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大量檔案文獻史料的開放和全球化進程,以及國際學術潮流的衍變,海內外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亦在不斷發展、深化、創新,成果迭齣。在此基礎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憑藉其在學界的巨大號召力與資源,組織兩岸學者共同編寫中國近代史,書稿以專題形式進行組織,本書為民國捲,分上下兩冊,上冊為通史,下冊為專題史,涉及時段為1840-1911年。在注重學界過往比較重視的政治、經濟、外交史研究的同時,也注重體現近年來學術研究的新視角與新趨嚮,在思想、文化、社會史研究等方麵,留有充分的寫作與討論空間。
王建朗,男,1956年11月15日生,江蘇薑埝人。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係主任,兼任中國史學會秘書長。198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曆史係,獲曆史學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獲曆史學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係,獲曆史學博士學位。1986年進入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聘為研究員。2006年獲享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評為二級研究員。2010年9月至2013年11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專業研究方嚮為近代中外關係史。
黃剋武(Huang Ko-wu),男,齣生於1957年,颱灣中生代中國思想研究的代錶人物,現任颱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牛津大學東方係碩士,斯坦福大學曆史係博士。從事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等方麵的研究。
序 一【王建朗】
序 二【黃剋武】
上
第一章 辛亥革命:“低烈度”與大業績
一 大風暴的偶然與必然
二 革命的情勢與理性的革命
三 革命的世界性和現代性
第二章 北洋政治的“亂”與“治”
一 製度建構:根本法的炮製與“法統”之爭
二 取捨變化:國會及政黨的建構與解構
三 重心失卻:北洋軍政體係的解構與重建
四 分閤訴求:地方與中央的治權之爭
第三章 北洋外交的成敗
一 北洋時期的外交
二 北洋政府修約交涉與成果
第四章 訓政框架下的國民政府
一 訓政體製的建立
二 中央製度的演變
三 黨政關係的發展
四 從訓政到憲政
第五章 國民黨的派係與內爭
一 國民黨派係的結構特點
二 北伐前國民黨的地域性
三 黨治與派係:繼承權的正統之爭
四 地方實力派與蔣介石的角逐
五 派係黨化:蔣介石領袖地位的鞏固
第六章 國民革命軍的製度與戰力
一 黃埔建軍
二 軍隊政治工作
三 最高統帥
四 高級軍官
五 中下級軍官
六 士兵
七 情報
八 部隊訓練
九 武器裝備與後勤補給
第七章 革命的底層動員:中共早期農民運動的動員·參與機製
一 群眾的號召與動員
二 政治生態環境
三 農運講習所與特派員機製
四 鄉土社會的多元分化與農運的復雜麵相
五 血緣與地緣:阻力亦助力
六 鄉村權勢爭奪與鬥爭性動員
七 從“運動”群眾到群眾“運動”
第八章 中國蘇維埃革命的源流
一 地權的悖論
二 公田問題
三 農民負擔與農民生活
四 革命源流的可能解說
第九章 國共分閤的背景、經過與原因
一 國共分閤的背景
二 早期國民革命的成功之道
三 中共階級革命的嚴重挫摺
四 抗戰中國共兩黨的再度較量
五 戰後國共命運轉換的內外因素
六 國共分閤的內外動因與結局
第十章 戰前蔣介石與中共、日本之間的三角關係
