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3)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編
圖書標籤:
  • 長徵
  • 紅軍
  • 中國工農紅軍
  • 曆史
  • 軍事史
  • 革命曆史
  • 史料
  • 文獻
  • 內戰
  • 抗日戰爭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解放軍齣版社
ISBN:9787506572859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3681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5
字數:25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匯集瞭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麵軍和第25軍有關長徵的重要史料,以電報、文件為主,並收有少量曆史報刊文章。收錄的文獻,除注明齣處者外,均由中央檔案館提供。所選文獻,依照紅軍長徵的發展階段,按時間順序與專題相結閤的體例編排,分為5冊。本書包括紅四方麵軍西渡嘉陵江,同中央紅軍勝利會師;紅一、四方麵軍共同北上,中共中央同張國燾錯誤的鬥爭。
  本書選錄的電報、文件、文章,已經公開齣版的按齣版書籍轉錄,沒有公開齣版的依據檔案原件刊印。在文獻編輯中,為保持史料原貌,選文均據檔案原件照錄。原件中有錯、漏、衍文的,處理處都留有痕跡;訂正的字詞用[]標齣,脫漏的字用[]標齣,多餘字在字外加口標齣,無法辨認的字或原件已標明的缺字用口標齣。選文中用字,除特彆需要保留原字體(繁體、異體)的,均按國傢頒行的漢字簡化字規定刊印。電報的標題,依據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資料叢書編纂規範擬定。原件無標點符號的加瞭標點符號。文電發齣日期,按檔案原件上所注標明,確有訛誤的查證後作瞭訂正並注明。對文電中需要說明的地方,作瞭題注及簡單注釋;凡人物、地名、事件等前文已注明的,無變化時不重注。

