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长征
  • 红军
  • 中国工农红军
  • 历史
  • 军事史
  • 革命历史
  • 史料
  • 文献
  • 内战
  • 红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28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363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9
字数:2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汇集了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和第25军有关长征的重要史料,以电报、文件为主,并收有少量历史报刊文章。收录的文献,除注明出处者外,均由中央档案馆提供。所选文献,依照红军长征的发展阶段,按时间顺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例编排,分为5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1)》包括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前的部署;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瑞金到遵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1)》选录的电报、文件、文章,已经公开出版的按出版书籍转录,没有公开出版的依据档案原件刊印。在文献编辑中,为保持史料原貌,选文均据档案原件照录。原件中有错、漏、衍文的,处理处都留有痕迹;订正的字词用[]标出,脱漏的字用[]标出,多余字在字外加口标出,无法辨认的字或原件已标明的缺字用口标出。选文中用字,除特别需要保留原字体(繁体、异体)的,均按国家颁行的汉字简化字规定刊印。电报的标题,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纂规范拟定。原件无标点符号的加了标点符号。文电发出日期,按档案原件上所注标明,确有讹误的查证后作了订正并注明。对文电中需要说明的地方,作了题注及简单注释;凡人物、地名、事件等前文已注明的,无变化时不重注。

目录

一 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前的部署
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革军委关于派红七军团以抗日先遣队名义向闽浙挺进的作战训令(1934年7月)
中共中央关于开辟浙皖闽赣边新苏区给红七军团的政治训令
(1934年7月5日)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关于红六军团向湖南中部转移给红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1934年7月23日)
任弼时、王震关于执行二十三日训令部署情况致中革军委电
(1934年7月28、30、31日)
中央苏区面临的军事形势
(1934年8月18日)
总司令部关于国民党军情况和红军行动情况的通报
(1934年8月23日)
任弼时、萧克、王震关于红六军团拟以阳明山为根据地致朱德电
(1934年8月24日)
中革军委关于成立第二十一师的命令
(1934年8月25日于总司令部)
朱德关于红六军团向新宁、巫山地域转移致任弼时、萧克、王震电
(1934年8月26日)
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关于成立教导师的命令
(1934年8月26日)
中央组织局、总动员武装部等关于九月间动员三万新战士上前线的通知(1934年9月1日)
中革军委关于红六军团今后行动的补充训令
(1934年9月8日)
朱德关于红六军团应设法与红二军团取得联络致任弼时、萧克、王震电(1934年9月20日)
朱德关于红二十一、二十三师合编为红八军团及其任务致周昆等电
(1934年9月21日)
朱德关于目前战斗问题致各军团电
(1934年9月25日)
朱德关于十月中以前保住兴国致林彪、聂荣臻电
(1934年9月26日)
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
(1934年9月26日)
朱德关于抗日反蒋问题给陈济棠的信
(1934年9月)
朱德、周恩来关于派代表到寻邬与粤方代表谈判致周子昆、黄开湘电
(1934年10月5日)
朱德关于红三军团应在目前集中地进行补充和军政训练致彭德怀、杨尚昆电(1934年10月7日)
朱德关于红九军团转移到古城、瑞金间地域的部署致罗炳辉、蔡树藩电(1934年10月7日)
朱德关于红一军团向集中地域秘密移动致林彪、聂荣臻电
(1934年10月7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给中央分局的训令
(1934年10月8日)
……
二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从瑞金到遵义
附:代月、日、时电码表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1)》:
  中共中央关于开辟浙皖闽赣边
  新苏区给红七军团的政治训令①
  (1934年7月5日)
  (一)党中央与军委决定派遣七军团到敌人的深远后方,进行广大的游击活动,与在敌人最受威胁的地区,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七军团应在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之下,经过福建而到浙皖赣边行动。中央与军委的这个决定,是从下列的政治的理由出发的:
  A.四月十七日日本内阁独占中国的宣言及紧接着的许多新的侵略步骤(藏本事件,日本舰队的调遣与不断的在各个中国城市的军事演习,日本帝国主义在福建的积极活动,华北的通车通邮等),明白的标明了日本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就是中国的深刻的民族危机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狂妄的侵略之前,国民党继续着而且更公开与无耻的进行投降与出卖的政策(中满通车,承认地方交涉实际的出卖整个黄河以北及福建给日本),这种情况引起群众的极大的反帝反日情绪的高涨,党必须利用这种情况来开展反日运动与更进一步的来实现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口号。这方面除了已经采取的许多步骤之外(参阅中央四月二十日秘密指示信),中央与军委决定从主力红军中派遣一部分为抗日先遣队,以便在全中国的民众前面证明共产党与中国苏维埃与红军是唯一的真正的民族解放斗争与民族革命战争的提倡者与组织者,借此更进[一步]的揭露一切国民党的武断宣传,提高苏维埃与红军在全中国群众间的威信与推进群众的反日反帝运动到新的阶段。
