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信号处理(第3版)

语音信号处理(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力 等 著
图书标签:
  • 语音信号处理
  • 信号处理
  • 语音识别
  • 数字信号处理
  • 通信工程
  • 电子工程
  • 模式识别
  • 机器学习
  • 音频处理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4600
版次:3
商品编码:1195036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通信与电子工程、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处理等
  ★本书根据作者多年教学及科研实践的体会,跟踪语音信号处理的发展动态,并参考近几年来相关文献,概括地描述了语音信号处理和应用所涉及的各个分支。  ★教材注重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不仅有基础理论,而且还有基本原理和实际系统应用,可读性好,可教性高。  ★全书结构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写作,内容全面生动,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从掌握基本原理到领会具体应用技术,系统全面地学习语音信号处理与应用的重要环节。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语音信号处理的基础、原理、方法和应用,以及该学科领域近年来取得的一些新成果、新进展及新技术。全书共分十二章。内容包括:绪论;语音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语音信号的分析技术;语音信号的矢量量化;隐马尔可夫模型技术;神经网络在语音信号处理中的应用;语音编码;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说话人识别和语种辨识技术;语音信号的情感信息处理技术;语音增强技术。本书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的教材,还可供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以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语音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
2.1 语音发音及感知系统
2.2 语音信号生成的数学模型
2.3语音基本概念与参数
2.4 语音信号的数字化和预处理
2.5 语音信号处理的应用
2.6 思考与复习题
第3章 语音信号处理常用算法
3.1 矢量量化
3.2隐马尔可夫模型(HMM)
3.3 神经网络
3.4 思考与复习题
第4章 语音信号分析
4.1 概述
4.2 语音分帧
4.3 语音信号的时域分析
4.4 语音信号的频域分析
4.5 语音信号的倒谱分析
4.6 语音信号的线性预测分析
4.7语音信号的小波分析
4.8 思考与复习题
第5章 语音信号特征提取技术
5.1 概述
5.2 端点检测
5.3 基音周期估计
5.4 共振峰估计
5.5 思考与复习题
第6章 语音增强
6.1 概述
6.2 语音特性、人耳感知特性及噪声特性
6.3 滤波器法
6.4 相关特征法
6.5 非线性处理法
6.6 减谱法
6.7 Weiner滤波法
6.8 思考与复习题
第7章 语音编码
7.1 概 述
7.2 语音编码的评价指标
7.3 语音信号的波形编码
7.4 语音信号的参数编码
7.5语音信号的混合编码
7.6 思考与复习题
第8章 语音合成与转换
8.1 概述
8.2 语音合成算法
8.3 文语转换系统(TTS)
8.4 常用语音转换的方法
8.5 语音转换的研究方向
8.6 思考与复习题
第9章 语音识别
9.1 概述
9.2 语音识别原理和识别系统的组成
9.3 孤立字(词)识别系统
9.4 连续语音识别系统的性能评测
9.5 思考与复习题
第10章 说话人识别
10.1 概 述
10.2 说话人识别方法和系统结构
10.3 应用VQ的说话人识别系统
10.4 应用DTW的说话人确认系统
10.5 应用HMM的说话人识别系统
10.6 应用GMM的说话人识别系统
10.7 尚需进一步探索的研究课题
10.8 思考与复习题
第11章 语音信号情感处理
11.1 概述
11.2 情感理论与情感诱发实验
11.3 情感的声学特征分析
11.4 实用语音情感的识别算法研究
11.4.3 高斯混合模型的基本原理
11.5 跨语言的语音情感识别
11.6 应用与展望
11.7 思考与复习题
第12章 语音隐藏
12.1 概述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3 语音信息隐藏基础
12.4 常用评价指标
12.5 基本语音信息隐藏算法
12.6 总结与展望
12.7 思考与复习题
第13章 声源定位
13.1 概述
13.2 双耳听觉定位原理及方法
13.3 麦克风阵列模型
13.4 基于麦克风阵列的声源定位方法分类
13.5 总结与展望
13.6 思考与复习题