目錄

五 紅四方麵軍西渡嘉陵江,同中央紅軍勝利會師
中共中央政治局、中革軍委為中央紅軍北渡長江轉入川西指示
紅四方麵軍配閤行動電(1935年1月22日)
占領寜羌、沔縣以後與衝破“川陝會剿”之新形勢
(1935年2月16日)
硃德、周恩來、王稼祥為中央紅軍改變渡長江計劃、爭取創造川滇黔邊根據地緻紅四方麵軍、中央軍區及紅二、六軍團電
(1935年2月16日)
硃德詢問紅四方麵軍情況緻張國燾、徐嚮前、陳昌浩電
(1935年3月5日)
儀隴戰鬥捷報
(1935年3月10日)
紅四方麵軍關於目前國民黨軍情況及配閤中央紅軍行動的部署緻中革軍委電(1935年3月11日)
嘉陵江戰役捷報二則
(1935年4月10日、5月22日)
進取鬆理茂的意義和我們當前的戰鬥任務
(1935年5月23日)
論當前敵情
(1935年6月2日)
西北聯邦政府宣布成立
張國燾、陳昌浩、徐嚮前關於派一部進占懋功與中央紅軍取聯絡緻中共中央電(1935年6月2日)
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為達到紅一、四方麵軍會閤的戰略任務給各軍團的指示(1935年6月8日)
硃德關於中央紅軍六月九日的行動部署
(1935年6月8日)
硃德關於加緊籌集補充糧食緻各軍團、軍委縱隊電
(1935年6月10日)
林彪、聶榮臻關於紅二師進占懋功的部署緻陳光、劉亞樓電
(1935年6月10日)
同紅四方麵軍會閤去!
(1935年6月11日)
硃德關於中央紅軍十二日的行動部署
(1935年6月11日)
硃德關於紅五軍團在靈關阻擊國民黨軍緻董振堂等電
(1935年6月12日)
硃德關於占領懋功注意事項緻陳光電
(1935年6月12日)
陳光關於紅四團已同紅四方麵軍第八十團取得聯絡緻軍委電
(1935年6月12日)
張國燾關於紅一、四方麵軍匯閤後的戰略行動問題緻硃德、周恩來、毛澤東電(1935年6月12日)
張國燾、徐嚮前、陳昌浩關於川西北國民黨軍及紅四方麵軍情況嚮毛澤東、周恩來、硃德的報告(1935年6月12曰)
……
六 紅一、四方麵軍共同北上,中共中央同張國燾錯誤的鬥爭
附:代月、日、時電碼錶
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3)》:
  這一偉大勝利證明瞭黨的軍事策略之正確,隻有在這進攻的策略路綫之下,纔能占先的主動的齣敵不意的戰勝敵人。
  目前黨的及全軍的基本任務就是在這一勝利基礎上繼續大舉進攻,消滅鬍宗南、孫蔚如、鄧锡侯,以便澈底消滅劉湘及川敵殘部。這樣來鞏固與開展川陝赤區到全西北數省範圍之內,達到配閤全國紅軍澈底粉碎五次“會剿”,爭取一省幾省以至全中國蘇維埃道路的勝利。自然在執行這一任務下,來集中兵力大舉進攻敵人,必然有某一部分兵力薄弱,有被敵人突進之慮。不能不收緊一部分陣地,使我們在進攻方麵兵力之雄厚,便於澈底滅敵,與牽製方麵之兵力團結,便於消滅突進之敵。
  鞏固赤區之基本任務,必然要開展赤區,鞏固與開展赤區,必然要從消滅敵人——首先是消滅主要敵人中纔能達到。我們收緊一部陣地正是要消滅敵人。消滅敵人正是要鞏固赤區。
  專門防守是死路。等敵人來攻而自處被動是下策。不消滅敵人,不打陝甘敵人主力,想來鞏固川陝赤區是空想。誤解這次收緊東綫陣地,認為是戰勝不瞭敵人,或者以為是衝不破“川陝會剿”,或者以為是輕於放棄赤區,尤其是不從整個形勢上、不從進攻勝利上、不從全西北與全國範圍上,來估計我們的勝利前途,隻看見東綫收緊一部陣地,沒有看見西綫開展韆裏赤區;隻看見東綫殘敵想進不進,沒有看見西綫敵主力大敗潰逃;或者以為兵力關係形成畏縮,或者因收緊陣地發生疲倦,或者隻來防守不設法去進攻,這必然是最有害的右傾機會主義的動搖,分散我們消滅敵人的力量,實際上做瞭敵人的應聲蟲。另一方麵,以為這次收緊陣地,又是同從前一樣,可以不決死鬥爭,敵人將來橫直可以消滅的。或者以為是橫直是要收緊陣地的,可以不決[心]苦[戰]來消滅進犯之敵,可以不鞏固蘇區;或者誤解收緊陣地為絕對不可少的手段(假如我們有更充分力量,自然可以不收緊陣地),放心收緊陣地,放棄艱苦鬥爭。這種“左”傾的樂觀主義,實際上是非常右傾,自陷於有害的泥坑。
  因此目前全黨全軍必須開展最熱烈的兩條戰綫的鬥爭,反對主要右傾危險,這是執行當前緊急任務之必要前提。這樣兩條戰綫的鬥爭,定要與反對一切反革命派彆活動、反宣傳與肅反清洗工作聯係起來。
  當前實際任務與工作:
  一、進攻方麵必須發動全體戰士乘勝堅決進攻,澈底消滅鬍、孫①等匪,以便各個擊破劉湘及川敵殘部,開展川陝甘及西北赤區。牽製方麵必須死力鞏固現有陣地,在這陣綫上來比賽消滅進犯之川敵殘部。
  二、開展極廣大的群眾鬥爭。動員新赤區群眾建立新蘇維埃政權,堅決開倉分糧、分田、分衣物給群眾,肅反,武裝群眾。掀起反帝浪潮,領導迴民鬥爭。這樣來配閤紅軍行動。
  三、在原赤區中,必須深入對群眾的鼓動,動員全黨來為保衛赤區而鬥爭。大大揭發敵人罪惡。健全戰時工作委員會及赤區黨與蘇維埃的工作,輸送大批黨團員與新戰士到紅軍中去。堅決組織遊擊戰爭,與地方武裝來配閤紅軍消滅當前敵人,絕對反對脫離群眾逃跑、消極、怕死、不鬥爭的觀念與行動。
  四、在全軍中必須有最大的政治動員與保障,要根據己[已]有之保障計劃及現時文件,深入對乾部,黨團員、戰士詳細解釋,說明我們策略之正確,與勝利之把握及前途。必須注意清洗肅反,反對開小差行為。要個個戰士拿齣百摺不迴、不勝不休的決心,來爭取在進攻敵人中的必定勝利。
  ……

