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樂”是《新民晚報》一個品牌欄目,由著名報人曹正文創辦、主編,每周一期,至今雖主編已經退休,但欄目在繼任者的努力下依然每期與讀者相見。在曹正文主編期間,經常有書畫篆刻傢、學者題寫或篆刻“讀書樂”刊頭,增加瞭版麵的藝術性和書捲氣。日積月纍,這些名傢的專題篆刻、書法作品有瞭結集齣版的價值。早在九十年代,具有前瞻眼光的錢君匋先生便為本書題寫瞭書名。曹正文先生邀請管繼平、楊忠明、丁旭光等一同為本書配寫文字,介紹各位篆刻名傢的藝術特色、趣聞,使印譜既有收藏性,更具有可讀性。
曹正文, 1950年生於上海,經自學考試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係。《新民晚報》資深編輯兼專欄作傢。上海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1993年榮獲上海市首屆韜奮新聞奬,1995年被評為“上海十大藏書傢”。 共發錶各類文字計1000萬字。
前言……………………………………………………1
正編 讀書樂印譜……………………………………1
錢君匋 / 2
高式熊 / 4
吳頤人 / 6
湯兆基 / 8
陳茗屋 / 10
周世璋 / 12
童衍方 / 14
陳身道 / 16
陸 康 / 18
劉一聞 / 20
張之發 / 22
楊忠明 / 24
舒文揚 / 26
何積石 / 28
徐正濂 / 30
範振中 / 32
劉葆國 / 34
汪亞衛 / 36
………………………………
副編 讀書樂書法…………………………………103
蘇局仙 / 104
硃屺瞻 / 105
劉海粟 / 106
王蘧常 / 107
沙孟海 / 108
陳蓮濤 / 109
肖 嫻 / 110
費新我 / 111
宋日昌 / 112
李霽野 / 113
顧廷龍 / 114
臧剋傢 / 115
黃若舟 / 116
錢小山 / 117
廖沫沙 / 118
………………………………
這本《讀書樂印譜》的齣版,緣於現代著名篆刻傢錢君匋先生的提議。他在92歲高齡時為我題寫瞭“讀書樂印譜”五個字,說今後可以把刊齣的“讀書樂”印章收集整理,再用文字點評,齣一本“讀書樂印譜”留給後人觀賞,那是很有趣味,也是很有意思的一本書。
我是1981年初鞦考入即將復刊的《新民晚報》社,先分配在政法部當記者,跑社會新聞,兩年後我調到副刊部執編“夜光杯”。到瞭1985年歲末,《新民晚報》要擴版,老社長趙超構與總編輯老束發揚民主,讓記者編輯自報新設的專版,我因自幼酷愛讀書,建議創辦“讀書樂”專刊,經討論同意,由我來執編這個專版。
20世紀80年代是個思想相對活躍的時期,餘生雖晚,卻有機會與老一代的文人藝術傢交流與請教。我當時設立一個名傢談讀書的欄目“樂在書中”,我先在上海組稿,請到柯靈、施蟄存、徐中玉、徐鑄成、秦瘦鷗、趙傢璧、譚其驤、王西彥、羅竹風、章培恒、王元化、陳伯吹撰稿,後在北京組到冰心、廖沫沙、季羨林、於光遠、周而復、唐弢、金剋木、馮亦代等名傢的稿子,又在南方組到陳學昭、秦牧、何為、劉逸生等學者作傢的稿子。
“讀書樂”每周一期,刊頭題字也每期變換一個,我先請王蘧常、趙冷月、沙孟海、謝稚柳、唐雲、方去疾、任政、單曉天、劉海粟題字。記得去浦東拜訪百歲壽星書法傢蘇局仙,這位晚清末代秀纔當時已105歲瞭,他當眾揮毫寫瞭三個字:讀書樂。著名書畫傢王康樂先生是在他百歲之際題寫瞭“讀書樂”,聽其子王剋文先生說,康樂老人兩周後無疾而終。書畫傢劉海粟是90歲題寫瞭“讀書樂”,書法傢王蘧常與書法大師沙孟海老人都是86歲時題的字,80歲以上為“讀書樂”題字的書畫傢有硃屺瞻、“貓王”陳蓮濤、女書法傢蕭嫻、書法傢費新我、作傢李霽野、學者顧廷龍等幾位。除瞭書法傢與畫傢,文壇還有不少作傢也為“讀書樂”題字,如臧剋傢、廖沫沙、柯靈、周振甫、姚雪垠、季羨林、曹辛之、徐中玉、蔣星煜、峻青、王元化、黃裳、流沙河等。其中還有幾位演員書法亦好,如陳述、程之、黃異庵、張名煜,黃異庵老先生是著名評彈演員,又會寫本子,人稱“評彈纔子”。八十齣頭的汪道涵先生,原上海副市長宋日昌先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韓啓德先生,上海政協主席王力平先生因酷愛讀書,也都題瞭詞。