前言/序言

  前 言  本书是根据机械工业出版社高等院校通信与信息专业规划教材出版规划,由通信与信息专业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审、推荐出版的。自从2009年3月第2版出版以来,时间已过去了近6个年头。6年来,本学科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迅速发展,分析方法不断更新,技术应用范围日益扩展,对本教材的内容的更新和结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情况,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在广泛听取从事本课程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与学术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逐步明确了编写本书第3版的追求目标:即在相对稳定中力求变革,处理好经典理论的论述与最新技术的相互融合。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编者对第2版教材进行了修订、补充和更新。  新版教材力求系统地反映语音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近年来该领域的新进展和新技术;突出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应用、研究现状及学科发展趋势。在结构上,按照基础、分析、处理、应用的顺序组织材料,从最经典的技术与应用逐步过渡到最新、最热门的技术与应用中,使之既能满足教学需要,又反映出本学科领域近年来发展的新成果。  第3版教材与第2版相比,除了增减了部分章节以外,基本保持了原作风貌,认真修订了第2版中的部分错误和疏漏。根据作者多年来给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讲授“语音信号处理”课程的体会,做了两个主要的改变。首先,在结构上,将第2版教材中的矢量量化、隐马尔可夫模型和神经网络等章节中较为零散、繁杂的内容进行了适当删减,最终合并成一章,这样可以将后续语音信号处理技术与应用中用到的相关理论在这一章中进行集中介绍,从而更加突出后续内容。其次,增加了一些现在较流行的内容,如语音信号的情感处理、语音隐藏、声源定位等方向中出现的新方法和新应用场景等。  本书主要面向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通信与电子工程、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学科有关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也可以作为从事语音信号处理这一领域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的参考学时为本科生32学时、研究生40学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对其内容进行适当取舍,灵活安排讲课学时数。  本书由赵力、梁瑞宇、魏昕、奚言编写。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PPZY2015A035的资助。作者参考和引用了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著作和论文,具体出处见参考文献。在此,作者向这些文献的著作者表示敬意和感谢。  语音信号处理是一门理论性强、实用面广、内容新、难度大的交叉学科,同时这门学科又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尽管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始终注重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力求以尽可能简明、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将这门学科介绍给读者,但因作者水平有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为配合本书教学,本书配套了《语音信号处理实验教程》(书号:978-7-111-53071-8),以方便教师根据主教材来合理地组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015年5月作者
《声学原理与应用》 目录 第一部分:声学基础 第一章:声音的本质与传播 1.1 声音的定义与声源 1.2 声波的形成与特性:频率、振幅、波长、速度 1.3 声波的传播介质与传播模式:纵波与横波 1.4 声压、声强与声功率:客观度量 1.5 响度、音调与音色:主观感知 1.6 声压级、声强级与声功率级:分贝(dB)的意义与应用 1.7 声音的反射、折射、衍射与吸收 1.8 驻波与共振现象 第二章:人耳的听觉机制 2.1 外耳、中耳与内耳的结构与功能 2.2 听觉通路与大脑处理 2.3 听觉阈值与掩蔽效应 2.4 声音的感知与空间定位 2.5 听觉疲劳与保护 第三章:声学测量与仪器 3.1 声压测量:麦克风的类型与选择 3.2 声强测量:探头与积分器 3.3 声功率测量:声源箱法与混响室法 3.4 噪声测量仪器的原理与使用 3.5 频谱分析仪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3.6 声学相机与声源定位技术 3.7 测量结果的分析与解读 第二部分:建筑声学 第四章:室内声学设计 4.1 混响时间:定义、测量与控制 4.2 语言清晰度:STIP、STI与AI 4.3 隔声与吸声:材料选择与构造设计 4.4 房间的声学模态与低频控制 4.5 音乐厅、剧院的声学设计原则 4.6 办公室、教室等场所的声学要求 4.7 家庭影院与录音室的声学处理 第五章:建筑隔声 5.1 隔声的基本原理:质量定律与质量-弹簧-质量系统 5.2 墙体、楼板、门窗的隔声性能 