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史(全三卷)

统治史(全三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塞缪尔·E·芬纳 著,王震,马百亮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政治
  • 权力
  • 王朝
  • 帝国
  • 统治
  • 社会
  • 文化
  • 战争
  • 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115067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676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统治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1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西方政治学领军人物塞缪尔·E·芬纳的三卷本《统治史》是20世纪西方政治学的传世巨著。《统治史》的主要关注点是世界历史中政府形态的发展,以各个国家的政府形态、统治方式和国家社会关系为核心,大致依照时间顺序,先把我们带入世界文明中最为古老的苏美尔城邦,述及萨尔贡、埃及、亚述、犹太、波斯、希腊、中国、罗马、印度、拜占庭、阿拉伯、中世纪欧洲、日本、奥斯曼帝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政治史,然后把焦点转入文艺复兴和新教运动后的欧洲各国和美洲殖民地政治制度的突破性发展,最后,集中讨论影响当代世界的三大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及工业革命)以及这些革命给世界政治、政府形态和国家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
  《统治史》一卷《古代的王权和帝国——从苏美尔到罗马》思考了“宫廷式”政治类型,述及世界文明中最为古老的苏美尔城邦、埃及、亚述、波斯、中国的汉朝、罗马,也解释了其中的例外,即犹太人的王国和罗马共和国。
  《统治史》第二卷《中世纪的帝国统治和代议制的兴起——从拜占庭到威尼斯》讲述中世纪的历史,作者考察了拜占庭帝国、哈里发国家、唐朝与明朝的演变、封建制欧洲的特点,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共和制之被选择,代议制的兴起以及最后整个欧洲典型的国家建制的诞生。
  《统治史》第三卷《早期现代政府和西方的突破——从民族国家到工业革命》以日本德川时期为开端,接着评述中国清朝、奥斯曼帝国和莫卧儿帝国,以及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民族国家和代议制的兴起,随后考察文艺复兴和新教运动后欧洲各国和美洲殖民地政治制度的突破性发展,最后对三大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工业革命)影响下的“现代国家路径”进行了概要性评述。

作者简介

  作者萨缪尔·E·芬纳,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曾执教于贝利奥尔学院,后任基尔大学政治学教授,1966年开始任曼彻斯特大学政治学系主任,1974年回到牛津大学并任格拉斯顿讲座教授。芬纳还曾任英国政治学会主席和国际政治科学协会副主席(1965-1969)。芬纳一生博学多产、著作等身,代表作有《马背上的人:军事力量在政治中的作用》(1962)、《比较政府:政治学研究导论》(1974)和三卷本《统治史》。
  译者王震,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兼任西亚北非研究中心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政治、世界历史等。2005-2006年曾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访学,多次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委托的重大科研项目,目前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上海市社科规划办委托项目,研究成果曾获“第九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已在《社会科学》等重要学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有专著《一个超级大国的核外交:冷战转型时期美国核不扩散政策(1969-1976)》(新华出版社,2013年)。
  译者马百亮,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起任教于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志趣为世界古代史研究,目前已累计翻译出版作品100多万字。主要译作有《统治史》卷一(合译)、《统治史》卷三。其中《我们为什么不说话:以自闭症之奥秘解码动物行为之谜》获2008年文津图书奖,并获评当年的年度百佳图书。

精彩书评

  一部《资治通鉴》式的政治史。
  ——甘阳(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

  本书揭示了代议制民主成为当代政治神话的偶然性,也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

  鉴前世政体之兴衰,考当今统治之得失。
  ——汪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统治史》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以来我首次读到如此详细研究古今中外政体的书。
  ——刘军宁(文化部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经济学家》杂志说如果政治学有诺贝尔奖的话,芬纳的三部曲就肯定会赢得此殊荣。我个人认为这一评价仍然低估了芬纳的卓越工作。
  ——赵鼎新(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

