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法国史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法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玛丽·普拉特·帕米利 著
图书标签:
  • 法国史
  • 历史
  • 极简史
  • 文化
  • 欧洲史
  • 通俗历史
  • 入门
  • 法国文化
  • 历史普及
  • 轻松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108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929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从早期的高卢一直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美国历史学家用通俗的故事来串联这段历史,带给你不一样的法国史。
  ☆以短小的篇幅浓缩,以简洁的叙述概括法国这段历史。
  ☆图文并茂,回望历史风云,发现不一样的法国!
  ☆历史爱好者们值得拥有的一本书。

内容简介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法国史》书是由美国历史学家玛丽·普拉特·帕米利写的法国简史。全书共分19章,每一段都很精简,但包罗万象,它们既可以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包含了尽可能多的内容。本书从早期的高卢一直写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玛丽·普拉特·帕米利用一些历史事件将法国历史串联起来,因此,《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法国史》一书,内容很广泛,趣味性很强,读起来也通俗易懂。

作者简介

  玛丽·普拉特·帕米利(1843-1911),1843年出生在纽约州奥尔巴尼,是一位美国史学家和作家。她成功的著作是写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国别简史。这系列的简史包括法国、俄国、德国、英国等。她擅长的写作风格是用优雅的故事将该国不同的历史时刻串起来,内容广泛,通俗易懂。

