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青岛的陷落

1914:青岛的陷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杰弗逊·琼斯 著,秦俊峰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青岛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德国
  • 日本
  • 军事
  • 战争
  • 殖民地
  • 社会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01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17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青岛日德战争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字数:1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14:青岛的陷落》从第三者角度详细叙述日德青岛战争的历程,在迄今出版的文献资料中较为罕见,较之德、日双方对战争的各自表述客观,可以帮助读者全面、客观了解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终结,同时对双方的战略、战术也作了较为详尽的近乎“纪实”性的描述。此外,作者还凭借自己在日本生活多年的经历,对日本穷兵赎武的国民性及其对华企图进行了深度剖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秦俊峰,南京大学德语系学士,德国汉堡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1997年进入外交部工作,先后派驻中国驻汉堡总领事馆和驻德国大使馆工作。现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研究,侧重中德和中欧关系。译有《德国公使夫人日记》《德国孔夫子的中国日志》《瓦德西庚子回忆录》《另眼看共和:一个德国哲学家的中国日志》等。杰弗逊·琼斯,美国历史学家、作家。青岛日德战争时期,任日英同盟随军记者。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日本的统治梦想
第二章 为宣战作准备
第三章 侵犯中立
第四章 日本军队的推进
第五章 吹响进攻号角
第六章 德国人撤回青岛
第七章 围城的开始
第八章 舰队对城市的轰炸
第九章 投降
第十章 城市陷落之后
第十一章 占领
第十二章 卫生和纪律
第十三章 观察
第十四章 日本和美国:战争还是和平
第十五章 武士道VS英国
第十六章 德国在胶州做了些什么
第十七章 日本及其在中国的游戏
第十八章 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消亡
第十九章 胶州的交还
第二十章 国家的谜语

精彩书摘

  《1914:青岛的陷落》:
  也掌控着北京的大权。在远东地区发生的事件或许能够证明上述结论。
  无论中国结局如何,我们都相信中国人仍将是一个独立、拥有主权、并且由自己人统治的民族。也就是说,中国人依旧还是中国人。无论是使其失其故土,离其故人,还是其身处加拉加斯、开普敦抑或哈利法克斯,他和他的子孙后代,仍然会沿袭其出生和成长的那个国家的习俗。中国人不知道什么是爱国主义。但他们会在最需要的那一刻无师自通。然后,便会有一个领袖人物带领4亿5千万人民投身到一项伟大的事业;在经历了反复的羞辱之后,如同在过去30年里发生的故事,一旦被中国人“攫取”了爱国主义,便会令人想起拿破仑对中国的评论:“这是一个沉睡的巨人。让他继续沉睡吧。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在东京的统治下,中国必然能够凭借经验懂得如何拥有独立自主的权利。“自我利益”和“剥削”将成为中国词汇中过时的表述,然后,这个曾经创造了哲学家孔夫子的民族将会生出民族自觉意识,从中便会跳跃出一个被真正唤醒的中国,最为重要的是,这不再是一个曾经被世界百般羞辱、崇洋媚外的国家,而是一个要从世界收获完完全全尊重的国度。
  就我个人在东京生活的经验,我能够感受到日本人有一颗超级敏感的心,这或许便是我无法对日本帝国生出友好之情的原因。关于这一点,我在本书中会着重描述。其实,我并不愿意对日本产生出这样的印象,因为在我看来,日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仅能力出众,而且是世界上最具爱国主义、工作效率最高的民族之一。我对日本的反感仅仅限于对日本在围困青岛期间和在此之后所实践的外交政策。我相信,这样的外交政策完全无法与一个“正在升起的太阳”应当享受的荣耀和声誉相匹配。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完全是基于日本自身的言行。日本人的言行之不一致,众所周知,完全无须一个远东观察者作出怎样的强调。
  当我写下此文时,日本的国会也出现了反对党,但正如所有官僚机构统治下的反对党,它们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日本的反对党对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予以了谴责,认为这是对一个民族的尊严的无情践踏。
  其中的一位极端主义者公开斥责日本外相加藤高明男爵是日本政府的“叛徒”。内阁部长们被召集到一起,向公众解释日本政府的一些具体举措,而这一切只能再次说明日本外交政策的不连贯性。
  ……
1914:青岛的陷落 内容简介 1914年的盛夏,北中国的海岸线,在平静了数十年的岁月中,即将被一股前所未有的巨浪所席卷。这不是一场寻常的兵燹,也不是一次简单的疆域更迭,它是一场世界格局悄然转变的缩影,一次东方古老土地上,近代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残酷写照。本书《1914:青岛的陷落》,将以史料为骨,以人物为血肉,为您徐徐展开那段尘封的历史画卷,重现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如何在短短数月间,成为全球瞩目、命运多舛的焦点。 本书将从广阔的世界背景切入,细致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从欧洲大陆上盘根错节的同盟体系,到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日趋紧张的殖民地争夺,再到民族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涌动,每一个细枝末节都指向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战争。