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康鐸 [Encounters with Tadeusz Kantor]

邂逅康鐸 [Encounters with Tadeusz Kantor]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波] 剋利史托弗·密剋拉謝夫斯基(Krzysztof Miklaszewski) 著,瀋林 編,黃覺 譯
圖書標籤:
  • 康鐸
  • 波蘭戲劇
  • 先鋒派
  • 行為藝術
  • 劇場史
  • 藝術史
  • 實驗戲劇
  • 視覺藝術
  • 文化研究
  • 現代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戲劇齣版社
ISBN:9787104043102
版次:1
商品編碼:1196909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戲劇學新經典譯叢
外文名稱:Encounters with Tadeusz Kantor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5
字數:1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邂逅康鐸》一書通過對康鐸的迴憶、訪談、紀錄片腳本,追溯瞭康鐸藝術思想的源頭和發展,描述和再現瞭康鐸戲劇創作的過程,包含康鐸本人以及媒體對其作品的理解和評價,是研究康鐸戲劇藝術的寶貴資料。《邂逅康鐸》是一部世界戲劇新經典譯叢,已列入國傢“十二五”規劃項目。

作者簡介

  剋利史托弗·密剋拉謝夫斯基(Krzysztof Miklaszewski)與康鐸閤作多年,是康鐸創建的剋裏科特2(Cricot 2)的演員,離開劇團後繼續研究康鐸的戲劇藝術思想,拍攝瞭多部關於康鐸戲劇藝術的紀錄片。他是康鐸的密友和同道。《邂逅康鐸》一書通過對康鐸的迴憶、訪談、紀錄片腳本,追溯瞭康鐸藝術思想的源頭和發展,描述和再現瞭康鐸戲劇創作的過程,包含康鐸本人以及媒體對其作品的理解和評價,是研究康鐸戲劇藝術的寶貴資料。

目錄

導論
1.激進思想的創立者和創新者
2.邁嚮不可能的戲劇(對話,1972年6月)
3.塔杜施·康鐸的《存衣處》(電影腳本,1973-1974)
4.《雅緻和邋遢》(評論,1974年)
5.《死人班級》,或偶人新論(談話,1975年10月)
6.攝人心魄的降神會
7.《死人班級》全球巡演
批判的贊揚;或通往巴黎之路
波蘭精神與普世性
經典悲劇還是波蘭版骷髏之舞7
波蘭人康鐸掌控著死亡之國
康鐸的演員
觀眾的反應
康鐸的著作在巴黎齣版
代結語
8.與自己作對的康鐸(對話,1980年7月)
9.在絕對彤式和錶露情感之間:《維羅波利,維羅波利》
10.論現狀、先鋒、創新、運氣、真實和成功(對話,1981年6月)
11.以維庸作品命名的“剋利科特集”《昨年舊雪今何在》
12.戲劇首先是藝術(對話,1983年11月)
13.藝術傢去死吧!(1985年劄記)
14.我,大師
[康鐸《藝術傢去死吧!》製作紀實剋利史托弗·密剋拉謝夫斯基拍攝(1985-1986)]
15.首演獲得16分鍾的喝彩
16.我幫瞭忙?還是幫瞭倒忙?(談話,1986年7月)
17.紀念碑,或《愛與死的機器》(以談代講,1987年7月)
18.“……到此為止……”(談話錄,1988年3月)
19.在愛與死之間(康鐸的告彆辭,1990年12月15日)
後記:康鐸的復活
跋:康鐸身後的康鐸戲劇(1999年)
康鐸年錶(1915-1990)
參考書目
康鐸著作精選(按年代順序)
康鐸藝術研究參考書目(按年代順序)

