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开卷好书奖2013年度好书
不必弃业、不用下乡,从菜园到餐桌的绿色疗愈之旅
社区城镇“可以吃”的风景
家庭不施农药、不施肥的自然农法
从一位绿住宅的作家转变为在日头下、大地上种田的农夫,为了想更了解脚下的这块土地,除了承载一栋栋的房子,它还说了些什么?阿羚这次放下采访者的角色,学习了朴门农法及秀明农法后,决定挽起裤管,下田种菜!
租地种菜、过半农半工的生活一年多,给予她极大的身心灵震撼和洗礼!
这场从菜园到餐桌的绿色旅程,她坚持不用农药、不施肥的自然农法,土地回馈她的,除了无农药自然栽培的蔬菜佳肴外,还有许多茫茫人海中学不到的人生智慧!
·与其在不了解自己能耐及土地的情况下贸然买地开垦,不如先租地种菜
·选择不用农药、不施肥的自然农法,获得的是无形的心灵感受及有形的甘甜好滋味!
·风从哪里来?太阳几点出来?日头何时落?种菜让人学会如此真实地活着!
·从市民农园出发,适合小社区小城镇发展的可食用风景!
·无农药、无肥料蔬菜虽然长相不美,却能让人吃到土地真正的味道!
·每天晒太阳半小时,可以固钙排毒、挖土除草练肌肉,运动的同时又种出让自己安心的食材!
台湾开卷好书奖2013年度好书
作者从一位绿住宅的作家转变为在日头下、大地上种田的农夫,为了想更了解脚下的这块土地,除了承载一栋栋的房子,它还说了些什么?在这本书中,作者放下采访者的角色,学习了朴门农法及秀明农法后,决定挽起裤管,下田种菜!这场从菜园到餐桌的绿色旅程,她坚持不用农药、不施肥的自然农法,土地回馈她的,除了无农药自然栽培的蔬菜佳肴外,还有许多茫茫人海中学不到的人生智慧!
林黛羚,绰号阿羚,台湾丰原人。住联排别墅长大,仰慕自然生活的都市人,绿色生活记录者。
至今作品有《想住一辈子的家》、《这辈子一定要当一次农夫》、《会说故事的空间:好感办公室》、《老屋绿改造》、《乐在原木生活》、《盖自然的家屋》、《改造老房子》及《盖绿色的房子》等书。
我感觉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回归点”。在当前这个充斥着屏幕和虚拟社交的时代,我们似乎离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越来越远。这本书像是一剂强心针,它没有批判现代社会,但它通过真诚的记录,展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一种与土地的深度连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看似枯燥的农活时,所流露出的那种专注和心流状态。那种心无旁骛地与自然规律抗争、合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级的哲学实践。它探讨的不仅仅是种植技术,更是关于“等待”的艺术,关于“顺应”的智慧。很多时候,我们总想掌控一切,但农活的本质恰恰是学习如何放手,信任季节的安排。这种看似矛盾的哲学思辨,被作者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来,非常具有穿透力。它让人反思,我们现代人追求的效率和速度,是否真的比得上那种扎根大地所获得的宁静和满足感。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本真生活的一种渴望。
评分光是看到这个书名,就感觉一股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仿佛能听到清晨鸡鸣和牛哞声。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朴实,封面用了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颜色是那种经过阳光反复暴晒后的暖褐色,正中央印着苍劲有力的几个大字,旁边点缀着一两枝麦穗的插画,简约却充满了力量感。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想找个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热茶,彻底沉浸到文字构建的田园世界里去。它给我的感觉,不是那种都市生活里高高在上的“田园牧歌式”幻想,而更像是一份带着汗水和泥土气息的、对土地最本真的敬畏与热爱。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绘四季的更迭,春耕时的急切与希望,夏耘时的汗水与坚持,秋收时的喜悦与满足,以及冬藏时的沉静与内省。这不仅仅是关于种地,更像是一场关于生命节奏的探索,让人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抽离出来,重新校准自己的呼吸。我希望它能教会我,什么是真正的“慢下来”,而不是空洞的口号。这本书的文字质感,从封面的触感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沉稳和厚重,非常对我的胃口,让人有一种“值得一读再读”的预感。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它似乎并没有严格按照日历时间推进,而是围绕着几种主要的作物或劳作周期进行主题式的切换。这种组织方式使得阅读的层次感非常丰富,它让你在体验到播种的激动后,立刻能过渡到除草的烦恼,再到收获的喜悦,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闭环。书中穿插的一些关于家庭和邻里互助的片段,也描绘得真实而温馨,那不是被美化的友爱,而是基于共同劳作和互相依赖下产生的、最坚实的社区纽带。在那种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也变得更为纯粹和直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遭遇挫折(比如虫害或冰雹)时的态度——那种承认失败、但绝不气馁的韧劲。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生命哲学,它教会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是劳动和付出,而回报的大小,很多时候并不完全受我们控制,但我们能控制的是付出的程度和面对结果的心态。这本书读完后,给我的不是一夜暴富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日复一日去耕耘的勇气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老道而不失灵动,它没有用那种刻意“接地气”的俚语来凑数,而是展现出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将传统农耕的智慧与现代的思考融为一炉。读到描述天气变化的部分,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作者对气象的解读,远超一般的经验之谈,更像是一种与天地沟通的直觉。他似乎能读懂云层的语言,能感知风的方向背后的深意。而且,书中对于工具的描述也十分考究,那种老旧的、经过无数次打磨的农具,在作者笔下仿佛都拥有了生命和历史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工具,它们是几代人辛勤劳动的见证者。这种对物质细节的深情描绘,让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物我合一”的联想。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很多乐趣,恰恰隐藏在这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很少去细看的物件和现象之中。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每一次重读,都会发掘出一些之前被略过的、但内含深意的细节,如同在田垄间反复走动,每次都有新的发现。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巧妙,没有那种拖沓冗长的铺陈,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在跟你娓娓道来他一年的忙碌与收获。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描摹,那种对自然界微小变化的敏锐捕捉,比如清晨第一滴露水如何折射阳光,土壤里蚯蚓活动的痕迹,甚至是某一种特定昆虫的振翅频率。这些细碎却至关重要的观察,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劳作场景,让人读起来完全没有“在看书”的疏离感,而是仿佛亲身参与其中,手脚都被泥土沾染。它巧妙地避开了宏大叙事的陷阱,而是聚焦于那些构成生活本质的、最基础的动作和思考:如何选种,何时灌溉,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雨。这种“微观世界里的宏大叙事”,展现了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也让人对粮食来之不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完某个章节,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青草被割裂的清新气味,以及阳光烘烤后谷物的香甜。这本书的文字是“有味道”的,是“有温度”的,而不是冰冷的知识堆砌。
评分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