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雷”行动 [CLASHES:Air Combat over North Vietnam 1965—1972]

“滚雷”行动 [CLASHES:Air Combat over North Vietnam 1965—197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歇尔·L.迈克尔三世(Marshall L.Michel Ⅲ) 著,杨毅,王志波 译
图书标签:
  • 越南战争
  • 空战
  • 北越
  • 美国空军
  • 海军航空兵
  • 滚雷行动
  • 战术空袭
  • 空战回忆录
  • 军事历史
  • 航空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市场出版社
ISBN:97875092149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563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LASHES:Air Combat over North Vietnam 1965—1972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24
字数:28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有关越南战争的历史著作中,北越上空的空战大多被围绕这场战争的政治争议所淹没。而实际上,如果不从轰炸对整个越南战争的影响来进行判断的话,北越上空的空中战役也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尤其是在冷战和美苏在世界其他地区可能爆发军事冲突的大背景下。

  当时北越上空的空战对全球力量平衡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美国和苏联都将它们的先进武器投放到了北越上空。如果美国空中力量能够在苏联地对空导弹的环境中安然无恙,那就对苏联在欧洲的部队具有很强的暗示意义了。

  北越上空的空战是“现代”空战的开始——在空战中,导弹成为主要武器。与对抗地对空导弹的战斗一样,一旦大战爆发,与米格飞机进行的空战也会出现在欧洲上空。但不一样的是,地对空导弹带来的挑战主要是技术性的,而米格飞机的威胁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对美国空战能力更为全面的考验——飞行员的技术,飞机和导弹的性能,指挥与控制的效能——也是对美国空中力量更为困难的考验。

作者简介

  马歇尔·L.迈克尔三世(Marshall L. Michel Ⅲ),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新奥尔良人,他曾在乔治城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1966年参加美国空军,并在得克萨斯州韦伯空军基地的飞行学校学习。1970年被派往泰国乌董皇家空军基地的第432战术侦察联队,一开始飞RF-4C,后来飞F-4E。1970年到1973年,他一共飞行了321次战斗任务。

  1977年到1980年,迈克尔担任特拉维夫美国大使馆的助理空军武官职务;后来返回美国,在维吉尼亚州的兰利空军基地飞F-15。不久就担任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以色列事务主管、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加菲战略研究中心会员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北约工作人员。1992年,以上校军衔从空军退役。

  迈克尔是一名狂热的潜水员,满世界追逐他的爱好。BBC以他确认“丹雷文”号商船的沉船位置为基础,拍摄了电视纪录片《红海的神秘残骸》。他目前在新奥尔良和布鲁塞尔工作,同时在写一部关于俄罗斯黑手党和欧盟委员会的小说,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布鲁塞尔、华盛顿和莫斯科。

内页插图

目录

1 开火 

第一枪 

对手 

米格-17 

战斗开始 

美国空军的基地 

美国海军航母行动 

战术问题 

地对空导弹的到来 

美国的对抗措施 

地对空导弹参战 

对抗地对空导弹的措施

路线区 

注释

2 战斗开始 

米格-21到来 

升级 

导弹问题 

北越的地面控制截击雷达 

干扰地面控制截击雷达 

美国雷达覆盖 

F-8“十字军战士”参战

AIM-9D 

“雷公”遭遇米格 

战斗增加 

F-105的问题 

电子战吊舱 

“环礁”喋血 

美国人的探测问题 

整体评价 

“波洛”行动

注释

3 美国人的胜利 

测试米格 

飞机对比

美军机组人员对其战斗机的评价

米格-17的新战术 

属于米格的4月 

米格-17对F-105

1967年5月

QRC-248敌方敌我识别系统应答器

F-4的机炮

评估机炮

F-4D和AIM-4D

对付米格-17车轮队形的战术

战斗放缓的6月和7月

卯钉顶

仲夏分析

注释

4 米格的反击

航母作战

空军的作战行动

1967年年中的防御和电子战

米格的新战术

1967年10月/激活QAC-248 

1967年11月

1967年12月 

海军和米格-21

年末平衡 

米格的使用模式 

米格-21的战术 

1968年1月 

1968年2月 

暂停轰炸 

美国海军与米格机之间的对抗

注释

5 开始的终结(意犹未尽)