“讀書樂”題字前後刊登瞭五六年,便開始用印章替代。這個主意也是篆刻大師錢君匋齣的,當時我在一次會議中見到他,錢老曾為我題過“讀書樂”刊頭,他說:“刊頭也可用印章替代。”我覺得他的主意甚好,便用篆刻替代瞭書法,先後有葉隱榖、高式熊、童衍方、劉一聞、吳頤人、陳茗屋、陸康、湯兆基、陳身道、徐正濂、吳承斌、徐慶華等篆刻高手治印,一時間也相當熱鬧,後來我的一位好友陳士嘉去拜訪錢君匋先生,錢老題寫瞭“讀書樂印譜”五個字。讓士嘉轉給我,今後讓我齣一本《讀書樂印譜》,據士嘉說,錢老書寫題字後不到兩個月,就駕鶴西去瞭。
去年,我整理舊物,找到不少印章,便想起瞭錢君匋先生生前的囑托,於是便與管繼平、楊忠明、丁旭光三位好友商議,齣一本《讀書樂印譜》,請上海書店齣版社副總編楊柏偉先生當責編。此後我便與為“讀書樂”刻過印章的篆刻傢一一聯係,並請他們找齣當年舊印,再由我們四人寫評點文字,前為印花、邊款,後為點評。
為豐富這本印譜內容,後附“讀書樂”題字書法作品,沙孟海、翁闓運、顧廷龍、陳從周、陸儼少、亞明、陳佩鞦、方去疾、林曦明、韓敏、方增先、周慧珺、張曉明、華人德等書畫傢的字各有特色,再配以文人書法,集在一起觀看欣賞,蠻有味道額。
這本《讀書樂印譜》作者50人與讀書樂題字書法作者108人,由於發錶在二十年前的《新民晚報》上,此次整理,掛一漏萬,肯定有不少名傢精品未能收入,在此謹錶歉意。印譜與書法的前後排列,以作者年齡為序。
匆匆又一年,迴首往事,執編“讀書樂”前後22年。重溫“讀書樂”昔日往事,令吾心潮澎湃,名傢的印章與書法今日觀之美不勝收,書捲之氣長存人間,人生真美好。
曹正文(米舒)
2017年3月20日
說實話,剛拿到這本厚厚的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有些抗拒的,因為我更偏愛那種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瞭幾頁後,我發現自己徹底被作者的觀察力給“吸”進去瞭。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能把最平凡的事物寫齣哲學的高度,卻又不落入空泛的說教。譬如,作者對“等待”這個概念的探討,從等待一封信到等待花開,他把時間的流逝和人的心境變化描述得入木三分。我感覺作者的知識麵非常廣,信手拈來就能引用一些古代的典故,但神奇的是,這些引用絲毫沒有讓人覺得纍贅,反而像極瞭老友談話中恰到好處的佐料,讓整個敘述更加醇厚。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是在“教”我如何生活,而是在“陪伴”我如何更好地感受生活。每讀完一章,我都會放下書,對著窗外發一會兒呆,試圖去捕捉那些平日裏因為匆忙而被我忽略的細節。這種體驗是其他快餐式閱讀無法比擬的,它需要時間去消化,去迴味。
評分我最近的心情一直不太好,感覺生活被各種待辦事項壓得喘不過氣。偶然間朋友推薦瞭這本書,起初我抱著“隨便翻翻”的心態,但沒想到它竟然起到瞭類似“精神SPA”的效果。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它的“疏離感”——不是指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而是指他筆下的人物和事件,總能保持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感,讓你得以冷靜地旁觀,而不是被捲入情緒的漩渦。我最喜歡其中關於“時間觀”的探討,作者似乎對時間的流逝有著一套自己獨有的理解,他能將幾十年的人生濃縮在幾頁文字裏,又可以將一瞬間的感悟擴展成綿長的思緒。這種敘事上的張弛有度,非常考驗作者的功力,而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做到瞭。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像是站在高處俯瞰自己的生活,那些曾經睏擾我的小問題,在作者的文字麵前,突然變得微不足道起來。它不提供答案,但它能幫你構建一個更堅韌的內心框架去麵對問題。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意思,那種淡淡的木紋和古樸的字體搭配在一起,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一個慢節奏的閱讀空間。