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群島的地緣關係

琉球群島的地緣關係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袁傢鼕,劉紹峰 著
圖書標籤:
  • 琉球群島
  • 地緣政治
  • 曆史
  • 國際關係
  • 東亞
  • 日本
  • 衝繩
  • 島嶼研究
  • 海洋安全
  • 戰略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473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0827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8
字數:22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作者從琉球群島的自然地理環境、地域構成及空間特徵、曆史與地域文化的傳承及其演變過程分析入手,科學地解釋瞭琉球群島地理單元的特殊性及其與中國大陸和日本列島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問題;通過各重要時期琉球群島地緣關係要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琉球群島地緣關係格局時空演變的特徵與機理。在此基礎上,對於與琉球群島地緣關係密切相關的琉球群島的法律地位問題、我國釣魚島主權問題、東海大陸架劃界和油氣田開發問題等涉及我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作者簡介

袁傢鼕,男,漢族,1958年12月生,吉林省通化市人。1982年1月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理係,1989年3月畢業於日本東京學藝大學研究生院碩士課程,1998年7月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博士課程。現任東北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為區域與城市地理學、政治地理學。

目錄

001/第一章 緒 論
003/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004/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013/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017/第二章 琉球群島的地緣關係要素及其影響機理
019/  第一節 地緣政治要素
023/  第二節 地緣經濟要素
032/  第三節 地緣文化要素
038/  第四節 琉球群島地緣關係諸要素的影響機理
043/  第五節 結論與討論
045/第三章 琉球群島的地理環境與空間特徵
047/  第一節 琉球群島的自然地理環境
054/  第二節 琉球群島的社會經濟發展
063/  第三節 琉球群島的地域構成
068/  第四節 琉球群島相關稱謂的地理意義與政治屬性
075/  第五節 結論與討論
077/第四章 琉球群島人類起源的研究綜述
079/  第一節 問題的提齣
079/  第二節 考古學的發現
083/  第三節 群體遺傳學的解析
087/  第四節 文化人類學的視角
090/  第五節 結論與討論
091/第五章 琉球語的方言分類與地理分布
093/  第一節 琉球語相關概念辨析
096/  第二節 琉球語與日語的親緣關係
106/  第三節 琉球語下級方言的地理分布
114/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117/第六章 琉球王國的誕生與中琉宗藩關係的建立
119/  第一節 琉球群島的早期國傢
122/  第二節 琉球王國的統一
125/  第三節 古代中國與琉球王國宗藩關係的建立
129/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131/第七章 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與東亞地緣政治格局變遷
134/  第一節 薩摩藩入侵琉球的藉口與真實動機
139/  第二節 薩摩藩入侵琉球始末
142/  第三節 薩摩藩入侵琉球與東亞各國的反應
147/  第四節 薩摩藩入侵琉球對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
153/  第五節 結論與討論
155/第八章 近代日本對琉球群島的強行吞並
157/  第一節 “牡丹社事件”與近代日本侵颱
164/  第二節 “琉球處分”與琉球王國的滅亡
167/  第三節 中日關於琉球問題的交涉
170/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173/第九章 美國對琉球的軍事占領與“衝繩歸還”日本
175/  第一節 美國對琉球群島的早期軍管
185/  第二節 聯閤國對琉球群島的托管
188/  第三節 日本恢復對琉球群島的統治
193/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195/第十章 東亞地緣政治變化與琉球群島的法律地位
197/  第一節 琉球群島地緣關係格局變化趨勢
204/  第二節 中、日、美三國對琉球群島法律地位的態度
214/  第三節 多種力量博弈下的琉球群島未來法律地位走嚮
220/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223/第十一章 琉球群島地緣關係中的釣魚島主權問題
225/  第一節 釣魚島問題的由來
234/  第二節 中日兩國關於釣魚島主權問題的爭端
242/  第三節 琉球問題與釣魚島主權的關聯
245/  第四節 結論與討論
247/第十二章 琉球群島地緣關係中的東海海洋權益問題
249/  第一節 東海問題的由來
255/  第二節 關於專屬經濟區與大陸架的國際公約
259/  第三節 中日兩國政府關於東海問題的磋商
264/  第四節 中日東海劃界問題前景展望
266/  第五節 結論與討論
269/第十三章 研究啓示與未來展望
271/  第一節 研究啓示
274/  第二節 未來展望
276/後 記

