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哲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发表于2024-11-25
大众哲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
◆新中国成立前三十二次印刷。
◆毛泽东推荐给在苏联留学的两个儿子阅读。
◆全书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中国著名马列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力作
◆毛泽东推荐
◆适合大众阅读的入门级哲学著作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本书语言简洁,并附有大量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阐述了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等。
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云南腾冲人,蒙古族。早年留学日本,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和大众化。历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艾思奇文集》,主编《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
第一章绪论
一、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二、哲学的真面目——哲学是什么?
第二章本体论(世界观)
三、两大类的世界观——哲学的两大阵营
四、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观念论和二元论
五、客观的东西是什么——唯物论
六、不如意的事——物质的特点
七、牛角尖旅行记——哲学的物质和科学的物质
第三章认识论
八、用照相作比喻——唯物论的认识论
九、卓别麟和希特勒的分别——感性和理性的矛盾
十、抬杠的意义——认识和实践
十一、由胡桃说起——实践和哲学的党派性
十二、我们所能认识的真理——真理论
第四章方法论
十三、“天晓得!”——认识论和辩证法
十四、不是变戏法——矛盾的统一律
十五、追论雷峰塔的倒塌——质量互变律
十六、“没有了!”——否定之否定律
十七、思想的秘密——概念论,概念的意义和用法
十八、青年就是青年——形式论理学与辩证法
十九、两种态度——两条线上的斗争
二十、七十二变——现象和本质
二十一、笑里藏刀——形式与内容
二十二、规规矩矩——法则与因果
二十三、在劫者难逃——必然性和偶然性
二十四、猫是为吃老鼠而生的——目的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一、哲学并不神秘
——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哲学对于社会生活的关系,始终都是很密切的。在日常生活里,随时都有哲学的踪迹出现,但因为是日常生活,我们习惯了,所以就不觉察、不反省。假如我们有一个朋友,因为到别处去谋生,或其他原因,与我们离别了五六年,忽然有一天又相见了。那时我们会觉得他和以前有种种的不同,或者是更苍老了,或者是在知识上有什么进步了。见面之后,大家自然攀谈攀谈,各人把自己所经过的事件叙述一番,这时就更有很多的事情使我们发生感触,我们看见在这五六年的期间,大家周围的人,有的长大了,有的死了;倘若我们的周围是商店,是工厂,我们又看见它们有的已经倒闭,有的繁荣起来,有的不死不活地支持着门面……此外,还有很多的事情可以谈到。但是,事情即使很多,它表现在我们眼中的情形却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一切事情都和以前不同了,都变了。我们感觉到时间的流去是不可抗的。在时间的过程中,一切事物新生起来、发展起来,一切事物也被摧毁、被消灭。我们看见任何事物都没有永久常驻的可能,过去了的,便不能再挽回,于是我们都深深地感动、叹息,在我们的头脑里,很强烈地浮现着一个“一切皆变”的观念。这时,在无意中我们已有了一种哲学的思想,然而,谁能觉察到这就是哲学思想呢?我们只以为朋友的久别重逢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只觉得在这件事情之下所发生的感想也是极平常的感想,与我们素常想象中的高深玄妙的哲学是离得很远很远的,我们不但不了解这里面就有哲学,如果听见有人说这就是一种哲学思想,也许还会惊异:为什么很普通的一件事里也会有哲学呢?但是,只要再稍稍多想一想,就知道这其实也用不着惊异。哲学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东西,而是从人类社会中产生出来的,没有人类社会,也决没有哲学。如果哲学会从天上掉下来,那么猪狗和蚁群里也应该有哲学了,实际上猪狗和蚁群里决没有哲学,哲学非到人类生活中去找不可,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即使最普通的事件,也与哲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是不足为奇的。
哲学既然在日常生活里随时可以找到踪迹,那就可以知道它决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了。哲学上告诉我们“万物皆流转”“一切事物离不了运动”等等的道理,而这些道理,与我们友人久别重逢时所得到的人世变迁的感想是具有着同样的来源,同样的性质的。但是,哲学思想与日常生活的感想既有着这样大的共通点,两者难道没有分别了么?如果没有分别,那么,日常生活的感想已经等于哲学,何必还要多事研究哲学,何必还需要哲学家?
