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數字影視編導與製作/高等學校教材》全麵闡述瞭數字影視作品從創意到實現,再到發行、放映的全過程。
《數字影視編導與製作/高等學校教材》共9章,主要內容包括數字影視概述、影視策劃、劇本與分鏡頭劇本、攝像基礎、攝像機的使用、影視照明、影視後期編輯、影視後期包裝、數字影視音頻製作等。
《數字影視編導與製作/高等學校教材》內容係統,案例豐富,注重實踐性和可操作性,每章後麵均配有思考題和實踐活動,便於讀者鞏固和掌握書中所介紹的知識、技能和方法。
《數字影視編導與製作/高等學校教材》可作為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廣播電視編導、電影學、廣播電視學、教育技術學、數字媒體技術、數字媒體藝術、廣告、動畫等相關專業學生的教材和參考書,也可供影視行業從業者及影視業餘愛好者學習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數字影視概述
1.1 新媒體時代的數字影視
1.1.1 影視技術發展簡史
1.1.2 新媒體時代的數字影視特徵
1.1.3 數字影視的分類
1.2 數字影視的創作過程
1.2.1 創作人員構成
1.2.2 創作設備構成
1.2.3 創作流程
1.3 新媒體時代數字影視的發展趨勢
思考題
實踐活動
第2章 影視策劃
2.1 影視策劃的原則
2.2 影視策劃的流程
2.3 影視策劃的內容
2.4 策劃文案寫作
2.4.1 電視專題片《孫中山與煙颱》策劃文案
2.4.2 微電影《我的畢業旅行》策劃文案
思考題
實踐活動
第3章 劇本與分鏡頭劇本
3.1 劇本
3.1.1 故事——劇本的內部結構
3.1.2 話語——劇本的外部結構
3.1.3 劇本格式
3.1.4 微電影劇本創作技巧
3.2 分鏡頭劇本
3.2.1 鏡頭
3.2.2 分鏡頭創作
思考題
實踐活動
第4章 攝像基礎
4.1 攝像機的産生與發展
4.2 攝像機的分類及應用
4.2.1 電影攝影機
4.2.2 廣播級攝像機
4.2.3 專業級攝像機
4.2.4 傢用級攝像機
4.2.5 特殊用途攝像機
4.3 攝像機的構造和功能
4.3.1 鏡頭
4.3.2 尋像器
4.3.3 機身
4.3.4 話筒
4.3.5 電池
4.4 記錄與存儲
4.4.1 磁帶記錄與存儲
4.4.2 硬盤記錄與存儲
4.4.3 半導體存儲卡記錄與存儲
4.5 攝像機的性能指標
4.5.1 攝像機的技術指標
4.5.2 其他指標
4.6 攝像機的維護
思考題
實踐活動
……
第5章 攝像機的使用
第6章 影視照明
第7章 影視後期編輯
第8章 影視後期包裝
第9章 數字影視音頻製作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影視藝術已經走過瞭百餘年的發展曆程,站在21世紀第17個年頭迴望,在備感振奮和欣喜的同時,我們也不禁有些惶恐。對當代影視藝術而言,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及社會文化形態的持續變革,都在不斷影響並重寫著它的內涵、特徵和呈現方式。數字化的影視創作、傳播和觀看過程,早已超越瞭傳統的傳受模式;它的創作設備、方式和規則不斷呈現齣數字化、網絡化、交互化等新的特徵;它的內容、美學規則,乃至內涵屬性也在不斷發生著深刻變革。這種發展變化一方麵賦予瞭影視藝術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另一方麵也要求所有影視工作者都必須與時俱進,學習和掌握最新的數字化影視創作理念和方法,不斷融入新的媒體環境和社會發展現實,通過實踐去創造屬於影視藝術的獨特魅力。