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樂印譜

讀書樂印譜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曹正文 著
圖書標籤:
  • 兒童繪本
  • 識字
  • 閱讀
  • 親子
  • 教育
  • 啓濛
  • 故事
  • 圖畫書
  • 學習
  • 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書店齣版社
ISBN:978754581516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5437
包裝:平裝
開本:24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5
字數: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讀書樂”是《新民晚報》一個品牌欄目,由著名報人曹正文創辦、主編,每周一期,至今雖主編已經退休,但欄目在繼任者的努力下依然每期與讀者相見。在曹正文主編期間,經常有書畫篆刻傢、學者題寫或篆刻“讀書樂”刊頭,增加瞭版麵的藝術性和書捲氣。日積月纍,這些名傢的專題篆刻、書法作品有瞭結集齣版的價值。早在九十年代,具有前瞻眼光的錢君匋先生便為本書題寫瞭書名。曹正文先生邀請管繼平、楊忠明、丁旭光等一同為本書配寫文字,介紹各位篆刻名傢的藝術特色、趣聞,使印譜既有收藏性,更具有可讀性。

作者簡介

曹正文, 1950年生於上海,經自學考試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係。《新民晚報》資深編輯兼專欄作傢。上海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1993年榮獲上海市首屆韜奮新聞奬,1995年被評為“上海十大藏書傢”。 共發錶各類文字計1000萬字。

目錄

前言……………………………………………………1
正編 讀書樂印譜……………………………………1
錢君匋 / 2
高式熊 / 4
吳頤人 / 6
湯兆基 / 8
陳茗屋 / 10
周世璋 / 12
童衍方 / 14
陳身道 / 16
陸 康 / 18
劉一聞 / 20
張之發 / 22
楊忠明 / 24
舒文揚 / 26
何積石 / 28
徐正濂 / 30
範振中 / 32
劉葆國 / 34
汪亞衛 / 36
………………………………
副編 讀書樂書法…………………………………103
蘇局仙 / 104
硃屺瞻 / 105
劉海粟 / 106
王蘧常 / 107
沙孟海 / 108
陳蓮濤 / 109
肖 嫻 / 110
費新我 / 111
宋日昌 / 112
李霽野 / 113
顧廷龍 / 114
臧剋傢 / 115
黃若舟 / 116
錢小山 / 117
廖沫沙 / 118
………………………………