这一个问题也很重要,哲学与日常生活的感想虽然有共通点,但同时也有差异。我们的感想,是现实生活中种种交互错杂的事件反映在我们意识之中所形成的观念。我们所见的人,长大的长大了;我们周围的商店工场,发达的发达了,倒闭的倒闭了。这一切事件虽然是千差万别,然而综合起来,同样都具有着一个发达和没落的过程,于是在我们的心中形成了变动的观念,这就是感想。哲学也和我们的感想一样,从千差万别的事物过程中,看出那共通的综合的形态,因此日常生活里到处有哲学的踪迹。然这“哲学的踪迹”,这感想,与随时随地的日常生活中的个别事件结合着,它的表现是零碎的,是比较混杂的。单单这些,还不能构成哲学,只能算哲学的萌芽,或哲学的发端。哲学不能满足于个别事物中的零碎的混杂的认识,它要求知道更普遍的、更有系统的、更一般的道理。因为这样,日常生活中的个别事件在哲学里就似乎成了不重要的角色。我们日常的感想,都是被临时事件所引起的,临时的个别事件对于我们的感想是很重要的,不是遇到了久别重逢的事件,也许我们始终不会有“一切皆变”的感想。但在哲学里,临时发生的事件就不会那么重要,哲学的系统不是因偶然的机会突然发现于我们的头脑中,而是由绵密的研究和不断的实践所得的结果。虽然这绵密的研究和不断的实践也不能脱离日常生活的基础,但这已经不像感想似的只具有着暂时的、混杂的、零碎的性质,而排除了混杂的性质,向着事物的真理有系统地深入进去的认识。这是哲学和日常的感想不同的地方。
这样,我们已知道哲学和日常的感想是有差异,而同时又是有共通点的。说得学术化一点就是:一方面是对立的,而同时又是统一的。因为两者的统一,所以我们知道哲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两者的差别,所以我们知道哲学不仅仅是零碎混杂的感想,而是更有系统、更深刻的知识,同时我们才了解,若要能够深刻地一贯地认识我们的生活,就必须有哲学的根本知识,使思想不至于混乱,不至于因偶然的事件之发生而紊乱了思想的系统。
有很多人以为哲学太神秘,也有人说哲学是太空洞的学问,这原因,就由于他们不了解前面所说的对立的统一。他们只看见哲学和日常生活感想的对立和差异,却看不见两者的统一和共通的地方。他们以为只有日常生活中的感想才最平凡而不神秘,最切实而不空洞。他们不知道哲学正是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发生起来,而人们日常生活的感想也正有着丰富神秘的的哲学的萌芽,要说切实,则哲学也许会更切实,要说神秘,则日常的感想中也有很多神秘的要素。例如今年天气不好,各处农村里不是水灾就是旱灾,当遭受到这些严重的灾难,有许多农人会认为这是命运不好,这是天意。农人自己这样想,一点也不觉得他们心中的“命运”和“天意”等有什么奇怪,然而只要稍稍认真地一加思索,便知道他们认为平淡无奇的这日常感想,才是最神秘、最空洞的。现实世界里的天灾人祸,本应该就在现实世界里追求它的原因,现在的农人不在现实世界里去找原因,却把一切都归诸想象的冥冥中的主宰,这不是神秘和空洞还是什么?这种神秘而空洞的日常生活的观念,要说起来,真是多得很!但我们平日不但不觉其空洞神秘,反而以为这是最平凡、最切实,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被自己的日常感想所欺骗了!
