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捲(全2冊)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捲(全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建朗,黃剋武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晚清史
  • 兩岸視角
  • 曆史
  • 通史
  • 文化
  • 政治
  • 社會
  • 清史
  • 兩岸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84518
版次:1
商品編碼:1204188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28
字數:119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大量檔案文獻史料的開放和全球化進程,以及國際學術潮流的衍變,海內外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亦在不斷發展、深化、創新,成果迭齣。在此基礎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憑藉其在學界的巨大號召力與資源,組織兩岸學者共同編寫中國近代史,書稿以專題形式進行組織,本書為民國捲,分上下兩冊,上冊為通史,下冊為專題史,涉及時段為1840-1911年。在注重學界過往比較重視的政治、經濟、外交史研究的同時,也注重體現近年來學術研究的新視角與新趨嚮,在思想、文化、社會史研究等方麵,留有充分的寫作與討論空間。

內容簡介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是由兩岸近代史學界閤作撰寫的中國近代史(1840—1949),參與者共57人。全書分晚清捲和民國捲,各捲又分彆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通史,下冊為專題史。本書論述瞭近代史上的一係列重大問題,比較全麵和係統地展示瞭自1980年以來近代史方麵的新研究成果。本次推齣的是晚清捲。


作者簡介

王建朗,男,1956年11月15日生,江蘇薑埝人。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係主任,兼任中國史學會秘書長。198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曆史係,獲曆史學學士學位;198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獲曆史學碩士學位;199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係,獲曆史學博士學位。1986年進入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聘為研究員。2006年獲享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評為二級研究員。2010年9月至2013年11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專業研究方嚮為近代中外關係史。

黃剋武(Huang Ko-wu),男,齣生於1957年,颱灣中生代中國思想研究的代錶人物,現任颱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牛津大學東方係碩士,斯坦福大學曆史係博士。從事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等方麵的研究。

目錄

晚清捲(上)

第一章 清代通商與外政製度 廖敏淑

第二章 十九世紀前期中西關係的演變 吳義雄

第三章 近代的開端:鴉片戰爭 郭衛東

第四章 條約製度的建立及其影響 李育民

第五章 中華宗藩體係的挫敗與轉型 張啓雄

第六章 太平天國的興起與敗亡 夏春濤

第七章 洋務運動與早期現代化 戴鞍鋼

第八章 派係分閤與晚清政局 林文仁

第九章 從甲午戰爭到戊戌變法 蔡樂蘇

第十章 義和團運動與二十世紀中國 馬 勇

第十一章 十年新政與清朝覆滅 崔誌海

第十二章 立憲運動與民間憲政訴求 李細珠

第十三章 帝製麵臨的挑戰:新政的製度睏境和倫理轉換 羅誌田

晚清捲(下)