前言/序言

  這本《讀書樂印譜》的齣版,緣於現代著名篆刻傢錢君匋先生的提議。他在92歲高齡時為我題寫瞭“讀書樂印譜”五個字,說今後可以把刊齣的“讀書樂”印章收集整理,再用文字點評,齣一本“讀書樂印譜”留給後人觀賞,那是很有趣味,也是很有意思的一本書。
  我是1981年初鞦考入即將復刊的《新民晚報》社,先分配在政法部當記者,跑社會新聞,兩年後我調到副刊部執編“夜光杯”。到瞭1985年歲末,《新民晚報》要擴版,老社長趙超構與總編輯老束發揚民主,讓記者編輯自報新設的專版,我因自幼酷愛讀書,建議創辦“讀書樂”專刊,經討論同意,由我來執編這個專版。
  20世紀80年代是個思想相對活躍的時期,餘生雖晚,卻有機會與老一代的文人藝術傢交流與請教。我當時設立一個名傢談讀書的欄目“樂在書中”,我先在上海組稿,請到柯靈、施蟄存、徐中玉、徐鑄成、秦瘦鷗、趙傢璧、譚其驤、王西彥、羅竹風、章培恒、王元化、陳伯吹撰稿,後在北京組到冰心、廖沫沙、季羨林、於光遠、周而復、唐弢、金剋木、馮亦代等名傢的稿子,又在南方組到陳學昭、秦牧、何為、劉逸生等學者作傢的稿子。
  “讀書樂”每周一期,刊頭題字也每期變換一個,我先請王蘧常、趙冷月、沙孟海、謝稚柳、唐雲、方去疾、任政、單曉天、劉海粟題字。記得去浦東拜訪百歲壽星書法傢蘇局仙,這位晚清末代秀纔當時已105歲瞭,他當眾揮毫寫瞭三個字:讀書樂。著名書畫傢王康樂先生是在他百歲之際題寫瞭“讀書樂”,聽其子王剋文先生說,康樂老人兩周後無疾而終。書畫傢劉海粟是90歲題寫瞭“讀書樂”,書法傢王蘧常與書法大師沙孟海老人都是86歲時題的字,80歲以上為“讀書樂”題字的書畫傢有硃屺瞻、“貓王”陳蓮濤、女書法傢蕭嫻、書法傢費新我、作傢李霽野、學者顧廷龍等幾位。除瞭書法傢與畫傢,文壇還有不少作傢也為“讀書樂”題字,如臧剋傢、廖沫沙、柯靈、周振甫、姚雪垠、季羨林、曹辛之、徐中玉、蔣星煜、峻青、王元化、黃裳、流沙河等。其中還有幾位演員書法亦好,如陳述、程之、黃異庵、張名煜,黃異庵老先生是著名評彈演員,又會寫本子,人稱“評彈纔子”。八十齣頭的汪道涵先生,原上海副市長宋日昌先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韓啓德先生,上海政協主席王力平先生因酷愛讀書,也都題瞭詞。
  “讀書樂”題字前後刊登瞭五六年,便開始用印章替代。這個主意也是篆刻大師錢君匋齣的,當時我在一次會議中見到他,錢老曾為我題過“讀書樂”刊頭,他說:“刊頭也可用印章替代。”我覺得他的主意甚好,便用篆刻替代瞭書法,先後有葉隱榖、高式熊、童衍方、劉一聞、吳頤人、陳茗屋、陸康、湯兆基、陳身道、徐正濂、吳承斌、徐慶華等篆刻高手治印,一時間也相當熱鬧,後來我的一位好友陳士嘉去拜訪錢君匋先生,錢老題寫瞭“讀書樂印譜”五個字。讓士嘉轉給我,今後讓我齣一本《讀書樂印譜》,據士嘉說,錢老書寫題字後不到兩個月,就駕鶴西去瞭。
  去年,我整理舊物,找到不少印章,便想起瞭錢君匋先生生前的囑托,於是便與管繼平、楊忠明、丁旭光三位好友商議,齣一本《讀書樂印譜》,請上海書店齣版社副總編楊柏偉先生當責編。此後我便與為“讀書樂”刻過印章的篆刻傢一一聯係,並請他們找齣當年舊印,再由我們四人寫評點文字,前為印花、邊款,後為點評。
  為豐富這本印譜內容,後附“讀書樂”題字書法作品,沙孟海、翁闓運、顧廷龍、陳從周、陸儼少、亞明、陳佩鞦、方去疾、林曦明、韓敏、方增先、周慧珺、張曉明、華人德等書畫傢的字各有特色,再配以文人書法,集在一起觀看欣賞,蠻有味道額。
  這本《讀書樂印譜》作者50人與讀書樂題字書法作者108人,由於發錶在二十年前的《新民晚報》上,此次整理,掛一漏萬,肯定有不少名傢精品未能收入,在此謹錶歉意。印譜與書法的前後排列,以作者年齡為序。
  匆匆又一年,迴首往事,執編“讀書樂”前後22年。重溫“讀書樂”昔日往事,令吾心潮澎湃,名傢的印章與書法今日觀之美不勝收,書捲之氣長存人間,人生真美好。
  曹正文(米舒)
  2017年3月20日


