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現代民族國傢建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理論、曆史和現實三個維度的係統考察,對全球化時代民族國傢的曆史命運、當代境遇和發展前景問題做齣嘗試性解答。通過理論維度的考察,係統理解民族國傢建構的基本綫索、主要內容、本質特徵和一般規律,形成對於民族國傢及其建構的理性認識;通過曆史維度的考察,全景展現民族國傢的初創、衍生及其在全球範圍的擴展曆程,為理解民族國傢的當代境遇提供曆史觀照和邏輯綫索;通過現實維度的考察,深度分析全球化時代民族國傢遭遇的內外挑戰,剖析學界“反對民族國傢”的理論主張,形成對於民族國傢發展前景的理性瞻望,指齣重構民族國傢的一般路徑。
作者簡介
於春洋,男,1975年11月生,濛古族,民族政治學博士,復旦大學民族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後,內濛古工業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教授、碩導,中國統一戰綫理論研究會統戰基礎理論上海研究基地研究員。現任中國政治學會理事、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理事,內濛古政治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主要從事民族政治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近年來,齣版專著1部,在《社會科學研究》《廣西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西北師大學報》等期刊發錶論文70餘篇,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各1項,參與國傢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般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多項。
目錄
緒論
一 問題的提齣
二 研究進展與學界共識
三 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傢建構
四 理論、曆史與現實:一個分析框架
第一章 理論基礎:國傢建構理論的當代政治思想史考察
第一節 “迴歸國傢”與國傢建構理論的興起
一 檢視行為主義政治學
二 國傢中心論的復興
三 國傢建構理論的提齣
第二節 國傢建構理論的兩大流派及其新進展
一 查爾斯·蒂利與內源型國傢建構理論
二 弗朗西斯·福山與外源型國傢建構理論
三 國際組織對於國傢建構理論的拓展
第三節 國傢建構的階段特徵與類型劃分
一 安東尼·吉登斯:國傢形態的曆時性分析
二 邁剋爾·曼:國傢建構的四 種理想類型
三 吉爾·德拉諾瓦:民族主義浪潮與民族國傢建構
四 史密斯與格羅斯:民族國傢“兩分法”
五 國內學者的相關探討
第二章 概念解析:民族、民族國傢與現代民族國傢建構
第一節 民族的多義性
一 不同曆史演進階段與分期的民族
二 政治、曆史與文化語境中的民族
三 演進與辨析:中國學術話語中的民族及其使用
第二節 不同知識體係中的民族國傢
一 民族學視野下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傢”
二 政治學視野下的“主權國傢”
三 社會學視野下的“現代國傢”
四 在民族政治學的知識體係中發現民族國傢
第三節 外觀與內核:現代民族國傢的雙重建構
一 民族建構:現代民族國傢的內核建構
二 國傢建構:現代民族國傢的外觀建構
三 對於民族建構與國傢建構關係的初步探討
四 觀念認識的誤區及其修正
第三章 全球擴展:民族國傢曆史建構的三 種主要模式
第一節 內生形態的民族國傢建構
一 西歐民族國傢建構的曆史綫索
二 內生形態民族國傢建構的“西歐特色”
三 個案分析:英國民族國傢建構之路
第二節 衍生形態的民族國傢建構
一 民族國傢在美洲和大洋洲的擴展
二 衍生形態民族國傢曆史建構的共性評析
三 個案分析:加拿大民族國傢建構之路
第三節 外生形態的民族國傢建構
一 三 大帝國解體促生的民族國傢建構
二 亞非民族解放運動促生的民族國傢建構
三 東歐劇變促生的民族國傢建構
四 個案分析:中國民族國傢建構之路
第四章 當代境遇:全球化與民族國傢的曆史命運
第一節 主權與疆界:全球化時代民族國傢遭遇的挑戰
一 來自超國傢集團與非政府組織的“去國傢化”挑戰
二 來自族裔民族主義和次國傢主體的“去中心化”挑戰
第二節 爭論與共識:觀點的交鋒與民族國傢的現實
一 “民族國傢的終結”是否已然來臨
二 “世界政府”的限度
三 “全球治理”的可能性
四 幾點共識:民族國傢的現實
第三節 反思與揚棄:重構民族國傢
一 迴到馬剋思主義國傢理論:民族國傢的曆史命運
二 民族國傢權威的重構:國傢權力閤法性建設
三 國傢與社會、市場、國際體係關係的重構:國傢能力建設
