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反思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值得一读。
本书以苏共高层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作为研究苏联兴亡的核心线索。为进行历史比较和更充分地论证苏共高层领导人的理论素养与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内在联系,作者在深刻反思苏联亡党亡国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从以列宁为核心的苏共第一代领导人和以斯大林为核心的苏共第二代领导人谈起,贯穿研究了以赫鲁晓夫为核心的苏共第三代领导人、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苏共第四代领导人以及以戈尔巴乔夫为核心的苏共第五代领导人的理论素养问题,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高层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直接决定了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力,进而决定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研究苏共高层领导人的理论素养与苏联兴亡关系问题,不仅是研究苏联亡党亡国的新视角,而且从源头上抓住了苏联亡党亡国研究的要害问题。
刘舸,1968年出生,河北抚宁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国际政治学系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燕山大学两岸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所所长,2009—2010年度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国际共运、地区安全与发展、台湾问题。代表作:《脱离群众是导致苏共领导层变质的关键因素》《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概念分析》《韩国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及其战略选择》等。
第一章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及其前提条件
第一节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建者和传承者
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核心的主心骨
三、无产阶级政党威信和形象的最主要体现者
四、共产主义事业的首要倡导者
五、革命和建设历史转折关头的决策者
第二节无产阶级领袖发挥历史作用的前提条件
一、理论素养
二、实践历练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内涵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表现形式
一、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而不是教条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二、养成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习惯
三、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并具备良好的党性修养
四、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能力
六、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第三章列宁的理论素养与苏联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第一节列宁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节列宁创立了俄国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
第三节在捍卫真理中展现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第四节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五节新经济政策理论: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四章斯大林的理论素养与“斯大林模式”的伟大成就
第一节在革命的办报生涯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节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历练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第三节在党内思想斗争中捍卫和继承列宁主义
第四节领导苏联探索并创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
第五节认真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第六节对斯大林晚年在工作中所犯错误的分析
第五章赫鲁晓夫理论素养的缺陷与苏共理论导向和决策失误
第一节片面评价斯大林引发国内甚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
第二节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第三节把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严肃性变为随意性发挥
第四节改革在总体上演变为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拙劣行动
第六章勃列日涅夫缺乏理论素养与苏共意识形态和执政危机
第一节不读马列导致庸俗的世界观
第二节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辩证分析
第三节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社会信仰危机和苏共执政挑战
第七章戈尔巴乔夫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苏联亡党亡国
第一节一个自称“二十大产儿”的领导人
第二节借“公开性”丑化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节在“民主化”和“多元化”的旗号下剥夺了苏共的领导权
第四节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成为埋葬苏联的坟墓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本书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也进行了不少探讨,尽管篇幅相对较短。我注意到作者对“斯大林模式”的文化审查如何扼杀了艺术的生命力,这一点分析得相当到位。书中对比了几位重要作家的命运,他们作品的命运,以及这些事件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民众对官方叙事的接受程度。例如,对解冻时期文学思潮的短暂兴起到迅速冷却的描述,就像是给整个社会施加的某种周期性的痉挛,展现了文化土壤的脆弱性。这种对“软实力”衰退的捕捉,在我看来,是理解苏联解体前社会氛围变化的关键一环。它说明了,一个政权光靠强大的武力是无法长久维系的,一旦精神层面的信仰和共鸣瓦解,基础就会动摇。这种对知识分子群体心理状态的描绘,非常细腻,甚至带有一丝文学批评的笔触,与前文的宏观经济分析形成了有趣的张力。
评分这本书在组织结构上的安排,非常具有“学术气质”,它采用了一种近乎编年史的线性叙事,辅以主题式的深入剖析。每一次章节的过渡,都像是一次历史时钟的拨动。我个人比较欣赏它在处理“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的那种克制与审慎。作者没有急于给“改革”贴上成功或失败的简单标签,而是着重分析了“加速主义”本身的内在矛盾——即在没有准备好替代方案的情况下,过快地放松了对中央集权的控制,导致了地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井喷式爆发。书中对“公开性”政策的后果分析得尤其精彩,它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将长期被压抑的社会矛盾和历史冤案一股脑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加速了人们对现有体制的信任瓦解。这种对改革悖论的洞察,非常深刻,体现了作者对后冷战时代历史反思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地缘政治冲突和外交策略的部分,展现出一种近乎冷峻的现实主义视角。我尤其关注它对古巴导弹危机后,美苏双方心理博弈的描写。作者没有过多渲染戏剧性,而是聚焦于决策层内部的压力、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平衡如何影响了最终的决定。书中引用了一些解密档案(虽然未指明具体来源,但叙述的细节感很强),揭示了当时军方鹰派与鸽派之间拉锯战的激烈程度。这种对“棋局”的拆解,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大国博弈中,理性与非理性的边界是如何模糊的。再者,书中对阿富汗战争的叙述,与其说是军事评论,不如说是一次对帝国主义过度扩张的深刻反思。它细致地描绘了苏联如何被卷入一个泥潭,以及这场战争对国内士气和财政造成的“黑洞效应”,这一点与我们常听到的那种简单粗暴的“邪恶帝国”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更为复杂和具有历史厚度。
评分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苏联兴亡的著作,着实让我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了经济体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特别是计划经济的僵化如何一步步侵蚀了苏联的创新能力与民众的积极性。书中详细描述了赫鲁晓夫时期对农业政策的几次重大调整,以及这些调整在短期内带来的波动和长期留下的隐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经济停滞的分析,那简直就是一幅缓慢失血的图景,从能源出口的过度依赖,到军备竞赛对民用工业资源的无情挤占,每一个数据和案例都像冰冷的匕首,精准地剖开了那个庞大帝国肌体的衰弱之处。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构建一个因果链条,解释了为什么曾经的“世界工厂”和“科技先锋”会在短短几十年间陷入泥潭。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剖析,让人不得不思考,看似坚不可摧的体系,其内部的裂痕是如何悄无声息地蔓延开来的。我感觉作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非常深刻,但其论述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这一面,对意识形态的渗透力描述略显单薄。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严谨和内敛的,几乎没有煽情的部分,这对于追求客观性的历史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优点。但对于一个普通读者而言,它偶尔会显得有些晦涩,尤其是在涉及特定的党代会决议和五年计划的技术细节时。虽然这些细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有时会让人感觉信息密度过高,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例如,关于苏共二十大后,对中央委员会权责划分的几次微妙调整的阐述,如果能用更具象化的比喻来辅助说明,或许能让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权力结构的微弱变化是如何累积成颠覆性的后果的。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啃读的“硬菜”,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复杂的分析工具,迫使读者自己去拼凑出那个庞大帝国的终极密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