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

山海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富強 譯
圖書標籤:
  • 神話
  • 奇幻
  • 古籍
  • 地理
  • 博物
  • 曆史
  • 民俗
  • 幻想
  • 古代文學
  • 中國古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作傢齣版社
ISBN:9787506386722
版次:1
商品編碼:11958728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6
字數:258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涉及,被認為是中國古代一部不可多得的奇書。內容豐富的直觀想象力和巨大的想象空問對後世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創作的影響深遠。
  《山海經》是中國誌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多書而成,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內容簡介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裏、民族、物産、藥物、祭祀、巫醫等。保存瞭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目錄

1第一章南山經
31第二章西山經
91第三章北山經
141第四章東山經
165第五章中山經
253第六章海外南經
265第七章海外西經
277第八章海外北經
287第九章海外東經
295第十章海內南經
303第十一章海內西經
313第十二章海內北經
323第十三章海內東經
333第十四章大荒東經
345第十五章大荒南經
359第十六章大荒西經
375第十七章大荒北經
389第十八章海內經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南山經
  南山經主要描寫瞭南方三大山係的地貌礦藏和怪獸怪禽,以及各山係的祭祀情況。三大山係一共有大大小小四十座山脈,總共有一萬六韆三百八十裏。
  南方的第一列山有招搖山、堂庭山等九座山和七個水係,山上有很多可以治愈疾病的植物和動物。
  南方的第二列山係有十七座山,南山經記載瞭這些山的位置和地貌。山中有很多的怪獸,這些怪獸大都樣貌奇特。
  南方的第三列山係從天虞山到南禺山,南山經中記載瞭這些山上的礦産,介紹瞭山上的草木植物和怪獸,這些山在南山第二山係的南麵。這裏還描述瞭傳說中的鳳凰。
  南山經之首曰山1。其首曰招搖之山2,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3。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4,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榖5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6。有獸焉,其狀如禺7而白耳,伏行8人走,其名曰狌狌9,食之善走。麗10之水齣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育沛11,佩之無瘕疾12。
  【注釋】
  1.山:就是鵲準山,山的名稱。
  2.招搖之山:這裏是山的名稱。
  3.金玉:金屬礦物和玉石。金是金屬的總稱。
  4.華(huā):同“花”。
  5.榖(gǔ):構樹,屬於落葉喬木,樹皮可以用來製造桑皮和宣紙。也叫“構”“楮”。
  6.迷:這裏的意思是迷路。
  7.禺(yù):傳說中的一種猴,體型比獼猴要大一些,有著紅色的眼睛,長尾巴。
  8.伏行:就是爬行的意思。
  9.狌狌(xīng):猩猩。
  10.麗(jǐ):古代傳說中的一個地名。
  11.育沛:古代漢族傳說中生長在麗之水中的生物,把它戴在身上就沒有腫脹病。它也叫江珠、血珀、紅琥珀等。
  12.瘕(jiǎ)疾:指寄生蟲病。瘕,因寄生蟲而産生的腫脹。
  【譯文】
  南方第一列山係叫鵲山山係。它的第一座山叫招搖山,位置是在西海的邊上,山上生長著很多桂樹,還有很多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上還生長著一種草,這種草看起來像韭菜,開的花是青色的,它的名稱是祝餘,人如果吃瞭它就不會感到飢餓。山上還有一種樹,看起來像構樹,有黑色的紋理,花會發光,發齣的光芒照射著四周,它的名稱是迷榖,人把它佩戴在身上就不會迷路。山中還有一種野獸,看起來和猿猴一樣,長著一雙白色的耳朵,不僅能爬行,也能像人一樣直立行走,它的名稱是狌狌,人吃瞭它的肉就可以走得很快。麗的水從這座山流齣,一直往西流入大海,麗水中有很多叫育沛的植物,人把它戴在身上不會得寄生蟲病。
  又東三百裏,曰堂庭之山1。多棪木2,多白猿,多水玉3,多黃金。
  又東三百八十裏,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4,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5。
  又東三百七十裏,曰杻陽之山6。其陽多赤金7。其陰多白金8。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9,其名曰鹿蜀10,佩之宜子孫。怪水齣焉,而東流注於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11尾,其名曰鏇龜,其音如判木12,佩之不聾,可以為底13。
  ……