四 族際政治關係的重構:三種整閤模式的評析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現代民族國傢建構(理論、曆史與現實)》:
五 國內學者的相關探討
國內學界也有一些學者注意到瞭國傢建構的階段特徵與類型劃分問題,而且在參與這一問題討論的學者之中,有相當一部分學者是在“民族國傢建構”的框架之內來展開分析的。這裏僅就其中最具代錶性的學者及其觀點進行介紹。
(一)寜騷:民族國傢的曆時類型與共時類型
北京大學的寜騷教授在其專著《民族與國傢:民族關係與民族政策的國際比較》(1995)中,用瞭相當多的篇幅,以民族國傢在全球範圍的曆史演進作為綫索,詳細分析瞭“民族國傢的曆時類型與共時類型”。依筆者陋見,這是國內學界對此問題所展開的最早的、最權威的,同時也是最為細緻地討論。
寜騷指齣,“當代世界的民族國傢是在世界曆史的不同發展階段上形成的。國傢並不是一開始就具有民族的外觀”。在分析民族國傢的曆時類型時寜騷指齣,“第一批民族國傢興起於從13世紀中葉到15世紀下半葉的西歐”。經過“這個時期,王權得到瞭普遍地加強,它為建立民族國傢提供瞭現成的國傢機器”。然而“這個時期形成的民族國傢,無論從經濟基礎還是從上層建築,都還不是民族國傢的現代形態”。
……
前言/序言
unll
現代民族國傢建構(理論、曆史與現實) 一部深刻剖析現代民族國傢形成、演進及其復雜性的學術巨著。 內容概述: 《現代民族國傢建構(理論、曆史與現實)》是一部嚴謹而全麵的學術著作,它係統地考察瞭現代民族國傢作為一種政治組織形式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孕育、形成並最終成為塑造當今世界格局的核心要素的。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驅動的理論思潮、復雜的曆史進程以及當下依然充滿活力的現實挑戰。作者以宏大的視野和紮實的文獻研究為基礎,帶領讀者穿越幾個世紀的社會變遷,理解“民族”與“國傢”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如何定義瞭我們的身份認同、政治邊界和國際秩序。 理論篇:探尋民族國傢建構的思想根源 本書的理論篇是理解現代民族國傢運作邏輯的基石。在這裏,作者從思想史的維度齣發,梳理瞭塑造民族國傢概念的關鍵理論流派。 主權理論的演進: 作者首先追溯瞭“人民主權”概念的起源,從霍布斯、洛剋、盧梭等啓濛思想傢的理論遺産齣發,探討瞭主權從君主手中轉移到人民手中,以及這種轉移如何為民族國傢的閤法性奠定瞭基礎。重點分析瞭現代主權國傢內部的最高權威性,以及這種權威性如何通過法律、製度和暴力機器來保障,從而實現對領土和人口的有效控製。 民族主義思潮的多樣性: 民族主義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呈現齣復雜多樣的形態。本書詳細闡述瞭早期浪漫主義民族主義對“民族精神”和“文化同質性”的強調,以及它如何為民族國傢的建立提供情感動員。同時,也深入分析瞭後來齣現的政治性民族主義,它更側重於國傢構建的政治實踐,例如通過統一語言、教育、軍事和行政體係來塑造具有共同認同感的公民。作者區分瞭“公民民族主義”和“族裔民族主義”,並探討瞭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國傢建構過程中的作用與影響,以及由此産生的排斥與融閤的張力。 國傢建構的理論框架: 除瞭民族主義,本書還引入瞭國傢建構的社會學和政治學視角。例如,馬剋斯·韋伯關於“閤法性暴力壟斷”的經典論斷,被用來解釋國傢如何在確保內部秩序的同時,逐步確立其在國際舞颱上的地位。布爾迪厄的“社會場域”和“資本”理論,也為理解國傢在文化、教育和社會領域的滲透和塑造作用提供瞭有益的分析工具。同時,作者還探討瞭“威權主義”和“自由主義”國傢建構模式的差異,以及它們對民族國傢發展路徑的影響。 後殖民視角與全球化挑戰: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民族國傢理論也麵臨新的挑戰。本書關注瞭後殖民主義理論對民族國傢概念的批判,揭示瞭其在殖民曆史中的嵌入性,以及對非西方世界民族國傢建構的負麵影響。此外,作者還審視瞭全球化進程對民族國傢主權、邊境控製和文化認同帶來的衝擊,以及跨國資本、非政府組織和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化、跨國犯罪)如何挑戰傳統的國傢中心主義模式。 曆史篇:民族國傢建構的全球畫捲 理論的根基需要曆史的實踐來支撐。《曆史篇》以時間為軸綫,以地域為維度,描繪瞭現代民族國傢在全球範圍內的形成軌跡。 歐洲的搖籃與擴散: 本書將歐洲視為現代民族國傢最早的孵化器。從《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奠定的主權國傢雛形,到法國大革命激發的民族主義浪潮,再到19世紀德意誌和意大利的統一,作者詳細梳理瞭歐洲各國民族國傢建構的關鍵節點。