空母艦的誕生,分析其從戰列艦改裝的特點,以及早期艦載機的使用與戰術設想。本冊將重點展示航空母艦如何逐漸改變海戰模式,為未來的空海一體化作戰奠定基礎。 潛艇與輔助艦艇的發展: 介紹日本海軍在潛艇、驅逐艦、掃雷艦、布雷艦等輔助艦艇方麵的發展。分析不同類型艦艇的性能特點和在戰爭中的作用,如“海風”級驅逐艦,“呂號”潛艇等。 艦艇命名的新意與象徵: 深入探討這一時期艦艇命名的演變。除瞭延續傳統的地名,也開始齣現瞭一些更具象徵意義的名稱,如“陸奧”取自古國名,“信濃”代錶古老民族,以及以神話傳說命名的艦艇。分析這些名稱如何體現日本的民族自豪感、擴張野心以及對強大海軍的追求。 第三冊:榮耀與覆滅——太平洋戰爭與戰後重建 第三冊將迎來日本海軍曆史上最輝煌也最悲壯的篇章——太平洋戰爭。本冊將全麵展現日本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曆程,從偷襲珍珠港的輝煌,到最後的戰敗,以及戰後海上自衛隊的重建。 珍珠港的黎明: 詳細迴顧偷襲珍珠港的作戰過程,重點介紹執行任務的航空母艦“赤城”、“加賀”、“蒼龍”、“飛龍”、“翔鶴”、“瑞鶴”等,以及參與行動的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分析此次襲擊的戰略意義與戰術細節。 太平洋戰場上的激戰: 全麵梳理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主要戰役,如中途島海戰、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萊特灣海戰等。本冊將重點分析“大和”級、“武藏”級超級戰列艦在戰爭初期的威力,以及它們的輝煌與最終的覆滅。詳細介紹“翔鶴”級、“瑞鶴”級等航空母艦在空海決戰中的作用,以及它們承載的希望與絕望。 特攻作戰的悲歌: 詳細介紹日本海軍在戰爭末期采取的“神風”特攻等玉碎作戰,展現瞭戰爭的殘酷與日本海軍士兵的絕望。本冊將列舉參與特攻的艦艇,以及那些為國捐軀的年輕生命。 艦載機與艦艇的協同作戰: 深入分析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艦載機與艦艇的協同作戰模式,以及其戰術的演變。重點介紹零式戰鬥機、九九艦爆、九七艦攻等著名艦載機,以及它們如何與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等配閤作戰。 戰敗的終結與反思: 詳細描述日本海軍在二戰中的戰敗過程,以及戰後艦艇的處置情況。本冊將迴顧那些最終被擊沉、解體或移交給盟軍的艦艇,並反思日本海軍的興衰曆程。 戰後重建與海上自衛隊: 介紹日本在戰後如何在美國的扶持下,逐步重建海軍力量,即海上自衛隊的誕生與發展。本冊將介紹海上自衛隊早期的艦艇,如“鞦月”級驅逐艦,“初月”級驅逐艦,以及現代化巡邏艦、護衛艦等,分析其裝備特點與戰略定位,以及海上自衛隊在地區安全中的作用。 艦艇命名的新視角與時代烙印: 深入分析這一時期艦艇命名的變化,除瞭繼承傳統,也更加注重體現日本的民族精神和國傢戰略。例如,一些艦艇的命名可能與曆史事件、著名人物或地區名稱相關,反映瞭日本海軍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政治和軍事訴求。 全書特色: 史料宏富,考證嚴謹: 本書匯集瞭大量珍貴的曆史資料,涵蓋瞭日本海軍的各種官方文獻、軍事報告、艦船圖紙、照片、迴憶錄等,並經過瞭嚴謹的交叉考證,力求真實準確。 視角獨到,深度剖析: 不僅僅是艦艇的簡單羅列,而是從宏觀的曆史背景、戰略意圖、戰術運用、技術發展以及艦艇命名背後的文化內涵等多個維度,對日本海軍進行深度剖析。 圖文並茂,直觀生動: 書中配有大量珍貴的曆史照片、艦船綫圖、作戰示意圖等,使得枯燥的史料變得生動形象,便於讀者理解。 體例清晰,便於查閱: 全書按照時間順序和艦艇類型進行編排,並附有詳細的目錄和索引,方便讀者查找特定艦艇的信息。 宏大敘事,史詩巨著: 本書以八百餘艘艦艇為載體,將日本海軍百年來的興衰變遷娓娓道來,呈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海上史詩畫捲。 《風花雪月:日本海軍名艦全史》不僅是一部關於艦艇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部解讀日本海軍發展曆程、摺射日本國傢命運變遷的史學巨著。無論您是軍事史愛好者、海軍艦船迷,還是對近代日本曆史感興趣的讀者,本書都將為您帶來一次深刻而難忘的閱讀體驗。它將帶領您在風花雪月的時代背景下,觸摸那些鋼鐵巨獸的溫度,感受它們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的深深印記。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艘艦艇,首先要從它的名字開始。《風花雪月》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一點,並將其發揚光大。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艦艇名稱,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艘艦艇名字背後的意義和淵源。從古代的詩詞歌賦,到壯麗的山川河流,再到象徵著勇氣與犧牲的詞語,這些艦名仿佛都承載著日本海軍的某種文化基因。這種對艦名細緻入微的解讀,讓我對這些艦艇産生瞭一種前所未有的親近感,仿佛它們不再是冰冷的鋼鐵集閤,而是擁有靈魂的、鮮活的生命。而隨之而來的艦曆縱覽,則更是錦上添花。它不僅僅記錄瞭艦艇的服役年限和參與過的戰役,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對每一段艦曆的梳理,展現瞭這些艦艇在曆史舞颱上留下的印記。無論是輝煌的勝利,還是慘痛的失敗,都構成瞭一段段令人難忘的故事。這套書不僅滿足瞭我對艦艇知識的渴望,更讓我對日本海軍的曆史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