把神秘的东西看作不神秘,当然是有原因的。这原因,就是因为日常观念对于我们很熟习,由于熟习,便不再惊异。“少见多怪”,是人之常情,见得多,就不怪了。“运气好”“命运不好”等类的话,我们天天说着、听着,便不再有什么稀奇,但研究哲学,在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中是很少有,甚至于全然没有机会的,我们看见庞大的哲学系统,便感到内容的神秘,也不外是“少见多怪”的心理之一种罢了。
但虽如此,我们也不能说,一切日常的见解都是神秘而空洞,一切哲学都是切实而真确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切实很真确的见解,例如前面说的久别重逢的事件,大家都经过一番生活的磨炼,发生了一切都已变动的感想,这是很真确的。因为现实世界实在是已经变动,而大家的感想都很正确地反映出现实世界的真实状态来的缘故。我们的观念之所以有时会错误而不正确,是由于人们的生活地位限制着的缘故。在生活中有奋斗经历的人,很容易了解世界是变动的,他们会叹息着:“一切都变了”。但在生活安稳而平淡的人,他的叹息又不同了,他会说:“一切老是这样,一切都没有变动,真无聊极了!”好像连他自己会变老的事也不知道似的。由于生活地位的不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感想就有这么大的差异。同样,由于哲学家的地位的不同,哲学也有很大的分歧,有的哲学教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真理,有的哲学却把人们引导到神秘的宗教的迷雾,哲学上有什么唯物论和观念论的分别,就是在这种情形里表现出来的。服尔泰是法国十八世纪的大哲学家,有一次在宴会上,当他们的朋友谈起了无神论的问题时,他马上把仆人叫到外面去,然后私下对朋友说:“在仆人面前切不可主张无神论,否则他就要反叛了!”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大哲学家尚不能为了真理,而使自己的地位关系稍微受到影响,恐怕自己的仆人打开眼睛。这是一种有意的举动,在观念论哲学家中虽然不是普遍的现象,但一切观念论哲学家都因地位及传统思想的限制,而在无意中走向神秘的道路,则是无可疑义的事。我们平常以为哲学非常神秘,一方面固然由于我们亲近哲学的机会太少;同时,观念论哲学者的混乱,也不能不负一大部分责任。一般人明明看见世界上有的是物质,而有的哲学者的结论偏说世界是精神构成的,这怎能不使我们惊怪,怎能不使我们大叫哲学太神秘呢?
这样,哲学之所以神秘,主要还是因为它被观念论者加上了一重神秘的迷雾。因为它们站在压迫者的地位上,要用神秘的思想来蒙蔽和麻醉被压迫者。如果我们只知道老看着这迷雾发呆,那么,这神秘永远还是神秘,我们就永远不会了解什么是哲学!倘若我们知道了神秘的原因,并进一步起来冲破这神秘,则这神秘就决不会长久。我们中国的广大民族是被压迫者,压迫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常要用种种神秘观点来蒙蔽我们。(如日本人鼓吹的“王道”,以及“东方精神文明”等,都是这一类东西。)打破神秘,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利益。打破神秘的方法,第一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前面已说过,日常生活中的感想是哲学思想的萌芽,同时,也包含着许多神秘的观念,所以就要打破这日常生活中的神秘。譬如商店的倒闭,本来有它自己要倒闭的原因,我们本来应该去找出它的这些真正原因才对;但日常的思想有时会使我们不知道去分析这原因,却说这是“命运”“天意”,于是就陷入神秘的迷阵中去了。
一面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努力清除神秘的要素,同时对于最进步、最正确的哲学系统也得加以研究。单靠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努力,是太迟缓、太困难,也许还有误入歧途的危险。最进步的哲学系统是全人类历史的最优良的成果,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敏速、更正确地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在这里我们仍不能忘记,哲学本身也是从日常生活的基础里发生的,所以我们不能把所研究的看作凝固了的死的规范,还应该随时随地应用到生活的实践中,与生活中的一切互相印证。也许我们可以由我们的生活中找到新发现,能促进已知道的哲学系统,而使之发展、进步。要这样,我们才可以在哲学中,愈深刻地认识到最切实的、最不神秘的事物本身的真理。
……
编辑说明
