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

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谭佳 著
图书标签:
  • 神话研究
  • 古史研究
  • 中国现代学术
  • 学术史
  • 文化认同
  • 知识社会学
  • 历史学
  • 中国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现代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73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01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明起源的神话学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2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探讨中华文明与中华神话学的关系。利用渊源和土壤、引进与转型两章讨论一点,即中国神话学为何须有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视角,用方法与证据、神话与古史探讨已经有的中国神话学能在中国文明探源方面总结出哪些特点和经验。

作者简介

谭佳,女,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秘书长。

目录

引 言/001
绪 论/004
第一节 作为学术话语的“神话—古史”/005
一 理解上古的三种话语/005
二 “神话—古史”的联袂互补/010
三 神话与历史/013
第二节 神话学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018
一 基于“神话—古史”的中国考古学/018
二 中华文明起源特性与神话学研究/024
第一章 文化渊源:“神话”的土壤和引进/031
第一节 晚明与晚清的西学分类及启示/032
一 “天”与“神”:晚明的西学认知关键/033
二 晚清的延续与观念危机/037
第二节 “神话”的偶现和最初引进/041
一 “神话”的偶然出现/041
二 “话”体影响及“神话”特征/043
三 1897年:“神话”最早被引进/049
第二章 建构方式:神话—古史的对立交织/054
第一节 “神话—古史”范式的奠基者:章太炎/054
一 章太炎的神话观念/054
二 神话与古史的剥离/058
三 神话与语言问题/066
第二节 神话与文明溯源:梁启超和蒋观云的范式开拓/071
一 梁启超的神话观及诉求/072
二 蒋观云的神话溯源路径/081
第三节 “神话—古史”的强化及影响:从夏曾佑到古史辨/087
一 夏曾佑:“传疑之期”无信史/087
二 中国与他者:文化错位与嫁接/090
三 “神话—古史”的对立:古史辨/098
第三章 认同方式:中国神话学的现代性与民族主义/108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文化性及现代性纠偏——以鲁迅为讨论中心/108
一 鲁迅的神话研究诉求/109
二 超越文学:神话的文化性/111
三 中国文化的神话性及现代性纠偏/115
第二节 神话研究与现代性诉求——以周作人为讨论中心/122
一 从神话比较到文化反思/122
二 作为最高人文追求的神话/125
三 在两种现代性之间的方案/132
第三节 中国神话学建构中的民族主义/137
一 现代民族主义的两种建构方式/139
二 神话与民族起源/文明溯源/142
三 神话与共同信仰:以闻一多的研究为例/146
四 神话与民族精神建构:以茅盾的研究为例/151
第四章 “神话—古史”研究的方法论反思/156
第一节 近现代人文学术转型中的证据法嬗变/157
一 嬗变的土壤:考据学的内在危机与外部冲撞/158
二 嬗变的内在节奏:新史学与证据法创新/160
第二节 古史实证的材料拓展及其观念矛盾/177
一 实证材料的拓展与整合/177
二 “尊德性”与“道学问”:以王国维为讨论中心/179
三 疑古与尚古:顾颉刚的观念矛盾/186
四 在观念与现实诉求之中的“实证”/194
第三节 神话学视域的合理性及其限度问题/198
一 被运用或质疑的神话学资源/198
二 神话学资源的意义及限度/203
三 神话阐释的可靠性与可行性/209
尾 声/223
参考文献/227
后 记/241

