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卫”行动 [CLASHES:Air Combat over North Vietnam 1965—1972]

“后卫”行动 [CLASHES:Air Combat over North Vietnam 1965—197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歇尔·L.迈克尔三世(Marshall L.Michel Ⅲ) 著,杨毅,王志波 译
图书标签:
  • 越南战争
  • 空战
  • 北越
  • 美国空军
  • 海军航空兵
  • 战术空军
  • 米格机
  • 空战回忆录
  • 军事历史
  • 航空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市场出版社
ISBN:97875092149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563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LASHES:Air Combat over North Vietnam 1965—1972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07
字数:26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在1970年至1973年间共执行过321次空战任务

  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必读书目

  史上第一部全方位剖析美越空战的著作

  详述分析美国海军、空军与北越米格式战斗机的交战情况以及对地空导弹威胁的应对

  60多幅照片、图表、地图展示美越双方战术战略

  饱含如今看来仍然宝贵的经验教训

内容简介

  

  在有关越南战争的历史著作中,北越上空的空战大多被围绕这场战争的政治争议所淹没。而实际上,如果不从轰炸对整个越南战争的影响来进行判断的话,北越上空的空中战役也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尤其是在冷战和美苏在世界其他地区可能爆发军事冲突的大背景下。

  当时北越上空的空战对全球力量平衡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美国和苏联都将它们的先进武器投放到了北越上空。如果美国空中力量能够在苏联地对空导弹的环境中安然无恙,那就对苏联在欧洲的部队具有很强的暗示意义了。

  北越上空的空战是“现代”空战的开端——在空战中,导弹成为主要武器。与对抗地对空导弹的战斗一样,一旦大战爆发,与米格飞机进行的空战也会出现在欧洲上空。但不一样的是,地对空导弹带来的挑战主要是技术性的,而米格飞机的威胁就完全不同了。这是对美国空战能力更为全面的考验——飞行员的技术,飞机和导弹的性能,指挥与控制的效能——也是对美国空中力量更为困难的考验。

作者简介

  马歇尔·L.迈克尔三世(Marshall L. Michel Ⅲ),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新奥尔良人,他曾在乔治城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1966年参加美国空军,并在得克萨斯州韦伯空军基地的飞行学校学习。1970年被派往泰国乌董皇家空军基地的第432战术侦察联队,一开始飞RF-4C,后来飞F-4E。1970年到1973年,他一共飞行了321次战斗任务。

  1977年到1980年,迈克尔担任特拉维夫美国大使馆的助理空军武官职务;后来返回美国,在维吉尼亚州的兰利空军基地飞F-15。不久就担任五角大楼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以色列事务主管、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加菲战略研究中心会员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北约工作人员。1992年,以上校军衔从空军退役。

  迈克尔是一名狂热的潜水员,满世界追逐他的爱好。BBC以他确认“丹雷文”号商船的沉船位置为基础,拍摄了电视纪录片《红海的神秘残骸》。他目前在新奥尔良和布鲁塞尔工作,同时在写一部关于俄罗斯黑手党和欧盟委员会的小说,故事发生地设置在布鲁塞尔、华盛顿和莫斯科。

内页插图

目录

1 磨“拳”霍霍(准备下一轮)

空军和海军对“滚雷”行动的看法

训练与战术

领导层

海军的应对措施

北越人的改进措施

在作战区

升级

打击来临:北越入侵

战斗开始

灵巧炸弹

任务专业化

注释

2 鏖 战

后卫:第一天

空军的“后卫”任务

米格飞机改变战术

最初的导弹战果

天气

1972年6月:米格飞机统治天空

不断改进的米格战术

战斗继续

激光制导炸弹之踵

箔条干扰新战术

1972年7月

米格飞机成功的原因

继续攻击

注释

3 僵 持

8月的变化

茶球

“后卫”会议

海军F-8飞行员与乌董基地的战术交流术

转换

1972年9月

1972年10月

破釜沉舟:“后卫II”

空军的新型F-4战斗机

施压

和平谈判破裂

木已成舟

B-52的作战行动

B-52的夜间任务

“后卫II”行动中的昼间任务

尾声

注释

4 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

评估“后卫”行动

设备性能

重要交战因素

“茶球”