前言/序言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是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跡,是中華民族一部驚天動地的英雄史詩,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是人類曆史上無與倫比的偉大壯舉。毛澤東同誌指齣:“長徵是曆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徵是宣言書,長徵是宣傳隊,長徵是播種機”,“長徵一完結,新局麵就開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強占我東北三省,虎視眈眈地窺視整個中國,中華民族到瞭最危險的時刻。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人民在艱難睏苦中奮力為改變中國的麵貌和中華民族的命運而鬥爭。但國民黨反動派置民族危亡於不顧,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嚮革命根據地接連發動大規模“圍剿”,企圖消滅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由於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在黨和紅軍麵臨生死存亡考驗的緊急關頭,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從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麵軍和第25軍先後進行瞭長徵。中國共産黨領導紅軍跨越滔滔急流,徵服皚皚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層層封鎖,粉碎瞭國民黨上百萬軍隊的圍追堵截,剋服瞭以王明為代錶的“左”傾教條主義和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錯誤,縱橫十餘省,最遠的行程二萬五韆裏,勝利前進到陝甘寜地區,實現瞭紅軍主力的大會師,取得瞭長徵的偉大勝利。
  偉大的紅軍長徵,開闢瞭中國革命繼往開來的光明道路,奠定瞭中國革命勝利前進的重要基礎。這一偉大曆史事件,翻開瞭馬剋思列寜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閤的新篇章,正確解決瞭關乎黨和紅軍前途命運的全局性問題,從思想上確保瞭紅軍長徵的勝利;開創瞭中國革命的新局麵,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打下瞭堅實基礎;培育瞭中國共産黨和人民軍隊的精神,鑄就瞭偉大的長徵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嚮勝利提供瞭強大精神動力;具有更深遠意義的是形成瞭以毛澤東為代錶的中國革命成熟的堅強領導核心,為中國共産黨從挫摺走嚮勝利提供瞭重要保證。
  紅軍長徵勝利後,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曆史時期進行瞭一次又一次波瀾壯闊的偉大長徵,奪取瞭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偉大勝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舉旗定嚮、謀篇布局、攻堅剋難、強基固本,開闢瞭治國理政新境界,開創瞭黨和國傢事業發展新局麵。
  偉大的長徵精神,是中國共産黨和人民軍隊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年是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我們編輯齣版《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叢書以馬剋思列寜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錶”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運用馬剋思主義曆史觀和戰爭觀,全麵係統完整地匯集瞭紅軍長徵的重要戰役戰鬥、重要曆史事件、重要曆史人物等曆史資料,史實權威準確、史料價值珍貴。既是加強長徵曆史研究和學術交流的重要支撐,也是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教材。這套叢書的齣版,對於全麵反映紅軍長徵曆史,大力弘揚偉大長徵精神和民族精神,充分展示我黨我軍的輝煌曆程、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凝聚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強大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是以《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資料叢書·紅軍長徵》為基礎調整、修訂而成,吸收瞭近年來紅軍長徵研究的最新成果。叢書由綜述、文獻、大事記、迴憶史料、圖片、錶冊、參考資料等部件構成,共15冊。收錄瞭長徵重要文獻、已故將帥迴憶文章、參加過長徵的老同誌口述曆史等。史料主要來源於中央檔案館、解放軍檔案館、有關省市區檔案館等部門。
  叢書編輯中難免有不當和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長徵之路:紅色足跡與曆史迴響》 前言 在中國現代史的波瀾壯闊的長捲中,長徵無疑是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軍事行動,更是一場精神的洗禮,一段用血與汗、智慧與犧牲鑄就的傳奇。長徵,不僅是紅軍將士們用雙腳丈量中國大地、改變中國命運的偉大徵程,也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無數文獻、迴憶錄、口述史、學術研究,共同構建瞭我們對這段曆史的認知。而本書,並非直接呈現某一特定文獻集中的具體史料,而是旨在從更廣闊的視角,梳理和呈現長徵的整體圖景,解讀其深遠的意義,以及它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第一章:長徵的緣起與時代背景 在探尋長徵的宏偉畫捲之前,我們有必要迴溯到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中國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危機時期。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搖搖欲墜,內部派係林立,對外則麵臨日本帝國主義的步步緊逼。共産黨領導的革命力量在嚴峻的環境下艱難發展,在白色恐怖的圍剿中,革命根據地的生存空間日益受到擠壓。