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经典059:反暴君论 [Vindiciae Contra Tyrannos]

汉译经典059:反暴君论 [Vindiciae Contra Tyranno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拉博埃西,[法] 布鲁图斯 著,曹帅 译,刘训练 校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反抗权
  • 君权神授
  • 政治理论
  • 历史文献
  • 早期现代
  • 宗教改革
  • 自由主义
  • 宪政主义
  • 政治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320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30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经典
外文名称:Vindiciae Contra Tyranno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1
字数:2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两篇反暴君著作的合集,西方近代反暴君派政治思想文献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蒙田的友人、大法官拉博埃西

内容简介

《汉译经典059:反暴君论》是拉博埃西《论自愿的奴役》和布鲁图斯《论反抗暴君的自由》的合集,主要阐述的是西方近代早期的政治思想中有关反暴君派的相关理论见解。“反暴君派”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谱系复杂、文本浩繁,而本书所选的内容正是其中具代表性的。第一篇中,作者遵循马基雅维利的方法,但又与马基雅维利设法教导君主如何巩固政治不同,他更专注于讨论推翻暴君的统治而保护个人自由;第二篇,作者直指当时法国的天主教国王,在作者看来,即使他们要创立君主制,也只不过是让国王来充当他们自由的监护人。总之,全书洋溢着对专制的唾弃、对暴君的鞭挞、对自由的呼唤,是少见的直抒己见的政治思想文献。

作者简介

  拉博埃西(Etienne La Boétie),法国文艺复兴后期、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的友人,也是个大法官,近代法国政治哲学的奠基者。布鲁图斯(Stephen Junius Brutus)是传说中罗马共和国的缔造者,“反暴君派”代表人物之一。《论反抗暴君的自由》署其名为作者,但真正作者尚无定论。

目录

论自愿的奴役
译本说明
拉博埃西的政治思想
论自愿的奴役

论反抗暴君的自由
译本说明
历史性引言
为反抗暴君的自由辩护
译校后记

精彩书摘

  这是荷马笔下的尤利西斯(Ulysses,即奥德修斯)向群众演说时说的话。如果在“我没有看到多个统治者的好处”这句话后他没再说什么,这本会是一个很好的说法。在逻辑上他本应主张,由于一个人一旦获得主人的头衔,他就会滥用权力并失去理性,所以几个人的统治就更不可能是好的。但他却荒谬地声称:“让单独一人成为主人,让单独一人成为国王。”我们不必批评尤利西斯,当时他为了镇压军队的兵变可能是被迫说了这些话;因此,我认为,他这样说是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不是表达真理。然而,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听从一个主人的指挥是很不幸的,因为只要他高兴就可以残酷地使用权力,所以我们不能保证他将是仁慈的。如果是多个主人的话,那么有多少主人,就会有多少倍的不幸。尽管我不想在这里讨论如下有诸多争议的问题,即其他政府形式是否比君主政体更优越,但是,在对君主在国家(commonwealths)中应占的位置表示怀疑之前,我仍想知道它是否属于这样一个群体,因为很难相信,在一切物品都归一个主人所有的国家里还会有什么共同财富(commonwealth)。然而,这个问题可以留在以后再谈,并且由于其特殊性质,它涉及所有的政治争论,所以它确实需要区别对待。
  现在我只是想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村庄、那么多的城市、那么多的国家,有时会忍受单独一个暴君的统治,而这个暴君除了人民赋予他的权力之外没有任何权力;他只能在他们愿意忍受的范围内伤害他们,除非他们愿意忍耐而不是抵抗他,否则他是绝对不能够伤害他们的。这绝对是一个惊人的奇观。然而,它是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们更应该感到悲痛而不是惊讶:数百万人悲惨地供人役使,脖子上套着轭,不是被一个比他们数量更大的群体所强迫,而只是因为对单独一人的名字感到欣喜和着迷;这个人的权力他们是无须害怕的,因为他显然是一个由于凶狠残暴地对待他们而不可能受到敬重的人。人类特有的一种软弱就是,我们经常不得不屈从于暴力,我们不得不做出让步,我们不可能总是最强者。因此,当一个民族被战争的命运所束缚而受到一个小集团的奴役,就如雅典受到三十僭主的奴役时,人们不应为国家的顺从感到吃惊,而只应为其境遇感到悲痛;或者,既不吃惊也不悲痛,而是耐心地思考这种不幸,并满怀希望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