目录

第一章
早期的高卢 / 001
第二章
凯撒征服高卢 / 007
鲁特西亚 / 010
第三章
基督教的诞生 / 012
基督教的传播 / 013
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遵奉 / 017
匈奴入侵 / 018
第四章
法兰克人在高卢 / 019
克洛维斯 / 020
“懒王” / 023
默罕默德教 / 025
丕平篡权 / 027
第五章
查理曼大帝 / 028
神圣罗马帝国 / 030
凡尔登条约 / 031
第六章
北欧人入侵 / 034
封建主义 / 035
北欧人受让诺曼底 / 036
王位衰落 / 036
休·卡佩 / 038
教会的权势 / 039
“上帝休战” / 039
征服者威廉 / 040
第七章
法国的社会结构 / 043
自由城市与选举权 / 044
十字军东征 / 046
菲利普·奥古斯都 / 048
与英格兰约翰王的战争 / 049
图卢兹和阿尔比派的战争 / 051
第八章
阿贝拉尔 / 053
路易九世 / 054
十字军东征结束 / 057
欧洲文明开始 / 058
菲利普三世、四世和罗马教皇 / 059
议会的创立 / 060
教皇在阿维尼翁 / 060
圣殿骑士被剿灭 / 061
继承权的变化 / 062
第九章
爱德华三世索要法国王位 / 063
瓦卢瓦王约翰 / 064
征税会议 / 065
布雷蒂尼条约 / 066
查理五世和贝特朗·杜·盖克兰 / 067
黑王子之死 / 067
查理五世之死与查理六世继位 / 068
一位疯狂的国王 / 069
新奥尔良和勃艮第之间的宿怨 / 069
围攻奥尔良 / 072
圣女贞德与查理七世 / 072
第十章
路易十一 / 076
中世纪精神的衰落 / 077
查理八世 / 078
入侵意大利 / 080
意大利文艺复兴 / 081
路易十二 / 082
弗朗西斯一世 / 083
为帝国的宝座而奋斗 / 085
第十一章
宗教改革 / 088
弗朗西斯二世结婚 / 090
波旁党和吉斯党对立 / 091
革命到来 / 091
凯瑟琳·美第奇摄政 / 092
凯瑟琳·美第奇的计划 / 093
联 姻 / 094
查理九世 / 095
阴谋会议 / 096
巴塞洛缪大屠杀前夕 / 097
大屠杀,恐怖登场 / 098
查理九世之死与亨利三世 / 100
纳瓦尔的亨利成为法国国王 / 101
第十二章
南特敕令 / 102
亨利四世被刺杀 / 104
玛丽亚·德·美第奇摄政 / 105
红衣主教黎塞留 / 106
投石党 / 111
第十三章
路易十四 / 112
路易发动的四大战争 / 115
撤销南特敕令 / 119
胜利联盟 / 120
路易十四之死 / 122
路易十五 / 124
第十四章
约翰·劳 / 126
凡尔赛宫的生活 / 127
王太子的婚姻 / 129
看不见的暗流 / 130
走近危机 / 131
拿破仑·波拿巴出生 / 134
第十五章
路易十六 / 136
美国革命 / 137
杜尔哥 / 139
内克尔 / 139
国民议会 / 140
巴士底狱的毁灭 / 143
拉斐特 / 147
“圣殿” / 148
凯旋者雅各宾派 / 150
国王行刑 / 150
夏绿蒂·科黛 / 152
王后行刑 / 153
王太子的命运 / 155
菲利普 / 157
革命结束 / 159
第十六章
法国共和国 / 161
拿破仑·波拿巴 / 162
打破意大利的束缚 / 164
坎波·福米欧 / 165
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 166
欧洲新版图 / 169
玛丽亚·路易莎 / 171
拿破仑兵败莫斯科 / 172
第十七章
路易十八 / 174
拿破仑回归 / 175
拿破仑兵败滑铁卢 / 178
波旁王朝复辟 / 178
查理十世 / 179
路易·菲利普 / 181
路易·拿破仑 / 184
第十八章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 186
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 / 187
拿破仑三世路易·拿破仑 / 189
意大利的“解放者” / 191
维拉弗兰卡的和平 / 191
墨西哥帝国 / 193
普法战争 / 194
色 当 / 196
第十九章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198
公 社 / 199
从梯也到尔卢贝的重建 / 201
德雷福斯事件 / 206
协会法 / 208
教会与国家的分裂 / 209
阿尔赫西拉斯会议 / 210
法利埃的选举 / 210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早期的高卢
  现代历史研究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发现了打开各国亲缘关系的钥匙。于是,我们曾经的猜测,现在找到了真相。各国语言结构与形式的一致有其科学的确定性,虽然俄国人、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的性格和文化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是同一祖先的分支,都是亚洲雅利安人的后代。
  在现代,虽然我们有非常娴熟的手法来质疑历史,也可以努力地追寻历史的秘密,但是我们可能还不知道这个美好的亚洲民族的起源和历史,也不知道他们是何时以及为何离开本土大陆,去开拓地中海的北岸。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在基督教出现的几百年前,雅利安人已经在西欧定居。