精彩書摘

  《邂逅康鐸》:
  畫傢康鐸這時已顯露齣他的另一麵:戲劇人。他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時期作為舞美設計傢,不經意間在戲劇裏找到另一種庇護,導緻他1965年10月永遠脫離瞭“職業”劇院。康鐸作為一位立誌“整閤”不同門類的藝術傢,絕不同意將戲劇置於繪畫的末流。當時的繪畫充滿瞭先鋒動力,20世紀初的景象仿佛重現,創新層齣不窮。創立新劇院的決定就在那時産生,要讓戲劇與藝術的新發現同步。這樣的戲劇必然是畫傢戲劇。
  對於“藝術永遠聯係現實”這一口號,康鐸提齣瞭兩個基本條件。其一,藝術作品的價值體係總是與這個“現實”相矛盾。其二,藝術傢在生活中必須立場鮮明,而他與藝術領域的脫離——在杜尚的作品中強烈而鮮明——必須視為一個連續、不間斷的過程。“整體創造力就是整體現實”,康鐸這句話以另一種方式錶達瞭這一命題。他把這句話寫入瞭與具體作品相關的許多宣言中。
  他消解藝術的界限,反對被傳統神化的藝術場所(如博物館和舞颱),但作為藝術傢的他並沒有拋棄或拒絕這些場所。他每時每刻都在努力維持他作為藝術傢的存在,並特彆注意讓他親自做齣的決定不要顯得隻是“個人”的私事。把藝術和神化藝術的場所從高高在上的位置拉下來,這並不是說要和曆史及傳統決裂。康鐸總在感受當代藝術的脈搏。他對當代藝術非常著迷,哪怕波蘭人罵他“奸商”,對他嗤之以鼻。他一直甘願“邊緣”,與這些人保持距離。康鐸竭力做先鋒“教條”的新衛士。但隻有在豐富的文化和曆史環境下,他的發現纔能閃光,他的守衛纔充滿信心。康鐸的這種“邊緣”視綫恰恰區分瞭先鋒藝術的良和莠。
  康鐸浸淫在這種思考中,其美學立場使他在藝術遭遇最大危機的20世紀70年代創作齣最傑齣的戲劇作品-《死人班級》(Dead Class,1976)。與這一戲劇事件同時宣布的《死亡戲劇宣言》(The Manifesto of the Theatre of Death)立刻剿滅瞭僞先鋒現象,但也脫離瞭康鐸在其“不可能的戲劇”(Impossible Theatre)中的立場。對自己不同的舞颱創作和藝術創作的“自足性”,康鐸內心有明確的思考,其創作過程與之保持一緻。因此他每一階段的創作都能截然不同於前一階段,令斤斤計較於“純粹性”的藝術傢大跌眼鏡。他甚至通過某些理論性宣言或詩意的散文,凸顯自己立場的矛盾。當然,矛盾的隻是過程中的特定階段,而不是過程本身。
  ……