前言/序言

  《山海經》是一部奇書,在先秦古籍中獨具特色。作者無法考證,有人推測是禹、伯益,後經西漢劉嚮、劉歆等人編撰成書。學界公認的是,這部著作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也並非一人。
  《山海經》保存瞭大量的遠古神話,比如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不僅如此,書中還廣泛涉及地理、動物、植物、礦物、巫術、宗教、醫藥、民族等方麵,包羅萬象,多彩紛呈。它是中國古代典籍中記錄神話最多的著作,也是遠古地理知識方麵的百科全書。而對礦物的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
  全書18篇,記載瞭大約40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位曆史人物、400餘種怪獸,按區域記錄。對於書中談及的地理知識,曆來眾說紛紜,不少學者認為這是一次國傢地理大普查之後的真實記錄,但也有不少學者持有異議。地理之外的其他知識,一般認為是荒誕不經、缺乏真實性的。不過近年來有學者堅稱,《山海經》中提過的不少奇異的物事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實有所本。
  《山海經》的書名,最早齣現於《漢書·藝文誌》。如今可以見到的最早版本,是東晉學者郭璞整理並注釋的,我們這本書采用瞭郭璞的版本。本書在盡可能保持原著原貌的情況下,進行瞭注釋和翻譯,以便普通讀者更容易親近這本來自遠古的著作。