一 從友變敵
二 反共撫日
三 聯共反日
第十一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一 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與中國的局部抗戰
二 日本擴大侵略與中國的全麵抗戰
三 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融閤
四 戰後審判及戰後問題的處理
第十二章 戰時外交:從苦撐待變到大國擘畫
一 爭取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
二 反軸心國政策的明晰與推動美英援華製日
三 大國地位的爭取與確立
四 戰後版圖的構想與實踐
第十三章 汪精衛政權登場與落幕
一 惡鄰入侵製造異形組織
二 抗戰洪潮中的暗濤
三 汪精衛逆流而行
四 陷“都”重見“國民政府”
五 汪記政權坐睏愁城
六 樹倒猢猻散
第十四章 國民黨統治的衰頹
一 “行憲”引發的政治亂局
二 幣改造成的經濟崩潰
三 決定性的淮海(徐蚌)會戰
第十五章 國民黨大陸統治的瓦解及其退颱
一 國民黨失去大陸的緣由
二 黃金與重要文物遷颱
三 撤退來颱及重起爐竈
下
第十六章 善後大藉款析論:民國財政的奠基與民族主義的激蕩
一 藉款為立國之本
二 突破網羅的中外攻防
三 現實睏境與曆史記憶的疊閤
四 民族情緒之挑起
五 各有所得的賽局
第十七章 從銀元到法幣:民國幣製演進
一 銀元時代的降臨:廢兩改元
二 白銀危機與法幣製度的建立
三 法幣盛極而衰終至崩潰
四 法幣製度的曆史地位
第十八章 近代中國銀行業的變遷:以官商互動為中心
一 晚清近代銀行業的興起
二 民國北京政府時期銀行業的發展
三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銀行業的新動嚮
四 抗戰時期及戰後銀行業的國傢資本化
第十九章 階級和職業:1930—1940年代上海銀行界的政治和經濟動態
一 上海銀行界研究概論
二 1930年代上海銀行業職員階級的形成
三 1930年代上海的投機風氣與社會問題
四 上海銀行職員的舞弊問題和解決方法
五 中國共産黨對上海銀行界的統戰
六 1949年後國民黨對在港上海銀行傢的控製
七 國共之爭中的上海銀行界
第二十章 官僚資本與“官辦商行”
一 “官僚資本”溯源
二 官僚資本的發生和發展
三 官僚資本成為眾矢之的
四 國傢資本抑或官僚資本
五 “官辦商行”的個案研究
六 “官辦商行”的特點
七 官僚資本研究概論
第二十一章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經濟關係的考察
一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經濟關係的重要性
二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經濟關係的重要議題
三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經濟關係之評析
第二十二章 黨國體製肇建與商民運動之興衰
一 國民黨改組與商民運動的發起
二 商民運動與國共勢力的競爭
三 商民運動的發展及其內部問題
四 商民協會被取消與商民運動的中止
第二十三章 民國鄉村建設運動
一 鄉村建設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二 鄉村建設運動的內容及成效
三 鄉村建設運動的曆史評價
第二十四章 尋找富強之路:近代中國教育發展的觀察
一 近代中國教育的演進
二 傳統與西潮:清朝末年的新教育
三 啓濛與救亡:民國初年的新思潮
四 控製與建設:抗戰前的黨化教育
五 堅持與對抗:戰時教育及其爭論
第二十五章 由“學戰”到“思想戰”:民國時期的思想與學術
一 由“學戰”到“思想戰”:“思想界”具有的象徵意義
二 書局·報章與大學:思想學術的載體
三 遊走於新式傳播媒介:讀書人的“生意經”
四 政治·思想·學術
五 民國思想與學術流變之餘論
......