  雅利安族的这个分支被称为凯尔特人,他们是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老大哥。在许久以后,日耳曼和斯拉夫人从祖籍地出发,追随雅利安人的足迹并占据了欧洲大陆的中部和东部。
  高卢指地中海、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之间的领土。后来,英国人入侵了北部高卢的一部分,及其北部的岛屿。
  如果可以穿越时空,我们就能看到在两千多年前基督教时代之前被我们现在称之为法国的地方,它们有着相同的自然特征:同样的山脉养育着法国人;同样的河流流向大海;同样的平原在阳光下舒展。但是,当时还没有葡萄、花草和耕地,我们应该能看到成群的野牛和麋鹿,像狼一样凶猛的猪。在像挪威一样寒冷的气候下,这些动物生活在广阔的、人迹罕至的森林中,这里是猛兽的家,它们与人类争夺着食物和住所。
  让我们看一下基佐[基佐(1787-1874),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1823年曾出版《法国史概论》——编者注
  ]对公元前五百年高卢生活的描述:
  “这里居住着六七百万人,他们过着野兽般的生活,住在阴暗低矮的房子里,房子由木头和粘土建成,房顶挂满树枝或稻草,白天只有打开房门才能看到阳光,这样的房子杂乱地堆在一起。由木材、泥土和石头垒成的城墙包围和保护着他们的小镇。”
  这就是伯里克利时代的巴黎和法国人!同样的浪潮冲洗着南部高卢的沙滩,几个小时后又流过希腊的海岸。希腊有着丰富的文化,以及令全世界望尘莫及的精妙艺术,他们的智力禀赋从未被其他民族超越。
  太阳照耀着希腊的寺庙和宫殿,这里的生活宁静而美丽,一个小时以后,同样的太阳点燃了高卢森林中的祭坛,这里正上演着可怕的狂欢。当高卢人将受害者们的头钉到门上,悬挂在马的缰绳上,烧死或者将囚犯鞭打致死时,在希腊这个文学、艺术,以及文明已经日臻成熟完善的国度,人们正在与朋友们讨论最深刻的人生和命运问题,这些问题即使现在也在困扰着人类。诚然,凯尔特和日耳曼血统是国民生活的后来者。
  古代高卢人是一股强大的、不规范的、横冲直撞的力量。他们贪图邻邦的财产,他们的爱和仇恨没有持久性。今天的敌人可能变成明天的盟友。他们完全受稍纵即逝的欲望和一时的激情驱使,没有长远的计划,由六十多个部落组成的高卢人永远处在争执和混乱的状态,他们显然对于兄弟情谊不敏感,而这种兄弟情谊则是稳定的国民生活的基调。他们侵占邻国,与其说是永久占用,不如说是将其作为露营地,直到耗尽它的资源为止。
  马西利亚(马赛的旧称)很久以前是希腊的殖民地,在马赛城建立后,沿着南部边缘愚昧的土地创建了一个狭窄而明亮的希腊文明边界。这次短暂的文明照耀仅持续了一个世纪,并且留下很少的痕迹;但它也许是普罗旺斯人有着优异智力因素的原因,这里也是吟游诗人[吟游诗人,这里指在凯尔特人中写作颂词和讽刺作品的人。——编者注
  ]的故乡。
  要维持牛群羊群和游牧人民的生活,需要广阔的领土;现在足够四千万法国人生存的领土对于六七百万高卢人来说太小;为了更多的土地,他们永远在与邻国斗争。
  他们对罗马人说,“给我们土地”,可想而知,他们被拒绝了,他们的使者被轻蔑地关在大门外面,于是他们开始复仇;成群的半裸的野蛮人践踏了葡萄园,像混乱的激流一样冲进了罗马。
  罗马人无法坐视这种新奇的战争。高卢人冲过溃败的军队,闯入这座安静而冷清的永恒之城,这里只剩下参议院,还有几个人固守在城堡中;野蛮的高卢人将他们包围了七个月,他们在这座奢华的城中就像在自己家中一样随便。
  当然,罗马人的本领和勇气最后令他们脱离困境,并把高卢人赶了出去。但事实仍然是,高卢人曾经入主过罗马;罗马的铁骑军团曾经不敌这支半裸的力量。这是他们国民生活的第一次悸动。这支高卢队伍曾经共同面对危险,共同面对敌军。
  除了对粮食和土地的饥渴,高卢人还渴望着征服、复仇,并为高卢的辉煌而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由此诞生了。
  多年来,他们像狼一样觊觎着罗马。但是,只有具有本领和超群智力的人才能书写历史。而且,这将耗费大量的鲜血和财富;在入侵罗马两百年之后,高卢人被赶出意大利,阿尔卑斯山成为大自然设立的一座屏障,抵御着野蛮的侵犯。
  意大利不是唯一遭受西方凯尔特人侵犯的国家。很久以前有一个北部的高卢(Kymrians)部落对外扩张,他们向东部和南部开辟土地和掠夺;直到亚历山大(公元前340年)时代,他们才敲开了马其顿的大门。
  50年前在罗马获得的战绩激励着高卢人,他们傲慢地索要“土地”,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高卢这个名字在希腊并没有赢得新的光彩。最终,他们半裸身躯,来势凶猛,像洪水猛兽一样越过赫勒斯滂海峡(公元前278年),把注意力转向了小亚细亚。最终他们定居在一个名叫加利西亚的地方,但他们并没有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公元四百年后,他们在现在的比利时讲着自己部落的语言。他们就是加拉太书所说的“无知的加拉太人”,也就是保罗的使徒书的收件人;我们追寻高卢这条线索,是因为这条线索与我们熟知的古老而神圣的历史长线交织在一起的。
  罗马人的勇气无疑成为了笑谈。罗马的肌理由于战争的压力而增强。在罗马与高卢人的斗争中,发生在罗马的迦太基战役还历历在目,当时哥特人已经攻到罗马大门,他们稳固地回击明显优于之前的蛮夷高卢人。当时高卢人撞击着罗马之门,而哥特人则怒喝叫嚣着。
  同样,这座城市被野蛮地入侵了,而卓越的训练和智力再次赶走了入侵的洪流,并战胜了原生蛮力。
  以上就是公元前几百年高卢的简短历史。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这几百年动荡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将迎接新的历史。
  ……