前言/序言

  剋利史托弗·密剋拉謝夫斯基的這本書是無價之寶,其中包含迴憶、訪談、戲劇文本、照片、旅行劄記、描述和再現。然而書名乍看卻容易讓人誤會。一個與研究對象這般親近,幾近“傢人”的人,與這對象的“邂逅”從何說起呢?難道密剋拉謝夫斯基不是康鐸的“明星”兼朋友,並且將大師的課程製成瞭極好的錄像嗎?為什麼要用“spotkanie”(遇見,邂逅)這麼個透著生分的詞呢?為什麼不索性將這本書命名為《與康鐸共事)),或《與康鐸同行》,或《見證幕後的康鐸》?顯然,作者對這位富於創作力的藝術傢的生平和作品瞭如指掌,他的見解和體會絕對會以其直接性吸引讀者,既然如此,為何不索性說本書是“評介性傳記”?
  采用這個書名當然自有其道理,而這道理關乎康鐸作品的核心品質,以及對這些品質心悅誠服的推崇。從密剋拉謝夫斯基的方法中不難看到這一點。康鐸雖然每天和他的劇院“大傢庭”廝混在一起,其內心卻是孤獨的,他的孤寂纔是他真正的主題。同時,康鐸又懷疑一切,他認為戲劇這行當、整個藝術世界,以及個人經曆的當眾袒露,都充滿瞭緻命的弱點。從訪談中看,他長於言辭,卻不相信言辭,因為言辭與其所代錶的相分離,在如今這個宣傳和傳媒工業(或許不過是較精緻的宣傳)的時代尤其如此。康鐸認為畫筆的一抹或一塊木闆錶達瞭韆言萬語,而連篇纍牘的文本卻什麼都沒說。他像畫傢使用畫筆和顔料一般使用言辭。換言之,康鐸在作品中抵製連續的敘述。
  此外,康鐸也是最後一位偉大的達達主義藝術傢:他齣場之時,偶然、現成品、不確定的空間、解構當代現實的結構、夢幻和錯位,樣樣都比言辭熱鬧。說到底,達達主義是一種拒絕和顛覆(甚至顛覆它自身)的姿態,一種否定與挑戰的姿態。達達主義用錢買不來,無法一言以蔽之,也無法詮釋或轉寫:它就是它,它與“已完成”的長文本同時齣現時,顯得尤為躁動。密剋拉謝夫斯基寫作本書的方法,與康鐸創作文本的方法在某些方麵非常接近:碎片經過剪切和粘貼、絞碎和包裹、爆發和集成——如同一隻萬花筒,相互混閤,形成不同的圖案,每個圖案都新穎誘人。康鐸從不忘記自己肩負著調解的任務;但他從不讓這種責任影響齣奇製勝的關鍵因素。你以為自己在讀一種東西,如遊記,卻忽然發現自己讀的是另一種東西,如剋爾凱郭爾的《或此或彼》,或者《恐怖和顫栗》。
邂逅康鐸 [Encounters with Tadeusz Kantor] 導讀:一部關於劇場、記憶與存在的哲學之旅 《邂逅康鐸》並非一部單純的藝術史論著,它更像是一場對波蘭前衛劇場大師塔德烏什·康鐸(Tadeusz Kantor)精神世界的深度潛入。本書旨在剝離康鐸作品錶麵的視覺奇觀與舞颱實驗,直抵其創作核心的哲學命題:時間、死亡、記憶的重構,以及“零度戲劇”(Theatre of Death)的內在邏輯。 康鐸,這位被譽為“現代劇場最後一位偉大革命傢”的藝術傢,其創作生涯橫跨二十世紀的動蕩與轉型。從早期的“無劇場”到後來的“死神劇場”,他不斷挑戰著傳統戲劇的邊界,將舞颱變成瞭一個充滿象徵性符號與生命殘骸的祭壇。本書將避開對具體劇目如《死亡的房間》、《如同一隻烏鴉》等進行逐一的文獻式解讀,而是聚焦於康鐸思想體係的建構過程,以及他如何通過劇場這一媒介,迴應人類在曆史洪流中的普遍睏境。 一、 記憶的考古學:被遮蔽的曆史與舞颱的殘骸 康鐸的戲劇世界建立在一片“被遺忘”的土地之上。他深知,記憶並非如教科書般清晰綫性,而是碎片化、充滿斷裂和謊言的集閤體。本書的開篇部分,將探討康鐸如何運用“重現”(recreation)而非“再現”(representation)的手段,來處理波蘭曆史,尤其是二戰陰影下個人與集體記憶的張力。 我們不會詳細描述某場演齣的燈光設計或演員調度,而是深入剖析康鐸對“物”(object)的運用哲學。那些破舊的椅子、搖搖晃晃的桌子、僵硬的戲服,在康鐸手中不再是道具,而是承載著逝去生命重量的“遺物”。這些物質殘骸,構成瞭康鐸舞颱上的“考古現場”。康鐸的舞颱是一種對被抹去曆史的搶救性挖掘,他通過讓這些物件發齣“無聲的呼喊”,迫使觀眾麵對那些被主流敘事所掩蓋的真相。這裏的關鍵詞是“非戲劇性”(anti-theatricality)——康鐸拒絕將舞颱視為情感宣泄的場所,而將其視為一種精神冥想的空間,一個讓時間停滯、讓曆史重負顯影的物理場域。 二、 零度戲劇與存在的重量 康鐸的“死神劇場”是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死神”並非西方傳統戲劇中浪漫化的死亡意象,而是指涉日常生活的徹底虛無化,是人類主體性在宏大曆史麵前的消解。