初讀這套書的章節結構,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敘事脈絡的清晰與宏大敘事下的細膩刻畫之間的平衡把握得相當精妙。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堆砌事件,而是將復雜的政治、軍事、社會變遷,巧妙地穿插在幾條核心主綫之下,使得讀者在麵對民國初年那錯綜復雜的派係鬥爭和思想潮流時,不至於迷失方嚮。比如,在描述軍閥混戰時期,作者並非僅僅羅列各路軍閥的更迭,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背後的經濟基礎和地方勢力支持,讓事件的發生有瞭更深層次的邏輯支撐。這種敘事手法,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時間點,而是一幕幕有因有果、環環相扣的戲劇,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連貫性和代入感,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駕馭如此龐大素材的能力。
評分我注意到,這本書在處理思想文化思潮的演變上,著墨不少,並且筆觸相當到位。民國時期是各種新舊思想激烈碰撞的熔爐,從白話文運動到各種主義的傳入與本土化,一直是理解那個時代的關鍵。作者對這些思潮的梳理,不僅僅是概念的介紹,更重要的是將其置於具體的社會背景下去考察其産生的土壤和最終的影響。比如,對某一學派核心人物的介紹,沒有流於錶麵的生平介紹,而是詳細分析瞭他們思想的內在邏輯是如何對當時的教育改革、文學創作乃至社會風氣産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對文化史的深刻洞察,使得整個曆史圖景更加飽滿,不再是單純的政治史或軍事史的簡單疊加。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對作者對待史料的態度和分析角度深感贊賞。他似乎非常注重多方視角的交叉印證,避免瞭單一史觀的局限性。例如,在闡述某項重大政策的推行及其社會反響時,書中不僅引用瞭官方文告,還穿插瞭當時民間報刊的社論、知識分子的私人信件記錄,甚至是地方鄉紳的口述迴憶片段(如果內容包含的話)。這種多維度的史料整閤,極大地豐富瞭曆史事件的立體感,讓人看到曆史背後的復雜人性與多元聲音。它不再是教科書式的單一標準答案,而更像是一場開放性的曆史對話,鼓勵讀者去思考和判斷事件發生的真實動機和多重影響,這種求真的精神在當代史研究中尤為可貴。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典雅的墨綠色調,搭配燙金的標題字體,散發齣一種厚重的曆史感,讓人一拿到手就覺得沉甸甸的,仿佛觸摸到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紙張的質感也挺好,翻閱起來很順滑,印刷清晰,沒有齣現錯位或模糊的情況。尤其是對那個時期曆史人物肖像和相關曆史照片的選用,看得齣編輯團隊是下過一番功夫的,那些老照片雖然有些泛黃,但人物的眼神和場景的細節都捕捉得非常到位,為閱讀增添瞭極強的視覺衝擊力。裝幀本身就為這套書定下瞭一個嚴肅而又不失品味的基調,適閤放在書架上細細品味,也方便在需要時隨時取閱查閱。比起那些追求花哨和輕薄的現代齣版物,這種紮實的裝幀方式更讓人感到對曆史的尊重,也更符閤閱讀一本厚重曆史著作的心理預期。
評分從整體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與大眾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盡管它涵蓋瞭大量的曆史事實和專業術語,但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語言流暢,偶有精彩的比喻和精煉的概括,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段曆史的讀者也能跟上節奏。它不像某些純粹的學術專著那樣佶屈聱牙,讓人望而卻步;但同時也避免瞭過度通俗化而流於膚淺。每一次深入閱讀,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術積纍和對曆史細節的精準把握,讓人覺得投入的時間是物有所值的,它不僅提供瞭知識,更啓發瞭對曆史發展規律的思考,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和細細品味的力作。
評分同事是邊疆史研究專傢,他力薦此書,這次買來一讀
評分物論”的代錶作品《史記·列傳》全譯為日文。本書正是宮崎本人的“人物論”,也是他的著作中zui為通俗好讀的一部,收錄瞭他在漫長的研究生涯中重點關注過的人物,包括“大帝與名君”(秦始皇、漢武帝、隋煬帝、康熙、雍正),“亂世宰相”(李斯、馮道、賈似道),“資本傢與地方官”(晉陽李氏、宋江、藍鼎元),“儒傢與文人”(孔子、硃子、張溥、石濤),涵蓋各個時代和階層,極具代錶性。
評分是正品,非常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以有限生命,暢遊無限書海。必敗無疑。生命不息買書不止。
評分是正品,非常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瞭解中國曆史的好書,很值得一看。
評分女友問下大傢分享一首好像動車到瞭
評分圖書節購入 包裝精美 快遞很快 為京東點贊
評分很不錯的曆史書,兩岸學者共同的努力,增長觀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