前言/序言


现代法国:从光荣革命到数字时代 一部深度剖析法国如何在剧变中塑造现代身份的史诗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法国从波旁王朝的辉煌走向现代共和国的崎岖历程。我们聚焦于一系列塑造了当代法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决定性时刻——从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到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与社会动荡,再到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与战后的重建和身份认同危机。 启蒙的余晖与革命的烈焰(1750-1815) 法国大革命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和启蒙思想的集中爆发。我们首先考察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统治末期法国宫廷的奢靡与国家财政的枯竭,对比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家对理性、自由和平等的呼唤如何渗透到资产阶级和巴黎市民阶层。 重点章节细致描绘了巴士底狱的陷落、人权宣言的诞生,以及随之而来的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本书不回避革命的血腥与混乱,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框架下——理解“自由、平等、博爱”是如何在血与火中被定义和扭曲的。随后,我们分析了热月党人政变后的过渡期,以及拿破仑·波拿巴如何以军事天才的姿态终结了革命的无序,建立了高效却专制的帝国。拿破仑的法典如何永久地重塑了欧洲的法律体系,以及他在莱比锡和滑铁卢的失败,如何为法国带来了长期的政治不稳定。 徘徊于复辟与共和之间(1815-1870) 波旁王朝的复辟并未能抹去革命的印记。本书详细梳理了从查理十世到路易·菲利普七月王朝的复杂政治角力。这是一个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工人阶级开始发出清晰声音的时代。1830年的革命和1848年的“二月革命”标志着旧制度残余势力的彻底瓦解,以及法国对普选权的初步尝试。 关键部分聚焦于路易·拿破仑(拿破仑三世)的崛起。他如何利用民众对秩序的渴望和对拿破仑一世的怀旧情绪,通过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我们将探讨第二帝国在经济上的快速现代化——巴黎的奥斯曼改造工程、铁路网的扩张——以及其在外交上的冒险主义,例如克里米亚战争和对墨西哥的干预。最终,普法战争的惨败如何导致第二帝国的崩溃,并催生了巴黎公社这一激进的无产阶级政权的短暂而重要的实验。 第三共和国的巩固与挑战(1870-1914) 巴黎公社的镇压,为相对稳定的第三共和国奠定了基础,尽管其开局充满血腥。本书探讨了第三共和国如何在一个天主教保守势力与激进共和主义者之间走钢丝,确立了世俗教育(Jules Ferry Laws)和议会民主制度。 这一时期法国在殖民扩张方面达到了顶峰,非洲和东南亚的广阔领土如何成为法国“光荣”的象征,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道德和经济负担。同时,国内的“德雷福斯事件”撕裂了法国社会,它暴露了军队、教会和新闻界的深刻偏见,但也最终强化了共和派对拉伊克(laïcité,政教分离)原则的坚持。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一时期法国文化与艺术的繁荣——印象派、后印象派的兴起,以及其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 在世界大战的熔炉中(1914-1945)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的冲击是毁灭性的。本书不仅描述了凡尔登和索姆河的堑壕战的恐怖,更着重分析了战争如何彻底改变了法国的人口结构、社会阶层和民族心态。战胜国地位并未能带来预期的安全感,凡尔赛条约带来的对德国的“永久性威胁”心态,主导了战间期的外交政策。 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社会动荡,导致了从极左到极右的政治光谱的极端化。随后,1940年法国的迅速败亡,以及维希政权的建立,成为了法国历史上最痛苦的篇章之一。本书细致审视了贝当元帅的“法兰西国族革命”的本质,以及戴高乐将军在伦敦领导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的艰难努力。对二战时期法国内部“合作”与“抵抗”的复杂光谱的分析,是理解战后法国集体记忆的关键。 战后重建与现代性的重塑(1945至今) 解放后的法国,面临着重建经济、恢复国际地位和解决殖民地问题的巨大挑战。第四共和国在议会制度的僵化和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的泥潭中步履维艰。我们将分析法兰西联盟的解体,以及戴高乐将军如何以强大的个人魅力,通过1958年的宪法改革,建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赋予总统以强大的行政权力,实现了政治的稳定。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当代法国的身份危机与转型: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法国角色的变化;后殖民社会带来的移民和融合问题;以及在技术变革和全球化冲击下,法国人如何捍卫其“生活艺术”(Art de vivre)和文化主权。从密特朗的左翼改革到萨科齐和奥朗德的经济调整,再到马克龙所代表的“跨越式”政治,本书力求捕捉法国作为一个欧洲大国在二十一世纪持续探索其道路的复杂图景。 本书的特色: 聚焦政治思想的演变: 追溯从洛克到萨特的思想如何塑造了法国的政治行动。 社会史的视角: 不仅关注凡尔赛宫和爱丽舍宫,更关注工厂、农田和巴黎的街区。 平衡的评价: 公正地审视法国在殖民扩张中的成就与罪责,以及其对人权事业的贡献与内部的矛盾。 本书是理解现代西方世界如何被塑造,以及一个伟大文明如何在不断的自我颠覆和重塑中找到其持久立足点的必备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真是太抓人了,完全颠覆了我对历史书的刻板印象。作者的笔触轻盈却又不失深度,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漫步在法兰西悠久岁月的长廊里。它不像那种堆砌史料的教科书,读起来会让人昏昏欲睡,反而更像是一场精彩的对谈,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切入点都巧妙得让人拍案叫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宏大叙事时,如何巧妙地融入了个体命运的展现,让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鲜活存在。