前言/序言



《反暴君论》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著作,其深邃的思想和严谨的论证,至今仍是探讨政治权力正当性、反抗暴政合法性以及国家与人民关系的经典文本。本书的问世,并非孤立地悬浮于历史之外,而是深深根植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与政治动荡的土壤之中,是特定历史语境下,思想家们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 要理解《反暴君论》的价值,首先需要将其置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之中。16世纪是欧洲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宗教改革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新教的兴起挑战了罗马天主教的权威,由此引发了长期的宗教冲突和战争。在法国,胡格诺派(法国新教徒)与天主教之间的斗争尤为激烈,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等惨案更是将这种冲突推向了血腥的高潮。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王权也在不断扩张,君主制日益巩固,一些君主利用宗教虔诚来加强自己的统治,有时甚至演变为专制和暴政。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开始审视和质疑君权的来源、界限以及人民是否拥有反抗不义统治的权利。 《反暴君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一位或几位匿名作者(关于作者身份的争议至今未完全平息,但普遍认为其核心思想与胡格诺派的思想家们紧密相关)所写成,旨在为新教徒在面对遭受迫害时,提供理论上的辩护和行动上的依据。本书的核心目标是论证在何种情况下,人民有权反抗暴君,以及这种反抗的合法性基础是什么。 本书的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多个角度审视了君权与民权的关系。其开篇便直指核心问题:君主是否拥有绝对的权力?作者明确否定了这一观点,并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契约论。虽然本书并非最早提出契约论的著作,但它以一种非常具体和实用化的方式,将契约思想应用于君权与民权的关系之中。作者认为,君主之所以能够获得统治的权力,并非仅仅是依靠武力或神授,而是建立在与人民之间的一种默契或明确的约定之上。这种约定,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政治契约。 在这份契约中,君主承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宗教自由,而人民则承诺服从君主的统治。因此,君主的权力并非无条件的,而是附带责任的。当君主违背了这份契约,压迫人民,剥夺其基本权利,甚至迫使人民放弃信仰时,他就成为了一个“暴君”。 本书对“暴君”的定义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非简单地将所有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君主都视为暴君。作者区分了不同类型的暴君:一类是篡击者,即通过非法手段夺取王位的君主;另一类是篡逆者,即合法继承王位,但却滥用权力,违背法律和誓言,压迫人民的君主。对于后一种情况,即合法君主沦为暴君,本书的论证更为深入,因为它直接触及了臣民反抗合法统治者的难题。 《反暴君论》的论证逻辑体现在其对一系列关键问题的解答中: 第一,君主的权力是否来自上帝? 作者承认君主的权力最终源于上帝,但并非直接授予,而是通过人民的同意来体现。上帝并没有直接任命某个君主,而是设立了政治秩序,而人民在接受这种秩序时,通过某种形式的 consent(同意)将权力授予了君主。因此,君主的权力并非绝对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是受到上帝所设立的自然法则和人类法律的约束。 第二,君主的权力是否绝对? 如前所述,作者坚决否定君主拥有绝对权力。君主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而法律本身又来源于上帝和人民的共同意愿。君主必须遵守法律,否则他就僭越了其权力范围。 第三,臣民是否有义务服从君主? 作者认为,臣民的服从是基于君主履行其义务的前提。如果君主忠实于契约,保障人民的福祉,那么臣民就有义务服从。然而,这种服从并非盲目的,当君主成为暴君,违背了契约,那么臣民的服从义务也就随之解除。 第四,人民是否有权反抗暴君? 这是本书最核心、最引人注目的论点之一。作者明确肯定了人民反抗暴君的权利。但他并非主张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反抗,而是对反抗的主体和条件进行了精细的界定。 本书区分了君主(King)和暴君(Tyrant),并进一步区分了人民(People)和暴民(Mob)。作者认为,反抗暴君的权利,并非属于每一个个体,而更多地属于那些承担着公共责任和拥有某种政治地位的群体,例如官员(Magistrates)、贵族(Nobles)、三级会议(Estates-General)等。这些群体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并且拥有一定的集体行动能力。他们可以首先尝试通过合法的途径,例如警告、劝谏、甚至罢免等方式来纠正君主的错误。 当这些温和的手段都无效,而君主的暴行已经不可挽回地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时,这些代表性的群体就可以联合起来,采取更进一步的反抗行动,甚至包括武力。这种反抗被视为一种自我防卫,是维护国家和人民生存权以及宗教自由的神圣权利。 本书的论证还涉及到法律的作用。作者认为,法律是限制君主权力的重要工具。君主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行使权力,而法律的制定和解释,最终也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和同意。当君主试图超越法律,或者废除法律时,他就丧失了其合法性。 此外,《反暴君论》还强调了宗教自由的重要性。在16世纪宗教冲突的背景下,宗教迫害是君主暴政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本书强烈谴责了以宗教名义进行的压迫,并认为人民有权为了捍卫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反抗。这种对宗教自由的辩护,为后来的宗教宽容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书并非简单地鼓吹革命,而是试图在秩序和自由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作者深知,无序的反抗可能导致比暴政更糟糕的混乱。因此,他对反抗的合法性、主体和方式都进行了审慎的考量。他的目标是限制君主的权力,防止其滑向暴政,从而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维护国家的稳定。 《反暴君论》的出现,在当时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它挑战了君权神授和君主绝对权威的传统观念,为革命权和人民主权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其关于契约、法律、反抗权以及宗教自由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政治思想家,如洛克、卢梭等,并对17世纪英国革命、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等历史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反暴君论》是一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回应严峻的政治与宗教危机而诞生的思想巨著。它以其对君权合法性、限制暴政以及人民权利的深刻洞见,成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不朽的经典。本书所探讨的关于权力与责任、服从与反抗、个体权利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至今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引导我们不断反思和追问政治权力的本质与界限。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籍的整体设计语言来看,出版方似乎在强调“传承”与“严肃性”。它没有使用任何花哨的现代设计元素,整个视觉风格都趋于内敛和沉稳。这很符合这类政治哲学经典应有的姿态——不哗众取宠,只求内涵的深邃。这种设计哲学成功地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在了文本本身,避免了外界干扰。它传达出的信息是:这本书的内容本身就足够强大,无需任何外在的浮华来支撑。因此,当我把它放在一堆现代畅销书中时,它显得格格不入,但这种“格格不入”恰恰是它高贵的体现。