  B.福建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南的首先的目的物,最近日本帝国主义在福建的活动是很大的加紧了,日本帝国主义这个步骤不仅是侵入华南的第一着,而且是以后直接武力干涉中国苏维埃的准备。另一方面,在福建的革命斗争首先是表现在农民斗争与游击战争方面在最近亦更加活跃了起来,除了闽北旧有的一部分苏区及游击区之外,在闽中之安溪、德化一带,闽东之福宁五县②及松溪、政和一带的赤色游击队在最近是有了新的活跃,部分的地方已经实行了分配土地与建立农村中的革命政权,蒋介石在福建腹地的兵力是极端的薄弱,并且在这里曾经有过几次小的士兵的背叛与骚动,浙江及浙皖赣边是敌人兵力分布的薄弱部并且是他在战略上最受威胁的部分之一。红军主力部队之一部在福建与浙江的长期的行动,将推动这些区域中的民族革命斗争及土地革命更趋尖锐与更迅速更广大的发展,而在浙皖赣闽边创立大块的巩固的苏区,则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今后的发展有着极重大的战略上的意义。
  C.派遣七军团长期的到福建、浙江去行动,无疑的,暂时的会减弱我们直接捍卫苏区的力量,但是七军团在那里的积极的行动,闽浙的反日民族解放运动及土地革命的发展,敌人在该地区单个部队之消灭,以及浙皖闽赣边新苏区之建立,将给敌人的后方以最大的威胁,不能不促[使]敌人进行战略与作战上部署的变更,这种变更将有利于我们捍卫中央苏区的斗争,并给整个苏维埃运动将来的发展定下良好的基础。
  ……

前言/序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毛泽东同志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东北三省,虎视眈眈地窥视整个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力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斗争。但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向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围剿”,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紧急关头,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25军先后进行了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纵横十余省,最远的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前进到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伟大的红军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全局性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精神,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为中国共产党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红军长征胜利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编辑出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丛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战争观,全面系统完整地汇集了红军长征的重要战役战斗、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历史资料,史实权威准确、史料价值珍贵。既是加强长征历史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支撑,也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全面反映红军长征历史,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和民族精神,充分展示我党我军的辉煌历程、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强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为基础调整、修订而成,吸收了近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的最新成果。丛书由综述、文献、大事记、回忆史料、图片、表册、参考资料等部件构成,共15册。收录了长征重要文献、已故将帅回忆文章、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口述历史等。史料主要来源于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有关省市区档案馆等部门。
  丛书编辑中难免有不当和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红色足迹:长征文献纪实》 编纂缘起 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一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史诗。它不仅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更是无数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顽强拼搏斗争的生动写照。为了真实、系统地展现这段历史,为后人留存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组织编纂了这套《红色足迹:长征文献纪实》。本书作为该系列的首卷,聚焦于长征过程中的核心文献资料,力求以最原始、最翔实的史料,还原那个年代的峥嵘岁月。 内容概述 《红色足迹:长征文献纪实》卷一,着重收录了长征初期,中国工农红军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坚持革命斗争而发布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指示、命令、决议、报告以及重要人物的通信、讲话稿等。这些文献,如同历史长河中的珍贵碎片,共同拼凑出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 本书内容涵盖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核心板块: 第一部分:战略部署与决策文献 此部分收录了长征前夕,中央红军根据当时严峻的军事和政治形势,为应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所制定的一系列战略计划和决策文件。