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反思蘇聯亡黨亡國的根本原因及其曆史教訓,值得一讀。
本書以蘇共高層領導人的馬剋思主義理論素養作為研究蘇聯興亡的核心綫索。為進行曆史比較和更充分地論證蘇共高層領導人的理論素養與蘇共和蘇聯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內在聯係,作者在深刻反思蘇聯亡黨亡國的根本原因及其曆史教訓的基礎上,從以列寜為核心的蘇共第一代領導人和以斯大林為核心的蘇共第二代領導人談起,貫穿研究瞭以赫魯曉夫為核心的蘇共第三代領導人、以勃列日涅夫為核心的蘇共第四代領導人以及以戈爾巴喬夫為核心的蘇共第五代領導人的理論素養問題,揭示瞭無産階級政黨高層領導人的馬剋思主義理論素養,直接決定瞭其堅持馬剋思主義的理論定力,進而決定黨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研究蘇共高層領導人的理論素養與蘇聯興亡關係問題,不僅是研究蘇聯亡黨亡國的新視角,而且從源頭上抓住瞭蘇聯亡黨亡國研究的要害問題。
劉舸,1968年齣生,河北撫寜人,燕山大學文法學院國際政治學係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燕山大學兩岸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所所長,2009—2010年度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國際共運、地區安全與發展、颱灣問題。代錶作:《脫離群眾是導緻蘇共領導層變質的關鍵因素》《兩岸經濟閤作機製的概念分析》《韓國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及其戰略選擇》等。
第一章無産階級領袖的曆史作用及其前提條件
第一節無産階級領袖的曆史作用
一、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建者和傳承者
二、無産階級政黨領導核心的主心骨
三、無産階級政黨威信和形象的最主要體現者
四、共産主義事業的首要倡導者
五、革命和建設曆史轉摺關頭的決策者
第二節無産階級領袖發揮曆史作用的前提條件
一、理論素養
二、實踐曆練
第二章馬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內涵及其錶現形式
第一節馬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內涵
第二節馬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錶現形式
一、能夠理論聯係實際地而不是教條地學習馬剋思主義的能力
二、養成終生學習馬剋思主義理論的習慣
三、準確把握馬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內容並具備良好的黨性修養
四、正確運用馬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剋思主義的能力
六、牢固樹立共産主義理想信念
第三章列寜的理論素養與蘇聯黨和國傢的興旺發達
第一節列寜全麵係統地學習馬剋思主義理論
第二節列寜創立瞭俄國真正的馬剋思主義革命政黨
第三節在捍衛真理中展現一流的馬剋思主義理論素養
第四節締造瞭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傢
第五節新經濟政策理論:在實踐中創新和發展馬剋思主義
第四章斯大林的理論素養與“斯大林模式”的偉大成就
第一節在革命的辦報生涯中學習和宣傳馬剋思主義理論
第二節在革命鬥爭實踐中曆練馬剋思主義理論素養
第三節在黨內思想鬥爭中捍衛和繼承列寜主義
第四節領導蘇聯探索並創立瞭社會主義建設的“斯大林模式”
第五節認真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
第六節對斯大林晚年在工作中所犯錯誤的分析
第五章赫魯曉夫理論素養的缺陷與蘇共理論導嚮和決策失誤
第一節片麵評價斯大林引發國內甚至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思想混亂
第二節拋棄馬剋思列寜主義的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
第三節把創新和發展馬剋思主義的嚴肅性變為隨意性發揮
第四節改革在總體上演變為背離馬剋思主義的拙劣行動
第六章勃列日涅夫缺乏理論素養與蘇共意識形態和執政危機
第一節不讀馬列導緻庸俗的世界觀
第二節對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的辯證分析
第三節勃列日涅夫時期的社會信仰危機和蘇共執政挑戰
第七章戈爾巴喬夫非馬剋思主義理論素養與蘇聯亡黨亡國
第一節一個自稱“二十大産兒”的領導人
第二節藉“公開性”醜化蘇共和蘇聯社會主義製度
第三節在“民主化”和“多元化”的旗號下剝奪瞭蘇共的領導權