展望未来

新技术

尾声

注释

附录1 关于对北越飞行员的评论

附录2 能量机动力对比图

附录3  “滚雷”行动中F-4“鬼

怪”战斗机的配置

附录4 “滚雷”行动中F-105“雷公”战斗轰炸机的配置

术语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前言/序言


“铁翼之翼:硝烟中的越南天空,1965-1972” 一部关于空中对抗的史诗,揭示冷战时期越南战场上最激烈的空战传奇。 1965年,当“滚雷行动”的战火燃烧起来,一股前所未有的空中绞杀战在越南北部狭窄的天空中拉开了序幕。这是一个关于勇气、技术、牺牲与智慧的故事,一群身处人类历史上最危险战场上的飞行员,他们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将生命置于刀尖之上。他们驾驶着那个时代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在北越防空网的严密监视和苏联提供的精良导弹的拦截下,执行着一项项极其艰难的任务。 本书,“铁翼之翼:硝烟中的越南天空,1965-1972”,将带领读者深入到这场决定命运的空中战役的核心。它并非仅仅是战斗机的轰鸣或导弹的轨迹,而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关于那些在极度压力下做出瞬间决定的个体。我们将跟随那些年轻而充满激情的飞行员,见证他们如何在一次次惊心动魄的交锋中,将飞行技术、战术运用和钢铁意志发挥到极致。 从美国海军的“米切尔”号航母上腾空而起的F-4“鬼怪II”战斗机,到空军的F-105“雷公”战斗轰炸机,这些承载着国家希望的钢铁巨兽,在北越的雷达屏幕上留下了令人胆寒的印记。他们的目标是摧毁北越的工业设施、军事基地和补给线,以期削弱对手的战争能力,迫使其回到谈判桌。然而,对手并非束手就擒。北越方面,在苏联顾问的指导和援助下,建立起了一套令人生畏的防空体系。精密的SA-2“萨姆”导弹系统,如同一张无形的死亡之网,在广阔的天空中悄然张开。而同样精锐的米格-21战斗机,则如同凶猛的捕食者,在本土的掩护下,对来袭的盟军飞机发动致命的突袭。 本书将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对亲历者的深度访谈为基础,逐一呈现这场漫长空战中的关键节点和标志性事件。我们不会简单地罗列战果,而是深入挖掘每一次空战背后的战术设计、技术对抗以及人员因素。你将了解到,在一次次与地空导弹的生死追逐中,飞行员们是如何运用电子对抗措施,巧妙规避致命打击的;你将看到,在与米格战机的缠斗中,怎样的机动动作和战术配合,才能赢得一线生机;你将体会到,在遭受重创、座舱冒烟的紧急情况下,飞行员们如何凭借坚韧的意志,将飞机安全带回基地,或者选择跳伞,将希望留给下一次战斗。 本书的叙事将聚焦于那些决定战争走向的战役性飞行任务。例如,“滚雷行动”初期,盟军试图通过大规模空袭摧毁北越的工业能力,但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顽强抵抗。随后,战略重点的调整,例如针对北越内陆重要目标的打击,以及后来的“薄荷糖行动”等,都将成为本书深入探讨的对象。我们还将详细解析“空中缠斗”(dogfight)的艺术,那些在狭窄空间内,飞机如同舞者般,在生死边缘进行着最危险的表演。那些驾驶F-4“鬼怪II”战斗机的飞行员,他们如何在实战中磨练出高超的机动技巧,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捕捉转瞬即逝的战机。 本书并非仅仅聚焦于胜利的辉煌,更重要的是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代价。我们将触及那些被击落的飞机,那些失去生命的飞行员。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一段未完成的人生。本书将努力以史诗般的笔触,描绘出这些年轻生命的陨落,以及他们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飞行员,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创伤,以及他们如何面对战争留下的深刻印记。 “铁翼之翼:硝烟中的越南天空,1965-1972”也将深入剖析这场空战对战术和技术发展的深远影响。战争的残酷现实,迫使双方不断改进武器装备,提升训练水平,并在电子战、导弹技术、雷达技术等领域进行突破。本书将展现,正是这场空战,加速了现代空战的演进,为后来的空战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而是通过深入挖掘细节,用鲜活的语言,将读者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们将听到引擎的轰鸣,感受到座舱内的震动,目睹导弹划过的轨迹,甚至可能体会到飞行员们在生死一线时的紧张与恐惧。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勇气、智慧以及在极端环境下所能达到的极致的赞歌。 本书将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层层剥茧,揭示这场发生在越南天空的空中对抗的复杂性。我们不仅关注战机本身,更关注驾驶这些战机的人,以及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从战略层面的决策,到战术层面的执行,再到单兵层面的搏杀,本书力求全方位地展现这场战争的宏大画卷。 “铁翼之翼:硝烟中的越南天空,1965-1972”,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一次对人类在战争中最严峻挑战下,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和牺牲精神的致敬。它将带您领略,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北越的天空是如何成为决定命运的战场,而那些驾驶着钢铁雄鹰的飞行员们,又是如何书写了属于他们的,关于勇气与荣耀的史诗。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战争史,而是一曲献给那些在硝烟中翱翔的灵魂的壮丽挽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相当可观,厚度也恰到好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内容充实、信息量巨大的感觉。我注意到它使用了高质量的纸张印刷,触感丝滑,油墨浓郁,这在图书的阅读体验上是一个加分项。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一下目录和前言,就感受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历史细节的追求。那些细致的章节划分,以及贯穿其中的时间线索,都预示着这是一部经过深入研究、梳理得井井有条的作品。我相信,这本书会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了解那个特定时期在越南上空的空战情况。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叙述,而更像是一场细致入微的考古,挖掘出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真相和故事。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拓展我知识面的书籍,特别是关于军事史和战争史的。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时,立刻就被它的主题所吸引。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的越南战争,一直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时期,而其中涉及到的空中力量的运用和对抗,更是充满了戏剧性和技术性。这本书的副标题“Air Combat over North Vietnam 1965—1972”直接点明了核心内容,让我觉得它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相信,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资料,去还原那些惊心动魄的空战场景,去分析当时双方的技术、战术以及战略决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更可能是一次对人类智慧、勇气和技术极限的探索。