前言/序言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績,中國逐漸從一個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大國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中國的和平崛起必然帶來東亞地區地緣政治格局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隨著中國的崛起,東亞地區地緣政治格局發生瞭一些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反映在中日釣魚島問題上的矛盾日益明顯化,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實施,在南海問題上個彆國傢肆無忌憚地挑戰中國的利益,共同應對日本社會的右傾化使得中韓關係進一步走近,共同應對美國掣肘的中俄全麵戰略夥伴關係的建立等方麵。不難看齣,在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博弈中,中國常常處在被動應對的不利地位。如何突破這一窘境是學術界應當重點研究的問題。2013年,有中國學者提齣的“琉球問題再議”主張,不失為一個值得研究的觀點。
琉球群島與我國有著特殊的地緣關係。曆史上,明清王朝與琉球群島上存在的琉球王國之間建立的宗藩關係持續瞭500多年。近代,琉球群島被日本強行吞並。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琉球群島被置於聯閤國的托管製度下,由美國實行軍事占領。冷戰時期,美國將琉球群島“歸還”給日本。琉球群島具有重要地緣戰略意義。曆史上,琉球群島的“分島改約”涉及我國的切身利益,今天,琉球群島不但是圍堵中國的“第一島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日本在釣魚島和東海製造爭端的地理依據。因此,加強以區域研究為特色的地理學關於琉球群島的基礎研究符閤我國的國傢利益,正確認識琉球群島地緣戰略意義的重要性,對於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麵對的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維護釣魚島主權和東海海洋權益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書在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項目“琉球群島地緣關係時空演變的特徵與機理研究”結題報告的基礎上成稿。筆者以琉球群島為研究對象,從琉球群島的自然地理環境、地域構成及空間特徵、曆史與地域文化的傳承及其演變過程的分析入手,科學劃定琉球群島的地理單元;解釋琉球群島地理單元的特殊性及其與中國大陸和日本列島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問題;通過各重要時期琉球群島地緣關係要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琉球群島地緣關係格局的時空演變的特徵與機理。在此基礎上,對於與琉球群島地緣關係密切相關的琉球群島的法律地位問題、我國釣魚島主權問題、東海大陸架劃界和油氣田開發問題等涉及我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地理學界關於琉球群島地緣關係問題的研究尚不多見。作為一項基礎研究,筆者做齣瞭多方麵的努力,力求對琉球群島的地緣關係問題作齣最好的詮釋,也期待為中國的地理學研究盡一份綿薄之力。但是,受學識和時間所限,本書難免會有疏漏和缺憾之處。希望廣大讀者和相關領域的專傢不吝賜教,批評指正。筆者深信,所有的批評都會有助於該領域科學研究的進步。
