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全面解读了ISO 9001:2015标准要求
融会贯通,融合“基于风险的思维”“PDCA”和“过程方法”三个重要概念,透彻讲解依据2015版标准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路线和方法
联系实际,重点阐述依据2015版标准实施换版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详实案例,具体介绍依据2015版标准策划与实施内部审核的技术方法
2015版ISO 9001标准的颁布,引起了全球质量界、企业界、认证机构、培训机构的高度关注。与2008版标准相比,2015版ISO 9001标准在结构和内容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新版标准采用ISO/IEC导则 第1部分/ISO补充规定的附件SL中给出的ISO管理体系标准高层结构,目的是方便标准的使用者实施多个管理体系。在内容上,ISO 9001:2015标准新增了“组织环境”、“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知识管理”等要求;强化了管理者的领导作用;突出强调了质量管理体系应实现预期结果,以提供合格产品和服务,增强顾客满意;更加强调了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有效性;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形式的要求更加灵活;提高了对服务行业的适用性。新版ISO 9001标准,为未来10年左右时间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确定了稳定的核心要求,将给质量管理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标准的显著变化,也对质量管理工作者、审核员、培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教程回顾了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对ISO 9000:201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提出的质量管理原则和其中的主要术语作了解读,对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的理解与实施要点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此外, 本教程就新旧标准的变化给出了提示,以方便读者对照学习和理解新标准。本教程还依据GB/T 19011-2013/ISO 19011:2011《管理体系审核指南》的要求,介绍了与审核有关的概念,阐述了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主要活动、步骤和要求;结合审核案例,重点介绍了基于风险思维、利用过程方法开展内部审核的思路,对有效开展内部审核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我必须承认,初次接触这套读物时,我对它的“专业性”持保留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ISO体系的资料多如牛毛,很多都是互相抄袭的边角料。但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风险思维”的融入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深度。它不是简单地重复标准中关于风险管理的章节,而是将风险管理作为贯穿整个内审过程的主线。举个例子,在描述如何进行有效的“过程绩效评估”时,作者摒弃了传统的“过去数据堆砌法”,转而侧重于前瞻性的情景分析。比如,它探讨了当外部市场环境发生剧烈波动时,企业现有的质量控制点是否依然能有效对冲潜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这种将质量体系与宏观商业战略结合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框架。我过去总觉得内审只是确保合规,但读完后才意识到,一个优秀的内审员,实际上是企业风险的“预警雷达”。书中对于如何设计那些能暴露系统脆弱性的提问技巧,描述得极其精妙,那些问题往往一针见血,直指核心流程中的薄弱环节。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系统性革新”。它不是简单地复述2015版标准带来的变化,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面向未来的质量管理思维框架。我过去参加过好几场类似的培训,内容往往集中在“对照检查清单”上,关注点在于“有没有做”而不是“做得怎么样”。但这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这种被动的合规心态。作者似乎在不断地向读者发出挑战:你的体系是否真正具备了自我学习和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它在讨论“策划”这一环节时,引入了大量的敏捷(Agile)管理思想的影子,强调质量目标的动态调整和迭代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年度计划。这使得这本书对于正处于数字化转型阵痛期的企业,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提供的方法论,能帮助企业将质量体系从一个“必要的负担”,转变为驱动业务创新的核心引擎。阅读这套教材,更像是接受了一次对现有管理模式的深度洗礼和系统升级。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管理咨询顾问,我通常接触的都是更偏向战略层面的工具书,因此对于这种具体的“操作指南”类书籍,我的鉴赏标准会格外苛刻。然而,这套教程在“如何有效沟通和推动改进”这一软技能的阐述上,展现出超乎预期的细腻和老道。它并没有将内审员描绘成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反而是将沟通技巧提升到了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去解析不同层级管理人员对质量体系的抵触心理和应对策略。例如,它详细区分了对技术部门的“数据驱动型”沟通方式,与对高层管理者的“财务影响型”汇报侧重点。我特别欣赏它关于“建设性反馈”的论述,强调的不是指责“谁做错了”,而是聚焦于“流程如何被优化”。这种注重关系维护和共赢思维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职场情商的进阶指南。对于那些希望通过内审工作真正实现跨部门影响力提升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人际工程学”指导价值,远超其标准培训的范畴。
评分这套教材的视角,简直像是为那些在车间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将量身定做的“武功秘籍”。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那些高悬在云端的理论名词,而是直接将《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教程》里的那些条款,拆解成了我们日常工作中实实在在能碰到的“拦路虎”。我记得我翻到关于“不符合项的严重程度判定”那一章时,简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以前,大家对这个界定总是模棱两可,开个会讨论半天,最后还是凭经验拍脑袋决定。但这本书里,它用了一系列贴近实际的案例,比如一个微小的物料标签错误,在不同的生产批次中,究竟应该被定义为“轻微”还是“重大”不符合,给出了非常清晰的判断逻辑和依据。尤其是它对“系统性缺陷”和“孤立事件”的区分,让我这个“老油条”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几年来的审核记录。它强调的不是冷冰冰的检查表打勾,而是深入到流程设计的本质缺陷,这种深度和实操性,是市面上很多空泛的指导手册里绝对找不到的。如果你的目标是真正成为一个能为企业带来改进价值的内审员,而不是一个只会找茬的“检查员”,那么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绝对是超值的。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把流程写得如同绕口令一样的标准解读感到厌倦,但这本书在对ISO标准条文的“翻译”上,做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清晰和简洁。特别是针对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比如“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这三个核心概念的辨析,作者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和图表辅助说明。我个人对它对“有效性”的界定印象最为深刻,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结果达标”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实现结果所需要的“资源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这对于我们这种在成本控制压力巨大的行业来说,提供了全新的衡量维度。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知识点的递进逻辑非常顺畅,从体系建立的基础,到运行监测,再到最终的改进闭环,每一步都像是精心铺设的轨道,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深入下去。阅读过程中,我几乎不需要频繁地跳回原版标准进行交叉比对,因为书中的解释已经将关键的法律条文意图,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熔铸其中。
评分帮老公买的,他说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刚买了还没来得及看,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留着慢慢看完吧。
评分专业,这个真的是很不错的,值得买,值得分享!
评分有点贵了
评分很实用,对菜鸟来说帮助很大
评分帮人买的,推荐用京东买东西因为快,而且还是正品。书角有个小破伤但可以接受
评分忘了评价,是还没看完。这种书的价格总是觉得有点贵,要培训用,留着慢慢看完
评分刚买了还没来得及看,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留着慢慢看完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