评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装帧外壳散发出的那种“年代感”。他们似乎在努力模仿一种古籍的质感,那种略带磨砂的触感和微微泛黄的边缘处理,让人感觉自己手里拿的不是一本新书,而是一件刚从历史尘封中取出的文献。这种处理方式,巧妙地提醒着读者,你正在接触的文字,拥有着经受住时间考验的重量。它将原本抽象的“历史价值”,具象化成了可触摸的物质形态。对于那些喜欢沉浸式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种细节处理简直是加分项,它为阅读过程增添了一种仪式感,让你不得不放慢速度,以示尊重。

评分

坦白说,刚拿到手时,我还在犹豫是否要立刻投入阅读。毕竟,这类经典著作往往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铺垫,生怕自己准备不足。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或者说,它的内容组织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内在逻辑性。它不像有些理论著作那样堆砌概念,而是像搭建一座精密的建筑,从基础的砖石开始,逐步向上延伸,层层递进,最终构建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宏伟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跟随作者的思路,每读完一个章节,都能清晰地把握住作者在不同阶段试图探讨的核心问题,这种清晰的脉络感,让人很有安全感。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必须得提一下它的译文质量。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因为很多经典著作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是否能精准地捕捉到原作者的“神韵”。从我初步的浏览来看,这位译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他/她的语言功底深厚,既保留了原著思想的严谨和逻辑的精密,又避免了那种僵硬、晦涩的“翻译腔”。文字流畅自然,有些地方甚至读起来比某些现代的论述还要来得有力,节奏感把握得极佳。这让那些可能原本高深莫测的哲学概念,变得可以被当代读者所理解和消化,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却丝毫不损害其思想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实的质感立刻让人感受到一种庄重和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力量,那种留白的艺术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触摸和翻阅的过程中,仿佛能感受到一股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字迹清晰,排版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老智慧的亲密接触。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极致追求,在当下这个数字阅读日益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散发着一种低调而强大的气场。