前言/序言

引  言
从古至今,如何走近与理解上古,如何研究神话与古史,这并非历史学、考古学、神话学或其他任何一门学科能单独处理的问题。神话与古史的关系在根本上形塑和制约了今人对传统、历史、文化、价值认同等诸方面的理解。不同时期、不同语境和不同的研究范式,导致上古于时人之意义有本质区别,尤以有无“史”字为分水岭。“古”加上“史”——“古史”,这个称谓宣告着传统的解体与被颠覆。在“古史”的现代研究范式之前,“古”是一种信仰,一个文化共同体的神圣源泉,具有哲学意义上的先验合法性,是真实的信仰叙事。然而,当把“古”理解为一段起源意义上的普通历史时,势必首先面对那些无法穷究、无法说清、无法辨识客观与真伪的现象与问题。处理这些现象与问题的过程,就是中国“神话”及中国神话学发生,并且参与现代学术建构的过程。不妨说,将上古历史区分为信史和神话,并把神话加以科学性、实证性研究,这是中国20世纪学术史最重要的实践之一。只有神话与古史联袂呈现及其内在话语实现完整统一建构,现代学术的整体转型才能有基石与土壤。
鉴于此,本书将使用“神话—古史”这样的书写形式,旨在强调二者共生互补、一体两面的特殊关系。“神话—古史”的话语系统不仅参与,而且主导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甚至还在“中华民族”和现代性认同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晚清社会及其学术转型开始,神话资源一直形塑着“中国”认同。尽管当时知识界有“孔子纪年”与“黄帝纪年”之争,对“中国”历史应该从何时开始、包含哪些范围等问题各执一词,但是各论派必须共同摒除传统的华夏认同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要将追祖溯源作为实现认同的唯一方法,而追祖溯源的过程就是中国神话学发生并主导完成的过程。从更深一层来看,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诉求往往在其遭遇外来对抗时被聚焦和凸显,比如南宋、晚明莫不如此。然而,内忧外患的晚清还与它们不同,晚清不仅面临外来文明与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冲突,而且有内在的政治认同危机。故此,当时有识之士大都会聚焦“民族”“种族”“神话”等新的词语,希望对内重构一个中华认同体(尽管在对待清朝的正统性上有分野),对外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民族”或“种族”,从而与外来文明分庭抗礼。中国“神话”及中国神话学出现的契机和意义也正在于此。
从上述两个角度出发,中国文化被晚清士人发现并归纳出“神话”这类现象,既源于当时日本的现代国族建构(以及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和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同时也因为“神话—古史”的话语系统,能妥善安置上古文化中那些无法用现代科学观、理性主义、实证主义话语来统摄和研究的部分。“神话—古史”话语系统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这些新兴学科一起,共同完成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现代认同方案及理论表述模式。“神话—古史”的联袂共生,相辅相成,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建构中非常重要的面相。遗憾的是,历来对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大都关注史学、政治思想方面,忽略甚至遗忘了神话学。
中国神话学曾不断被研究、撰写,这个过程也是“神话”被不断遮蔽、掩盖、边缘化的过程。在古史辨派将“神话”驱逐出“信史”后,史学家仅关注能作为可靠史料的神话材料记载,神话学家似乎也普遍缺少观照总体历史及社会理论的诉求。神话学一直偏安于文艺学、民族学、民间文学的领域,解决业已形成的学科问题。倘若重新考量神话与历史的关系,尤其是回到“神话—古史”这个曾最为核心的学术话语时,如何反思中国神话学,以及站在整体神话学(中西方的融会贯通视角)高度,将当代已取得的神话学资源切入古史研究,找到双方互为激发生长的沟通点、关键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王汎森先生曾说,“这一百多年来,我们对知识的了解、定义、诠释、范围,大多是跟着新式教科书走的,就像突然一阵风吹来,人们的思维世界悄悄转换成教科书或其他新书中的新定义、新概念,此后大家相沿而不自知,几乎不再意识到其中有一个很复杂的历史过程”。人们对中国神话学的复杂历史过程的认识也是如此。“神话”的意义不仅是人类学、文学或史学的,更重要之处在于:伴随“神话—古史”话语与范式的是一系列新旧交织的概念、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如何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并在有重要推进的关键之处做分析,这正是本书的问题意识所在。所以,笔者并不勾勒通史,不求面面俱到,也不从常见的分类途径来梳理学科史,而是力求探寻“神话—古史”的呈现过程,探讨潜藏在其背后的思想因子及其可反思之处。
当然,“神话”并非某种古已有之的实存之物,它只是现代学术建构中的一种观念物。“神话”究竟是什么?这只能用“莫衷一是”来形容。许多神话定义及理论是在毫无“共识”的情况下对话的,这意味着其基本概念上的根本差异,这些根本差异潜藏在截然不同的历史、社会与意识形态之中。如何在基本概念的层面上相互对话、共性反思,进而与其他学科进行交锋?这可能是神话学及其跨学科化的最基本任务。纵览西方神话学,不管是建构民间文学范式的格林兄弟、基于比较语言学来建构学理的马克斯·缪勒,还是重视哲学的卡西尔、强调心理学的荣格、打造宗教学的伊利亚德、喜欢结构主义的列维-斯特劳斯、开拓功能主义的马林诺夫斯基……他们的观念主张不乏相互抵触,甚至有内在学理逻辑截然相反的部分。比如,列维-斯特劳斯强调神话必须有可供分析的“强结构”,它是科学知识,是世俗性的;而伊利亚德则毕生研究神话的神圣性与信仰价值。再比如,弗洛伊德、荣格的心理学研究,究其根本是一种普适性的解释话语,它们的理论逻辑必然反历史主义和具有非时间性。甚至不妨认为,阐释性的神话理论是基于人类时空世界的任何标准而进行的,无法被证伪。试问,如何证明人类思想没有原型?如何证明神话时间不是非时间性的呢?……这类解释性的神话理论又如何与重视田野作业、重视功能性的马林诺夫斯基对话,与重视结构主义、共时性研究的列维-斯特劳斯对话呢?我们又如何将这些不同面相的理论杂糅、统一、融会贯通在中国的类似文化现象中呢?诸如此类的诘问还能列举出许多,细究这些神话理论及相互对话的可能性并非本书主旨,笔者是想借此强调以下方面。
面对被移植和套用的中国神话学,当神话学者综合汲取和运用这些纷呈的神话理论、“为我所需”时,如何处理这些理论的界限与内部矛盾?毋庸置疑,基于传统土壤和现实语境的促发及制约,中国神话学的建构与发展并没有展现足够的自我理论素养及实践内容。然而,这并不代表它没有普适性、独特性与拓展空间。在晚清经学解体的大背景下,历史学和神话学的联袂产生,以及“神话—古史”之间一直不断缠绕交叉的种种现象,构成了中国神话学的独特面貌。如果没有“神话—古史”的学术话语,就无法处理被现代学术质疑、还原、颠覆的上古世界。置入中国神话学的视野,“中国神话”所主导或参与的对“中国”“中华民族”“历史”、现代性的理论建构,已经从形式和内容上决定了今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话语模式。换言之,中国考古学界习以为常的一些基本观念、术词并非理应如此,而是伴随历史学、神话学的建构而产生的。从中国神话学的视角反思“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理应成为理解上古及中国现代学术史的一条必要途径。