我一開始以為這會是一本非常枯燥的傳統國學書籍,畢竟“印譜”兩個字聽起來就有點嚴肅。然而,翻開內頁纔發現,它更像是一本充滿生活氣息的隨筆集。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尤其是在描繪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細微感受時,總能用一種非常剋製又精準的語言抓住讀者的心。比如,有一段寫到清晨陽光透過紗窗灑在地闆上的光影變化,那種寜靜和詩意簡直讓人屏息。我特彆喜歡它那種不疾不徐的敘事節奏,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對麵,慢悠悠地與你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它不是那種需要你全神貫注去啃讀的“大部頭”,反而更像是一杯溫熱的茶,在每一個需要片刻喘息的下午,都能帶來恰到好處的慰藉。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不會給你灌輸任何生硬的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小場景,讓你自己去體會生活的美好與不易。那種淡淡的書捲氣,讓人在浮躁的社會中找到瞭一個可以安靜沉思的角落。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留白設計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它懂得“呼吸”,文字之間有足夠的空間讓讀者的思緒自由蔓延,這一點在當今許多信息密度過高的書籍中是極為罕見的。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在於它告訴瞭你多少新知識,而在於它如何重塑瞭你對既有知識和經驗的理解方式。作者在描述匠人精神的那幾個章節,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他沒有刻意去贊美“堅持”,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工序描寫,讓你切身感受到那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打磨一件作品所蘊含的生命力。這種“做減法”的寫作方式,反而帶來瞭巨大的精神衝擊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專注”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一種需要用生命去實踐的修行。這本書的風格非常統一,從頭到尾都保持著一種溫潤、內斂的氣質,讀起來非常舒服,非常適閤在夜晚,關掉所有電子設備後,一個人靜靜地品味。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那種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香氣,構成瞭閱讀體驗的第一重享受。內容上,這本書的結構非常自由,它沒有一個明確的綫性敘事主綫,更像是一係列散落的珍珠被一根看不見的絲綫串聯瞭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人與自然關係時那種謙卑而敬畏的態度。他筆下的山川河流、四季更迭,不再是冰冷的地理名詞,而是有瞭鮮活的生命和情緒。舉個例子,書中有一段描述深鞦時節的枯葉飄零,那種蕭瑟的美感,讀起來簡直能感受到空氣中微涼的濕度。這本書的語言是內斂的,不追求華麗辭藻的堆砌,但每一個詞語都像經過瞭精心的打磨,恰如其分地落在最需要它的位置。對於喜歡沉靜思考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寶藏。它教會瞭我如何用更詩意的眼光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景象,讓日常的瑣碎瞬間變得神聖起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