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籍的整体设计语言来看,出版方似乎在强调“传承”与“严肃性”。它没有使用任何花哨的现代设计元素,整个视觉风格都趋于内敛和沉稳。这很符合这类政治哲学经典应有的姿态——不哗众取宠,只求内涵的深邃。这种设计哲学成功地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在了文本本身,避免了外界干扰。它传达出的信息是:这本书的内容本身就足够强大,无需任何外在的浮华来支撑。因此,当我把它放在一堆现代畅销书中时,它显得格格不入,但这种“格格不入”恰恰是它高贵的体现。
评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装帧外壳散发出的那种“年代感”。他们似乎在努力模仿一种古籍的质感,那种略带磨砂的触感和微微泛黄的边缘处理,让人感觉自己手里拿的不是一本新书,而是一件刚从历史尘封中取出的文献。这种处理方式,巧妙地提醒着读者,你正在接触的文字,拥有着经受住时间考验的重量。它将原本抽象的“历史价值”,具象化成了可触摸的物质形态。对于那些喜欢沉浸式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种细节处理简直是加分项,它为阅读过程增添了一种仪式感,让你不得不放慢速度,以示尊重。
评分坦白说,刚拿到手时,我还在犹豫是否要立刻投入阅读。毕竟,这类经典著作往往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铺垫,生怕自己准备不足。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或者说,它的内容组织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内在逻辑性。它不像有些理论著作那样堆砌概念,而是像搭建一座精密的建筑,从基础的砖石开始,逐步向上延伸,层层递进,最终构建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宏伟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跟随作者的思路,每读完一个章节,都能清晰地把握住作者在不同阶段试图探讨的核心问题,这种清晰的脉络感,让人很有安全感。
评分阅读体验上,我必须得提一下它的译文质量。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因为很多经典著作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是否能精准地捕捉到原作者的“神韵”。从我初步的浏览来看,这位译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他/她的语言功底深厚,既保留了原著思想的严谨和逻辑的精密,又避免了那种僵硬、晦涩的“翻译腔”。文字流畅自然,有些地方甚至读起来比某些现代的论述还要来得有力,节奏感把握得极佳。这让那些可能原本高深莫测的哲学概念,变得可以被当代读者所理解和消化,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却丝毫不损害其思想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厚实的质感立刻让人感受到一种庄重和历史的厚重感。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力量,那种留白的艺术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触摸和翻阅的过程中,仿佛能感受到一股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字迹清晰,排版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老智慧的亲密接触。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极致追求,在当下这个数字阅读日益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散发着一种低调而强大的气场。
评分虽然还没看,这样的经典名著,买一排放书架上,看看也有满足感
评分以往,王国的首要官员都要听从它的召集,并从它那里接受任命,甚至有时候国王枢密院的普通顾问也要接受它的任命。在一些基督教王国里,例如匈牙利、波西米亚、丹麦、瑞典和其他国家,都有独立于国王的官员;历史和当代的事例充分证明,这些官员和等级代表已经知道如何运用他们的权威,甚至用它去废黜和驱逐暴君和不称职的国王。
评分译者:曹帅 刘训练
评分这套《罗马人的故事》是一部煌煌十五册的巨著,作者盐野七生写了十五年,我曾整整读了一年。读后,逢人就推荐。我读的是台湾出版的繁体横排本,当时感到奇怪:为什么这样的书,在大陆却看不到?没想到,现在就有了简体中文版。大概是因为此前我在各个场合不遗余力的推荐,中信出版社希望我能为之写篇序言。 过去我也读过罗马史,比如《罗马帝国衰亡史》,但这类史书,更多是从政治、军事的角度来理解罗马帝国。盐野七生不同,她的这套《罗马人的故事》以现代史观的方法论来解读罗马,这其间涉及国家与民族、君主与公民、宗教与人性、权力与秩序、科学与技术、领导与公关等方方面面,视野极广,见人所未见。正如她自己所说:“别的研究者是写自己知道的,而我则是写我想知道的。” 我是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所以对书中所讲罗马帝国的城市与建筑极为关心。在第十册《条条大路通罗马》中,作者专门讲了罗马的道路建设:与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倒不如说“条条大路起罗马”。罗马是这个庞大帝国的心脏,而这些四通八达的国家公路,有如血管脉络,把政令和资源高效率地传输到帝国的每个角落。 盐野七生说,东方帝国在修建长城的时候,罗马人正在修建罗马大路。接着,她就告诉读者,两千年过去了,罗马修的大路现在还在使用。这时,你会很自然地想:中国的长城,现在除了收门票之外,还有没有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建的,而且从工程的角度讲,也有很多质量问题。同样是国家主导的巨型工程,哪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更有用?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联想。为什么罗马修的路现在还能用?作者展示了一张罗马大路的剖面图,告诉你这个路是怎么修的,为什么能连续使用上千年?这样的图示还有很多。作者很愿意从科学与技术的角度解释,罗马帝国有其与众不同的力量,而建筑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建筑给市民和士兵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在作者的描述之下,罗马帝国宛如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罗马法》就好比这个企业的内部规章。这个企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企业文化、思维惯性、话语系统、人力资源储备,甚至还有自己的保安系统。制度、人才、资源配置等等,都是罗马得以长盛不衰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这部书会被国外一些研究者拿来当作领导者论、组织论、国家论的现成教材。 盐野七生贯穿始终地自我设问,并希望回答: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成就如此大业,为什么只有罗马人能够建立并长期维持一个巨大的文明圈的呢?一望而知,作者认为罗马帝国的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与它所秉持的价值取向与施政目标有关。 在《罗马人的故事》这套书中,作者认为:罗马的力量,来自保障国民安全的基础设施和贵族行为理应高尚的传统。国民最需要的是安全系统,其次是尊贵和快乐的生活。罗马皇帝努力满足了国民的需要。一切政令、公共设施、对外战争,都是为了满足国民的安全感和享受需要。 其次,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 罗马帝国是多神教的国家,罗马人把被帝国征服的民族的神,全部当作自己的神来供奉。这样的神有30万个。罗马甚至赋予被征服者公民权,历届罗马皇帝里有很多被征服者。试想,这在东方帝国,可能吗? 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作为国家来说,自由与宽容,这才是罗马帝国的立国之本,作为跨国企业来说,宽容开放,兼收并蓄应当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些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赋予罗马帝国强大的力量,并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这也是我向朋友们力荐这本书的原因。
评分〔法国〕布鲁图斯(Stephen Junius Brutus)
评分译者:曹帅 刘训练
评分拉波哀西却绝望地看到:
评分〔法国〕布鲁图斯(Stephen Junius Brutus)
评分拉博埃西(Etienne La Boétie)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期、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的友人,也是个大法官,近代法国政治哲学的奠基者。布鲁图斯 (Stephen Junius Brutus) 是传说中罗马共和国的缔造者, “反暴君派”代表人物之一。 《论反抗暴君的自由》署其名为作者,但真正作者尚无定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