《大众哲学》原名《哲学讲话》,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于《读书生活》杂志上连载,1936年1月出版单行本。本书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出版过三十二个版本,其中第四版将书名改为《大众哲学》,并做了很大的修改。1950年艾思奇对《大众哲学》作了最后一次修订,1978年三联书店选用此修订本印行了新版。
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大众哲学》的原貌,本次出版选用的是第一版,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些改动,使本书在保留原貌的同时,贴近当下的汉语习惯。对于原版的翻译人名和特指人物,做了简单的注释,以便读者理解。另外,为了让读者更加了解艾思奇的思想,特将第四版、第十版的序言附于正文之前。
关于《哲学讲话》
(四版代序)
一
《清华周刊》第四十四卷第一期里,有一篇“书报介绍”,批评到我这本书,开头就有这样一段话:
“这本书很流行,不用我再来介绍它内容的大概。流行的主要原因并不如有人所想的一样,在它写得通俗,而是因为它出现在这学生运动的时候。受了友邦的恩赐,学生不能安心埋头开矿。他们在皇宫里的金色梦被打断了。不愿睡下去再做梦,而跑出去冒刀枪、水火和风雪。他们遭受的待遇是‘治安’法,谋害法,绑架法,及‘无法’。最初是少数分子感觉到不能再一味忍受友邦恩赐而无一点生人所应有的反应,顷刻间大多数的学生都相当的觉醒了。醒了过来便发觉教科书对于生活上急待解决的问题毫不中用,他们要求开一开眼光的理论知识。这本书恰好遇着这机会,就大为学生所欢迎。……现在并不是没有人能写出更好的同类的书,而是没有去努力。……”
虽然全是攻击的意味,然而对于本书所以要写作的目的,却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是的,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自始至终,就没有想到要它走到大学校的课堂里去。如果学生还能“安心埋头开矿”,“皇宫里的金色梦”没有“被打断了”的时候,如果他们没有“醒过来”“发觉教科书对于生活上急待解决的问题毫不中用”的时候,那我只希望这本书在都市街头,在店铺内,在乡村里,给那失学者们解一解智识的饥荒,却不敢妄想一定要到尊贵的大学生们的手里,因为它不是装潢美丽的西点,只是一块干烧的大饼。这样的大饼,在吃草根树皮的广大中国灾民,虽然已经没有能力享受,但形式粗俗,没有修饰剪裁,更不加香料和蜜糖,“埋头”在学院式的读物里的阔少们,自然是要觉得不够味的。
不幸竟“受了友邦的恩赐”,他们竟“要求开一开眼光的理论知识”,而“这本书恰好遇着这机会,就大为学生所欢迎”了。这不但是出乎我自己的意料,也是使一般卖西点的人很不高兴的事。街头的大饼也竟把他们认为应该埋头在经典里的好学生也夺去了,这还了得么!于是有些学院君子们就起来加以攻击,你说这大饼不卫生,他说这质料太粗劣,不好消化,又一个人大叫着说:“有毒,最好不要吃它!”我的《哲学讲话》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被打得体无完肤,更加上各种环境的不良,甚至于连名字也要改了。
我也承认“现在不是没有人能写出更好的同类的书”,但因为谁也“没有去努力”的缘故,事实上也只好让《哲学讲话》在文化市场上大大地散布它的“毒素”,才不过出世五个月,已经就是四版,倘若真是毒药的话,那现在应该有几万的人被毒死,并且也得要有更多的人发生戒心,不敢尝试了。事实上却好像相反,人们总是爱把这“毒药”当作滋养吸收,而且愈吸愈多。这不但使关心世道人心的学院君子们头痛,就是我自己,也应该透彻地反省一下了。
二
不错。一本被广大的读者所接受的书,如果真的包含着毒素的话,应该是作者的很大罪过,读者愈更广大,作者的责任也愈更沉重。《哲学讲话》的出版,在我自己,没有把它当作一件了不得的事,然而现在既有很多的人来读它,就应该把它的内容审慎地检查一番。我承认我的哲学知识不过是比普通的读者多懂得一点,并没有在我身上解决了几千年来的一切哲学问题;错误和缺点,是一定不免的。就像我自己还需要不断地进步一样,对于《哲学讲话》,也得要不断地把它改善才行。我决不能固执我自己的意思,使这本书的缺点,没有改善的机会。因此,自出版以来,就注意着各方面的批评。一直到现在,公开的和私人的以至于信件上的批评都接到了不少。有许多是好意的批评,也有许多恶意的攻讦。好意固然值得感激,恶意虽然令人不快,也应该虚心承受。因为《哲学讲话》的写作本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每一种批评都有促我反省的价值。趁这四版的机会,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对这本书的内容加以一番检查;同时有许多被人误解的地方,也在这里解释解释,这总不会没有意义吧。