这包括: 中央苏区时期的重要会议记录与决议: 如关于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军事战略、政治策略的讨论和决定,这些文件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央领导层对革命形势的分析、对未来斗争方向的考量,以及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如何做出艰难抉择。 红军总部发布的战略转移命令与计划: 详细记录了红军开始战略转移的动员令、具体行动方案、行军路线的初步规划等。这些文件不仅是军事行动的指南,更是展现了红军指战员在面临生死存亡考验时的决绝与坚定。 各军团、各部队的动员令与政治宣传纲领: 在战略转移前夕,各级部队为鼓舞士气、统一思想,发布了大量的动员令、告全体将士书等。这些文献往往充满了革命激情和号召力,深刻反映了红军战士们的革命信念和牺牲精神。 第二部分:作战命令与战役文书 长征是一场持续了数万里的艰苦卓绝的军事行动,本书收录了在长征初期,红军在各个重要战场上发布的作战命令、战役部署、战斗报告以及俘虏政策等相关文献。 突破国民党军事封锁的作战部署: 详尽记录了红军在突破湘江、四渡赤水等关键战役中的具体作战命令、兵力调动、战术安排。这些命令不仅体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更暴露了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极端不利条件下,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求生存、求胜利。 与国民党军及地方武装的军事冲突记录: 包括红军各部队在与国民党军、桂系、滇系等地方军阀以及土匪武装作战过程中的报告、战报,以及俘虏处理的指示。这些文献真实地反映了长征途中所遭遇的军事压力和复杂环境。 军情分析与敌情侦察报告: 为了有效指挥作战,红军内部的军情部门进行了大量的情报收集和分析工作,本书精选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敌情报告,为读者还原了当时红军对敌情的掌握程度和应对策略。 第三部分:政治思想工作与宣传文献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政治思想工作是红军保持旺盛斗志、克服一切困难的重要支撑。本卷收录了大量与政治思想工作相关的文献。 红军党的会议决议与政治工作指示: 包括长征初期党的代表会议、政治局会议等关于加强党的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坚持革命方向的决议。以及各级党组织关于加强政治教育、思想动员、群众工作的指示。 革命歌曲、口号、标语与政治宣传材料: 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宣传品,是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本书收录的革命歌曲、口号、标语,生动展现了当时红军战士的精神风貌和对革命理想的坚定追求。 党报党刊的精选文章: 收录了长征初期红军创办的报刊上刊登的重要社论、评论、通讯报道等,这些文章是当时革命思潮的集中体现,也反映了红军对革命形势的判断和对未来前景的展望。 第四部分:根据地建设与群众工作文献 尽管处于战略转移的艰难时期,红军在某些区域短暂停留期间,仍然积极开展根据地建设和群众工作,以获得人民的支持和巩固革命成果。 土地政策与苏维埃政权建设文件: 在部分苏区,红军在转移前或转移过程中,仍然努力贯彻土地革命政策,组织群众建立或巩固苏维埃政权。本书收录了相关政策文件和工作指示。 群众宣传与动员报告: 记录了红军在开展群众工作时,如何向当地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斗争的报告。这些文献展现了红军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革命情谊。 第五部分:个人通信与回忆录片段 除了官方文件外,本书还精选了部分长征初期重要领导人、高级将领以及普通红军战士的书信、日记、回忆录片段。这些个人化的记录,以更加细腻、真实、感人的笔触,展现了长征过程中人物的心路历程、情感波澜以及他们在极端困境中的挣扎与坚持。 领导人之间的通信: 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在长征初期关于军事、政治、组织等问题的通信往来,这些通信往往透露出他们对于局势的深刻思考和对革命前途的担当。 普通战士的家书与日记: 尽管数量有限,但这些来自普通士兵的文字,却最为直观地展现了长征的艰辛、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对亲人的牵挂以及他们对革命的忠诚。 文献价值与意义 《红色足迹:长征文献纪实》卷一所收录的文献,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1. 还原历史真相: 这些原始文献,直接来源于长征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是最为可靠的史料,能够帮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更加准确地理解长征的经过、原因和意义。 2. 展现革命精神: 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时所表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无畏牺牲精神、顽强拼搏意志以及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这是长征精神最直接的体现。 3. 深化理论研究: 这些文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4. 传承红色基因: 学习和研究这些文献,有助于新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铭记历史,了解先辈的艰辛奋斗,从中汲取力量,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编纂体例 本书的编纂遵循忠实原文、客观呈现的原则,力求最大程度地保留文献的原貌。对于部分文献,将在适当的位置配以简要的注释,对人名、地名、事件等进行必要的说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所有文献均按照其原始的体例和格式进行排版,除非原文存在明显错误或难以辨认之处,否则不作改动。 结语 《红色足迹:长征文献纪实》卷一,仅仅是长征波澜壮阔史诗的开端。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珍贵文献的深入研究和解读,每一位读者都将能够走近那段烽火岁月,与革命先辈们一同经历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感悟那份不朽的革命精神。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而这些文献,则是这座丰碑上最闪耀的铭文,永远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收藏价值极高,即使是作为一件艺术品来欣赏,也毫不逊色。