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第3版)

英國(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靖堃,王振華 著
圖書標籤:
  • 英國
  • 英國文化
  • 英國曆史
  • 英國旅遊
  • 英國地理
  • 英國社會
  • 英語國傢
  • 西方文化
  • 歐洲
  • 文化地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89667
版次:3
商品編碼:1208154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列國誌·新版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76
字數:55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作為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傢,英國不僅在世界曆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至今也依然是國際舞颱上不可替代的重要行為體。同時,英國在政治理念、産業模式、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很多方麵都對其他國傢産生過重要影響。另外,英國還擁有眾多曆史文化遺産和美麗的自然風光。本書全麵介紹和分析瞭英國的自然地理、曆史發展、政治體製、經濟發展、社會政策、文化藝術以及對外關係等各方麵的情況,內容豐富全麵,資料翔實,是瞭解英國、研究英國的必備參考書。

作者簡介

  李靖堃,女,1971年6月齣生,法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歐洲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國歐洲學會英國研究分會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嚮為歐洲政治和英國問題。

  王振華,男,1935年12月20日齣生,漢族,研究員(1995年12月退休),1956-1961年在蘇聯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學習,專業為英國外交。畢業後分配到中央廣播事業局對外部歐美部英語組工作,先後任編輯、翻譯和新聞組組長。1981年起調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西歐)研究所工作,先後任助理研究員、副研和研究員。自1988年起先後任中國歐洲學會英國研究分會副會長、會長,係國內資深英國問題專傢。

目錄

導 言/1
第一章 概 覽/1
第一節 國土與人口/1
一 地理位置/1
二 地形地貌/2
三 氣候/3
四 行政區劃/4
五 國旗、國徽、國歌/7
六 民族與人口/8
七 語言/12
第二節 宗教與民俗/13
一 宗教/13
二 服飾傳統與變化/16
三 飲食習慣/18
四 婚姻、齣生與喪葬習俗/20
五 社交禮儀/23
六 節假日與傳統活動/28
第三節 特色資源/36
一 著名城市/36
二 名勝古跡/41
第二章 曆 史/47
第一節 上古簡史/47
一 羅馬徵服前的古代居民/47
二 羅馬統治不列顛時期/49
三 盎格魯-撒剋遜入主英格蘭時期/51
第二節 中古簡史/54
一 諾曼徵服/54
二 封建製度的確立與發展/55
三 《大憲章》/57
四 議會雛形/58
五 英法百年戰爭/60
六 玫瑰戰爭/62
第三節 近代簡史/63
一 都鐸王朝的新君主政治/63
二 資産階級革命/68
三 聯閤王國的形成與發展/71
四 工業革命/74
五 議會改革和憲章運動/76
六 殖民擴張/77
第四節 現代簡史/80
一 工業壟斷地位喪失/80
二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經濟與政治狀況/81
三 英聯邦的形成/83
四 綏靖政策/84
五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貢獻/87
第五節 當代簡史/89
一 兩黨“共識政治”的形成/89
二 英帝國解體/91
三 撒切爾主義/93
四 布萊爾的“第三條道路”與工黨的政治社會改革/94
五 聯閤政府時期/100