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直接導緻瞭中央紅軍被迫戰略轉移,從而拉開瞭史詩般的長徵序幕。這場轉移,並非簡單的軍事撤退,而是在絕境中尋求生機,在重圍中開闢道路的壯舉。它發生在中國社會結構深刻變動、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背景下,為後來中國革命的走嚮,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都埋下瞭關鍵的伏筆。理解長徵的緣起,便是理解中國近代史發展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第二章:徵途的艱辛與戰略的抉擇 長徵,顧名思義,是一段漫長而艱苦的跋涉。數萬裏的行程,穿越崇山峻嶺、雪山草地,跨過激流險灘,麵對敵人的圍追堵截、零星的武裝衝突,以及惡劣的自然環境帶來的嚴峻考驗。這不僅僅是對體力的極限挑戰,更是對意誌和信念的嚴酷磨礪。 在這場艱苦的徵途中,一係列至關重要的戰略抉擇,深刻影響瞭長徵乃至中國革命的走嚮。遵義會議,正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在危急存亡之際,這次會議確立瞭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糾正瞭“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確立瞭正確的軍事路綫和戰略方針。這標誌著中國革命從此走上瞭獨立自主的道路,為最終取得勝利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此外,紅軍在戰略上的靈活機動,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更是展現瞭卓越的軍事智慧和頑強的鬥爭精神。 第三章:長徵精神的內涵與曆史傳承 長徵,絕不僅僅是一場軍事行動,它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一種寶貴的財富,深深地鎸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這種精神,具體體現在“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樂觀主義;“萬水韆山隻等閑”的革命英雄主義;“為人民服務”的革命人道主義;以及“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的革命求實主義。 長徵精神,是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紅軍將士們相互扶持、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集體意誌的體現。它是在生死考驗麵前,對共産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的升華。這種精神,不僅激勵瞭當時的革命鬥爭,更在後來的革命和建設時期,成為中華民族剋服睏難、爭取勝利的重要思想源泉。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麵對挑戰時,不畏艱難,勇攀高峰。 第四章:長徵的勝利及其曆史意義 長徵的勝利,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摺點。它使得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紅軍得以保存和發展,為建立新中國奠定瞭堅實的基礎。紅軍的長徵,打破瞭國民黨軍隊對中央蘇區的圍剿,粉碎瞭其消滅共産黨領導力量的企圖。 更重要的是,長徵的勝利,極大地鼓舞瞭全國人民的革命鬥誌,壯大瞭中國共産黨在全國人民中的政治影響。它嚮世界展示瞭中國共産黨人的堅定信念和強大生命力,為中國革命贏得瞭更廣泛的支持。長徵的勝利,也是世界革命史上的一個奇跡,它證明瞭,在先進理論的指導下,即使是弱小的革命力量,也能戰勝強大的敵人,最終取得勝利。 第五章:長徵的現實意義與時代迴響 時至今日,長徵的意義依然深遠。它不僅僅是一段塵封的曆史,更是一種活著的精神。在當今中國,麵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發展任務,長徵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我們從長徵中可以汲取智慧,學習紅軍將士在逆境中如何保持戰略定力,如何在睏難麵前堅定信念,如何在挑戰中發揚創新精神。長徵精神所蘊含的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團結協作、犧牲奉獻等品質,對於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結語 長徵,是一首用生命譜寫的史詩,是一麵高高飄揚的旗幟。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希望,凝聚著無數先烈的鮮血與汗水。雖然我們無法親曆那段烽火歲月,但通過學習和傳承長徵精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的過去,把握當下的挑戰,並堅定地邁嚮充滿希望的未來。這本書,旨在引發讀者對長徵的深入思考,通過梳理其曆史脈絡、解讀其精神內涵,讓這段偉大的徵程在新的時代煥發齣新的光彩。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3)》,我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遠超預期的密集史料呈現。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長徵背後更為宏大、更為復雜的戰略決策和嚴峻的現實挑戰。書中收錄的許多軍事命令、政治指示以及乾部之間的往來信件,揭示瞭當時紅軍高層麵臨的艱難抉擇,以及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戰略方針。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戰略轉移”的論證部分印象深刻,通過不同時期的文件對比,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央紅軍從最初的被動防禦,到最終堅定執行戰略轉移的艱難而必要的思想轉變過程。這些文獻並非簡單的指令,而是經過瞭激烈的討論、深刻的分析,以及對革命前途的深切憂慮。此外,書中關於後勤保障、傷病員救治的記錄,也讓我認識到長徵絕非僅僅是行軍作戰,更是一場涉及方方麵麵的係統性工程,每一項工作的背後,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與汗水,以及那個時代特有的樸素而偉大的集體主義精神。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革命的復雜性,也更加敬佩那些在重壓之下,依然能夠做齣正確判斷並帶領隊伍走嚮勝利的革命先輩。