我们将追溯德国在远东强行租借胶州湾、建造青岛港的漫长历史,分析其背后蕴含的“深水”战略和“东方门户”的雄心。德国为何会在遥远的东方建立这样一个军事和经济据点?这片土地的战略价值究竟何在?它又如何牵动着日渐崛起的日本的神经?本书将拨开历史的迷雾,揭示德国“炮舰外交”在远东留下的深刻印记。 而故事的核心,则围绕着青岛这座被德国强行打开的城市展开。它曾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海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德国人在这里倾注了他们先进的建筑理念、精湛的工程技术,创造了一个融合欧亚风格的独特城市风貌。从高耸的俾斯麦总督府,到巍峨的德国总督府,再到鳞次栉比的洋行和教堂,每一个角落都诉说着一个帝国曾经的荣耀与野心。本书将详细描绘青岛这座城市在战前作为德国远东海军基地和殖民地行政中心的地位,以及它在贸易、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气息。我们将深入探究德国殖民者在这里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傲慢,以及他们对这片土地上原住民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将目光投向被殖民的中国民众,在德国的统治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位“洋大人”?社会矛盾是如何潜滋化的?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火燃起,远东的平静被迅速打破。日本,作为英国在亚洲的盟友,早已对德国在青岛的势力扩张垂涎欲滴。本书将深入分析日本参战的动机,以及其对青岛主权的战略考量。日本为何急于“接管”青岛?这背后是单纯的战争利益,还是更深远的国家战略?我们将细致剖析日本向德国递交的最后通牒,以及德国方面对这份最后通牒的回应。每一次的外交辞令,每一次的军事部署,都充满了火药味,预示着一场血腥的冲突即将爆发。 战争的阴云笼罩在青岛上空,海面上的舰船变得日益繁忙,陆地上守备部队也进入了戒备状态。本书将生动地描绘战前青岛的紧张气氛,市民们在不安与期待中的复杂心情。德国驻军的构成、武器装备,以及他们的战略部署,都将得到详细的梳理。而日本方面,其强大的海军实力,以及陆上包围战的决心,也将在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我们将重现两国海军在黄海的初步交锋,以及日军陆上部队如何在几个月内,一步步蚕食青岛的防御工事。 本书的重点,将是1914年秋天,发生在青岛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系列惨烈战役。我们将以极其细腻的笔触,还原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从海上的炮击,到陆地上的拉锯战,每一个阵地的争夺,每一次冲锋的艰难,都将通过大量史料和亲历者回忆,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将聚焦于那些在战火中涌现出的普通士兵,无论他们是来自遥远的欧洲,还是近邻的亚洲,抑或是这片土地上的中国劳工,他们都是这场宏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牺牲,将成为本书最动人的篇章。 我们还将深入分析战争的转折点,日军的包围战术是如何逐渐收紧,德国守军是如何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顽强抵抗。我们将详细描绘围城战中,双方的战术运用,以及在极端条件下,士兵们的生存状态。食物的匮乏,伤病的蔓延,以及精神上的崩溃,都将成为战争残酷性的注脚。青岛的失守,并非只是一个军事上的失败,它更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帝国的远东美梦的破碎。 然而,本书并非止步于对战役的简单描绘。我们更将深入探讨青岛陷落背后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对于中国而言,这次事件是民族屈辱的又一次加深,它直接催生了五四运动的萌芽,点燃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压迫的怒火。我们将分析青岛的失陷如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唤醒了多少沉睡的民族意识,又在多少年轻人的心中播下了救亡图存的种子? 对于德国而言,青岛的陷落是其全球殖民体系瓦解的开端,它标志着一个老牌欧洲强国在远东影响力的彻底终结。我们也将探讨这场战役对德国国内民众士气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成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早期打击之一。 而对于日本而言,占领青岛无疑是其国力上升的重要里程碑,它巩固了其在东亚的霸权地位,并为其后续的扩张奠定了基础。本书将分析日本在占领青岛后的政策,以及它如何利用这一胜利,进一步加强其在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渗透。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战争对青岛这座城市本身造成的创伤。战争的破坏,人口的迁移,以及战后的重建,都将作为历史的印记,被收入书中。那些曾经的繁华,那些曾经的欢笑,在炮火中化为灰烬,而新的秩序,新的生活,又将在废墟之上慢慢生长。 《1914:青岛的陷落》不仅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变迁、国家命运、民族情感的宏大叙事。本书将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通过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叙述,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那段充满硝烟与变革的岁月。我们将揭示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人物命运,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无奈,他们的抗争,都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历史洪流,冲击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这不仅仅是对一场战役的回顾,更是对一个时代的反思,对一个民族精神的探寻。