它的外壳采用了非常古典的装帧工艺,摸上去有种独特的质感,封面上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只是简单地印着书名和出版社,却显得格外大气和庄重。打开书页,你会发现里面所用的纸张并不是市面上常见的铜版纸或道林纸,而是一种带有复古色泽的特种纸,触感厚实而细腻,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印刷质量也是一流的,字迹清晰,黑度适中,细节之处的处理都非常到位。我注意到,书中的插图和地图也同样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它们不仅具有史料价值,更增添了视觉上的享受。摆放在书架上,它无疑会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所有人的目光。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它和其他珍藏的书籍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历史角落。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革命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套能够真正触及历史肌理的书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1)》这本书,无疑给了我这样的惊喜。它并非那种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而是以一种非常扎实、严谨的方式,呈现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当我翻开它时,就好像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档案馆,里面的每一份资料都闪耀着历史的光芒。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一些关键事件的原始记录,比如会理会议的原始记录,以及遵义会议的一些与会者回忆。这些文献的出现,让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历史细节变得清晰起来。它们以最直接的方式,还原了当时决策的艰难,以及革命者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承载的信息量,更在于它所提供的思考空间。我从中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也感受到了革命者们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对于我理解中国革命的道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的业余历史爱好者量身定做的!之前看一些关于长征的普及读物,总觉得意犹未尽,不够深入,而这本《文献(1)》却完全满足了我对原始史料的渴望。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收录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像是当年的报刊、电报、个人日记、回忆录等等,这些东西的价值简直无法估量。我特别喜欢里面那些未经修饰的文字,它们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年代的社会氛围和人们的思想状态。有时候看到一些地方,会突然被其中某个细节打动,仿佛能看到那个年轻的战士在艰苦跋涉中的挣扎,或者听到那份来自前线的焦急电报。这本书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分析,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呈现了历史的原貌。我甚至可以想象,那些当年的写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内心的波澜和情感。我打算把它作为我深入了解长征的起点,一点点地去挖掘其中的故事和意义。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段历史,不能只看官方的宣传或者二手的解读,而是要深入到最原始的文献中去。《文献(1)》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有机会直接接触到那个时代的声音。我翻阅了其中一些关于当年部队的组织结构和军事部署的资料,发现了很多我在其他书籍中从未了解过的细节。这些细节,对于理解长征的战略决策和战役进程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收录了一些普通士兵的家书和战场日记,这些鲜活的文字,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革命者的个人情感和牺牲精神,是那些宏大的叙事所无法比拟的。我打算花很多时间来研读这本书,对照着地图,一点点地去梳理那些战役的脉络,去感受那个年代的艰辛与辉煌,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

评分

这本书刚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古朴的封面吸引了。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泛黄的书页,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虽然我并不是历史研究的专业人士,但对这段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即便是在现代出版物中也显得尤为考究,字体大小适中,排版疏朗,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疲惫。我尤其欣赏它采用的那种纸张,手感温润,墨色清晰,每一页都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书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迫不及待地翻阅其中几页,里面的文字就充满了力量,字里行间流淌着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英勇牺牲的精神。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感受那段艰难而辉煌的岁月。我计划先从头开始,慢慢品读,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带给我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