評分

對於《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3)》,我的感受是,它是一部非常“硬核”的曆史讀物。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原汁原味的文獻呈現,沒有經過過多的解讀和渲染,就足以讓讀者感受到長徵的真實與震撼。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文化與宣傳”方麵的內容,例如當時的報刊、標語、歌麯等,這些都反映瞭那個年代革命的文化氛圍和精神狀態。我看到瞭一些當時刊登在油印報紙上的文章,雖然字跡模糊,內容簡短,但字裏行間都充滿瞭對革命的信心和對敵人的衊視。還有一些戰士們創作的歌謠,雖然不成調,但充滿瞭樸素的情感和戰鬥的激情。這些文化符號,仿佛是一麵麵旗幟,在漫漫長徵路上,指引著方嚮,鼓舞著士氣。我甚至還找到瞭一些關於紅軍醫院和醫療救治的檔案,詳細記錄瞭當時的醫療條件和醫護人員的辛勤付齣,雖然條件艱苦,但他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博大的人道主義精神,盡力挽救每一位受傷的戰士。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長徵的另一麵,它不僅是一場軍事鬥爭,更是一場文化的洗禮和精神的鍛造。

評分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3)》是一部充滿力量的書。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煽情的敘述,卻以最真實、最原始的文獻,呈現瞭長徵的殘酷與偉大。這本書就像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檔案庫,讓我得以從不同維度去理解長徵。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群眾路綫”的體現,那些關於紅軍如何與沿途各族人民打交道、如何進行土地改革、如何爭取民心的記錄,讓我看到瞭革命的生命力所在。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的文件,詳細記錄瞭紅軍到來後,當地百姓如何踴躍支援,提供瞭糧草、嚮導,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掩護紅軍。這些看似瑣碎的記錄,卻勾勒齣瞭一幅幅感人的畫麵,展現瞭人民群眾對革命的支持,以及革命與人民之間血肉相連的關係。還有一些關於紅軍軍紀的規定和執行情況的文獻,即便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依然嚴格要求部隊遵守紀律,愛護群眾,這充分體現瞭紅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這本書讓我明白,長徵的勝利,絕非偶然,而是無數個普通戰士用生命和汗水,以及與人民群眾的深厚情誼共同鑄就的。

評分

翻開這本《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3)》,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雨如晦、驚心動魄的年代。作者以極其詳實的筆觸,勾勒齣紅軍戰士們在極端睏苦環境下,如何憑藉鋼鐵般的意誌和堅定的革命信念,完成舉世聞名的戰略轉移。書中的每一份文獻,都像是凝固的曆史瞬間,它們或是粗糲的口糧記錄,或是簡陋的行軍地圖,或是充滿樸素情感的書信,無一不訴說著那個年代的艱辛與輝煌。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被那些鮮活的細節所打動。例如,一篇關於“草鞋”的記載,細緻描述瞭草鞋的製作過程、磨損程度以及戰士們如何在斷裂的草鞋中堅持前行,那一針一綫,那一雙雙磨破的腳,無不觸動心弦。又比如,那些記錄著部隊物資如何分配的賬目,即便是在最艱難的時刻,依然體現齣“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每一粒米、每一寸布都用得精打細算,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這些文獻並非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是有溫度、有靈魂的故事。它們讓我深刻理解瞭長徵的偉大,不僅僅在於其軍事上的勝利,更在於其精神上的升華——那是對理想的執著追求,是對人民的深厚情懷,是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座精神豐碑,激勵著我們這一代人,在麵對睏難時,要擁有同樣的勇氣和決心。

評分

《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料叢書:文獻(3)》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這本書中,我看到瞭那些為瞭理想而犧牲的革命者,看到瞭他們為瞭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付齣的巨大代價。書中的許多文獻,例如烈士的遺書、傢書,以及根據地人民的記錄,都讓我深感觸動。我看到瞭一位年輕的戰士,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寫給傢人的信,信中沒有抱怨,隻有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以及對父母的告彆。這些文字,樸實無華,卻充滿瞭力量,讓我感受到瞭革命者的崇高情懷。還有一些關於根據地群眾支援紅軍的記錄,雖然文字簡單,卻勾勒齣一幅幅感人的畫麵。例如,一位老奶奶,將自己僅有的糧食送給瞭紅軍,甚至自己餓著肚子,卻毫無怨言。這些故事,讓我深刻理解瞭“人民軍隊”的含義,也讓我明白,長徵的勝利,是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支持的。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有責任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