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解读邓*的政治生涯及其行为逻辑,就是解读当代中国,解读个人命运背后的历史变局。
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的专业巨著《邓*时代》,对邓*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作者对邓*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国内外重要的研究成果、档案资料和为数众多的访谈为基础,对邓*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邓*时代》人物、事件众多,既有对毛*、*、邓*、陈云等人相互关系的细致解读,又有对三中全会、权力过渡、中美建交、政改试水、经济特区、一国两制、九二南巡等重大事件和决策的深入分析。《邓*时代》持论严谨、脉络清晰、观点鲜明、叙述生动,力图使人物言行符合历史情境,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亦时有独特看法,引人深思,被誉为邓*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
傅高义,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社会学家,精通中文和日文。1930年7月出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1950年毕业于俄亥俄州韦斯利大学。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在1963—1964年成为哈佛的博士后,学习中文和历史;被认为是美国的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 他1961年开始在哈佛学习中文和中古历史,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1972年他作为费正清的继任人,成为东亚研究中心的第二任主任。1998年被选入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一直是受中国*重视的汉学家和中国问题专家。曾撰有《日本一》、《日本的中产阶级》、《重整旗鼓一一重建美国实例分析》等著作。70年代始,对我国广东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撰有《*主义制度下的广东:一个省会的规划和政治(1949-1968年)》。
冯克利,1955年10月27日生,祖籍青州长秋。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信息学院。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曾担任过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儒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内公认*水准的翻译家,自90年代以来对于学术思想的传播有突破性的杰出贡献,在公共思想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国大陆版序
前言 探寻邓*
导言 这个人和他的使命
邓*的人生经历
1.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04—1969
曲折的登顶之路,1969—1977
2.放逐与回归,1969—1974
3.整顿,1974—1975
4.向前看,1975
5.靠边站,1976
6.复出,1977—1978
开创邓*时代,1978—1980
7.三个转折点,1978
8.为自由设限,1978—1979
9.苏联—越南的威胁,1978—1979
10.向日本开放,1978
11.向美国开放,1978—1979
12.重组领导班子,1979—1980
邓*时代,1978—1989
13.邓*的统制术
14.广东和福建的试验,1979—1984
15.经济调整和农村改革,1978—1982
16.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步伐,1982—1989
17.*、香港以及西藏问题
18.为军事现代化做准备
19.政治的潮起潮落
邓*时代的挑战,1989—1992
20.*,1989
21.稳住阵脚,1989—1992
22 邓*的终曲:南方之行,1992
邓*的历史地位
23.转型的中国
注释
索引
邓*1904年生于四川省广安县牌坊村。他虽然出生于一个小地主之家,这个村子却为邓家的一个亲戚邓时敏而自豪。这个邓氏族亲邓时敏曾担任朝廷要员,位至大理寺正卿,专为皇帝和朝廷大员写折子。1774年邓时敏告老还乡,村里为他立了一座牌坊,并就此更村名为牌坊村。邓时敏及其兄弟确实成就不凡。当时这个3亿多人口的国家中每年只有一两千人能通过科考中举,邓时敏和他的两个兄弟却都通过了乡试。事实上邓时敏又连过两关,通过了会试和殿试,当上了京城的大官。