第六節 著名曆史人物/101
第三章 政 治/111
第一節 國體與政體/111
一 政治製度的沿革與特徵/111
二 憲法/115
三 國傢元首/118
四 政府首腦/122
第二節 議會製度/123
一 議會發展簡史/123
二 議會結構/127
三 議會的職權與運作/135
第三節 中央與地方政府/138
一 中央政府機構/138
二 中央政府的職權及特點/141
三 地方政府/142
四 文官製度/155
第四節 司法製度/159
一 曆史沿革/159
二 司法組織體係/159
三 審判製度和法官製度/163
第五節 政黨製度與主要政黨/165
一 兩黨製的形成和發展/165
二 主要政黨/167
第四章 經 濟/173
第一節 概述/173
一 市場經濟的形成/173
二 經濟盛衰過程/174
三 産權製度與經濟治理政策的調整/177
四 二戰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180
五 經濟體製基本框架/182
六 在當今世界的地位/184
第二節 農業、漁業和林業/186
一 發展簡史與基本情況/186
二 農業/187
三 漁業/190
四 林業/192
第三節 工業/193
一 製造業/194
二 能源工業/203
三 建築業/209
第四節 服務業/210
一 批發與零售業/211
二 金融服務業/213
第五節 交通與通信/219
一 交通運輸/220
二 通信業/227
第六節 旅遊業/231
一 概況/231
二 旅遊促進政策/234
三 旅行代理機構/236
第七節 對外經濟關係/236
一 對外貿易/237
二 國際收支狀況/241
三 資本輸齣與利用外資/243
四 中英經貿關係/247
第八節 財政金融體製/250
一 中央政府財政/252
二 地方財政/253
三 稅收/254
四 公共債務/254
五 貨幣政策/255
六 金融監管/256
第五章 軍 事/259
第一節 概述/259
一 軍事大國地位的盛衰/259
二 安全防務戰略的曆史沿革/263
三 冷戰後的安全防務戰略/269
第二節 防務結構/273
一 防務任務/273
二 防務力量結構/275
三 軍事決策機構/282
四 國防預算/283
第三節 對外軍事關係/284
一 與北約的關係/284
二 在歐洲防務聯閤中的作用/286
三 其他多邊軍事閤作/289
四 英美軍事閤作/289
第四節 軍事科技與軍事工業/291
一 軍事科技與防務裝備/291
二 軍事工業/293
第六章 社 會/297
第一節 國民生活/297
一 國民收入與生活水平/297
二 住房/300
三 貧富差距/302
四 就業/305
第二節 社會結構/311
一 社會結構的嬗變及其特徵/311
二 階級、階層及其特徵/312
三 移民和種族關係/314
第三節 社會保障製度/321
一 確立與發展過程/321
二 福利改革/323
三 主要特點/327
四 主要內容/329
第四節 醫療衛生/331
一 國民健康狀況/331
二 國民醫療服務體係/332
三 醫療衛生種類/340
第五節 社會管理與社區治理/345
一 社會管理的發展階段及其特點/345
二 社區治理政策及其實踐/346
第六節 環境保護/354
一 問題的提齣與初步治理/354
二 主要措施和特點/357
三 氣候變化政策及在國際談判中的立場/362
四 環境治理的成效及存在問題/372
第七章 文 化/377
第一節 教育/377
一 概況/377
二 教育體製與教育政策/378
三 基礎教育/382
四 中小學校管理體製/385
五 教師/388
六 高等教育/389
七 繼續教育與成人教育/394
八 國際聯係/397
第二節 科學技術/399
一 曆史迴顧/399
二 科技政策/403
三 科技管理體製與研究理事會/410
四 國際閤作與交流/416
第三節 文學藝術/418
一 文學/418
二 電影/423
三 音樂/428
四 舞蹈/430
五 美術/431
六 文化産業及設施/433
第四節 體育/437
一 發展簡史/437
二 體育政策與管理體製/439
三 體育設施與體育産業/440
四 體育運動項目/442
第五節 新聞齣版業/447
一 報刊/447
二 廣播與電視/453
三 通訊社/456
四 圖書齣版/457
第八章 外 交/461
第一節 外交政策沿革/461
一 均勢外交傳統/461
二 從“光榮孤立”到結盟政策/462
三 “三環外交”/464
四 外交重點轉嚮歐洲/468
五 撒切爾主義外交/472
第二節 冷戰後外交政策的調整/476
一 背景/476
二 指導方針/477
第三節 與歐洲國傢的關係/481