评分

我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独特见解和深度分析的军事历史读物。很多关于战争的书籍,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要么过于细节堆砌,而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在我脑海中构建起完整图景,并引发我深入思考的作品。从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来看,“后卫”行动这个代号本身就带着一种使命感和紧张感,而副标题明确的时间跨度和地域,则为这次行动设定了清晰的背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那段时间里,北越领空上发生的每一次空战是如何进行的,背后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以及这些空战又对整个战争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相信,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描述性的层面,而是会尝试去探究事件的本质,去揭示隐藏在硝烟背后的复杂因素。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采用了比较经典的字体和字号,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感到疲劳。段落之间的留白也恰到好处,使得信息得到了很好的划分,更容易让人集中注意力。即使我只是随意翻看,也能感受到其中精美的插图和地图。那些清晰标注的地理位置、飞机型号,以及标注了攻击路线的示意图,都极大地增强了书的可读性和直观性。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理解书中文本内容的重要辅助。我敢肯定,这些视觉元素的设计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空战态势,让那些抽象的战术和历史事件变得生动起来。这种细致的设计,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体验的重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眼球了!那是一种深邃的暗夜蓝,上面用了一种有些做旧的、略带金属质感的字体写着“后卫”行动,旁边是模糊但依稀可见的飞机轮廓,似乎正划破夜空。下面的副标题“CLASHES:Air Combat over North Vietnam 1965—1972”则以一种更清晰、更具历史感的风格呈现。整体的视觉冲击力非常强,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关于战争、关于空中较量的严肃作品。我尤其喜欢那种复古的感觉,仿佛能从封面就闻到硝烟的味道,听到引擎的轰鸣。它传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故事的张力,让我对书中所讲述的空战史诗充满了期待。单凭这个封面,我就觉得它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我,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那段尘封的空中记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封面,更像是一扇通往那个时代、那个战场的大门,邀请我进入其中,感受那份紧张与壮烈。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挺不错的商品,非常好,而且自营快递很快

评分

儿子喜欢的书他说好

评分

书的包装、印刷质量各方面都物有所值!

评分

好书内容丰富,特价入手,值

评分

从美国人的视角来解读另一个越南战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