5.3 隔声缝隙与细节处理 5.4 隔声与吸声的区别与配合 5.5 建筑隔声的常用指标:Rw、STC 5.6 实验室隔声测试与现场测量 第三部分:环境声学 第六章:城市噪声 6.1 噪声源分析: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生活噪声 6.2 噪声传播模型与衰减规律 6.3 噪声的测量与评估:LAeq、Lden等指标 6.4 噪声控制技术:屏障、绿化、吸声材料 6.5 城市噪声规划与管理 第七章:声景观设计 7.1 声景观的定义与重要性 7.2 声音的愉悦性与不良声音的识别 7.3 城市空间中的声景塑造 7.4 声景保护与修复 7.5 声景在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应用声学 第八章:水下声学 8.1 水的声学特性:传播速度、衰减 8.2 声纳系统原理与应用:探测、测距、成像 8.3 水下通信与导航 8.4 海洋哺乳动物的声学行为研究 第九章:超声学 9.1 超声波的产生与探测 9.2 医学影像:B超、多普勒超声 9.3 超声治疗:理疗、手术 9.4 工业应用:无损检测、清洗、焊接 9.5 生物效应与安全性 第十章:声学在工业中的应用 10.1 声学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 10.2 声学除尘与净化 10.3 声学传感器与测量 10.4 振动与噪声控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10.5 声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附录 常用声学术语解释 声学常用公式汇总 声学标准与法规简介 内容简介: 《声学原理与应用》是一部系统性阐述声学基础理论及其在广泛领域中应用的专著。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声音的本质、传播机制以及人耳的听觉特性,为读者构建了坚实的声学知识框架。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声学基础”详细讲解了声波的物理属性,包括频率、振幅、波长、速度等,并深入剖析了声音的客观度量(如声压、声强)与主观感知(如响度、音调)之间的关系。同时,本书也探讨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和吸收,以及驻波与共振等重要声学现象。人耳的构造与听觉原理也得到了详尽的阐述,帮助读者理解声音如何被感知和处理。此外,本部分还介绍了各种声学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为实际的声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建筑声学”专注于声音在建筑环境中的表现与控制。读者将学习到如何通过合理的空间设计来控制混响时间,提高语言清晰度,以及如何利用隔声与吸声材料来优化室内声学环境。从音乐厅、剧院等对声学要求极高的场所,到办公室、教室等日常生活空间,本书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设计原则与解决方案。同时,建筑隔声的核心概念、材料选择、构造设计以及隔声缝隙的处理等关键技术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第三部分“环境声学”则将视角投向宏观的城市与自然环境。本书详细分析了城市噪声的来源、传播途径与影响,并介绍了噪声测量与评估的常用指标和控制技术,旨在为城市噪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本书也引入了“声景观设计”的概念,强调了声音在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探讨了如何通过声景设计来创造和谐宜人的环境。 第四部分“应用声学”则展现了声学在各个尖端科技领域中的重要角色。从海洋探索中的水下声学,到医疗诊断与治疗中的超声学,再到工业生产中的各类声学应用,本书都进行了深入的介绍。读者将了解到声纳系统的工作原理,医学影像技术的进展,超声波在工业中的多重用途,以及声学在振动监测、无损检测等领域的创新实践。 《声学原理与应用》不仅是声学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的理想读物,也为建筑师、工程师、城市规划师以及对声音的科学与应用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平台。本书旨在提升读者对声音世界的认知,并为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声学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语音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者和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经典理论和算法,还融入了作者对最新研究成果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语音信号特征提取和降维的章节。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特征的原理、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中的表现。例如,在讲解PCA(主成分分析)和LDA(线性判别分析)时,作者不仅给出了数学推导,还结合了实际的语音识别任务,让我看到了这些降维技术如何有效地提高模型的性能。我常常会因为书中对某个算法的深入剖析而受益匪浅,它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不仅传授知识,更引导我思考,激发我创新。书中对各种算法的性能评估和比较也十分详尽,为我选择合适的算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评分