  如果政治科学领域存在诺贝尔奖的话,芬纳一定会因为这部超乎寻常的三卷本《统治史》而获此殊荣。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

  他(芬纳)没有在比较政治学研究中拾人牙慧,也没有确立研究潮流。“他不属于任何学派,也没有创建一个学派。”他通过无可替代的原始研究证明了一个全面的历史性的政治制度史是可以实现的。
  ——JackHayward(原英国赫尔大学政治学教授、牛津大学政治学荣誉教授,曾任英国学术院研究员、英国政治学会主席。)

  芬纳阅读的范围之广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很难想象会有历史学不从他的著作中受益。
  ——GeraldEdwardAylmer(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生前曾任牛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主席。)

  芬纳的作品博大精深,他对其他学科的熟悉程度,以及他所掌握的如此众多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将注定使他成为这个丰富多彩的学术时代的耀眼角色。
  ——英国《独立报》

  我们高度赞扬这一由当代最有活力、学识渊博且方法上不拘一格的学者所完成的战后英国政治学经典……它填补了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巨大空白。
  ——《政治季刊》

  本书在很多方面对于我们理解政治学都会产生极大帮助。
  ——《新政治家与社会》

  这是政治学领域很好的作品,很难想象在比较政府领域还有比这更好的教科书。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目录

第一卷目录

中译序(赵鼎新)

前言

概念性序言
1.反复出现的主题
2.政体类型
3.政体类型概述
4.决策执行人员
5.对政府的限制
6.评价标准
7.没有终极论的轨迹:发明和死胡同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苏美尔、埃及、亚述、犹太

背景一
1.至公元前1700年

第一章 苏美尔城邦
1.发端
2.大事年表
3.经济与社会背景
4.中央权威(大约公元前2600—前2344年)
5.概要与评价
6.苏美尔城邦的消失

第二章 埃及王国到中王国的衰落(公元前1678年)
1.引言:“当芽儿弯曲……”
2.设置
3.大事年表
4.政府与宗教
5.中央权威
6.行政
7.评价

背景二
1.萨尔贡时期的世界列国
2.国家间均衡及其崩溃(大约公元前1500—前1200年)

第三章 鼎盛时期的埃及政体——新王国
1.引言:新王国
2.中央权威
3.新王国的管理
4.主要政府职能
5.杂乱无章的行政风格
6.新王国时期的评价
7.新王国的崩溃

第四章 公元前745—前612年的亚述帝国
1.亚述帝国的意义
2.大事年表
3.亚述人的基本信仰
4.中央权威
5.帝国的行政管理
6.评价

第五章 公元前1025—前587年的犹太王国
1.圣地之民
2.从亚伯拉罕到大流散
3.圣经子民
4.犹太王权的形成
5.犹太国家和君主制
6.传播

第二部分波斯、希腊、罗马、华夏

背 景

第一章 波斯帝国
1.土地和人民
2.帝国的诞生
3.大事年表
4.王权和贵族
5.中央和地方政府
6.波斯帝国的弱点
7.回顾和展望

第二章 最早的共和国:希腊人
1.希腊社会的发展
2.国家和人民
3.城邦的构成
4.斯巴达
5.雅典的民主

第三章 城邦的终结
1.同盟和联邦
2.希腊民主的终结

第四章 罗马共和国
1.国家和人民
2.大事年表
3.共和国中期的政体
4.罗马公民和罗马“联盟”
5.共和国为什么会崩溃
6.评价

第五章 华夏国家的形成
1.华夏早期大事记
2.先秦时期中国的连续性
3.儒家与法家
4.秦

第六章 汉帝国
1.汉朝的建立
2.政府制度的评述
3.皇帝
4.宫廷内的政治过程
5.地方行政架构
6.中央政府
7.政府人事制度
8.国家行为
9.评价

第七章 罗马帝国:元首制(公元前27年—公元284年)
1.奥古斯都·恺撒和元首制
2.戴克里先即位(公元284年)前的罗马帝国
3.罗马帝国的特征
4.自治市
5.行省
6.皇帝
7.公共服务
8.结果
9.安敦宁时代:评价