文明之声,历史的回响:中国古代智慧与现代精神的对话 这部著作,并非对已然确立的学术体系进行复述,也非对既定史料的简单梳理,而是意图打开一条新的审视路径,探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层脉络如何与现代社会的精神建构发生互动,从而塑造出我们今日的文化认同。我们并非要讲述“神话”与“古史”本身的故事,而是要审视这些故事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如何被不同时代的学者、思想家乃至普通民众所理解、阐释、重塑,以及这一切如何悄然织就了中华民族在现代语境下的自我认知。 本书将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文献中那些被后世称为“神话”的叙事,探究其最初的起源,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些故事所承载的意义变迁。我们知道,“神话”并非简单的民间传说,它们往往蕴含着古人对宇宙起源、生命奥秘、社会秩序乃至道德伦理的早期思考。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的神奇传说,到盘古开天、三皇五帝的创世神话,这些古老的故事,并非只是供人消遣的奇闻异事,而是民族早期精神图腾的凝结,是集体记忆的原型。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神话”的性质和功能也在不断演变。它们曾是宗教信仰的基石,是仪式活动的背景,也曾是统治者合法性叙事的来源。到了近现代,当西方科学理性观念传入,这些“神话”又面临着被视为“迷信”或“虚构”的挑战。 但本书的重点不在于评判这些神话的真实性,而在于考察它们如何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被重新解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面对这些古老的文本时,究竟秉持着怎样的视角?是民族主义情结驱使下的“古史辨”运动,试图从中发掘远古文明的辉煌,以对抗西方的文化优越论?还是借助于人类学、比较神话学等现代学科工具,试图从普适性的文化现象中寻找中国神话的独特性与共性?抑或是将神话视为一种象征语言,从中解读古人的哲学思想、社会结构或心理模式?我们关注的,是这些研究方法与学术取向,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环境以及学术思潮相互激荡,最终在“神话”这一语境下,勾勒出中国现代学术的独特轮廓。 同样,本书对“古史”的审视,也并非旨在还原一个绝对精确的“过去”。“古史”本身就是一个被不断建构的概念,其边界、内容乃至叙事方式,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从《史记》所勾勒的煌煌中华,到后世史家对夏商周断代的争议,再到近现代考古学对古史的“实证”探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动态的“古史”形象。本书将聚焦于近现代以来,中国学者如何对待和理解这些“古史”的。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面对“古史”中充斥的传说与迷雾,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提出了“疑古”的口号,试图以科学的精神和实证的态度,对传统史学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剥离那些被认为是虚构或神化的成分,以建立一种更为可靠的现代史学。这一运动,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方向,也为现代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随后的历史进程又显现出复杂性。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对“古史”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又发生了转变。如何从“古史”中汲取民族自信和文化力量,如何在“古史”的叙事中寻找民族的根源与传承,成为许多学者和思想家关注的重点。 本书将深入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者们如何运用文献考据、考古发现、民族学研究等多种方法,去梳理、重构和解释“古史”。我们关注的,不是某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而是学术界在面对“古史”时的学术范式、理论框架以及研究取向的变化。例如,在“古史辨”时期,学者们是如何通过对传世文献的严格审视,来辨析真伪,划定历史年代的?在考古学兴起之后,殷墟、二里头等遗址的发现,又如何改变了学界对夏商周历史的认知?又例如,在民族国家构建的时代背景下,学者们如何从“古史”中提取民族叙事,以强化国家认同和文化凝聚力? 更重要的是,本书旨在揭示“神话”与“古史”的研究,并非仅仅是学术内部的纯粹理论探讨,而是与更宏大的社会文化议题紧密相连。它们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文明冲击、国家民族命运转型时,进行自我定位和文化反思的重要场域。通过对“神话”与“古史”的解读,他们试图回答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应该走向何方? 这部著作将着重考察,在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如何通过对“神话”与“古史”的研究,来回应现代性的挑战,构建中国的现代学术,并在此过程中,塑造和巩固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化认同。我们并非要呈现一个静态的、凝固的“中国现代学术”,而是要展现它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在对“神话”与“古史”的持续对话与辩驳中,不断演进、丰富和成熟的。 本书将细致梳理不同学派、不同学者在这一过程中的贡献与争论。例如,我们会分析顾颉刚等“古史辨”学者如何挑战传统的历史观,以及他们的研究对后来历史学的影响;我们会探讨王国维等学者如何结合西方学术方法,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取得突破,为“古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在抗战时期,如何从“古史”中汲取民族精神,以鼓舞人心的学术努力。 更深层次地,本书将探讨“神话”与“古史”的研究,如何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这些古老的故事与历史片段,在经过现代学术的洗礼后,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们不再仅仅是过去的遗迹,而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民族精神与现代意识的重要桥梁。我们探讨的,并非仅仅是学术史的某个侧面,而是中国现代文化如何在这种对自身历史与精神深层挖掘的过程中,得以建构与认同。 