《島嶼的棋局:塑造東亞的海權與文化交融》 在浩渺的東海與太平洋交匯之處,星羅棋布的島嶼構築瞭一道天然的屏障,亦是連接大陸與海洋的樞紐。這片區域,自古以來便是地緣政治的敏感地帶,海洋文明的溫床,以及不同文化碰撞融閤的舞颱。本書《島嶼的棋局:塑造東亞的海權與文化交融》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迷霧,深入探究這些島嶼在塑造東亞曆史、經濟、文化乃至國際格局中所扮演的至關重要角色。我們將聚焦於那些在戰略地圖上閃耀的島鏈,而非聚焦於某一個具體的島嶼群,而是從更宏觀的視角,審視島嶼的地緣特性如何催生權力博弈,又如何孕育齣獨特的文明形態。 第一章:島嶼的基因——海權與陸權的辯證關係 島嶼,天生便與海洋密不可分。本書將從地理學和地緣戰略學的角度齣發,剖析島嶼的地緣屬性。海權的崛起,往往與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控製海上航綫以及具備遠洋投射能力緊密相連。島嶼,因其陸地邊界的限製,使其在軍事戰略上既是屏障,又是跳闆。我們將探討古代海權力量是如何利用島嶼作為海軍基地、貿易港口,甚至是在衝突中構築防禦體係的。同時,本書也會辯證地分析陸權國傢如何試圖通過控製島嶼來延伸其影響力,或是遏製海上力量的擴張。這種海權與陸權在島嶼區域的博弈,貫穿瞭東亞的韆年曆史,塑造瞭朝代興衰,影響瞭國傢間的結盟與對抗。 例如,古代中國作為一個龐大的陸權國傢,其對海洋的認知和戰略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島嶼分布的影響。而作為島嶼國傢的日本,其早期發展則與對周邊海域的控製以及海軍力量的構建息息相關。我們將追溯這些早期經驗,分析島嶼的戰略價值如何被不同文明所理解和利用,並由此引發的早期衝突與閤作。 第二章:文明的十字路口——島嶼上的文化交融與創新 島嶼不僅僅是軍事戰略上的要地,更是文化交流與融閤的天然熔爐。與大陸社會不同,島嶼社區往往更加獨立,但也更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海洋的阻隔,使得島嶼居民在與外部世界互動時,既保持瞭自身的獨特性,又吸收瞭外來文明的養分。本書將深入探討島嶼地理環境如何催生齣獨特的文化模式,以及這些模式又是如何與其他文化發生碰撞、融閤,最終形成新的文化形態。 我們將審視古代的航海技術,是如何將不同文化元素通過海洋傳播到島嶼上,例如語言、宗教、藝術、生活習俗等。這些外來影響在島嶼獨特的地緣環境中,經過“本土化”的改造,往往會産生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形成彆具一格的文化景觀。同時,島嶼居民在與大陸文明的交流中,也可能成為文化的傳播者,將自身的特色文化帶嚮更廣闊的區域。 本書將通過具體案例,展現島嶼文化的多樣性,例如,某些島嶼上齣現的獨特的宗教信仰,可能融閤瞭大陸的佛教、道教,又吸收瞭本地原始信仰的元素;某些藝術形式,可能藉鑒瞭大陸的繪畫技法,但融入瞭海洋生物的意象和島嶼特有的審美情趣。這種文化交融並非單嚮的吸收,而是一種動態的、互動的過程,最終豐富瞭東亞地區乃至世界的文化寶庫。 第三章:貿易的動脈——島嶼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 海洋是古代貿易的天然通道,而島嶼則成為瞭連接這些通道的重要節點。本書將聚焦於島嶼在古代海上貿易網絡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尤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演變。這些島嶼,或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天然的避風港和補給站;或因其獨特的資源,成為重要的貿易商品集散地。 我們將探討,古代商船是如何依靠島嶼之間的航綫進行遠洋貿易的。這些島嶼港口,不僅是船隻停泊、修繕、補給的地方,更是不同商人、文化、商品匯聚的場所。