第八章 晚期罗马帝国:从戴克里先到狄奥多里克(284—526年)
1.晚期罗马帝国及其终结
2.皇帝
3.新的疆域结构
4.中央行政
5.大区和禁卫军长官
6.中央行政的职能:总结
7.文官制度
8.军队
9.公共服务及其履行
10.结论
11.对罗马贡献的评估
参考文献

修订版译后记

第二卷目录

综 述
1.过渡时期
2.“历史性宗教”的政治相关性
3.为旧而生的“新国家”
4.移民与入侵
5.中世纪晚期的国家体系

第一部分东欧与中东

第一章 公元1000年前后的拜占庭帝国
1.大事记
2.拜占庭政体的特征
3.帝国的版图
4.中央政府
5.政府职能
6.评价
7.结论: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遗产及其重要性

第二章 哈里发帝国(约公元900年)
1.哈里发帝国兴衰大事记
2.阿拔斯帝国的优势与缺陷
3.政体的性质:比较和对照
4.帝国的版图
5.哈里发
6.中央政府
7.公共工程
8.评价
9.结论:哈里发帝国的特征与局限

关于马穆鲁克埃及的说明(公元1250—1217年)
1.马穆鲁克政体的特征与重要性
2.马穆鲁克概况
3.埃及
4.马穆鲁克统治
5.马穆鲁克统治的负债表

第二部分 中 国

第三章 唐帝国
1.从汉到隋的概况
2.唐初(618—755年)
3.晚唐时期(755—874年)
4.唐代的终结(874—907年)
5.结论

第四章 明朝统治(1368—1644年)
1.明代社会与经济
2.明代的转型
3.统治架构
4.中国人的宪政
5.文书与瘫痪
6.政府与“士绅”联盟
7.管理不善
8.政权的特征
9.明政权的力量与缺陷

第三部分 欧 洲

第五章 封建背景
1.黑暗时代
2.中世纪早期的制度与军事
3.中世纪的统治进程与架构

第六章 统治
1.西欧和中欧的政治地理
2.欧洲王国的发展
3.英格兰封建王国
4.法兰西:经典的封建王国
5.德意志王国的解体

第七章 共和政体:佛罗伦萨和威尼斯
1.自治的冲刺
2.血腥的意大利
3.城市共和制
4.1370年左右的佛罗伦萨政府
5.至静之所:威尼斯
6.中世纪共和制的遗产

第八章 代议制
1.中世纪的伟大政治发明
2.教会与世俗代表之间的联系
3.“代表”的含义
4.代议制的特征
5.三种代议制的比较(英格兰、法国和波兰)
6.代议制原则的命运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第三卷目录

第四部分 旧帝国和新君主制(1500—1776年)

综 述

亚洲

第一章 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1600—1745年)
1.土地和人民
2.大事年表
3.德川幕府的封建基础
4.德川幕府的统治
5.政治过程
6.政府职能
7.评价

第二章 中国:清朝的黄金世纪(1680—1780年)
1.满族入主中原:延续和转折
2.中央政府的重建
3.疆域的衔接
4.政府职能

第三章 奥斯曼帝国:1566年前后的鼎盛时期
1.奥斯曼帝国的重要性
2.大事年表
3.1600年前后的奥斯曼帝国
4.统治阶层
5.行政区划
6.政府职能
7.评价
8.奥斯曼帝国衰落之注解(直到1750年前后)

第四章 印度的经历和莫卧儿帝国(1526—1712年)
1.印度的经历
2.印度的政治传统
3.莫卧儿帝国
4.莫卧儿帝国的政府
5.政府职能:描述和评估
6.莫卧儿帝国之评价