因此,这部著作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神话”与“古史”的最终答案,而在于揭示中国现代学术在面对这些古老命题时所展现出的活力、智慧与复杂性,以及这一切如何共同构筑了我们今日的文化自觉与身份认同。它是一次关于文明之声的回响,一次关于历史回响的解读,一次关于中国现代精神如何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土壤上蓬勃生长的探索。本书试图通过深入的学术分析,来呈现一个鲜活的、动态的中国现代学术史,以及它在文化认同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兼具了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流畅,读起来既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考据功底,又不会因为过多的术语堆砌而感到枯燥乏味。作者似乎总能在关键节点上,精准地捕捉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集体心绪和个体焦虑。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学派在面对西方“科学史观”冲击时的反应分析,那种从内部瓦解到重新整合的心路历程,描写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观点对立时的那种克制与公允,没有简单地褒贬是非,而是将每一次学术转向都置于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资源限制下去考察。这种“历史地看待历史学”的态度,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思辨深度,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仍然能对那些历史的迷雾进行持续的追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质感,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和深邃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一直对近代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剧烈碰撞时所展现出的挣扎与探索。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宏大的叙事层面,而是深入到学术思想的微观肌理中,去剖析那些影响深远的观念是如何一步步被塑造、被论证,最终成为我们今天认知历史的“范式”。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活力又略带迷茫的学术圈子,看着那些先贤们如何梳理浩瀚的史料,如何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理论,最终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事框架。这种对思想生成过程的细致描摹,远比单纯阅读历史结论来得震撼人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历史观”,其实是无数次思想交锋、学术争鸣的产物,是历史的建构本身。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建构”仅仅理解为一种纯粹的知识活动,而是将其与“认同”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展现了学术是如何成为民族和个体身份焦虑的一种出口或支撑。作者敏锐地指出,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学术的探索往往带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政治潜意识。每一次对“古史”的重新解读,都暗含着对“何以为现代中国”的探寻。这种宏观的视角,让原本看似枯燥的文献辨析和理论争论,顿时充满了戏剧张力和现实关怀。它揭示了学术的“中立性”往往只是表象,其背后深藏着对自身文化根基的焦虑和对未来走向的渴望。这种将知识生产与时代精神深度耦合的分析框架,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

作为一名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我原以为这类探讨学术史的著作会显得门槛较高,但这本书出乎意料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在梳理复杂的理论流变时,很擅长使用生动的案例和富有洞察力的比喻来阐释抽象的概念。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学术共同体”是如何通过特定的知识生产和话语霸权来确立自身认同的过程。这种自上而下的梳理,辅以大量的原始文献引用作为支撑,使得整本书的论证链条非常坚固。读完之后,我对于“中国现代学术”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一团,而是拥有了一个清晰的谱系图,明白了哪些思想源头对我们今天的学术生态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近现代思想脉络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细节处理展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字功底和对史料的掌控力。它不像那种流水账式的学术史梳理,而是充满了辩证的张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学术争论时所营造出的那种紧张氛围,仿佛能听到书斋里笔录沙沙、思想碰撞的声音。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提供标准答案,而是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思索那些早期的学者们在面对“何为中国历史的独特性”这一世纪难题时,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选择的。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作者精准的遣词造句中,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幽微。它不是让你简单地记住谁是谁的追随者,而是让你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选择那条路,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学术著作所应有的品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