我必须说,《语音信号处理(第3版)》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良心之作”。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充满了作者的智慧和对读者的关怀。书中涉及的语音信号处理的各个方面,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实践的指导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的概念时,总会先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复杂的世界。例如,在解释自适应滤波器时,作者先从一个简单的信号去噪问题出发,然后逐步引入LMS、RLS等算法,并详细分析了它们的收敛性和性能。这种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避免了初学者容易遇到的“跌入数学黑洞”的困境。此外,书中对语音编码和压缩的阐述也让我大开眼界,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的语音通信能够如此高效,以及各种编码标准背后的精妙设计。对于语音增强部分,作者更是花了大量篇幅,从传统的谱减法、维纳滤波,到近年来兴起的深度学习方法,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比较,这对于我正在进行的语音去噪项目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亲切,虽然是技术书籍,但读起来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时常会因为书中某个精彩的观点或者精妙的论述而拍案叫绝,恨不得立刻去实践一番。

评分

我被《语音信号处理(第3版)》的实用性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注重实际应用中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书中对各种语音处理技术的工程实现和性能评估方面的内容,对我而言价值连城。例如,在讲解语音端点检测时,作者不仅介绍了多种算法的原理,还详细讨论了在不同噪声环境下如何选择和优化算法,以及如何进行性能评估。这对于我实际开发语音应用时,如何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准确性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指导。书中对语音降噪和混响消除的阐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从不同类型的噪声和混响出发,介绍了各种经典和现代的解决方法,并给出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评估语音增强效果的章节,它让我理解了客观指标和主观听觉评估的重要性。而且,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关于计算效率和实时处理的讨论,这对于我设计低功耗、高性能的语音设备非常有启发。我常常会在完成一个实验后,翻阅书中相关的章节,对比我自己的结果和书中的理论,从中找出改进的方向。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将多年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

评分

这本《语音信号处理(第3版)》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次深入语音世界的奇幻旅程。初次翻阅,我就被其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结构所吸引。作者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层层递进地剖析了语音信号的生成、传播以及感知过程。从最基础的声学模型,到复杂的信号分析方法,再到最新的机器学习在语音领域的应用,书中几乎涵盖了所有我感兴趣的方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核心概念时所使用的类比和图示,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迅速跟上思路。例如,在讲解傅里叶变换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数学公式,而是通过声波的分解和合成来形象地说明,仿佛听觉的奥秘就在眼前徐徐展开。随后,书中对各种语音特征提取方法的阐述,如MFCC、LPCC等,更是让我看到了语音信号在不同维度下的丰富内涵。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还贴心地给出了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陷阱,这对于我将来进行实际项目开发非常有指导意义。而且,书中对于不同特征的优劣势分析也十分到位,帮助我能够根据具体任务选择最合适的特征。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出色,大量的公式和图表都清晰易读,让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我常常会在某个章节反复研读,每次都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仿佛是在挖掘一座知识的金矿,总能找到意想不到的宝藏。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纸面上的文字,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一种解决问题的全新视角。