欧洲国家的重建

第五章 “现代”国家
1.背景和大事年表
2.欧洲国家的重建
3.个案研究
4.现代国家

第六章 两个传统:专制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1.两个传统
2.法国专制之路
3.英国的选择
4.君主专制和有限君主制在东欧的两个变体:普鲁士和波兰
5.再谈两个传统
6.代议制原则的命运

第七章 欧洲国家模式的移植
1.地理大发现(1480—1607年)
2.殖民地
3.西班牙在美洲建立的帝国
4.英国的殖民地
5.俄罗斯的西化(1682—1796年)

第八章 专制君主制的巅峰:欧洲,1770—1780年
1.旧制度
2.欧洲主要国家
3.启蒙“计划”
4.开明君主制
5.欧洲专制主义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第五部 分通向现代国家之路

第一章 概述
1.民族和民族主义
2.人民主权
3.民族国家
4.世俗主义和现代国家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5.工业化:对经济独立和社会福利主义的追求
6.财富和福利主义
7.现代国家模式的出口
8.插曲

第二章 美国革命
1.美国革命的重要性
2.几个特征
3.走向独立
4.战争年代的政治机构(1776—1787年)
5.1787年宪法的制定
6.统治艺术的六大发明

第三章 法国大革命的遗产
1.法国大革命
2.革命的周期
3.事件经过
4.1789至1791年:革命的工作
5.大革命的遗产一:《人权宣言》
6.大革命的遗产二:民族主义
7.大革命的遗产三:公民军队
8.大革命的遗产四:新型专制政体—广场—宫廷式政体

第四章 1815至1871年:欧洲专制君主制国家的宪政化
1.政体类型的新划分
2.自由民主政体和宪政主义
3.对立的意识形态:欧洲新版图和正统原则
4.大事年表
5.1809至1875年:欧洲的宪法
6.结论

第五章 工业化
1.工业化对政府的影响
2.政府的职能
3.前工业时代的政府
4.工业革命:从1800年左右至今
5.工业化对战争的影响
6.工业化对社会的影响
参考文献