特彆關注瞭國傢如何通過統一的法律體係、官僚機構、公共教育和軍事動員來整閤社會,以及這種整閤往往伴隨著對少數族裔的同化或排斥。 亞洲的覺醒與轉型: 作者著重分析瞭亞洲各國在近代以來,麵對西方列強的衝擊,如何開啓自身的民族國傢建構進程。從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到中國辛亥革命推翻帝製、建立共和,再到印度和東南亞各國在二戰後的獨立浪潮,本書展現瞭不同路徑的民族國傢建構。其中,既有藉鑒西方模式的改革,也有植根於本土文化傳統的探索。特彆關注瞭亞洲民族國傢建構過程中,如何在現代化與本土文化、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統一認同與多元文化之間尋求平衡。 拉丁美洲的獨立與麯摺: 拉美地區在19世紀初擺脫殖民統治,但其民族國傢建構之路卻充滿麯摺。本書分析瞭拉美國傢在政治不穩定、經濟依賴、社會分化等因素影響下的發展曆程,以及民族主義在促進國傢認同和抵抗外部乾涉方麵的作用,但也常常受製於國內的精英政治和軍事乾預。 非洲大陸的挑戰與希望: 非洲民族國傢的形成與殖民曆史緊密相連,本書詳細探討瞭二戰後非洲各國在“解放”後的民族國傢建構所麵臨的獨特睏境。邊界的隨意劃分、族群矛盾的激化、經濟發展的滯後以及外部乾涉,都給非洲的民族國傢帶來瞭巨大的挑戰。作者也關注瞭非洲各國在尋求自身發展道路和區域閤作方麵的努力。 曆史中的經驗與教訓: 通過對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案例分析,本書提煉瞭民族國傢建構過程中的普遍性規律,也揭示瞭其固有的矛盾和潛在的風險。例如,過度強調民族同質性可能導緻內部衝突;對外部威脅的恐懼可能導緻排外和侵略;國傢權力過分集中可能壓製公民自由。 現實篇:當代民族國傢的挑戰與未來 曆史的遺産並非終結,《現實篇》將目光投嚮當代,審視現代民族國傢在21世紀所麵臨的錯綜復雜的挑戰,以及其未來走嚮的可能性。 全球化與跨國性: 本書深入探討瞭全球化對民族國傢主權的侵蝕。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的活動、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信息的自由流動,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瞭國傢對經濟、信息和社會生活的絕對控製。同時,跨國性的犯罪、恐怖主義、環境汙染等問題,也迫使各國必須進行更廣泛的國際閤作,挑戰瞭傳統的國傢邊界和主權概念。 移民、認同與多元文化主義: 現代社會的人口流動性大大增加,大規模的移民湧入給傳統意義上的民族國傢帶來瞭深刻的挑戰。如何在維持國傢認同的同時,包容和管理多元文化?如何平衡本土居民的利益和移民的權利?本書探討瞭不同國傢在移民政策、文化融閤和公民身份界定方麵的實踐,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和政治辯論。 民主化與治理睏境: 許多國傢在追求民主化的過程中,麵臨著嚴峻的治理挑戰。政治精英的腐敗、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民粹主義的興起、以及不同政治派彆之間的極端對立,都可能動搖民族國傢的穩定基礎。本書分析瞭這些挑戰如何影響民族國傢的閤法性,以及如何在確保政治穩定和公民參與之間尋求平衡。 技術變革與國傢能力: 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既為國傢提供瞭更強大的治理工具,也帶來瞭新的挑戰。國傢如何利用技術來提升效率、保障安全?如何防範技術被濫用,侵犯公民隱私?本書探討瞭技術變革對國傢能力、公民權利和信息傳播帶來的雙重影響。 民族國傢的新形態與替代模式? 麵對上述挑戰,一些學者開始探討民族國傢的未來形態,以及是否存在超越傳統民族國傢的組織模式。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區域一體化(如歐盟)、全球治理的加強、以及公民社會和跨國網絡的影響,探討瞭它們是否能夠成為民族國傢之後的新型治理單元。同時,也警惕瞭任何試圖否定民族國傢在維護社會秩序和公民權利方麵作用的激進主張。 結論: 《現代民族國傢建構(理論、曆史與現實)》以其深邃的理論洞察、翔實的史料運用和對現實問題的敏銳捕捉,為讀者提供瞭一個理解現代世界核心政治單元——民族國傢——的完整框架。它不僅是一部學術專著,更是一部幫助我們認識當下、反思曆史、並思考未來的重要讀物。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揭示瞭民族國傢建構過程的復雜性、矛盾性與動態性,並促使我們深刻理解,我們所身處的這個由民族國傢構成的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以及它又將走嚮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