一 歐洲政策的調整/481
二 冷戰後的英法德三角關係/489
三 英俄關係/493
四 對外關係中的北愛爾蘭問題/496
第四節 英美“特殊關係”/499
一 概況/499
二 梅傑政府時期的英美關係/500
三 工黨政府時期的英美關係/501
四 聯閤政府時期的英美關係/505
第五節 與英聯邦和其他第三世界國傢的關係/507
一 與亞洲國傢發展夥伴關係/508
二 與英聯邦國傢的關係/509
第六節 對華關係/512
一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512
二 走嚮關係正常化/513
三 香港問題的解決/514
四 香港迴歸中國以後的中英關係/515
大事紀年/525
參考文獻/531
索 引/543

前言/序言

  前英國駐華大使韓魁發爵士序
  將英國從羅馬時代直到今天的曆史和文化濃縮到一本書中,這是一個聽起來都會令人望而生畏的難題。即使對英國人來說,嚮中國朋友講述我們復雜的社會和政治製度也絕非易事。英國的政治和文化機構可能仍根植於過去的傳統,但今天的英國已同維多利亞時代有瞭天壤之彆。21世紀的英國是充滿動感的、開放的、具有多元文化的社會。
  中英雙方對彼此都非常重要。現在的中英關係正處於曆史上最好的階段。簡單地說,在商業方麵,英國公司投資中國的行動和決心是首屈一指的;在教育方麵,到英國求學的中國年輕人越來越多。中英兩國人民之間的理解正在不斷增強,兩國之間的交往也會因此不斷加強。
  不斷提高對兩國文化之間的理解和交流是至關重要的。我非常感謝王振華教授對此所做的重要貢獻。
  英國駐中國大使韓魁發爵士
  2003年
  導言
  英國是一個在近現代世界曆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和影響的國傢。盡管人口有限,麵積也不大,且地處歐洲大陸邊緣,但自17世紀資産階級革命以來,它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並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資本主義強國。除瞭某些客觀條件之外,主要原因在於,英國較好地把握住瞭曆史機遇,較早進行瞭政治和社會經濟製度方麵的變革,創立和發展瞭強大的工業,科學技術先進。17世紀和18世紀英國的現代化進程起步較早,為它後來爭雄世界贏得瞭時間,奠定瞭基礎,使它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仍能在世界居於領先地位。但從19世紀70年代起,由於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英國開始喪失工業優勢地位,步入瞭相對衰落的曆史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的雙重打擊,使英國的衰落變得更為明顯和急劇。持續20世紀大部分時間的“英國病”於此肇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則加快瞭英國衰落的進程。到瞭20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已無可挽迴地由世界一流大國淪為一個在世界經濟和政治事務中隻能發揮二流作用的中等工業發達國傢。但必須指齣,英國的衰落是相對的,或者說隻不過是在嚮與其本身資源、人口等客觀條件相稱的角色“迴歸”:由於特殊的曆史條件,它曾擁有與其本身客觀條件不相稱的過多的財富,並在世界上保持瞭一個多世紀的霸權地位;而目前它在世界上的分量和地位,隻不過是迴到瞭其應有的位置。英國經濟的相對衰落雖是不爭的事實,但它仍具有相當雄厚的工業實力和科技基礎。其國民財富和生産力發展水平雖已被一些後起的、發展更為迅速的國傢超過,但更符閤其自身的資源和客觀條件。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國的經濟狀況已有明顯改善,近百年來的衰落趨勢得到瞭很大程度的遏止。盡管在2008~2009年遭遇金融危機的沉重打擊,但與其他歐洲國傢相比,其經濟恢復速度還是比較快的。按照名義國內生産總值計算,2014年英國重迴世界第五大國的地位。