索引
原书编辑后记
译后记

精彩书摘

芬纳(Samuel E.Finer)的《统治史》共3卷34章(Finer,1997),英文版长达1701页,是20世纪西方政治学中有重大影响的巨著。《统治史》的主要关注点是世界历史中政府形态的发展。《统治史》以各个国家的政府形态、统治方式和国家社会关系为核心,大致依照时间顺序,先把我们带入世界文明中最为古老的苏美尔城邦,述及萨尔贡、埃及、亚述、犹太、波斯、希腊、中国、罗马、印度、拜占庭、哈利发、中世纪欧洲、日本、奥斯曼帝国等地区和国家的政治史,然后把焦点转入文艺复兴和新教运动后的欧洲各国和美洲殖民地政治制度的突破性发展,最后,集中讨论影响当代世界的三大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及工业革命)以及这些革命给世界政治、政府形态和国家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
芬纳长期以来一直是政治学界特别是英国政治学界的一个领军人物。他不少早期著作皆是政治学和政治社会学领域的经典,特别是《马背上的人:军事力量在政治中的作用》(Finer ,1962)。芬纳在1982年开始撰写《统治史》时已经退休,1987年,芬纳在一场心肌梗塞后幸免于难,此后,他在健康状况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坚持写作,且进展迅速,直到1993年去世。去世前《统治史》已完成计划中36章的34章。《统治史》由芬纳的夫人凯瑟琳·芬纳及杰克·哈瓦德(Jack Hayward)进行编辑后出版。作者的去世使得《统治史》终止在工业革命。如果假以时日,想必芬纳会对整个20世纪的政治发展,特别是苏联解体和全球化对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有所涉及,并且会在书末提供一个总结和展望,使读者能对全书有个更完整的了解。虽然《统治史》的不完整性给我们带来了遗憾,但读过《统治史》的人都承认,全书34章有一气呵成之感。直到最后几章,作者仍能广征博引,并以他所特有的睿智,为我们展现近代政治的关键发展及其背后的逻辑,锋芒丝毫不减。
《统治史》一书没有涉及黑非洲,没有讨论欧洲殖民前的美洲,也没有分析任何东南亚的国家。甚至像日本这样的国家芬纳的讨论也仅限于幕府时代以后的政治发展。在导论中,芬纳开门见山地说明了他选择案例的四个取舍原则,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的大小和规模,以及该政府在组织技术和统治理念上对后世所产生影响的大小。人类社会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类:集约性技术和延展性技术(intensive and extensive technology)(Mann ,1986)。所谓集约性技术,是指那些能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汲取和利用能力的技术,而延展性技术则指的是那些能提高人类(特别是国家)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技术。就古代中国而言,科层制、法治、常规军及科举制等等的发明都可以被看作是重要的延展性技术的发展。在工业革命前(特别是在18世纪前),推动文明进展的主要是延展性技术。因此,世界各地各个历史时期的政府对延展性技术发展的贡献就成了芬纳写作的主轴之一。在导论的最后部分,芬纳专门总结了在以后章节中还会深入分析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最为重要的贡献(Finer,1997: 87—94):亚述发明了帝国,波斯创造了世俗帝国,犹太王国发展了有限君主模式,中国贡献了科层制、常规军及科举制、等等,希腊发明了公民概念和民主制,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发展了衡平政治(checks and balances)和法制,中世纪欧洲产生了无头封建制和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冲突性依存状态,与中世纪欧洲的无头封建制相对的是中国西周或日本幕府政治前的那种在封建贵族和领主之上还有国君统帅的有头封建制。复兴了希腊罗马政治的一些关键传统,并创造了代议制。英国创造了君主立宪,法国发明了民族主义和民主国家,美国则贡献了成文宪法、宪法对公民权的保护、司法审查以及联邦制。
……
芬纳的《统治史》发表后好评如潮。《经济学家》杂志说:“没有一本在20世纪发表的政治学专著……能超过芬纳的工作。”(Economist,1997)Luttwak(1997)说:“芬纳的工作是‘政治科学’的最卓著者。”(Luttwak,1997)Paterson说:“芬纳的《统治史》是几代学术的结晶。”(Paterson,1999:112)Power说:芬纳的工作“丰富之极,以至于任何一个比较理论框架都无法对它进行概括”(Power,1999)。但是,芬纳在80年代为了写作《统治史》而申请社会科学研究协会(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的科研经费时却被拒。其实,还是Brisbin对《统治史》的态度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西方主流政治学的现状(Brisbin,1999)。他批评芬纳无视所有坚持新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的学者在国家形成方面所做的工作,批评芬纳未能把《统治史》中所提出的不同政府类别转化为能解释各种不同假说的真正的变量。新制度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是西方政治学的主导理论,而以博弈论和统计学为核心的定量方法则是西方政治学的主导方法。芬纳显然对这些理论和方法持保留意见。西方主流政治学非常现实,因而也是十分短视的学科。他们普遍轻视历史,有一种“只有当历史能为现实服务时我们才会服务于历史”的劲头(尼采语)。因此,像《统治史》这样一部以上下五千年政治为研究对象的,实际上采用历史社会学方法的巨著,就成为西方20世纪政治学领域的一个绝唱。
《经济学家》杂志说如果政治学有诺贝尔奖的话,芬纳的三部曲就肯定会赢得此殊荣(Economist,1997)。我个人认为这一评价仍然低估了芬纳的工作。芬纳的三部曲所需要的知识面、想象力、对历史现象的综合能力以及智慧,远非目前早已技术化了的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的诺贝尔奖获奖工作所能比拟。