這套《風花雪月》讓我看到瞭日本海軍艦艇發展史的另一麵,是那些我們平常可能不太關注,但卻極具曆史意義的艦艇。從幕末時期,日本海軍還是一個萌芽狀態,到逐漸發展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海上力量,這其中的變化和演進,在這套書裏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八百多艘艦艇,這個數量級本身就說明瞭其內容的豐富程度。最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沒有迴避那些二戰後時期,日本海軍重新組建的艦艇,並且同樣給予瞭詳盡的艦名由來和艦曆介紹。這展現瞭一種客觀、全麵的曆史觀。艦名的由來,讓我窺見瞭日本文化中對於自然、神話、以及曆史事件的崇敬,這種命名方式往往能摺射齣當時社會的一種精神風貌。而艦曆的縱覽,則讓我們看到瞭這些艦艇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為國傢海洋戰略所做的貢獻。這本書不僅是對艦艇本身的介紹,更是對一段復雜而又充滿魅力的曆史的梳理和解讀,讓我對日本海軍的理解不再局限於“大和”、“武藏”這樣的巨艦。

評分

能夠獲得這套《風花雪月:日本海軍名艦全史》,感覺就像挖到瞭一座金礦!我一直對軍事裝備,尤其是海軍艦艇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時候,市麵上能找到的書籍要麼過於泛泛,要麼隻聚焦於個彆幾艘著名的巨艦。《風花雪月》則以一種近乎完美的廣度和深度,將日本海軍從幕末至今的艦艇發展史呈現在讀者麵前。八百多艘艦艇,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能夠將它們一一列舉,並且為每一艘艦艇都找到其獨特的命名由來,這需要多麼強大的研究功底和耐心!我特彆喜歡它對艦名背後故事的挖掘,這讓我看到瞭日本人對命名的一種情懷,是將自然、文化、曆史和願景融入到這些鋼鐵巨獸之中的一種方式。而艦曆的縱覽,則讓我得以窺見這些艦艇從建造、服役到退役的完整生命周期,它們在曆史的洪流中扮演過的角色,以及它們最終的命運。這本書不僅僅是艦艇的圖鑒,更是一部濃縮的日本海軍發展史,充滿瞭引人入勝的細節和值得深思的曆史信息。

評分

作為一名深度軍迷,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係統梳理日本海軍艦艇發展脈絡的權威著作,而《風花雪月》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這套書的體量感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三冊的厚重,承載著八百多艘艦艇的生命軌跡,這不是簡單的信息堆砌,而是對一段波瀾壯闊曆史的深刻記錄。最吸引我的是它對艦名由來的考據,很多名字我雖然熟悉,但其背後的文化意涵和曆史淵源卻知之甚少。這本書如同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嚮導,為我一一解開這些謎團。例如,為何某些戰列艦會以著名的山脈命名,又或者驅逐艦的名字是否與神話傳說有關?這些細節的闡釋,讓原本冰冷的艦船名稱變得鮮活起來,賦予瞭它們更深層次的意義。而且,每艘艦艇的艦曆,不僅包括瞭標準的服役和退役信息,更著重於那些決定性的曆史時刻:它們參與瞭哪些標誌性的戰役?在其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叱吒風雲的明星艦,還是默默無聞的支援者?這些艦曆的梳理,讓我對日本海軍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戰略部署和作戰風格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套書的價值,遠超一時的閱讀快感,更像是一座值得長期鑽研的知識寶庫。

評分

這套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海軍曆史和艦船細節著迷的讀者量身打造的!翻開第一頁,就如同穿越瞭時光隧道,從幕末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一路見證日本海軍如何一步步崛起,直至今日的現代化力量。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如“戰艦大和”、“蒼龍”、“瑞鶴”,它們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這本書沒有止步於簡單的名錄,而是深入挖掘瞭每一艘艦艇的命名淵源,這纔是最令人驚喜的部分。是取自壯麗的山河,還是象徵著古老的傳統?是紀念偉大的戰役,還是寄托著民族的期許?這種“知其名,更知其意”的探索,讓我對這些鋼鐵巨獸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而且,不僅僅是名稱,每艘艦艇的艦曆縱覽更是詳盡得讓人驚嘆。服役時間、關鍵戰役、命運走嚮……仿佛一本本生動的軍艦傳記,將它們從下水那一刻起的輝煌與坎坷,一一呈現在眼前。八百餘艘艦艇,這個數字本身就足夠震撼,而《風花雪月》將它們一一梳理,付以血肉,實在是功德無量。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史詩級作品。

評分

很好,專業細緻!

評分

6666666666666

評分

日本海軍艦艇名稱起的相當好,瞭解一下。

評分

京東的這次郵寄沒有造成書的損壞,我一下買瞭11本,裝瞭一個大箱子,估計是快遞扔不動吧

評分

很詳實的考證,漲姿勢瞭

評分

非常棒

評分

書不錯,內容翔實

評分

很詳實的考證,漲姿勢瞭

評分

還行,從幕末至現代八百餘艘艦艇名稱由來及艦曆縱覽》是一部關於日本海軍艦艇名稱辭典性質的書籍,凡日本海軍入籍的艦艇,以及戰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大部分艦艇都包含其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