比如,在描述某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时,作者没有长篇大论地分析政治博弈的复杂性,而是用几笔极其精炼的语言,勾勒出了当时人们在十字路口那种迷茫与抉择的内心挣扎。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使得阅读体验极为流畅,我能感觉到自己是真正沉浸在那个时代氛围中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它成功地将厚重的历史,转化成了一幕幕引人入胜的舞台剧,每一幕的转场都自然而然,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场戏会发生什么。我向所有对历史有兴趣,但又害怕被复杂细节淹没的朋友们强烈推荐这种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避免了将历史人物“神化”或“妖魔化”的陷阱。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静的旁观者姿态,审视了法国历史上那些英雄与枭雄。它没有过分渲染某位君主的丰功伟绩,也没有将某位革命家描绘成不容置疑的圣人。相反,它坦诚地揭示了历史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的复杂性——那些伟大的决策往往伴随着人性的弱点,而那些灾难性的错误也常常源于善意的初衷。这种去魅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由完美无瑕的楷模书写,而是由充满矛盾、挣扎的普通人共同塑造的。这种成熟、不偏不倚的视角,对于培养读者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我不再是简单地接受“这是对的”或“那是错的”,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会那样发生”,以及“在那个情境下,这是否是唯一的选择”。这种深度的思考空间,是许多快餐式历史读物所无法提供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它彻底打破了传统历史著作线性叙事的桎梏。我原本以为“极简”意味着内容的取舍会过于粗糙,但事实恰恰相反,作者的取舍标准极其高明,每一个被保留下来的片段,都像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宝石,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特质。它更像是一套主题性的拼图,而不是一张完整的地图。作者似乎更注重于捕捉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瞬间”和“气质”,而不是事无巨细地铺陈因果链条。这种跳跃式的叙述,反而让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有力,它教会我们抓住重点,理解核心驱动力。举例来说,在描述启蒙运动的篇章里,它没有用大量的篇幅去梳理哲学家之间的辩论,而是聚焦于几个标志性的思想火花如何在沙龙中迸发,以及这些火花如何迅速点燃社会的变革之火。读完之后,我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团混乱的时间线,而是一幅幅清晰锐利、充满张力的历史剪影。对于我们这些时间有限的现代读者来说,这种高效且富有洞察力的梳理方式,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它让历史不再是负担,而成为了一种可以随时取用、随时回味的文化资源。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对于“连接点”的把握极其精准,它不是孤立地讲述法国历史,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全球和思想背景之下进行审视。它总能适时地跳出法国本土,去观察周边的世界如何影响了巴黎的走向,以及法国的思潮又是如何反哺世界的。这种立体的观察角度,让法国历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与欧洲乃至世界命运息息相关的有机体。例如,在讨论某个关键的技术或社会思潮时,作者会立刻追溯其源头,并预示其未来的影响方向,这种前瞻性极强的处理,让整个历史叙事变得极其立体和富有生命力。它让我明白了,理解法国,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理解了现代世界的形成逻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拿到了一个高级的望远镜,不仅能看清眼前的事物,还能清晰地观察到远方的地平线和背景的星空。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的全新方法论,强调了关联性和动态演变,而不是僵硬的断代史。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的那股子“法式优雅”。即便我们讨论的是非常严肃的历史议题,作者的文字依旧保持着一种近乎诗意的精准度。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节奏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某个句子结构的精妙或者词语选择的恰到好处而停下来,细细品味一番。这种文字的魅力,使得即便是那些在其他书中读起来晦涩难懂的政治事件,在这里也变得生动起来。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历史的重量感,通过轻快的文字表达出来,做到既不失严谨,又不失趣味。例如,在描述宫廷的奢靡与民众的疾苦对比时,文字的对比度被拿捏得恰到好处,那种无声的张力,比直接的控诉更有力量。对我来说,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欣赏一件打磨精良的艺术品,每一个章节的收尾都像是乐章的完美休止符。这种对文字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超越了纯粹的历史普及读物,上升到了文学欣赏的层面。

评分

简单客观,只是对于地名和人名的翻译,与常规译法有不同,有时感觉有些别扭。

评分

不爱读,但是清晰度是够了

评分

极简,学习中增长知识,学点统计学,使自己的综合思维广些。

评分

很好看的一本书,一本书了解世界。

评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评分

不爱读,但是清晰度是够了

评分

太泛,简单,不怎么喜欢

评分

还没读应该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另外康德和叔本华曾说过审美不带有欲望,但是在一系列跨文化研究中,不同年龄的男性都认为腰臀比是0.7的女性最有魅力。无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