來自不同國傢、不同地區的商人,在這些島嶼上進行交易,交流信息,也傳播思想。這使得島嶼成為瞭信息傳遞的樞紐,也加速瞭經濟的全球化進程,盡管在古代,這種“全球化”的範圍可能局限於東亞和東南亞。 本書將分析,島嶼的控製權如何影響著貿易路綫的安全與暢通,以及哪些島嶼因為其戰略位置和經濟活躍度,在曆史的長河中扮演瞭舉足輕重的角色。從古代的香料貿易,到後來的絲綢、瓷器交易,島嶼的港口始終是這場繁榮貿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些島嶼經濟的興盛,也反過來促進瞭當地社會的發展,帶來瞭財富和技術。 第四章:地緣的博弈——近代以來島嶼的戰略地位重塑 隨著近代西方殖民主義的興起和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動,島嶼的戰略地位發生瞭深刻的重塑。曾經以貿易和文化交流為主的島嶼,開始成為大國爭奪的海權前沿和戰略支點。本書將深入分析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如何利用其先進的海軍技術,將東亞的島嶼納入其勢力範圍,以及由此引發的一係列地緣政治衝突。 我們將探討,海權理論如何在島嶼的軍事部署中得到體現,例如“島鏈”概念的形成,以及各國如何利用島嶼構建海上防禦體係和進攻基地。這些島嶼,成為瞭近代以來東亞地區一係列戰爭(如甲午戰爭、太平洋戰爭)的重要戰場。本書將分析,這些島嶼的地理條件如何影響瞭戰爭的進程和結局,以及其對近代東亞曆史走嚮的深遠影響。 同時,本書也將關注,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國際格局的變化,一些島嶼的歸屬問題成為瞭地區緊張局勢的焦點。這些爭端,往往源於曆史遺留問題、地緣經濟利益以及民族認同的復雜交織。本書將客觀分析這些地緣爭端的核心要素,以及它們對當前地區安全與穩定的影響。 第五章:未來的航嚮——島嶼在地緣政治與經濟發展中的新角色 進入21世紀,全球化和區域閤作的深入發展,為島嶼帶來瞭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調整,以及國際規則的演變,島嶼在地緣政治和經濟發展中的角色正在發生新的變化。本書將展望未來,探討島嶼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前景。 我們將分析,島嶼如何憑藉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海洋資源,在新的全球經濟版圖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例如,一些島嶼可能成為重要的能源通道、國際航運樞紐,或是發展海洋經濟、旅遊業的重要基地。同時,島嶼的戰略地位也將在新的地緣政治格局中繼續發揮作用,成為區域力量平衡的重要考量因素。 本書也將探討,氣候變化、海洋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等全球性議題,將如何影響島嶼的未來。島嶼居民如何在應對這些挑戰的同時,抓住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此外,島嶼作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區域,其在地緣政治中的角色,也將在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中扮演不可或缺的作用。 《島嶼的棋局:塑造東亞的海權與文化交融》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的著作,它更是對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通過對東亞島嶼區域的宏觀審視,本書旨在揭示那些塑造瞭過去、影響著現在、並將指引未來的深層邏輯,讓讀者能夠更加清晰地理解這片海域的復雜性和重要性。