评分

虽然还没看,这样的经典名著,买一排放书架上,看看也有满足感

评分

以往,王国的首要官员都要听从它的召集,并从它那里接受任命,甚至有时候国王枢密院的普通顾问也要接受它的任命。在一些基督教王国里,例如匈牙利、波西米亚、丹麦、瑞典和其他国家,都有独立于国王的官员;历史和当代的事例充分证明,这些官员和等级代表已经知道如何运用他们的权威,甚至用它去废黜和驱逐暴君和不称职的国王。

评分

译者:曹帅 刘训练

评分

这套《罗马人的故事》是一部煌煌十五册的巨著,作者盐野七生写了十五年,我曾整整读了一年。读后,逢人就推荐。我读的是台湾出版的繁体横排本,当时感到奇怪:为什么这样的书,在大陆却看不到?没想到,现在就有了简体中文版。大概是因为此前我在各个场合不遗余力的推荐,中信出版社希望我能为之写篇序言。   过去我也读过罗马史,比如《罗马帝国衰亡史》,但这类史书,更多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来理解罗马帝国。盐野七生不同,她的这套《罗马人的故事》以现代史观的方法论来解读罗马,这其间涉及国家与民族、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领导与公关等方方面面,视野极广,见人所未见。正如她自己所说:“别的研究者是写自己知道的,而我则是写我想知道的。”    我是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所以对书中所讲罗马帝国的城市与建筑极为关心。在第十册《条条大路通罗马》中,作者专门讲了罗马的道路建设:与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倒不如说“条条大路起罗马”。罗马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心脏,而这些四通八达的国家公路,有如血管脉络,把政令和资源高效率地传输到帝国的每个角落。   盐野七生说,东方帝国在修建长城的时候,罗马人正在修建罗马大路。接着,她就告诉读者,两千年过去了,罗马修的大路现在还在使用。这时,你会很自然地想:中国的长城,现在除了收门票之外,还有没有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建的,而且从工程的角度讲,也有很多质量问题。同样是国家主导的巨型工程,哪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更有用?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联想。为什么罗马修的路现在还能用?作者展示了一张罗马大路的剖面图,告诉你这个路是怎么修的,为什么能连续使用上千年?这样的图示还有很多。作者很愿意从科学与技术的角度解释,罗马帝国有其与众不同的力量,而建筑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建筑给市民和士兵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在作者的描述之下,罗马帝国宛如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罗马法》就好比这个企业的内部规章。这个企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思维惯性、话语系统、人力资源储备,甚至还有自己的保安系统。制度、人才、资源配置等等,都是罗马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书会被国外一些研究者拿来当作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的现成教材。   盐野七生贯穿始终地自我设问,并希望回答: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成就如此大业,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够建立并长期维持一个巨大的文明圈的呢?一望而知,作者认为罗马帝国的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与它所秉持的价值取向与施政目标有关。   在《罗马人的故事》这套书中,作者认为:罗马的力量,来自保障国民安全的基础设施和贵族行为理应高尚的传统。国民最需要的是安全系统,其次是尊贵和快乐的生活。罗马皇帝努力满足了国民的需要。一切政令、公共设施、对外战争,都是为了满足国民的安全感和享受需要。   其次,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   罗马帝国是多神教的国家,罗马人把被帝国征服的民族的神,全部当作自己的神来供奉。这样的神有30万个。罗马甚至赋予被征服者公民权,历届罗马皇帝里有很多被征服者。试想,这在东方帝国,可能吗?   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作为国家来说,自由与宽容,这才是罗马帝国的立国之本,作为跨国企业来说,宽容开放,兼收并蓄应当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些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赋予罗马帝国强大的力量,并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这也是我向朋友们力荐这本书的原因。

评分

〔法国〕布鲁图斯(Stephen Junius Brutus)

评分

译者:曹帅 刘训练

评分

拉波哀西却绝望地看到:

评分

〔法国〕布鲁图斯(Stephen Junius Brutus)

评分

拉博埃西(Etienne La Boétie)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期、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的友人,也是个大法官,近代法国政治哲学的奠基者。布鲁图斯 (Stephen Junius Brutus) 是传说中罗马共和国的缔造者, “反暴君派”代表人物之一。 《论反抗暴君的自由》署其名为作者,但真正作者尚无定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