《山海經》這部古老的典籍,其神秘與晦澀,曆來是吸引無數探究者目光的焦點。然而,當我們剝離其作為“奇書”的神秘麵紗,迴歸到文本本身,我們所能探知的,並非僅限於那些光怪陸離的異獸神怪,或遍布四方的瑰麗山川。這部著作,即便剔除那些超乎尋常的描述,其所蘊含的,依然是中華先民對世界最早期、最宏觀的認知框架。 一、地理的空間尺度與劃分: 《山海經》的脈絡,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先民繪製的“世界地圖”。它按照山脈的走嚮和河流的流嚮,將已知的天地劃分為一係列相互關聯的地理單元。這種劃分方式,並非現代意義上的精確坐標與行政區劃,而是以自然景觀為依托,構建瞭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認知體係。 首先,在“山經”部分,作者以五座大山——昆侖、不周、祈連、霍林、蓬萊——為核心,圍繞它們展開瞭對周邊山係的描述。這些被提及的山脈,有些至今仍是地理學上的重要地標,如昆侖山,被視為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有些則可能隨曆史變遷或已被遺忘,成為地理謎團。但其核心意義在於,它勾勒齣瞭一幅以中原為中心,嚮四周輻射的地理視野。對於每一座山,書中都詳細記錄瞭其高峻的程度、岩石的種類、土壤的質地,甚至山中齣産的礦物和植物。這種細緻的描摹,反映瞭先民對地形地貌的深入觀察和分類。 其次,“海經”則將視綫投嚮瞭更廣闊的區域,描述瞭四海之外的景象。雖然“海”的概念在古代與現代有較大差異,可能包含著未知的地域和水域,但其描繪的陸地、島嶼、以及其上生存的生物,依然構成瞭對已知世界邊緣的想象與拓展。這種對“遠方”的探索,不僅是地理上的,也蘊含著文化交流和早期貿易的痕跡。 二、動植物的早期認知與分類: 《山海經》中關於動植物的記載,是其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即便拋開那些帶有神話色彩的生物,其中大量的篇幅,依然是對當時能夠觀察到的動植物的細緻描述。 在動物方麵,書中記載瞭數量龐大的物種,從常見的禽獸到一些相對罕見的野生物。例如,對各種“獸”的描述,如“其狀如馬而一角,戴目,馬蹄,名曰白澤”的白澤,雖然被賦予瞭祥瑞的寓意,但其“馬狀”、“一角”等特徵,可能是在對某些已知動物(如犀牛、獨角獸的傳說)的觀察和想象基礎上形成的。又如對“鳥”的描述,書中區分瞭不同種類的鳥,記錄瞭它們的形態、鳴叫、以及棲息地。這種對動物的觀察,不僅涉及其外形特徵,還常常觸及它們的習性、食物來源,甚至它們在古人生活中的用途,例如作為食物、祭祀品,或是藥物。 植物方麵,《山海經》同樣提供瞭豐富的資料。它記載瞭大量具有藥用價值的草木,例如“員木,其葉大如扇,其名曰句。服之不老。”的句(可能是某種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或代錶瞭古人對長生不老的一種想象)。這些植物的記載,往往伴隨著它們生長的具體地點、形態特徵,以及所能治愈的疾病。這無疑是古代醫藥學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反映瞭先民對草本藥物的樸素認識和實踐。即便是一些被描述為“異草”,也可能是在特定環境下生長齣來的,具有特殊功效的植物,或是在已有植物認知基礎上進行的藝術誇張。 三、早期人類社會與文化的側影: 《山海經》並非僅僅是一部自然地理或生物圖鑒,它更是一麵鏡子,摺射齣先民早期社會形態、宗教信仰、以及生活習俗的種種側影。 首先,書中對“國”的描述,即各個部族或方國的聚居地,提供瞭對早期社會組織結構的綫索。這些“國”的地理位置、居民的特點、以及他們與周邊其他“國”的關係,都反映瞭當時社會的分散性與多樣性。對於某些“國”,書中會提到他們的風俗習慣,例如“其民善操,皆為人麵蛇身”的效勞國,雖然帶有神秘色彩,但“善操”可能是一種生存技能,而“人麵蛇身”則可能是一種圖騰崇拜或族徽的象徵。 其次,宗教信仰和神話傳說在《山海經》中占據瞭重要位置。書中充滿瞭對神靈、山川之靈、以及各種超自然力量的描繪。例如,對山神的祭祀、對水域的敬畏,都體現瞭先民對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對未知的敬畏。而書中齣現的各種“神人”,雖然被賦予瞭神性,但他們的形象和事跡,往往與人類的活動和曆史傳說緊密相連,可能是早期英雄人物的升格,或是部落神話的敘述。 此外,古人的生活方式、技術水平,也零星地體現在《山海經》的記述中。例如,對某些地區齣産的金屬、玉石的描述,反映瞭當時已有的采礦和冶煉技術;對某些部落的漁獵、農耕方式的暗示,則揭示瞭他們的生計模式。一些工具、服飾的提及,盡管簡略,也為我們理解古代生活提供瞭窺見。 四、宇宙觀與哲學思想的萌芽: 《山海經》雖然未形成係統性的哲學理論,但其描述本身就蘊含著早期中國人對宇宙的樸素認知和哲學思考。 例如,書中對“天地”的劃分,雖然模糊,但體現瞭早期人類對空間維度的初步理解。對“四方”、“上下”的描述,構成瞭早期宇宙的框架。而對於“混沌”與“秩序”的認知,也隱約可見。書中一些關於“物極必反”的描寫,或者某些事物的生成與毀滅的循環,都可能反映瞭先民對自然規律的初步感悟。 更重要的是,《山海經》以其獨特的視角,構建瞭一個人與自然、人與神靈、人與人之間相互關聯的宏大圖景。這種圖景,雖然充滿瞭想象,但它試圖解釋世界如何運行,人類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即便排除那些過於虛幻的成分,其核心依然是對世界萬物的一種整體性認知,一種試圖理解宇宙運行規律的努力。 綜上所述,《山海經》即便剔除其最“奇幻”的篇章,依然是一部極其珍貴的古代文獻。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窗口,讓我們得以窺見先民宏大的地理視野、細緻的動植物觀察、以及早期人類社會與文化的方方麵麵。它所呈現的,是中華文明在萌芽時期,對自身所處世界最真摯、最全麵的記錄與想象。這部著作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奇”,更在於其“真”——真實地反映瞭那個時代人類認知世界的深度與廣度。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山海經》真是把我帶入瞭一個前所未有的奇幻世界!我一直對神話傳說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神話百科全書。書中描繪的山川地理,雖然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古老智慧卻讓我深思。那些形態各異的神獸,有的威風凜凜,有的奇形怪狀,它們的齣現似乎都與特定的地域和習俗緊密相連。我尤其被那些能夠呼風喚雨、掌控生死的仙人所吸引,他們的故事充滿瞭傳奇色彩,也讓我對古人的想象力有瞭更深的認識。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試圖在腦海中勾勒齣那些奇異的景象,感受那些古老神話的魅力。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窺見瞭那個遙遠而神秘的古代文明,看到瞭他們對自然、對宇宙的理解和敬畏。每次翻開它,都仿佛踏上瞭一場未知的探險,總能發現新的驚喜和感悟。對於所有喜歡神話、曆史和想象力豐富故事的讀者來說,《山海經》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它會讓你的思維馳騁,讓你的靈魂得到一次奇妙的洗禮。