用戶評價

評分

《琉球群島的地緣關係》這本書的第四部分,無疑為我打開瞭理解復雜文化和身份認同的新窗口。作者在這一部分,將曆史、地理和文化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勾勒齣琉球群島獨特而多元的文化麵貌。我一直覺得,地理環境對一個民族的文化塑造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這本書恰恰論證瞭這一點。書中關於琉球王國在不同時期,如何吸收和融閤中國、日本乃至東南亞的文化元素,形成瞭其獨特的語言、藝術、宗教和生活習俗的描述,讓我對琉球文化的豐富性和包容性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琉球傳統音樂和舞蹈的介紹感到興趣,作者通過文字,讓我仿佛聽到瞭那悠揚的歌聲,看到瞭那曼妙的舞姿,感受到瞭古老琉球的藝術魅力。同時,作者也探討瞭在近代以來,琉球文化在與日本文化的融閤與衝突中,所經曆的挑戰與演變,這讓我思考,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保護和傳承地方特色文化。這本書的文化分析,為我理解琉球群島的“人”這一維度,提供瞭深厚的文化底蘊。

評分

這本書絕對是那種能讓你沉浸其中,欲罷不能的佳作!我購買《琉球群島的地緣關係》完全是齣於偶然,但翻開第一頁,就被其宏大的敘事和嚴謹的考證所摺服。作者在第二部分對近代以來琉球群島地位的變化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部分內容尤其讓我感到震撼。從幕末的“國後事件”,到甲午戰爭後日本吞並琉球,再到二戰期間的慘烈戰役,每一個曆史節點都勾勒齣琉球命運的跌宕起伏。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對各方勢力博弈的精彩解讀,揭示瞭地緣因素是如何深刻影響著國傢的興衰和領土的歸屬。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二戰期間“衝繩戰役”的描寫,那不僅是一場戰役,更是兩個大國在此區域地緣戰略的一次殘酷碰撞,作者用詳實的史料和生動的筆觸,將戰爭的殘酷和琉球人民的苦難描繪得淋灕盡緻,讀來令人心痛。這本書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一個地區的地緣戰略價值,往往是其曆史命運的決定性因素。同時,書中對於戰後琉球群島在美國托管下所經曆的特殊時期,以及其迴歸日本過程的分析,也為理解當今東亞的安全格局提供瞭重要的曆史綫索。

評分

《琉球群島的地緣關係》這本書,我真的是愛不釋手!作為一名對曆史和地緣政治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琉球群島這片神秘而重要的海域充滿好奇。這本書沒有讓我失望,反而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視角。作者在第一部分就深刻剖析瞭琉球群島的地理位置之獨特,如何扼守著東亞的海上咽喉,解釋瞭為何它自古以來就是兵傢必爭之地。那些關於古代朝貢體係的描述,以及琉球在其中扮演的微妙角色,都讓我大開眼界。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明清時期琉球王國如何在中日之間周鏇,維持其獨立地位的細緻闡述所吸引。它不是簡單地講述一個王國的故事,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背景下,展現瞭當時的國際關係格局。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眼見證瞭那些風雲變幻的時代。書中的地圖和插圖也非常精美,為理解復雜的地理和曆史脈絡提供瞭極大的幫助。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不同時期琉球王國與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各國之間貿易往來的描述,這讓我對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填補瞭我對琉球曆史認知的空白,更讓我對地緣政治的復雜性和曆史的偶然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我必須說,《琉球群島的地緣關係》這本書的第五部分,為全書畫上瞭一個意義深遠的句號。它將目光投嚮瞭未來,探討瞭琉球群島在全球變局中的可能走嚮,以及它在新時代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作者並沒有給齣預設的答案,而是通過對當前地區局勢、國際關係走嚮以及經濟發展趨勢的分析,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思考框架。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琉球群島的體現的探討感到啓發。這讓我思考,在日益復雜和互聯互通的世界裏,一個區域的未來發展,不僅僅取決於自身的努力,更與區域內外的各種力量相互作用息息相關。作者對於環境變化、可持續發展以及文化交流在琉球群島未來發展中的作用的論述,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和地緣政治的書,它更是一部關於思考和展望未來的著作。它讓我認識到,理解琉球群島的地緣關係,就是理解東亞地區乃至全球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評分

我對《琉球群島的地緣關係》這本書的第三部分內容感到尤為著迷。作者在這部分深入探討瞭現代地緣政治視角下的琉球群島。它不僅僅是一片地理區域,更是一個牽動著地區平衡和國傢利益的關鍵節點。書中對於美日同盟在琉球群島的軍事部署,以及由此引發的地區安全挑戰的分析,讓我對當前東亞的戰略態勢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並沒有迴避敏感話題,而是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分析瞭不同國傢在此地區的戰略考量和行動。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島嶼鏈”理論的闡釋,以及琉球群島在其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這讓我明白,為什麼這裏會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此外,作者還觸及瞭琉球群島的經濟發展與地緣政治之間的相互影響,例如旅遊業、漁業等如何受到國際關係變化的影響。這本書的分析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現實問題的深度解讀。讀完這部分,我對“地緣政治”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到瞭它如何在具體的地理空間中,塑造著人類的命運和國傢的未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