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目前中國影視行業從業者已超百萬,其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曆者占大多數,而中國各類高校每年培養的影視類專業畢業生約50萬人,並大量進入影視創作領域。應該說,當今影視行業從業者的知識水平和專業素養正大幅度提升。然而從現實來看,盡管各種影視類專業書籍層齣不窮,但真正適用於廣大影視行業從業者和高校影視類專業教學使用的,具有比較強的實用性、可操作性和前沿性的影視創作類教材並不多,基於此,我們編寫瞭這本《數字影視編導與製作》,以幫助廣大影視行業從業者和相關專業學生係統學習數字影視的創作方法。本書內容涉及瞭新媒體時代數字影視的內涵與特徵、策劃方法、劇本和分鏡頭劇本創作、攝像和照明技巧,以及後期視頻和音頻編輯、包裝等內容,並對新媒體時代數字影視編導與製作的發展趨勢進行瞭富有前瞻性的展望。本書力圖通過數字技術、新媒體傳播、網絡交互等角度,對當下數字影視創作的最新理念和方法進行係統而深入的闡述,為影視行業從業者和相關專業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提供參考。
本書由王潤蘭任主編,孫鵬、王曉旭任副主編,參加編寫工作的還有馬艷彬、劉成鎖、趙慧群、閆鵬展、樊振宇和麯馨,最後由王潤蘭統稿和審定。所有參編人員均為高校影視類專業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和影視創作實踐經驗。哈爾濱師範大學李曉東教授審閱瞭本書,並提齣瞭寶貴意見,在此錶示感謝。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閱瞭國內外大量的參考文獻和網絡資源,也引用瞭部分公司的産品信息,在此對這些作者錶示感謝。同時,對中央電視颱黃旭目、宋進的支持錶示感謝。特彆需要說明的是,書中引用的內容僅作為教學案例供學生參考和學習。由於編者水平所限,書中難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專傢和讀者批評斧正。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數字影視編導與製作/高等學校教材 [Digital Video Directing and Producing]》的圖書簡介,內容將圍繞影視製作的專業知識、技術應用和藝術錶達展開,力求詳實且富有專業性。 --- 《數字影視編導與製作/高等學校教材》圖書簡介 本教材係統性地涵蓋瞭當代數字影視製作領域的理論基礎、核心技術與實踐操作流程,旨在為高等院校影視、傳媒、藝術設計等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緊跟行業前沿的學習資源。它不僅是技術操作手冊,更是引導學生建立係統性影視思維、培養專業審美能力的綜閤性指導讀本。 第一部分:影視敘事與編導思維的構建 本書伊始,即聚焦於影視創作的核心——敘事。我們深入剖析瞭經典敘事理論在現代媒介環境下的演變與應用,強調瞭“講故事”的本質性與跨媒介特性。 1. 劇本創作與結構分析: 教材詳細講解瞭劇本的五大要素(人物、情節、主題、環境、衝突),並從結構上解構瞭三幕式、英雄之旅、以及非綫性敘事等多種結構模型。重點闡述瞭如何將抽象的理念轉化為可視覺化的鏡頭語言和場景設計。內容包括人物弧光的塑造、有效場景的搭建,以及如何運用潛文本和象徵手法增強作品的深度。對於紀錄片敘事,則探討瞭紀實與主觀視角的平衡藝術。 2. 視覺化思維與鏡頭語言: 本章是編導思維的基石。我們細緻地梳理瞭電影史上重要的視覺風格流派,並將其轉化為可操作的指導原則。詳細介紹瞭焦點透視、景深控製、運動軌跡(推、拉、搖、移、跟)的心理暗示作用。特彆強調瞭“非必要鏡頭不拍”的原則,訓練學生在有限資源內實現最大化的信息傳遞和情感渲染。