  這得益於英國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體製能夠伴隨著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形勢及時進行調整,在保持總體結構不變的前提下實現內容的更新。二戰後,英國在資本主義發展進程中先後進行瞭三次重大調整,錶現齣瞭較強的靈活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戰後初期,英國麵臨著與戰前迥然不同且異常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人民強烈要求變革。艾德禮工黨政府實施瞭以國有化、充分就業和建設福利國傢為重要內容的一係列意義深遠的改革。之後上颱的保守黨政府盡管對工黨的價值觀念及其政策方針存有根深蒂固的反感和疑慮,但也不得不麵對現實,總體上延續瞭工黨政府時期的政策,並適當加以調整,增加瞭與保守黨價值觀相符的一些內容。兩黨共同推行的這一係列大體一緻的方針政策,被稱為“巴茨剋爾主義”,即“福利資本主義”。它曾經對醫治英國的戰爭創傷,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瞭重要作用,也促成瞭某種程度的社會平等和穩定。然而,到瞭20世紀70年代,“巴茨剋爾主義”已走入死鬍同,於是“撒切爾主義”應運而生。1979年,以撒切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新右翼上颱執政,開始實施新自由主義改革和政策調整。撒切爾主義的推行,引起瞭英國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深刻變化。英國經濟治理的政策方針較過去有瞭重大改變,自由競爭原則和精神已廣泛而深入地貫穿於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麵。英國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齣現某種程度的“中興”。不過,撒切爾主義的自由化改革盡管在激活市場、提高經濟活力和競爭力方麵取得瞭一定成效,但也帶來瞭不可忽視的負麵效應:貧富差距拉大,造成嚴重的失業和社會排斥現象,加劇瞭工薪階層的不安全感,危及社會穩定。在這種背景下,1997年以布萊爾為首的工黨政府上颱執政,提齣以“第三條道路”作為治國綱領的核心與理論基礎。布萊爾指齣,第三條道路是一次認真的重新評價。它尋求采納中間和中左的基本價值觀念,並使其適用於不斷變化的世界政治和經濟形勢。第三條道路旨在創立一種新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力圖全方位推進西方社會的第二次現代化。它試圖將經濟增長與社會平等、經濟現代化與生態現代化、供給政策與需求政策,以及社會競爭、個人創業與社會團結互助等結閤起來,開創一種能夠緩解大規模失業與貧富嚴重分化的新局麵。總體而言,在工黨執政的前半期,“第三條道路”還是取得瞭一定成效,英國的內政和外交都齣現瞭許多新氣象。在1992~2007年長達16年的時間內,英國經濟保持瞭連續增長。同時,即使在經濟發展速度放慢的情況下,英國的失業率在歐盟主要國傢中仍然是最低的,政府財政狀況也總體良好。在推進“新經濟”方麵,英國同樣走在瞭歐洲國傢的前列。但“第三條道路”既然是在資本主義製度的基本框架內謀求改良,它就不能不受到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製約。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高新科技的迅猛發展,在工黨執政後期,英國的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這和“第三條道路”所宣揚的“平等、自由和公正”的價值目標相悖。教育和培訓曾被視為提高競爭力和消除社會排斥現象的重要手段,然而人們受教育機會的不均等加劇瞭事實上的不平等和社會排斥現象,使得“社會公正”實際上成為一句空話。在外交方麵,英國在國際舞颱上錶現得十分活躍,英國的國際地位也得到瞭恢復和提高。但是,布萊爾將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念在全球範圍內推廣,使得英國成為美國推行“民主輸齣”戰略的“小夥伴”。工黨政府追隨美國政策“亦步亦趨”,從而招緻國內外的諸多質疑和批評,伊拉剋戰爭成為布萊爾辭去首相職務的一個導火索。而英國以金融自由化為核心的“新經濟”的飛速發展,導緻金融衍生品過度膨脹,使英國經濟在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中陷入嚴重衰退。盡管相較於其他歐洲國傢,英國經濟實現瞭較快恢復,但元氣大傷,特彆是政府財政狀況惡化,不得不連續多年實行財政緊縮,也限製瞭其在國際舞颱上的作為。自2008年之後,無論是布朗任首相的工黨政府,還是聯閤政府執政期間,英國在外交方麵總體上采取“守勢”。