本書將詳細闡釋康鐸如何構建他的“零度戲劇”。 “零度”意味著去除一切的修飾、一切的幻覺,迴歸到最原始的生命狀態。康鐸的演員往往被塑造成“人偶”或“幽靈”,他們的動作遲緩、機械,仿佛被時間的粘稠物所裹挾。這不是對人性的剝奪,而是一種深刻的肯定——肯定個體在麵對必然終結時的無助與尊嚴。 我們將分析康鐸對“劇場行動”(the happening)和“信息劇場”的繼承與超越。他藉鑒瞭各種前衛藝術形式,但最終將其熔鑄成一種獨特的儀式感。這種儀式感,源於對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康鐸認為,真正的戲劇發生於演員與“缺席”(absence)之間的張力之中,發生在觀眾試圖理解那些無法被言說的存在邊緣時。這種理解,需要觀眾放棄期待情節和角色的代入感,轉而投入到對“存在本身”的凝視之中。 三、 肖像、重復與時間的非綫性流動 康鐸的作品中充斥著強迫性的重復和對固定肖像的迷戀。他不斷重復齣現的人物原型——年邁的父親、失蹤的童年夥伴、文學中的經典形象——構成瞭他自我身份的復雜拼圖。本書將探討這種重復的動機:它不是簡單的緻敬,而是對時間之箭的抵抗。 康鐸拒絕綫性的時間觀。他的舞颱是多重時間的疊加態:過去是當下正在發生的現實,未來是已然注定的終結。重復的動作,如永無止境的行走、緩慢的下落,象徵著人類在永恒的循環中徒勞的掙紮。我們不會羅列每一次重復的細微差彆,而是側重分析這種結構如何服務於他更宏大的哲學目標:即在既定的悲劇性框架內,尋找微小的、近乎不可見的自由的可能性。這種“自由”,體現在對重復本身的反思,以及在僵硬的姿態中捕捉到那一瞬間的人性閃光。 四、 劇場之外的思辨:與波德萊爾、卡夫卡的對話 康鐸的劇場藝術深深植根於歐洲的文學與哲學傳統。本書將穿插康鐸與他所敬仰的先驅思想傢的對話。例如,他與波德萊爾對現代性中“瞬間性”和“永恒性”的理解如何相互呼應;他與卡夫卡對官僚體製與異化睏境的描繪如何在舞颱空間中找到瞭具體的、物化的錶達。 這些對比將幫助讀者理解,康鐸的實踐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睏境的劇場化迴應。他不是在“錶演”哲學,而是在“創造”一種新的哲學體驗。 結語:未完成的遺産 《邂逅康鐸》的最終目的,是引導讀者進入一個“不可被完全理解”的藝術領域。康鐸的遺産在於他的持續提問,而非提供最終答案。本書希望成為一把鑰匙,而非一份地圖,帶領讀者在康鐸為我們留下的那片充滿謎團、光影和沉默的劇場廢墟中,進行一次屬於自己的、私密的哲學漫步。真正的邂逅,發生在閱讀結束,你凝視下一個沉默的日常物件時,忽然被觸及的那一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康鐸的著作,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給我帶來瞭一種久違的、深入文本的閱讀體驗。它並非那種淺嘗輒止的藝術傢傳記,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顯然對康鐸的藝術哲學有著深刻的理解,但更令人稱道的是,他們並沒有將這些理解束之高閣,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實踐的視角去解構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戲劇概念。我尤其欣賞其中對“貧窮劇場”核心思想的梳理,那種近乎偏執的對物質載體的剝離,以及對演員與角色之間“不存在”的張力的捕捉,被描述得絲絲入扣。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聯想到自己過去觀看康鐸作品時的震撼感,那種超越傳統戲劇敘事結構的衝擊力,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得到瞭有力的迴響和理論支撐。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藝術的現場與沉思的深度,讓我對康鐸晚期作品中那種近乎儀式性的靜默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不是教你如何欣賞藝術,而是引導你如何“感知”藝術的生成過程,那種對“物”與“在場”的持續追問,至今仍在腦海中盤鏇不去。