评分

我必须承认,《语音信号处理(第3版)》是一本能够激发我探索欲的书。它不仅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更引导我不断去思考和创新。书中对语音信号处理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的介绍,让我感受到了这个领域的蓬勃发展和无限可能。例如,在讲解基于深度学习的语音技术时,作者不仅介绍了RNN、CNN、Transformer等经典模型在语音领域的应用,还对一些最新的研究方向,如端到端语音识别、情感合成等进行了讨论。这让我对未来语音技术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各种语音特征的深入分析,让我理解了不同特征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势和劣势。我常常会因为书中对某个研究方向的介绍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去查阅相关的原始论文,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这本书就像一位充满激情的探险家,带领我进入未知的领域,去发现新的宝藏。书中丰富的参考文献列表,为我提供了进一步深入探索的指引。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感觉每一页都充满了干货。它为我打开了语音信号处理领域的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作者对语音信号的理解可谓是“庖丁解牛”,将复杂的信号处理过程分解得清晰明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语音信号的建模部分,无论是基于物理的模型,还是基于统计的模型,都被讲解得非常透彻。例如,在介绍声道模型时,作者详细分析了声道的形状、共振峰等对语音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这让我深刻理解了语音产生的物理机制。在后续的信号处理章节中,作者将这些模型巧妙地融入到各种算法中,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书中对语音识别的讲解也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算法,更是深入探讨了语言模型、声学模型、发音词典等关键组件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工作机制。我常常会因为书中对某个算法的详细讲解而驻足,反复推敲其精髓,并尝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研究课题中。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不断引导我发现新的知识点,并激励我不断学习和探索。书中的一些插图和表格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评分

《语音信号处理(第3版)》这本书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语音信号处理的视角。从语音信号的产生和感知,到信号的分析、建模、识别、合成和增强,书中几乎涵盖了所有我感兴趣的方面。作者对每个章节的讲解都非常细致,力求让读者能够透彻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法。例如,在讲解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时,作者不仅给出了数学公式,还详细解释了其物理意义,以及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计算。我常常会因为书中对某个复杂算法的详细拆解而感到惊喜,它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精妙设计。这本书就像一个百科全书,为我提供了海量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都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对比也十分客观,帮助我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做出明智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深感震撼,它仿佛是一扇通往语音科技前沿的窗户。从经典的声音模型到前沿的深度学习在语音识别、合成、增强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作者都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算法的推导过程,虽然有些数学推导确实需要一定的基础,但作者的解释清晰透彻,逻辑严谨,让我能够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例如,在讲解HMM(隐马尔可夫模型)时,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其状态转移、观测概率等概念,并结合实际的语音识别场景进行说明,这让我茅塞顿开,原来之前晦涩难懂的HMM竟然如此直观。再比如,书中对GMM-UBM(高斯混合模型-无声背景模型)的阐述,让我理解了如何通过统计模型来捕捉语音信号的复杂性。除了理论讲解,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代码示例和伪代码,这对于我这样的实践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算法在自己的环境中实现,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让我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而且,书中对不同算法的比较和权衡也十分客观,帮助我理解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性能、计算复杂度、鲁棒性等因素来选择最佳的算法。这本书的参考文献也十分丰富,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提及的一个算法或者一个模型,而去查阅相关的文献,这种延伸阅读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反而充满了乐趣。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常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例子和有趣的典故,让我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讲解声学模型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人声的产生比作一个乐器的演奏,让我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书中对语音信号的分类和识别的讲解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介绍了各种分类算法,还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高性能的分类器,以及如何进行模型评估。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巧妙的解释而会心一笑,并更加喜爱这本著作。这本书就像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将复杂的知识娓娓道来。书中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也让我从中学习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

这本《语音信号处理(第3版)》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它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组织得井井有条,让我能够轻松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书中对语音信号的统计特性和概率模型的深入分析,让我对语音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在讲解语音识别中的贝叶斯定理和最大似然估计时,作者循循善诱,让我理解了如何利用概率模型来做出最优决策。书中对语音合成的讲解也让我茅塞顿开,它不仅仅介绍了声码器的工作原理,还深入探讨了韵律模型、发音模型等关键技术,以及如何生成听起来自然流畅的语音。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精妙的算法设计而反复揣摩,并尝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项目中。这本书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用精雕细琢的方式,为我呈现了语音信号处理的艺术。书中的一些算法伪码和详细的步骤分析,让我更容易理解和实现复杂的算法。

评分

了解一下语音信号处理查查啊啊啊

评分

很好

评分

bucuo

评分

经常京东购物,我这段话,默认好评。

评分

多次购买,相信京东,继续支持

评分

方方面面很全

评分

一般吧

评分

非常好,知识内容很丰富

评分

bucuo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