評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碎片化敘事和圖景式描寫。它沒有一個連貫的主綫故事,而是由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條目組成,就像是一幅幅古老壁畫的局部特寫。每個條目都簡潔明瞭,卻又能勾勒齣清晰的畫麵感。我經常會一邊閱讀,一邊在腦海中繪製這些山川、河流、生物的輪廓。那些關於怪物的描述,比如“渾身赤,如人麵,虎爪”,或者“首如雞,身如鼠,鳴聲如鶴”,雖然聽起來有些怪誕,但在文字的引導下,我卻能清晰地在腦海中“看到”它們的樣子。這種“看”的感覺,比單純的“讀”要更加強烈。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古人記錄世界的方式可能與我們現代人大不相同。他們不追求邏輯的嚴密,而是更注重描繪事物的特徵和給人的直觀感受。我從中體會到瞭一種原始的、未經雕琢的敘事美學。每一次閱讀,我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這些文字,有時會被它的奇幻所吸引,有時會被它的神秘所打動,有時又會因為它簡潔的語言而感到一絲震撼。

評分

《山海經》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仿佛我真的穿越時空,置身於那個古老而神奇的東方大陸。它不像我平時看的那些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而是更像一本散文集,但它的語言風格卻非常古樸,充滿瞭一種質樸的美感。書中描繪的地理環境,山脈綿延,河流縱橫,氣候各異,每一個地方都似乎有著獨特的生命力。而更讓我著迷的是那些生活在這些地方的生物,它們有的形態奇特,有的能力非凡,每一個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傳說。我會被那些講述神話故事的部分所吸引,它們講述瞭英雄的誕生、神靈的傳說,以及人類與自然、與神明之間的互動。這些故事雖然簡練,卻充滿瞭力量,讓我感受到瞭一種古老的宿命感和神秘感。我發現,閱讀《山海經》不僅僅是文字的吸收,更是一種對想象力的喚醒和對古老智慧的探索。它讓我開始思考,在遙遠的過去,人們是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理解生命的,又是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這本書就像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汲取不同的養分。

評分

怎麼說呢,讀《山海經》就像在品嘗一道曆史悠久、口味復雜的菜肴。初嘗之下,可能會覺得有些陌生,甚至有些難以接受那些奇特的描述。比如那些人麵蛇身、或者長著翅膀的怪獸,初讀之時,腦海裏會浮現齣各種匪夷所思的畫麵。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發現,這些看似荒誕不經的描述背後,其實隱藏著古人對自然萬物的觀察和記錄。那些“異獸”或許代錶著某些地域特有的動物,那些“奇山”或許是古人對地貌的獨特認知,而那些“神仙”則可能是他們對自然力量的擬人化錶達。我開始嘗試去理解,去解讀,去探尋這些描述的可能原型。這本書像一麵鏡子,映照齣的是古人那個時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故事集,更像是一部古代的地理誌、博物誌,甚至是某種神秘的宇宙觀的載體。每一次閱讀,我都會有新的發現,也會對書中某些部分的理解産生變化。這種隨著閱讀深入而不斷豐富和變化的體驗,正是《山海經》最迷人的地方,它挑戰著我的固有認知,也激發著我深入思考。

評分

《山海經》給我一種非常“樸素”的閱讀感受,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復雜的情節,但字裏行間卻透露齣一種原始而強大的生命力。我喜歡書中對於各種事物的直接、不加修飾的描述。它像是古人隨手寫下的筆記,記錄著他們眼中所見、耳中所聞的一切。那些關於山脈的起伏、河流的流嚮、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各種生靈的介紹,都顯得那麼真實而具體。即使是那些聽起來匪夷所思的生物,書中的描述也往往帶著一種“就該是這樣”的確定性。我從中感受到瞭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和對未知的好奇。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熟知的世界,在古人眼中可能充滿瞭更多的神秘和未知。這本書更像是一種“經驗的傳遞”,通過文字,將古人的觀察和認知傳遞給後人。我享受這種從文字中“發現”世界的過程,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和古人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瞭解他們是如何理解和描繪這個世界的。

評分

總的來說還不錯。希望一直好下去。

評分

還沒開封,買的書太多瞭,慢慢看。

評分

很厚,很精美,希望可以開啓古文學習之路

評分

紙質不錯 包裝精美 可以可以

評分

之前買過一本,太厚,重新買本薄的,方便閱讀。

評分

印刷精美,紙質不錯字體大小閤適

評分

給單位買的,一下子買瞭好多書,物流很快。

評分

京東買生活用品又快又方便

評分

同樂額劇透瞭略略略可餓瞭瞭餓瞭UK度level都嘟嘟惡略課堂紀律特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