通過大量實例分析,展示瞭如何利用畫幅選擇(如16:9、2.35:1)來服務於特定題材的錶達需求。 3. 場麵調度與導演意圖: 場麵調度(Mise-en-scène)被視為導演思想的外化。教材不僅涵蓋瞭傳統的舞颱調度原則,更側重於數字影棚與外景拍攝中的空間管理。內容涉及燈光(三點布光、倫勃朗光等)如何與人物錶演、環境氛圍協同作用,以及如何通過服裝、道具、美術置景來豐富畫麵的隱喻層次。如何有效地組織演員的走位、調度群演,以確保每一幀畫麵都指嚮核心主題,是本節的重點探討內容。 第二部分:數字技術集成與製作流程管理 隨著技術的發展,製作流程的數字化與標準化變得至關重要。本部分內容緊密結閤當前主流的數字影像設備和後期製作環境。 4. 數字影像采集技術: 深入剖析瞭數字攝影機的核心原理,包括傳感器類型(CMOS/CCD)、色彩深度(8bit/10bit/12bit)、動態範圍(Log/RAW格式)對後期處理的決定性影響。教材詳細介紹瞭不同焦距鏡頭的特性與適用場景,並提供瞭現場測試色彩科學(白平衡、灰度卡使用)的標準操作流程,確保前期素材質量的基綫穩定。同時,涵蓋瞭高幀率(HFR)和慢動作的應用規範。 5. 現場執行與製片管理: 將學生從理論拉迴實際片場。《製片概論》部分講解瞭影視項目從立項、籌資、劇本開發到最終完成的完整生命周期。重點闡述瞭現場效率的提升——如何製定科學的拍攝日程錶(Shooting Schedule)、如何進行風險評估(Safety Protocol)以及高效的部門間溝通機製(Director-DP-AD協作)。對於低成本獨立製作,提供瞭資源優化與外包策略的實用建議。 6. 燈光與錄音的現場實踐: 燈光不再僅僅是“照明”,而是塑造畫麵的核心工具。教材詳細講解瞭自然光模擬、硬光與柔光在不同情緒場景下的應用。在同期錄音方麵,深入探討瞭拾音設備的選擇(槍式麥剋風、領夾麥剋風、Booming技術),以及如何處理復雜環境下的噪音抑製和空間聲場還原,強調瞭“聲音是影像的另一半”這一理念。 第三部分:後期製作與發行傳播 完成拍攝並非終點,有效的後期製作和精準的發行策略是作品成功的關鍵。 7. 非綫性剪輯與流程優化: 本章節側重於主流非綫性編輯軟件(如Adobe Premiere Pro/DaVinci Resolve)的工作流。它不僅僅教授軟件操作,更強調剪輯的節奏感、情緒把控與結構重塑能力。內容覆蓋瞭粗剪、精剪、視聽匹配、轉場設計等環節。同時,探討瞭代理文件(Proxy Workflow)的使用,以應對高分辨率素材對計算機性能的挑戰。 8. 數字調色與視聽閤成: 調色被視為賦予影片最終“性格”的關鍵步驟。教材詳細解釋瞭色彩理論在數字調色中的應用,包括對色溫、飽和度、對比度的精確控製。它介紹瞭如何通過對比度麯綫和HSL工具來建立統一的視覺風格,並區分瞭“校正”(Correction)與“創造”(Grading)的目的。此外,還簡要介紹瞭VFX(視覺特效)的基本概念及其與實拍鏡頭的閤成原則。 9. 影視作品的發行與新媒體傳播: 認識到當前媒體格局的深刻變化,本部分特彆增加瞭關於數字發行和新媒體推廣的內容。探討瞭電影節申報策略、院綫發行(傳統渠道)與網絡平颱獨播(OTT/VOD)的商業模式差異。對於短片和網絡劇,重點分析瞭社交媒體平颱的傳播特性、縮略圖優化(Thumbnail Optimization)以及如何利用數據反饋調整內容策略,確保作品能夠有效地觸達目標觀眾。 總結與展望: 《數字影視編導與製作》不僅涵蓋瞭從創意萌芽到成品投放的全流程技術規範,更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整閤能力。通過案例剖析、實戰模擬和技術解析,我們期望學生能夠熟練駕馭數字時代的工具,並以深厚的藝術修養和嚴謹的製作態度,創作齣富有時代精神和獨特美學價值的影視作品。本書是連接影視藝術理論與工業化實踐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