第十四章 現代經濟的起步:晚清的經濟發展 林滿紅

第十五章 悸動的農村與農民 史建雲

第十六章 二十世紀初的收迴利權運動 硃 英

第十七章 清季人口與社會 薑 濤

第十八章 大變局下的生活世界:洋貨流行與生活啓濛 李長莉

第十九章 晚清士紳階層的結構性變動 王先明

第二十章 中西學之爭:從科舉、學校到學堂 桑 兵

第二十一章 晚清海防與塞防之爭 劉石吉

第二十二章 “過渡時代”的脈動:晚清思想發展之軌跡 黃剋武

第二十三章 天下、國傢與價值重構:啓濛的曆程 雷 頤

第二十四章 族群、文化與國傢:晚清的國族想象 瀋鬆僑

第二十五章 中國士人與西方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創造與轉化 潘光哲

第二十六章 譯書與西學東漸 熊月之

第二十七章 颱灣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自開港至割讓 許雪姬

後記


《晚清風雲:權力、社會與文化的變遷》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一個風雲激蕩、劇烈轉型的曆史階段——晚清時期。這是一個古老帝國麵臨前所未有的內外挑戰,試圖在傳統與現代、封閉與開放之間艱難抉擇的時代。全書以宏大的敘事視角和細膩的個案分析相結閤的方式,深入剖析瞭這一時期政治格局的瓦解與重構、社會結構的深刻裂變、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以及中國如何在列強的堅船利炮下,踏上近代化的崎嶇道路。 第一部分:帝國黃昏與外部衝擊(約1840s-1860s) 晚清的起點,無疑是鴉片戰爭的炮聲。本書首先詳盡梳理瞭清王朝在麵對西方工業文明衝擊時的反應機製。我們不再僅僅停留在對不平等條約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探究瞭虎門銷煙背後的政治博弈、中英雙方在貿易和主權認知上的根本性差異。隨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標誌著“天朝上國”迷夢的徹底破滅,中央權力的衰落與地方勢力的崛起成為這一時期的核心主題。 本部分著重分析瞭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及其對清朝統治基礎的顛覆性影響。太平天國不僅是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更是一次深刻的社會文化實驗。我們探討瞭其獨特的宗教觀、社會綱領(如《天朝田畝製度》)與傳統儒傢思想的衝突,以及清廷最終依靠湘軍、淮軍等地方團練力量得以維係統治的深層原因。這標誌著傳統“天下共主”觀念嚮地方軍政集團分權過渡的關鍵轉摺點。 第二部分:自強求富的嘗試與睏境(約1860s-1890s) 目睹瞭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清廷內部的有識之士發起瞭以“師夷長技以製夷”為核心指導思想的洋務運動。本書細緻考察瞭洋務派的群體構成、他們所倡導的改革路徑(從軍事工業到民用工業,從船政到學堂),以及“中體西用”思想的內在張力。通過對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總局等標誌性工程的實地考察式分析,我們得以理解在缺乏係統性製度配套和思想解放的情況下,技術引進的局限性。 與此同時,本書並未忽略洋務運動背後的權力製衡。中央的恭親王與地方的李鴻章、左宗棠之間的協作與摩擦,以及頑固派對任何觸及根本的變革的抵製,共同塑造瞭洋務運動“有心而無力”的結局。甲午中日戰爭的慘敗,不僅是軍事上的潰敗,更是對洋務運動模式乃至整個晚清政治體製的一次係統性判決。戰敗的深層教訓,即技術與製度的脫節,成為喚醒更深層次改革訴求的催化劑。 第三部分:危亡之際的救亡圖存(約1890s-1900s) 甲午戰後的“瓜分狂潮”將民族危機推嚮瞭頂峰。本書詳細描繪瞭列強在華的勢力範圍劃分,以及由此引發的“百日維新”這一短命的政治實驗。維新派(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錶)是如何通過“上書”、“保國會”等方式,將“救亡圖存”從精英階層的討論推嚮更廣闊的知識分子群體,以及其改良路綫與守舊勢力的激烈衝突。 隨後,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構成瞭晚清最黑暗的篇章之一。本書超越瞭簡單的“愛國”或“迷信”的標簽,深入剖析瞭義和團運動興起的社會經濟根源——鄉村社會的崩潰、傳統信仰的重塑以及對西方傳教士和鐵路建設引發的社會秩序重組的反彈。八國聯軍的入侵及其導緻的《辛醜條約》,徹底確認瞭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地位,但諷刺的是,這次慘痛的失敗反而刺激瞭清廷進行最後的、也是最徹底的自我革新——清末新政。 第四部分:終結與遺産:新政與革命的角力(約1901-1911) 清末新政被視為“不得已而為之的自救”。本書係統梳理瞭新政在軍事(廢八旗、練新軍)、教育(廢科舉、建學堂)、預備立憲等方麵的舉措。我們探討瞭新政如何客觀上催生瞭新的社會階層——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和擁有現代意識的軍官群體,以及他們對政治權力的訴求。 然而,立憲派與革命派的路綫之爭,構成瞭辛亥革命爆發前夕的政治主綫。本書對比瞭立憲派對君主立憲的憧憬與革命派對推翻帝製的堅決。對“保路運動”的分析,展示瞭地方士紳和民間力量如何被中央政府的集權舉措(如鐵路國有政策)推嚮瞭反抗的陣營,最終為武昌起義的爆發提供瞭火藥桶。 本書的結論部分,旨在總結晚清一百年間的曆史遺産:一個古老王朝如何在錯綜復雜的內憂外患中走嚮終結,以及它為後續中華民國乃至現代中國留下瞭哪些製度的灰燼、思想的遺産和未竟的現代化課題。全書力求以一種冷靜、辯證的筆觸,呈現一個既充滿悲劇色彩又蘊含希望萌芽的復雜曆史畫麵。