前言/序言



《封疆万里:帝国疆域的扩张与演变》 第一卷:崛起之始——蛮荒之地的征服与整合 本书第一卷《崛起之始》聚焦于一个虚构的古代帝国,从其初生到初步扩张的宏伟历程。故事以广袤的蛮荒之地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在恶劣环境中求生的部落,如何凭借着非凡的勇气、智慧以及对统一的渴望,逐渐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卷首,我们见证了部落首领“铁血”埃尔文的崛起。他并非天生贵族,而是凭着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对族人命运的深切责任感,在部落内部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埃尔文并非一个单纯的武夫,他深知,单纯的武力只能带来短暂的臣服,真正的统治需要更深层的整合。因此,他带领族人走出狭小的生存空间,开始向周边地区扩张。 书中详细描绘了埃尔文征服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首先是严酷的自然环境:茂密的原始森林、险峻的山脉、以及危机四伏的沼泽地。这些自然障碍不仅仅是行军的阻碍,更是考验部落生存智慧的试金石。族人们需要学会如何适应不同地貌,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如何抵御恶劣气候。接着,是与原住民部落的冲突。这些部落拥有各自的文化、信仰和作战方式,有些骁勇善战,有些则精通游击战术。埃尔文的军队并非一支冷酷的屠杀机器,而是展现了非凡的战略眼光。他懂得区分敌友,善于利用原住民内部的矛盾,有时采取铁腕镇压,有时则以怀柔政策安抚,甚至吸纳其中精锐力量,充实自身。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对早期帝国社会结构的细致刻画。随着领土的扩张,部落的社会组织也随之复杂化。从最初的氏族社会,逐渐发展出初步的等级制度。书中描绘了埃尔文如何设立军事指挥官、地方首领,以及负责管理资源的官员。这些早期官僚体系的建立,为日后帝国的稳定统治奠定了基础。同时,宗教和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埃尔文并非仅仅依靠武力,他还重视对族人精神层面的引导。他提倡一种新的信仰,强调团结、牺牲和对领袖的忠诚,这种信仰逐渐渗透到被征服的地区,成为整合社会的重要纽带。 《崛起之始》并非一本枯燥的历史叙述,而是充满生动细节的史诗。书中穿插着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故事:英勇的战士、睿智的祭司、以及在乱世中挣扎求存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与帝国的崛起紧密相连,共同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序章。通过对这些人物和事件的深入挖掘,本书旨在展现一个古代帝国如何从渺小的起点,一步步走向强盛,并将蛮荒之地逐渐转化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第一卷的结尾,帝国初具雏形,疆域得以确立,然而,更大的挑战和更复杂的时代正等待着它。 第二卷:鼎盛与繁荣——制度的完善与文明的交流 第二卷《鼎盛与繁荣》将读者带入帝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在这个阶段,帝国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系,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张,并开始与其他文明进行广泛而深刻的交流。 在政治层面,本卷重点展现了帝国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继承者们吸取了前代统治者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官僚体系。我们看到,一套严密的科举制度(或其早期形态)逐渐建立起来,官员的选拔不再仅仅依赖血缘或军功,而是更加注重才能和学识。中央设立了更完善的决策机构,例如议事会、监察机构,以确保政令畅通,权力得到有效制衡。地方行政体系也更加细致,郡、县、乡镇等层级划分明确,统治触角延伸到最基层。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些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复杂性和有效性,以及它们如何保证帝国庞大疆域的稳定运行。 经济发展是本卷的另一大主题。帝国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改良农具,推广新的耕作技术,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为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商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帝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打通了河流航运,促进了商品流通。书中生动地描绘了繁荣的集市、活跃的商队,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特色商品的交换。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体系也日趋成熟,金属货币的统一发行和流通,极大地便利了交易。同时,帝国也开始重视手工业的发展,例如纺织、冶炼、陶瓷等,这些产业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也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更为重要的是,《鼎盛与繁荣》深刻探讨了帝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随着疆域的拓展,帝国不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与周边诸多民族和国家产生了互动。本卷详细描绘了帝国通过贸易、战争、以及外交等多种途径,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也将其自身的文化输出。书中展现了不同民族的服饰、饮食、宗教信仰、艺术风格如何在帝国内部相互影响,碰撞出新的火花。例如,来自远方的宗教传入帝国,并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宗教分支;域外的新技术、新思想被引入,促进了帝国科技和学术的进步。帝国的疆域也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展,通过战略性的联姻、联盟,以及必要时的军事行动,帝国将影响力推向更远的边陲。 