回顾 

武器效能 

飞行员能力 

北越飞行员 

美军的训练 

未走之路 

美国空军F-4战斗机的后座军官

美国海军的问题 

美军的战斗机战术 

北越人的战术

米格编队队形

最重要的事 

注释

前言/序言


“滚雷”行动:北越上空一次规模空前的空中较量 “滚雷”行动,这个名字本身就足以唤起战争的硝烟与铁血。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的代号,更是越南战争中一段极为关键且深刻的篇章,标志着美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与北越地面防空火力展开的一场长达近八年的激烈博弈。这段历史,交织着高科技的对抗、飞行员的英勇、政治决策的复杂以及战争本身的残酷,共同谱写了一曲关于空中优势争夺的恢弘史诗。 宏大背景下的战略意图 “滚雷”行动并非孤立的军事行动,而是美国介入越南战争整体战略的一部分。1964年,北部湾事件的升级为美国提供了直接军事介入的契机。彼时,美国政府的目标是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蔓延,并试图通过对北越的军事打击,迫使其放弃对南越民族解放阵线(越共)的支持,从而争取政治谈判的筹码,避免一场全面地面战争的泥潭。 空中打击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华盛顿的决策者们相信,通过持续、大规模的空袭,可以摧毁北越的工业基础、交通枢纽以及军事设施,削弱其战争能力,并向河内及其背后的中苏两国施加巨大的压力。然而,他们低估了北越人民的抵抗意志,也未能完全预料到苏联和中国会提供如此大规模的军事援助,包括先进的防空武器系统和战斗机。 战术的演进与空战的残酷 “滚雷”行动的执行,是一部战术不断演进的历史。最初,空袭主要集中在边境地区,目标是北越的补给线和军事集结点。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打击目标逐渐北移,直至包括河内和海防等重要城市。这标志着行动的规模和烈度都在不断升级。 然而,北越也并非坐以待毙。在苏联顾问的指导下,北越迅速建立起一套严密的防空体系,包括萨姆-2(SA-2)地对空导弹、高炮阵地以及 MiG-17、MiG-21 等性能日益先进的战斗机。这场空中较量,很快就从简单的轰炸任务演变成了飞行员们必须面对的生死考验。 在“滚雷”行动的数千次出击中,美国飞行员们不仅要承受着敌方密集的炮火和导弹的威胁,还要与北越空军的战斗机进行近距离的缠斗。空中格斗,是飞行员们最直接、最危险的时刻。面对更加灵活的米格战机,美军的F-4“鬼怪”战斗机和A-4“天鹰”攻击机,以及执行近距支援任务的A-1“空中骑兵”,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一场生死赌博。飞行员们必须凭借精湛的飞行技巧、敏锐的战场判断以及先进的电子战装备,才能在炮火与导弹的缝隙中生存下来,并完成轰炸任务。 “滚雷”行动的显著特点之一,便是其漫长的时间跨度。从1965年持续到1972年,这场空战见证了技术的发展和战术的变迁。早期,美军在空中优势上占据明显地位,但随着北越防空能力的提升,空中损失也日益增加。飞行员们不得不适应新的威胁,开发新的战术,例如使用电子干扰器来对抗导弹,或者改变轰炸路线和时机以规避防空火力。 政治的阴影与战略的困境 “滚雷”行动的执行,始终笼罩在政治决策的阴影之下。与许多军事行动一样,它并非完全由军事需求驱动,而是受到国内政治考量、国际关系以及公众舆论的多重影响。美国政府在行动中设置了诸多限制,例如禁止轰炸某些地区(如河内和海防的特定区域),限制对苏联船只的攻击,以及避免使用某些可能引发苏联或中国直接军事介入的武器。 这些政治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滚雷”行动的军事效能。飞行员们经常抱怨,他们拥有强大的空中力量,却被束缚了手脚,无法真正发挥其打击能力。许多本可以被有效摧毁的军事目标,由于政治上的顾虑而幸免于难,为北越的抵抗提供了持续的资源。 更重要的是,空中打击的战略目标——迫使北越屈服——并未真正实现。尽管遭受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北越仍然坚持抵抗,并在苏联和中国的支持下,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力量。空中轰炸未能扭转战争的整体局势,反而导致了美国国内日益增长的反战情绪。 历史的回响与深刻的教训 “滚雷”行动的结束,标志着一场大规模、高强度的空中消耗战的落幕。尽管其军事成果备受争议,但它无疑是越南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空战篇章之一。它展示了现代空战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以及技术、战术、政治和意志之间的微妙平衡。 这场行动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教训。它警示我们,空中力量的有效运用,必须建立在清晰的战略目标和灵活的战术执行之上,并且不能忽视政治因素对军事行动的制约。同时,它也展现了在面对强大对手时,强大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往往比单纯的技术优势更能决定战争的走向。 “滚雷”行动,不仅仅是关于飞机的轰鸣和导弹的呼啸,更是关于在那片遥远的土地上,无数飞行员用他们的生命和勇气,书写的一段充满牺牲与抗争的真实历史。这段历史,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反思其得失,并从中汲取力量,为理解战争的本质,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提供深刻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军事历史,尤其是越南战争空战题材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对“滚雷”行动这个概念充满好奇。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压迫感,仿佛预示着一场规模宏大、惊心动魄的空中对抗。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关于飞机型号、战术部署的枯燥列表,而是那些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飞行员们所经历的真实情感、他们面临的生死抉择,以及那些决定战局走向的关键瞬间。