为什么《哲学讲话》的写作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种通俗的体裁还没有人尝试过,甚至是没有人屑于这样尝试的。以我自己生活经验的贫乏,文字的拙劣,研究的浅薄,要求把它写得很具体,很现实,自然是要耗费极大的气力,而且不会做得好的。其次还有的是环境的困难,要说的话不能直说,要用的字不能不用别的字代替,要举的例子也只好不举。这使得本书应该更丰富更具体更现实的内容,也不能不停止在现有的状态之下了。这种情形,是别的人所不了解的,许多好意的误会,也就因此发生。例如,有人疑心我为什么不把例子举得更现实一点,却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来说明。这种不满,就是由于不了解写作当时的困难,我也不能怪批评者,我只能在这里加以解释而已。
又例如,《哲学讲话》除绪论以外,是分作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章,有许多朋友觉得这样分法不对,尤其是第四章方法论,里面所讲的其实是“唯物辩证法的诸法则”。唯物辩证法的法则,在新哲学者看来,不但是方法论,同时也是世界观,甚至也是认识论,倩之先生在《读书与出版》里曾这样指出过,我是十分赞同的。其实我的原意也并没有把这分法认为很恰当,所以要这样做,也正是为着出版便利的缘故。同时也因为我在第十三节《天晓得》的末了已经说明“我们的论理学同时又可以算作我们的世界观”。相信这一句话也可以解释得了误会,所以就决定用方法论的章名了。自然,我也不能否认这是我的疏忽或错误,这样的章名究竟是会引起误会的。现在全书改名《大众哲学》出版,趁此机会,把旧的三个章名取消,放上我原来所要用的名字。对于我的分类方面有所批评的朋友们可以在这里得到答复了。
三
现在得要对于这本书的写法说几句话。批评本书的朋友都说它写得不简洁,重复,没有剪裁和布置。不简洁,重复和不加剪裁,这一点我是承认的,并且甚至在写作的当初故意要这样做。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我顾虑到本书的读者对象,我以为要使更多的水准较低的读者了解,是应该把每一个问题反复申说才对的,水准较低的读者和修养很高的读者不同,后者认为累赘麻烦的,前者反而觉得是恰到好处。这是很多人都有的经验。因此,我常常把前一节说过的,拿到第二节再略说一下;我常常把同一个例子,反复地用在几个问题里。对于初读者,每一个问题用一个新的例子,实在不如同一个例子用在几个问题里好,这样可以不分散他们的注意,给他们一个连贯的认识。第二个原因,是这书的每一节,在《读书生活》上发表的时候,为要使它自成段落,不必依赖上下节,也可以成为独立的读物,因此不能不把上节说过的,拿到下节来略说一说,使读者不至于摸不着头脑,这也是重复的一个原因。
因此,重复和不加剪裁,也是我顾虑到读者的接受力,而故意这样做的。虽然现在有许多批评者不赞同,然而这批评不是直接来自广大的读者,我还不相信这种写法一定就是失败。因为据我们几个努力做通俗化的朋友的经验,都认为普通读者的胃口,和那修养很高的批评者的胃口不一定相同。不知许多批评的朋友以为如何?
至于说到没有布置,这批评我却不很赞同。实际上我自己在未写之先,已经就把书的内容计划过、布置过,并且是尽可能地依着新哲学的最近成果来布置的。对于这布置问题的一部分批评者,与其说他们是为了本书没有布置而批评,不如说是由于他不赞同这样的布置。譬如叶青,他虽然标榜“物质论”,却对新哲学的最近最具体的成果怀着敌意,自然也就同时敌视着我这一种布置。他的门徒王一知对我的“没有布置”所加的攻击,正是从这样的立场出发的。“本质和现象”“形式和内容”的问题,本来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的具体化,也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法则之一,这是新哲学的新成果上所公认的,而王一知偏要认为这是属于“本体论”的范围。“法则和因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目的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大众哲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大众哲学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大众哲学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大众哲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大众哲学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