本卷也并非一味歌颂繁荣,而是深刻揭示了繁荣背后潜藏的危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领土的扩张,土地资源的分配、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社会阶层的固化等问题开始显现。一些地方官员的腐败、贵族的特权、以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都给帝国的稳定带来了隐患。本书通过描绘一些具体事件,例如一次地方起义,一次贸易纠纷,或是一次学术争鸣,来展现这些潜在的矛盾。 《鼎盛与繁荣》旨在呈现一个文明发展到极致的景象,它不仅是一个疆域辽阔的政治实体,更是一个文化交融、经济繁荣的多元社会。通过对制度的完善、经济的繁荣以及文明的交流的细致描绘,本书展现了帝国在历史长河中的巅峰状态,也为第三卷中帝国所面临的挑战埋下了伏笔。 第三卷:裂变与重塑——危机、变革与新生 第三卷《裂变与重塑》将故事推向帝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前两卷所积累的繁荣和稳定,开始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严峻考验。本卷将重点描绘帝国如何应对各种危机,经历深刻的变革,并最终走向新的形态。 本卷开篇,帝国就已经显露出衰败的迹象。前两卷中提到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贵族阶层享受特权,而普通民众生活艰难;官僚体系日益僵化,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税收征缴效率低下,国库空虚。外部环境也变得日益严峻,边境上的游牧民族和新兴势力蠢蠢欲动,对帝国构成军事威胁。 书中将重点描绘几次标志性的危机事件。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足以动摇帝国的根基。起义的领导者可能是一位出身草莽却具备非凡才能的领袖,他不仅能够团结起被压迫的民众,还能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对抗帝国军队。另一次危机可能来自于内部的权力斗争,例如皇室内部的继承权纠纷,或是有野心的权臣试图篡夺权力,导致朝政混乱,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此外,边境的军事冲突也会逐渐升级,帝国的边防力量可能因为内耗而显得捉襟见肘,导致部分边疆地区失守。 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帝国并非只能坐以待毙。本卷将深入探讨帝国在危机中的变革尝试。可能出现一些改革派官员,他们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挽救帝国。这些改革可能涉及土地制度的调整,以缓解土地兼并;可能涉及税收制度的改革,以减轻民众负担,增加财政收入;也可能涉及军事改革,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然而,这些改革往往会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会遭遇巨大的阻力,改革的进程充满艰辛与斗争。 本书的另一条重要线索是帝国不同文明要素之间的张力与融合。当外部压力增大时,帝国内部的文化、民族矛盾也可能被激化。一些被征服的民族可能会借机寻求独立,而帝国为了维护统一,可能会采取更强硬的手段,这又会加剧民族间的隔阂。然而,在另一方面,危机也可能促使不同文化和民族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面对外部威胁。一些新的思想、新的宗教也可能在危机时期传播,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新的希望。 《裂变与重塑》的结局并非帝国的彻底灭亡,而是其形态的重塑。帝国可能经历一次大规模的动荡,其疆域可能缩小,中央集权可能被削弱,甚至分裂成几个独立的政权。然而,在这分裂和重塑的过程中,旧有的制度和文化会以新的形式延续下来。例如,一些地方势力可能继承了帝国的部分传统,发展出新的政治实体;一些曾经被压迫的民族,可能在新的格局中获得独立的地位,并发展出独特的文化。本书强调的是一种“重生”的概念,即在旧的秩序崩塌之后,新的秩序如何孕育而生。 本书的叙事将充满戏剧性和哲学思考。它不仅仅是描绘一次王朝的兴衰,更是探讨一个宏大文明在面对历史巨变时的应对之道。通过对危机、变革与重塑的深刻描绘,本书旨在展现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周期性规律,以及生命力顽强的文明如何在挫折中寻求新的生存之道,并为未来留下深刻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不太习惯阅读那种过于学术化或干巴巴的史学著作,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引人入胜。作者显然是深谙叙事之道的,他懂得如何设置悬念,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关键的转折点。即使是对于一些我自以为非常熟悉的朝代更迭,书中总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比如他对于“继承权合法性”在不同文明中论述的差异,非常具有启发性。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对历史的“辩论”中去。这种互动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书中对失败者的命运刻画得极其深刻,没有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客观地分析了他们的局限性,这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历史同理心,这种中正平和的态度,在解读权力兴衰时尤为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三卷之间逻辑递进,层层深入,绝无冗余。第一卷奠定了基础性的理论框架和早期文明的模式,第二卷进入了成熟帝国时代的复杂博弈,而第三卷则开始探讨现代性对传统统治形态的冲击与演变。这种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布局,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主题的读者,也能逐步建立起清晰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跨文化比较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他不会简单地套用某一种理论模型去套裁所有历史现象,而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精妙的调整和阐释。这种对史料的尊重和对复杂性的接纳,使得全书的论断极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评分