《書海拾貝:文摘與劄記》 一捲流淌的墨痕,一程對知識的虔誠跋涉。 《書海拾貝:文摘與劄記》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鴻篇巨製,它更像是一位資深閱讀者在浩瀚書海中精心打撈、細心研磨後留下的個人印記與心路軌跡。全書以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觸,串聯起作者在不同人生階段、麵對不同主題書籍時産生的深刻感悟、精妙的片段摘錄,以及由此引發的獨立思考和係統性梳理。 本書的結構鬆散卻脈絡清晰,主要劃分為“古今對話”、“思想的褶皺”、“技藝的鏡像”和“日常的哲學”四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收錄瞭大量從各類書籍中提煉齣的精華片段,並輔以作者詳盡的批注和見解。 第一部分:古今對話——跨越時空的低語 本部分著重於對經典文獻的重讀與再詮釋。作者並未試圖對古籍進行高深的學術考據,而是側重於挖掘那些穿越韆年的情感共鳴和普世智慧。 史官筆下的溫度: 精選瞭《史記》、《資治通鑒》中關於人性抉擇的關鍵性描述,如“項羽之勇,韓信之謀,張良之智”的對立統一。作者的劄記探討瞭曆史人物的局限性,指齣“史書之功不在於定論,而在於留白,讓人得以想象他們血肉的掙紮”。 詩詞中的山水情結: 摘錄瞭陶淵明、杜甫、蘇軾等人的名篇,但重點不在於格律分析,而在於他們描繪的意境與現代人精神睏境的對照。例如,在摘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作者寫下瞭長篇批注,對比現代都市人對“自然棲居”的嚮往與不可得的焦慮。 哲思的初探: 對先秦諸子百傢的核心論點進行瞭簡化提煉,特彆是對老莊的“無為”與儒傢的“仁恕”進行瞭並置比較。作者認為,當代社會對效率的極度追求,恰恰需要重溫“道法自然”的靜默力量。 第二部分:思想的褶皺——現代思潮的剖析與辨析 這部分是全書思想密度最高的部分,集中展現瞭作者對近現代西方哲學、社會學及經濟學著作的閱讀成果。作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這些構建瞭我們現代世界的理論框架。 知識的權力結構: 聚焦於福柯、薩義德等人的著作片段,探討知識的生産如何與權力機製相互依存。書中收錄瞭對“話語霸權”的實例分析,如某個時期主流媒體對“成功學”的集中推崇,正是構建瞭一種新的社會期待。 人的異化與重塑: 大量篇幅用於對卡夫卡、加繆、存在主義文學的劄記。作者反復研讀“荒謬感”的定義,並將其投射到日常的通勤、工作流程中。文中有段筆記尤為深刻:“我們建造瞭無比精確的鍾錶,卻忘記瞭時間真正的流嚮。” 經濟學的悖論: 對古典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的核心觀點進行瞭摘錄對比。作者關注的焦點是“理性人假設”在現實中的瓦解,並記錄瞭自己對市場非理性和群體盲從現象的觀察。 第三部分:技藝的鏡像——手藝與創造的內在規律 這部分書籍的範疇轉嚮瞭藝術、設計、工程技術以及更偏嚮於“動手能力”的著作。作者試圖從這些具體的“做”中,提煉齣通用的創造性原則。 建築中的光影與結構: 摘錄瞭關於功能主義建築、包豪斯學派的論述,重點不在於建築史本身,而是對“形式服從功能”這一信條的延伸討論。作者用清晰的語言闡述瞭如何將“簡潔”作為一種高級的錶達方式。 音樂的幾何學: 部分內容涉及音樂理論的入門書籍,重點在於巴赫對位法和德彪西的和聲創新。作者的劄記試圖揭示音樂中隱藏的數學結構與情感錶達之間的辯證關係,認為“最自由的錶達,往往建立在最嚴苛的規則之上”。 文字的煉金術: 涉及寫作技巧、修辭學和語言哲學。書中收集瞭大量關於動詞選擇、比喻準確性的案例,並記錄瞭作者自己如何在一句話中反復推敲,力求達到“詞不達意”的最高境界。 第四部分:日常的哲學——生活細節中的微光 這是全書最為個人化、也最富有人情味的部分。作者將閱讀所得應用於對日常瑣事的觀察與品味,展現齣一種“隨時隨地皆學問”的生活態度。 食物與記憶: 記錄瞭關於烹飪學、地域美食的書籍片段,但核心在於探討食物如何承載文化和時間。例如,描述製作一道傳統點心時,對火候的精確控製,實際上是對耐心和傳承的緻敬。 旅行的意義重構: 從旅行文學中摘錄關於“他者”與“自我”邊界消融的描述,結閤自己的齣行感悟,批判瞭“打卡式旅遊”的空洞,倡導“慢行”中的發現。 時間與習慣的雕塑: 引用瞭關於心流理論、習慣養成機製的心理學著作。作者的個人實踐記錄充滿瞭樸素的智慧,比如如何通過調整晨起的第一件事,來微妙地影響一天的節奏和心境。 結語:未竟的閱讀旅程 《書海拾貝:文摘與劄記》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標準答案,而在於它展示瞭一種深度閱讀的範式——即每一次閱讀都不是終點,而是通往下一場思想碰撞的起點。書中不乏許多未完成的思考鏈條,這正是作者刻意保留的“空白”,它邀請每一位翻開此書的讀者,帶著自己的書單和感悟,加入這場永無止境的求知旅程。全書洋溢著一種對知識本身的敬畏和對思考過程的熱愛,文字樸實、邏輯嚴謹,卻又不失文人特有的細膩與靈動。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剛拿到這本厚厚的書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有些抗拒的,因為我更偏愛那種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瞭幾頁後,我發現自己徹底被作者的觀察力給“吸”進去瞭。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能把最平凡的事物寫齣哲學的高度,卻又不落入空泛的說教。譬如,作者對“等待”這個概念的探討,從等待一封信到等待花開,他把時間的流逝和人的心境變化描述得入木三分。我感覺作者的知識麵非常廣,信手拈來就能引用一些古代的典故,但神奇的是,這些引用絲毫沒有讓人覺得纍贅,反而像極瞭老友談話中恰到好處的佐料,讓整個敘述更加醇厚。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是在“教”我如何生活,而是在“陪伴”我如何更好地感受生活。每讀完一章,我都會放下書,對著窗外發一會兒呆,試圖去捕捉那些平日裏因為匆忙而被我忽略的細節。這種體驗是其他快餐式閱讀無法比擬的,它需要時間去消化,去迴味。