想象一下,在漫长的“滚雷”行动中,无数架战机在北越的天空中盘旋、缠斗,每一次升空都可能是告别,每一次交火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这本书能否深入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侦察机在敌后传回的情报如何改变战术,电子战飞机如何对抗密集的防空火力,以及飞行员们在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如何保持精准的判断和英勇的斗志?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的笔触,将那些冰冷的数据转化为鲜活的故事,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挑战与牺牲的时代,去感受每一次“滚雷”背后所蕴含的悲壮与传奇。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对于“滚雷”行动细节认知上的一个空白。我一直觉得,对于任何一场军事行动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宏大的背景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我更倾向于深入到那些构成整体的微小节点,去体味它们各自的重量和意义。“滚雷”行动,在我看来,就是一个由无数个这样微小的节点汇聚而成的巨大洪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参与行动的飞行员们的世界,了解他们每天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在起飞前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他们在执行任务时面临的压力又是怎样的。书中是否会通过大量的采访,还原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空战场景,那些惊险的近距离缠斗,那些凭借高超技巧和一点运气才得以幸存的瞬间?我期待看到对战机设计理念的深入解读,例如F-4“鬼怪”和F-105“雷公”在面对严峻挑战时的表现,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实战中被不断优化的。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真正优秀的历史类书籍,不应该仅仅是事实的堆砌,而更应该具备一种能够引发读者思考和共鸣的力量。对于“滚雷”行动,我期望这本书能够超越单纯的战史叙述,去探讨这场空战所折射出的战争伦理、科技与人性的博弈。在“滚雷”行动中,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么这场行动最终的意义何在?它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战略目标,还是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消耗战?书中是否会触及关于平民伤亡的敏感话题,以及在轰炸行动中,飞行员们是如何平衡军事目标和人道主义关切的?我更希望看到作者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这场空战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它对现代空战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它对后来军事行动的设计提供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全面了解“滚雷”行动的书籍,而这本书的标题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对它所呈现的年代跨度(1965-1972)尤为关注,这意味着它能够展现这场行动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和发展。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描绘不同时期北越防空体系的变化,从早期的地面炮火和简陋的防空导弹,到后来引进的先进苏联防空系统,美军的战术和装备是如何与之对抗并不断适应的。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了解到美国空军和海军在“滚雷”行动中可能存在的协同问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实现联合打击的。书中是否会包含大量的历史照片、地图和图表,来辅助说明战况和装备?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滚雷”行动的宏大与复杂,并从中获得对那段历史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对于“滚雷”行动,我最感兴趣的是其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战略意图和技术演进。这本书如果能详细剖析美国空军和海军在“滚雷”行动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不断改进飞机性能、武器系统和战术运用,来试图压制北越强大的防空网络,那将是极具价值的。例如,面对萨姆导弹和米格战斗机的威胁,美军是如何从最初的劣势逐渐摸索出有效的应对之道的?书中是否会涉及当时的电子对抗技术,例如干扰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些技术在扭转战局中起到的作用?另外,我也对“滚雷”行动的战略目标及其达成程度感到好奇。这本书是否会从宏观层面分析这场持续多年的空战对整个越南战争进程的影响,以及它在当时冷战大背景下的地缘政治意义?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不仅仅关注战场上的胜负,更要去理解这场行动背后错综复杂的决策过程和战略考量。

评分

还行,不过看起来内容一般,可读性一般。

评分

很好的东东,物流较快。全五分

评分

挺不错的商品,非常好,而且自营快递很快

评分

好书好价格,收到书了开始好好地读书了。

评分

书还不错,比以前字大行稀比起来只是行稀,但纸张也太粗燥了

评分

内容还可以,值得购买。

评分

和另外一本凑成一套了,质量不错的书

评分

书还不错,比以前字大行稀比起来只是行稀,但纸张也太粗燥了

评分

很好的东东,物流较快。全五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