1926年至1927年邓*在莫斯科时,在自己的个人简历中说,他的父亲同样望子成龙,盼着他能当上大官。这种梦想大概又因他母亲的因素而愈发强烈,因为她也有亲戚考取功名当上县令。在帝制中国,很多家庭,尤其是有亲戚当过官的家庭,若是有个聪明伶俐的孩子,都愿意含辛茹苦地加以培养,希望他能考取功名,光耀门楣。邓*便是这样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虽然他的父亲邓文明很少跟儿子相处,却在他读书求学上花了不少工夫。
邓*的父亲忙于村子以外的活动,很少照料家事。他的原配妻子无后而死,15岁那年他又娶了比他大两岁的邓*的生母。邓母头胎生了个女儿,然后生下邓*,接着是邓*的两个弟弟,*后生的女儿在10岁那年夭折了。邓文明后来娶的第三个妻子,生下一子后不久就死了,他又娶了第四个妻子夏伯根。邓*的父亲*富有时,拥有近40亩地和几个帮他干农活及养蚕的长工。
邓文明在世时家道日衰。他是村里的秘密社团哥老会的首领,但大多数时间他都在离牌坊村三四里路以外的协兴镇和20里路以外的县城,或在重庆度过。他在1914年当上了广安警卫总办(又称团练局长)。他在协兴镇开过一家小饭馆,与一些长辈一起赞助过一所学校,他的儿子邓*便是在这所学校里念书。但是,由于*输了钱,他不得不卖掉一些田地,几陷破产,再加上跟一位上司关系不好,他逃到了外地。不过,他仍然帮着邓*念书。据邓榕说,邓*的母亲十分疼爱这个儿子。邓*后来也回忆说,他非常敬重自己的母亲,父亲不在家时她总是悉心照料着家务;但是她在1926年便已去世,只活了42岁。毛*反抗自己的父亲,邓*却没有,他只是疏远父亲而已。邓榕回忆说,在后来的岁月里,爸爸从来不提他自己的父亲(他死于1936年)。
当邓*渐渐长大时,大人们并不清楚让孩子接受哪种教育*有利于前程。科举制在邓*出生后的第二年便被废除,邓*6岁时发生的辛亥革命,又让朝廷的官僚制度寿终正寝。但是取代旧学的新式教育才刚刚起步,于是就像当时中国农村很多有天资的孩子一样,邓*5岁那年的开蒙教育,是在牌坊村一个有学问的亲戚家中学习儒家经典。第二年他又转入协兴镇一家较大的私塾,继续学习那些经典,由此养成了背诵经书的能力。当时广安县有人口20万,但只有一所公立小学为有天分的孩子教授现代科目。邓*想必在这里学得不错:他在11岁那年通过竞争激烈的考试,进入了离牌坊村20里以外的广安县高级小学,由父亲出钱成了那里的寄宿生。14岁时他又考入广安县初级中学(相当于美国的高中)。当邓*15岁离开该校去重庆时,他在儒家经典以及数学、科学、历史、地理这些现代科目和写作方面,都已打下很好的基础。
一些进步教师提高了邓*的爱国觉悟,1919年他年仅14岁就参加了作为“五四”青年运动一部分的*活动。这场运动的起因是西方各国领导人在凡尔赛联手操纵*次*大战后的*格局,要把德国过去在山东占领的胶州半岛转交日本而不是归还中国。这激怒了*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学生,他们于1919年5月4日走上*街头,不但抗议西方列强不尊重中国,而且抗议中国*颟顸无能,没有维护中国的利益。
“五四”*活动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国内许多大学和一些中学校园,在中国知识青年中掀起了了解*大势的热情,点燃了民族主义的火焰。跟中国其他更为偏远的内地相比,广安与外界有着更多的接触,流经广安县城的渠江水面宽一百多米,通过另外两条河与90公里以外的重庆相连,从重庆乘汽船5天便可到达上海。早熟的邓*也加人了这场运动,跟同学们一起走上广安街头**。1919年秋天,他还参加了重庆抵制日货的运动。邓*对外部*的觉醒与中国知识青年民族意识的萌生完全同步。从这一刻起,邓*本人便与中国人努力摆脱洋人欺侮、恢复其伟大和强盛地位的事业分不开了。
邓*对外部*的初步认识,又因邓文明给儿子找到一个留学机会而得到进一步扩展。*次*大战期间,很多法国青年上了战场,一时造成工厂劳力短缺,于是招募了15万的中国劳工赴法打工。当时西方各国几乎没有为中国*学生提供的奖学金,但也有例外,一些社会贤达在战前就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组织,希望能帮助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他们可以一边打零工谋生,一边到大学学习现代科技。当时中国人认为法国是一个文化水准很高的国家,那里便成了中国留洋学生所向往的目的地。一位曾经留学法国的四川富商成立了一个基金,提供补贴,使川籍学生能够加入到赴法勤工俭学的计划之中。重庆成立了为期一年的预备学校,邓*参加并通过入学考试,1919—1920学年在那里做留学准备。
……
中国大陆版序