本书将以独特的视角,为您呈现一个您可能从未了解过的青岛,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青岛。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解释的“模糊地带”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智者”的谦逊。他从不以“最终裁决者”自居,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导游,带着读者走过复杂的历史现场,指出“这里有分歧”、“那里的证据尚不充分”。这种拒绝简单化的倾向,使得全书充满了思辨的活力。例如,在分析某个关键决策的动机时,书中呈现了至少三种主流的、各有道理的观点,并且清晰地指出了每种观点的理论基础和局限性。这让我明白,历史的真相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单一结论,而是一个多重光谱交织的复杂场域。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升级,它教会我如何带着审慎和怀疑的目光去对待一切既定的“定论”。这种对复杂性的拥抱,是本书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教科书级别。它并没有采取简单的线性时间叙述,而是采用了多线并行、交叉互叙的复杂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瑞士钟表,各个齿轮咬合得天衣无缝。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有些关键的转折点,他只是极其克制地抛出关键信息,然后引导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悬念。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能力。我时常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重构事件的因果链条,反复推敲“如果当时……会怎样?”作者对信息源的甄别和整合能力更是令人佩服,他能将来自不同阵营、甚至相互矛盾的史料,巧妙地熔铸一炉,最终呈现出一个既有深度又相对平衡的叙述框架。这种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和知识的厚度,是评判一部优秀历史著作的试金石。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阅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绝不能容忍任何分心。但正因为这种高密度的信息灌输,使得它的知识密度也达到了惊人的水平。我发现自己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地图和人名对照表,这反而成为了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作者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分析,展现了无与伦比的透彻性与穿透力。他不仅仅关注表层的军事行动,更深挖了经济利益、文化冲突乃至气候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走向。特别是一些关于后勤补给线和工业生产能力的论述,虽然技术性稍强,但作者用清晰的比喻和生动的对比,将这些晦涩的议题变得触手可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所处的国际环境,有了一种骨子里的理解,仿佛历史的底层代码被清晰地展示在了眼前。这是一部需要慢慢品味,并且值得反复重读的史学巨著。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宏大叙事有些敬而远之,总担心会陷入冗长乏味的政治权谋分析之中。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为高明。它像是一部精心剪辑的电影,懂得在紧张的军事部署和外交博弈之间,巧妙地插入一些充满人情味的故事片段。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普通人物命运的关注。那些在历史巨轮下被碾压的士兵、无奈的平民,他们的声音并没有被宏大的战争叙事所淹没。作者通过丰富的书信、日记等一手资料,还原了他们在面临生死抉择时的内心挣扎与坚韧。这种从微观视角切入宏观历史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共情力。我读到某个家庭因为战事被迫迁徙的段落时,手中的茶杯都差点打翻,那份震撼和心痛是直接穿透纸张抵达内心的。这种饱满的情感张力,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值得被铭记的人类悲剧与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当我翻开书页,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对于史料的精雕细琢。他并非简单地罗列枯燥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将那些尘封的往事,用近乎文学散文的笔触重新描绘出来。尤其是在描述战前那种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国际氛围时,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对于不同国家外交官之间微妙的眼神交流和言语试探的捕捉,简直栩栩如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耳边充斥着各国代表团的低语和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执着与考据,使得整本书的骨架极其坚实,绝非那种浮于表面的通俗读物可以比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新的迷雾,对于理解当时的决策逻辑和个人挣扎,都有了全新的、立体的认知。这不仅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一场深沉的、关于人性在时代洪流中如何抉择的哲学探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