这部鸿篇巨制,简直是历史爱好者们的饕餮盛宴。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些风云变幻中的权力更迭与人性挣扎。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统治模式的比较分析,视角之独特、论证之严谨,远超一般史书的范畴。它不满足于简单罗列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权力结构背后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心理动因。我花了数周时间沉浸其中,每读完一个章节,都忍不住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那种阅读的震撼感和智识上的满足感,是近些年少有的体验。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谁统治了谁”,更是在探讨“统治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深度和广度,让人在合卷之后,对我们自身所处的现代社会结构,也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都体现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阅读体验一流。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抱着一种略带怀疑的态度打开这本书的,毕竟“全三卷”这个体量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然而,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世界,时间仿佛就失去了意义。最让我佩服的是其对细节的把握能力。他能将宏大的战略布局与微观的宫廷轶事无缝衔接,让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符号,而是鲜活的、充满矛盾的个体。比如书中对某位古代君主在重大决策前夜的内心独白还原,那种在江山社稷重担下的焦虑与权衡,写得入木三分,几乎能让人闻到蜡烛燃烧的味道。这种细节的打磨,使得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清晰地认识到,每一次“定局”的背后,都凝聚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算计与牺牲。对于那些只关注历史梗概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来消化这些丰富的细节,但对于追求深度理解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宝藏。

评分

坦白说,阅读完这套书后,我深刻体会到“统治”并非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充满张力的过程。作者巧妙地将政治学、社会学乃至人类学的观察成果融入到历史叙事之中,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记录,上升到了思想的高度。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到的“合法性危机”是如何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面貌出现的,这种普适性是极其震撼的。而且,阅读过程中,作者对权力的“技术层面”——即如何管理信息、如何塑造集体记忆——的分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揭示了即便是最坚固的堡垒,其基础也常常是建立在脆弱的共识之上。这是一套需要反复研读的经典,每一次重温,想必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评分

芬纳的著作,翻译的也还可以。可以芬纳没有完成最后两章,可惜了!

评分

全面了解人类的统治历史,好书慢慢学习。

评分

这书非常好,期待很久了,乘着京东活动拿下,非常超值。京东快递也很快,书很完整,美滋滋

评分

非常不错,非常不错,推荐。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非常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yeah……

评分

可我觉得可以的不错的可以的,物流也很快的,送货上门的小哥也不错的。我感觉我的感觉是对的我感觉。

评分

正在读,跨度相当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