这本书起初是用英语写的,读者是西方人。我的看法是,我们这些哈佛大学的教师,不仅有教导自己的学生之责,还有进行研究以增进学识和为公众撰文著书之责。因为公众要投票选举,所以,我们有责任尽我们所能,通过教学、写作和公开的演讲,来提高公众的理解水平。“二战”以后,费正清教授在哈佛大学创建了东亚研究中心来推进我们的东亚研究,同仁们感到在教学之外,我们尚肩负着为研究和著述建立牢固基础的责任。1972年接替费正清教授成为中心的主任以后,我感到有责任促进我们对东亚的发展的了解。我们感到自己对教育美国公众有着特殊的责任,但是我们也认识到,亚洲知识的建构需要合作努力。我们和其他国家的学者合作,通过研究项目增进理解、分享看法,力图使全*有相关兴趣的人获得这些知识。
2000年我从哈佛大学退休时,就想集中精力进行研究,来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我认为,要想了解今日之中国,很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历史,特别是自1978年邓*开始领导造就了当下中国的一系列进程之后的历史。10年来,我致力于更深入地理解当代中国的基础是如何从1978年开始奠定的。
非常幸运的是,在研究过程中,我得到了包括党史专家、学者、前官员在内的很多中国人的支持,他们耐心地帮助一个渴望了解中国的外国人理解这个国度。我还与很多博学的中国人进行了非常好的合作。使我同样感到幸运的是我进行这项研究的时机。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很多档案已经向公众开放了。邓*的年谱、文选和其他文件都已经出版,使得确定日期和人名变得很容易。今后数十年里,除了现在已经出版的很多曾经和邓*一起工作过的人撰写的回忆录,还可能会有更多的文件可资学者利用。但是我的研究是在邓*去世不久后进行的,这样我就可以访问其他了解邓*的人,包括他的家人。
在西方,“六四”刚过的那些年里,很多西方人因为对*被压制而非常不满,也就没有兴趣了解邓*。20年过去了,很多原来没有兴趣了解邓*的西方人,现在也开始愿意认真考虑邓*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作用。我希望的是,我的书出版的时机能够促使更多的西方人去尝试更深入地理解邓*其人和他所推行的改革,以及中国所发生的变化。
我知道,对外国人来说,要理解中国之事种种的细微之处是非常困难的。我尽我所能同对邓*有不同看法的人交谈,其中既包括非常敬仰邓*的人,也包括批评他的人。同时,作为外国人,我很容易接触到很多曾经见过邓*的,或者保存着至今为止中国人尚不能轻易得到的与邓*的会谈记录的西方人。我尽力摒除自己可能有的偏见,尽量客观地看待邓*领导时期的种种状况。邓*在被人问起他在中国的作用的时候说,不要夸大他个人的作用,在写他和他所处的时代时,既要写在他的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也要写错误。我希望,假如邓*今天还在世,他也会承认,不管我的书中存在什么问题,但还是努力按照他的“实事求是”的教导做的。
在试图理解邓*和他的时代的过程中,我阅读了赞扬他、批评他或者努力以学者的方式做研究的人所写的著作。我从中获益良多。
我尽力客观地对待邓*的言行,也没有掩饰我对邓*的钦佩。我认为他对*有着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一个当时还承受着“*”和“*”后果的国家的前进方向。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对*的发展有过更大的影响。我希望中国人民认可这本书是对理解改革开放时代的一次严肃的尝试。我期待继续和中国大陆朋友的探讨,也希望继续理解邓*和他在中国所起的作用。
当然,时代在变,看法也在变,不过,我相信,讨论的过程和不同的见解会为增进理解提供更多的新机会。
傅高义,于哈佛大学
1969年10月22日,邓*与妻子卓琳、继母夏伯根一起,离开了他们居住了十几年的*。一架专机把他们送到江西南昌,邓*要在那里参加劳动,接受毛*思想再教育。他们获准携带一些个人物品和几箱书。邓*离京前请求见毛*一面,但未得到批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是关于“认知升级”的体验。在阅读之前,我对某些重大经济改革的理解或许还停留在宏观的层面,觉得那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进程。但作者通过深入挖掘当时的微观决策过程、以及改革初期所遭遇的巨大阻力与思想混乱,彻底颠覆了我的既有印象。它揭示了在看似坚定的政策背后,潜藏着多少犹豫不决、多少理论上的激烈辩论,以及为了达成共识所付出的巨大政治成本。这种对决策背后的“灰度地带”的挖掘,尤其引人入胜。它让我们明白,伟大的变革往往不是源于一个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无数次在“两难境地”中摸索前行的结果。阅读此书,如同获得了一副透视镜,能够穿透历史表象,直抵决策的核心现场,理解“权衡”的艺术,这对于理解任何复杂的现代管理和治理体系,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算得上是登峰造极的一流水准。它没有采用那种常见的严肃历史著作的刻板腔调,而是用了一种近乎文学性的笔法,将冰冷的史实包裹在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之中。