第四節所謂“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成為埋葬蘇聯的墳墓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嚴謹和內斂的,幾乎沒有煽情的部分,這對於追求客觀性的曆史研究者來說無疑是優點。但對於一個普通讀者而言,它偶爾會顯得有些晦澀,尤其是在涉及特定的黨代會決議和五年計劃的技術細節時。雖然這些細節提供瞭堅實的基礎,但有時會讓人感覺信息密度過高,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消化。例如,關於蘇共二十大後,對中央委員會權責劃分的幾次微妙調整的闡述,如果能用更具象化的比喻來輔助說明,或許能讓非專業背景的讀者更好地理解這種權力結構的微弱變化是如何纍積成顛覆性的後果的。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需要耐心啃讀的“硬菜”,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復雜的分析工具,迫使讀者自己去拼湊齣那個龐大帝國的終極密碼。
評分這本書在處理地緣政治衝突和外交策略的部分,展現齣一種近乎冷峻的現實主義視角。我尤其關注它對古巴導彈危機後,美蘇雙方心理博弈的描寫。作者沒有過多渲染戲劇性,而是聚焦於決策層內部的壓力、信息的不對稱以及不同派係之間的權力平衡如何影響瞭最終的決定。書中引用瞭一些解密檔案(雖然未指明具體來源,但敘述的細節感很強),揭示瞭當時軍方鷹派與鴿派之間拉鋸戰的激烈程度。這種對“棋局”的拆解,讓我清晰地看到瞭大國博弈中,理性與非理性的邊界是如何模糊的。再者,書中對阿富汗戰爭的敘述,與其說是軍事評論,不如說是一次對帝國主義過度擴張的深刻反思。它細緻地描繪瞭蘇聯如何被捲入一個泥潭,以及這場戰爭對國內士氣和財政造成的“黑洞效應”,這一點與我們常聽到的那種簡單粗暴的“邪惡帝國”論調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顯得更為復雜和具有曆史厚度。
評分最近翻閱的這本關於蘇聯興亡的著作,著實讓我對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似乎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瞭經濟體製在曆史進程中的作用,特彆是計劃經濟的僵化如何一步步侵蝕瞭蘇聯的創新能力與民眾的積極性。書中詳細描述瞭赫魯曉夫時期對農業政策的幾次重大調整,以及這些調整在短期內帶來的波動和長期留下的隱患。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經濟停滯的分析,那簡直就是一幅緩慢失血的圖景,從能源齣口的過度依賴,到軍備競賽對民用工業資源的無情擠占,每一個數據和案例都像冰冷的匕首,精準地剖開瞭那個龐大帝國肌體的衰弱之處。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在構建一個因果鏈條,解釋瞭為什麼曾經的“世界工廠”和“科技先鋒”會在短短幾十年間陷入泥潭。那種宏大敘事下的微觀剖析,讓人不得不思考,看似堅不可摧的體係,其內部的裂痕是如何悄無聲息地蔓延開來的。我感覺作者對曆史唯物主義的理解非常深刻,但其論述的側重點似乎更偏嚮於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這一麵,對意識形態的滲透力描述略顯單薄。
評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這本書在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也進行瞭不少探討,盡管篇幅相對較短。我注意到作者對“斯大林模式”的文化審查如何扼殺瞭藝術的生命力,這一點分析得相當到位。書中對比瞭幾位重要作傢的命運,他們作品的命運,以及這些事件如何反過來塑造瞭民眾對官方敘事的接受程度。例如,對解凍時期文學思潮的短暫興起到迅速冷卻的描述,就像是給整個社會施加的某種周期性的痙攣,展現瞭文化土壤的脆弱性。這種對“軟實力”衰退的捕捉,在我看來,是理解蘇聯解體前社會氛圍變化的關鍵一環。它說明瞭,一個政權光靠強大的武力是無法長久維係的,一旦精神層麵的信仰和共鳴瓦解,基礎就會動搖。這種對知識分子群體心理狀態的描繪,非常細膩,甚至帶有一絲文學批評的筆觸,與前文的宏觀經濟分析形成瞭有趣的張力。
評分這本書在組織結構上的安排,非常具有“學術氣質”,它采用瞭一種近乎編年史的綫性敘事,輔以主題式的深入剖析。每一次章節的過渡,都像是一次曆史時鍾的撥動。我個人比較欣賞它在處理“戈爾巴喬夫改革”時的那種剋製與審慎。作者沒有急於給“改革”貼上成功或失敗的簡單標簽,而是著重分析瞭“加速主義”本身的內在矛盾——即在沒有準備好替代方案的情況下,過快地放鬆瞭對中央集權的控製,導緻瞭地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井噴式爆發。書中對“公開性”政策的後果分析得尤其精彩,它如同打開瞭潘多拉的魔盒,將長期被壓抑的社會矛盾和曆史冤案一股腦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加速瞭人們對現有體製的信任瓦解。這種對改革悖論的洞察,非常深刻,體現瞭作者對後冷戰時代曆史反思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