用戶評價

評分

第一段評價: 這本書的敘事張力十足,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作者對史料的梳理極為精到,尤其是在描繪晚清士紳階層的睏境與掙紮時,筆觸細膩入微。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洋務運動的章節,它沒有簡單地將之描繪成一成不變的“中體西用”,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派係間的理念衝突和執行層麵的掣肘,使得曆史的復雜性得以充分展現。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思考,如果當時的選擇略有不同,曆史的走嚮又會如何演變。這種引人深思的敘述方式,讓厚重的曆史變得鮮活起來,遠非一般的教科書式論述所能比擬。書中對地方權力重構的分析尤為精彩,清晰勾勒齣中央權威衰落後,地方精英如何利用危機鞏ட்ட握實權的過程,對理解近代中國社會結構的深層變遷提供瞭極佳的視角。

評分

第五段評價: 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令人贊嘆,其遣詞造句之間,蘊含著一種古典的韻味和現代的銳利。它避免瞭時下流行的那種過於口語化或過於學術化的兩種極端,找到瞭一個非常舒適的敘述中道。在處理人物評價時,作者的筆鋒尤其老辣,對李鴻章、張之洞等關鍵人物的功過是非,進行瞭相當細緻的、不帶偏見的梳理。讀到關於權力更迭和傢族衰亡的部分,甚至能感受到一種宿命般的悲劇色彩。它不僅是曆史的記錄者,更像是一位富有洞察力的觀察者,透過層層迷霧,直抵曆史事件的核心驅動力。對於追求閱讀品質和思想深度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值得反復品味。

評分

第二段評價: 讀完這套書,最強烈的感受是其史觀的開闊與平衡。它沒有陷入過度美化或徹底否定的泥潭,而是力求呈現曆史事件的多麵性。比如,在論及庚子事變時,作者並未將焦點僅僅集中在朝廷的無能,而是詳細考察瞭民間力量的反應以及列強乾預背後的微妙博弈。文字流暢而不失學理深度,即便是對軍事戰略和外交談判的描述,也做到瞭深入淺齣,讓人能夠跟得上思路。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處理敏感議題時所展現的剋製與審慎,這使得整部作品在學術價值和可讀性之間取得瞭難得的平衡。對於希望全麵瞭解近代中國從輝煌走嚮衰落,再到痛苦轉型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紮實可靠的指南。

評分

第四段評價: 坦白說,我之前對晚清史的理解有些碎片化,總覺得各個事件之間缺乏一個有力的內在聯係。然而,這套書構建瞭一個清晰的、富有邏輯性的框架。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危機—反應—再適應”的模式來貫穿整個敘事綫索,使得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前的幾十年曆史,有瞭一條清晰的主綫索可以遵循。特彆是對思想界如何應對西學衝擊的論述,邏輯鏈條環環相扣,從早期對儒傢經典的辯護,到後來對西哲的囫圇吞棗,再到最終的體係性反思,展現瞭知識分子群體的思想蛻變曆程。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性,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讓人在閤上書捲後,能對整個時期的曆史脈絡有一個鳥瞰全局的認識。

評分

第三段評價: 這部作品的魅力在於其對社會肌理的穿透力。它不僅僅記錄瞭帝王將相的決策,更著墨於底層民眾在時代洪流中的命運沉浮。比方說,書中對長江流域漕運體係瓦解後,地方經濟生態的重塑進行瞭細緻的考察,那種由國傢機器失靈帶來的民間社會的混亂與重建,讀來令人唏噓。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冰冷的史實轉化為有溫度的故事。閱讀體驗極佳,仿佛不是在啃讀曆史文獻,而是在欣賞一齣宏大的曆史話劇,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精心打磨,服務於整體的戲劇張力。它成功地將宏大敘事與微觀考察完美融閤,展現瞭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內在邏輯和外部壓力。

評分

同事是邊疆史研究專傢,他力薦此書,這次買來一讀

評分

相信京東商城的品質,下次再來。不錯,豐富知識。

評分

雙十一活動第三波,300-200疊加翼支付再減30入手!

評分

做活動是買的,挺劃算

評分

寫的不錯,都是兩岸比較權威的學者寫的!

評分

好書,是海峽兩岸學者共同編寫的。慢慢看。

評分

一直在關注颱灣文學和曆史,所以買瞭,還沒看,晚清民國曆史非常值得關注深入。

評分

買到久久關注的書啦,絕對正版,很高興,物流很給力,五星好評!

評分

看中很久瞭,兩岸的思想碰撞,對曆史來說確實是一件好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