我常常被那些精彩的排比句式和恰到好处的比喻所折服,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内涵。更难得的是,它在保持文学美感的同时,对史料的考证和引用也极其严谨,这是一种非常稀有的平衡。读来让人感到既痛快淋漓,又心悦诚服。特别是对一些关键会议和人物对话的重构,简直是神来之笔,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期望。这种叙事技巧的成熟度,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政治经济议题,变得清晰易懂,甚至充满了戏剧张力。我甚至会忍不住将其中的一些段落摘抄下来,细细品味其用词的精妙,这已经超越了普通历史阅读的范畴,更像是一场对语言艺术的鉴赏之旅。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脉络如同抽丝剥茧般,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缓缓铺陈开来,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叹为观止。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关键历史节点的把握精准而老到,没有丝毫的矫饰与夸大。我尤其欣赏它在描绘宏大叙事背景下,对个体命运沉浮的关注。那些曾经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了血有肉、充满复杂性的鲜活个体。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充满洞察力的论断,那些对于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简直如同醍醐灌顶。它不仅仅是在陈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并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与社会心理动因。读完之后,我感觉对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肌理、政治生态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全书的节奏控制得张弛有度,既有高屋建瓴的战略分析,又不乏生动具体的故事佐证,使得这部厚重的历史著作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之感,反而引人入胜,让人愿意一页接一页地探索下去。
评分坦白说,我带着相当的审慎态度开始阅读这本书,毕竟涉及到这样重大的历史阶段,很容易陷入“史家之断”的窠臼。然而,这部作品最让我欣赏的一点,在于它展现出的惊人克制与多维视角。作者似乎极力避免给出任何简单粗暴的结论,而是巧妙地搭建了一个观察的平台,邀请读者自己去思辨。书中对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政策制定过程中内部思想的交锋,都有着近乎于“冷眼旁观”的描绘,不偏袒任何一方,只是冷静地呈现事实及其逻辑链条。这种平衡感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它没有试图塑造“完美英雄”或“绝对反派”,而是将那些历史人物置于其所处的时代困境之中进行理解。这种去神化、去标签化的处理方式,使得我们得以更真实地触摸到历史的复杂肌理,认识到任何重大的历史转折,都不是单线推进的结果,而是无数次试错、妥协与偶然交织的产物。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构建了一个极其沉浸的“场景再现”系统。它不是干巴巴地罗列时间线,而是将读者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让你去感受那种特定环境下的氛围。比如,对于某些关键的经济试验区的设立背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政策文本的解读,而是详细描绘了地方官员面对新政策时的兴奋、困惑与试探,以及普通民众在面对观念冲击时的不安与憧憬。这种对时代情绪的捕捉非常到位,读起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不确定性但又孕育着无限希望的年代。书中的细节描绘极其丰富,每一个侧面的补充都像是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笔必要的色彩,使得整个历史画卷立体而丰满。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生活场景的门,让我们不仅记住了事件本身,更记住了事件发生时的“感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