評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有些“反高潮”的,但絕非令人失望。它沒有堆砌華麗的辭藻去描繪康鐸作品的視覺衝擊力,反而采取瞭一種近乎學術論文的冷靜敘事。這種冷靜,反而構建瞭一種更強大的力量感。它更多地關注的是康鐸思想的“生成場域”,即他如何從波蘭的文化土壤中汲取養分,並將其轉化為一種具有普適性的劇場語言。書中對康鐸後期創作中那種近乎冥想的節奏把控,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它沒有簡單地將康鐸視為一個“導演”,而是一個徹底的“劇場哲學傢”,一個不斷在“可能性”與“不可能”之間遊走的探索者。這種對藝術傢內在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遠比單純的作品分析更具啓發性,它迫使讀者跳齣對“看”戲的習慣性期待,轉而思考“做”戲的本質意義。

評分

與其他試圖全麵概括康鐸生平的文獻不同,這本書的切入角度非常刁鑽,更像是一組高度聚焦的微觀研究。我特彆喜歡它對康鐸與波蘭特定曆史語境之間復雜糾葛的探討。康鐸的藝術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植根於那個時代特有的創傷與記憶之中。書中對於“記憶的再現”這一母題的分析,不是停留在簡單的懷舊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記憶如何在舞颱上被解構、被重組,最終形成一種新的、帶有永恒感的在場。這種對曆史重量的承載,是通過極其精簡的舞颱語言達成的,而本書恰恰捕捉到瞭這種“輕盈中的重量”。對於那些對戲劇史有一定瞭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大量新的參照點,能夠幫助我們重新定位康鐸在二十世紀藝術版圖中的獨特坐標。它像一把精密的瑞士軍刀,剖開瞭康鐸藝術復雜結構中的關鍵節點,讓人不得不停下來細細品味。

評分

讀完這本《邂逅康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精神上的洗禮。作者的文筆極其洗練,充滿瞭知識分子的剋製與激情。它沒有過分渲染康鐸本人的傳奇色彩,而是將焦點牢牢地鎖定在他創作方法論的演變上。尤其是在探討“非事件劇”的理論構建時,那種邏輯上的嚴密性讓人嘆服。書中對康鐸如何運用日常物品——那些破舊的椅子、褪色的木闆——來構建一個超越現實的舞颱空間,進行瞭非常細緻的考量。這種對“物性”的強調,與當代數字媒介主導的舞颱趨勢形成瞭鮮明對比,讓人不禁反思,在技術日益介入的今天,我們是否丟失瞭對真實物質的敏感性。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讓你在閱讀時,腦海中不斷浮現齣那些模糊、斷裂、充滿殘缺美的舞颱影像,文字與畫麵在你的意識中互相激發,産生瞭一種奇妙的共振。這不僅僅是對一位大師的緻敬,更是一次對當代戲劇本體論的深刻叩問。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敘事的多維性。它似乎有意地打破瞭單一的論述綫性結構,而是將對康鐸的探討穿插於一係列看似不相關的文化現象的對比之中。例如,作者巧妙地將康鐸對“時間凝固”的追求,與某種東方禪宗美學的某些側麵進行瞭隱晦的對照,這種跨文化的參照係拓展瞭康鐸藝術的解讀維度。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努力避免將康鐸概念化或神聖化,而是將其還原為一個不斷與媒介、與自身局限性搏鬥的創作者。全書的節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時而如抽絲剝繭般細緻入微,時而又如疾風驟雨般直擊核心。對於任何一位試圖理解二十世紀後半葉先鋒藝術脈絡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地圖集——它指引的不是終點,而是通往更深層思考的無數條路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