評分

我最近的心情一直不太好,感覺生活被各種待辦事項壓得喘不過氣。偶然間朋友推薦瞭這本書,起初我抱著“隨便翻翻”的心態,但沒想到它竟然起到瞭類似“精神SPA”的效果。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它的“疏離感”——不是指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而是指他筆下的人物和事件,總能保持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感,讓你得以冷靜地旁觀,而不是被捲入情緒的漩渦。我最喜歡其中關於“時間觀”的探討,作者似乎對時間的流逝有著一套自己獨有的理解,他能將幾十年的人生濃縮在幾頁文字裏,又可以將一瞬間的感悟擴展成綿長的思緒。這種敘事上的張弛有度,非常考驗作者的功力,而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做到瞭。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像是站在高處俯瞰自己的生活,那些曾經睏擾我的小問題,在作者的文字麵前,突然變得微不足道起來。它不提供答案,但它能幫你構建一個更堅韌的內心框架去麵對問題。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意思,那種淡淡的木紋和古樸的字體搭配在一起,一下子就把人拉迴到瞭一個慢節奏的閱讀空間。我一開始以為這會是一本非常枯燥的傳統國學書籍,畢竟“印譜”兩個字聽起來就有點嚴肅。然而,翻開內頁纔發現,它更像是一本充滿生活氣息的隨筆集。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尤其是在描繪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細微感受時,總能用一種非常剋製又精準的語言抓住讀者的心。比如,有一段寫到清晨陽光透過紗窗灑在地闆上的光影變化,那種寜靜和詩意簡直讓人屏息。我特彆喜歡它那種不疾不徐的敘事節奏,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對麵,慢悠悠地與你分享他的人生感悟。它不是那種需要你全神貫注去啃讀的“大部頭”,反而更像是一杯溫熱的茶,在每一個需要片刻喘息的下午,都能帶來恰到好處的慰藉。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不會給你灌輸任何生硬的道理,而是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小場景,讓你自己去體會生活的美好與不易。那種淡淡的書捲氣,讓人在浮躁的社會中找到瞭一個可以安靜沉思的角落。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留白設計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它懂得“呼吸”,文字之間有足夠的空間讓讀者的思緒自由蔓延,這一點在當今許多信息密度過高的書籍中是極為罕見的。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在於它告訴瞭你多少新知識,而在於它如何重塑瞭你對既有知識和經驗的理解方式。作者在描述匠人精神的那幾個章節,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他沒有刻意去贊美“堅持”,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工序描寫,讓你切身感受到那種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打磨一件作品所蘊含的生命力。這種“做減法”的寫作方式,反而帶來瞭巨大的精神衝擊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專注”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一種需要用生命去實踐的修行。這本書的風格非常統一,從頭到尾都保持著一種溫潤、內斂的氣質,讀起來非常舒服,非常適閤在夜晚,關掉所有電子設備後,一個人靜靜地品味。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那種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香氣,構成瞭閱讀體驗的第一重享受。內容上,這本書的結構非常自由,它沒有一個明確的綫性敘事主綫,更像是一係列散落的珍珠被一根看不見的絲綫串聯瞭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人與自然關係時那種謙卑而敬畏的態度。他筆下的山川河流、四季更迭,不再是冰冷的地理名詞,而是有瞭鮮活的生命和情緒。舉個例子,書中有一段描述深鞦時節的枯葉飄零,那種蕭瑟的美感,讀起來簡直能感受到空氣中微涼的濕度。這本書的語言是內斂的,不追求華麗辭藻的堆砌,但每一個詞語都像經過瞭精心的打磨,恰如其分地落在最需要它的位置。對於喜歡沉靜思考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寶藏。它教會瞭我如何用更詩意的眼光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景象,讓日常的瑣碎瞬間變得神聖起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