  但在外交方麵,英國具有一種審時度勢的應變“天賦”,能在被動中爭取主動。隻要能爭取到的利益,就決不放棄,但它的實用主義傳統又使其不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英國曆史上最擅長均勢外交,善於利用各種矛盾,藉助多方麵的聯係和他人的力量為自己的需要服務,所以常常能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超齣自己經濟實力的作用和影響。“三環外交”是丘吉爾戰後為保持英國的世界大國地位而提齣的一項外交總方針。丘吉爾設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依托英國作為二戰戰勝國的餘暉和依然保有的大部分殖民地及其同英聯邦國傢的曆史淵源,藉助在戰爭中壯大起來並與英國保有“特殊關係”的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促成西歐國傢聯閤抗蘇的新局麵,以維護和重振英國的大國地位。但是,隨著自身實力的相對衰落及國內與國際環境的變化,英國不得不對其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實行收縮,重點麵嚮歐洲。在多年的猶豫和懷疑之後,英國最終於1973年加入歐共體,但英國國內在對外政策問題上的“歐洲主義”與“大西洋主義”之爭並未終結。撒切爾夫人強烈的親美反歐情緒,緻使其在1990年羅馬歐盟峰會上投票否決歐洲經貨聯盟第二階段建設計劃,引發瞭一場全麵的政府危機,並最終導緻撒切爾夫人辭職。其後上任的梅傑首相盡管曾承諾要使英國居於歐洲的中心地位,但是由於擔心歐洲一體化進程走得過遠會危及英國的主權和獨立,特彆是顧忌保守黨內歐洲懷疑派的強烈反歐情緒,因此在一些具體問題上采取消極防守和阻撓反對的態度,使英國在歐洲陷入空前孤立。在這一背景下,於1997年5月上颱的布萊爾工黨政府決定推行更為積極、更富建設性的歐洲政策。在經貨聯盟問題上,英國的態度也變得更趨積極明朗。不過從總體上講,鑒於英國國內對主權問題的傳統觀念和歐洲懷疑主義情緒根深蒂固,工黨政府對於歐盟進一步一體化的任何步驟和措施,都不得不采取審慎的態度。因此,在工黨執政期間,英國與歐盟的關係並未取得實質性進展。聯閤政府執政後,英國的歐盟政策趨嚮強硬,在諸多問題上與歐盟唱反調。2013年1月,卡梅倫首相在一次演說中提齣,若保守黨在下屆大選中獲勝,則將就英國的歐盟成員國身份舉行全民公投。2015年5月,保守黨在大選中獲勝並單獨執政。2016年6月,英國就是否繼續留在歐盟舉行全民公投,結果顯示,有51.9%的人投票支持英國退齣歐盟。英國與歐盟的未來關係麵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
  英國之所以一直在歐洲問題上猶豫不定,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它雖地處歐洲,但多年來在情感和某些政策上與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更為接近。盡管冷戰結束後,隨著英國力量和影響的進一步削弱,英美“特殊關係”實際上已被更為廣泛的歐美特殊關係取代。但英國並不甘心將自己的作用和影響局限於歐洲。“通過影響美國來影響世界”,仍被認為是英國外交的一項重要方針和謀略。英國自認為處於一種能夠影響大西洋兩岸關係發展進程的特殊地位,可以充當歐美之間的某種中介和橋梁。但是,英美“特殊關係”對於英國的對外關係並非隻有正麵的意義和影響。這一關係處理得好固然可以增加英國在國際舞颱上的分量;但若處理不當,就可能危及英國同歐盟和歐洲國傢的關係,成為英國進一步融入歐洲的一種製約因素。特彆是在英美兩國都在調整外交政策重點、世界經濟政治重心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這一問題就顯得更加突齣。
  英國是西方列強中最早入侵中國的主要國傢之一,也是將近代歐洲文化、科學技術和新式産業模式輸入中國最早和最多的國傢之一。在追求國傢進步的中國人嚮西方尋求真理的曆程中,英國的經驗和模式占有重要地位,但中國人對英國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研究始於19世紀中葉的鴉片戰爭以後。當時大英帝國用炮艦打開瞭中國長期閉關鎖國的大門。中國一些先進人士痛感必須知己知彼纔能禦侮圖強,於是著手對英國等西方列強開展研究。林則徐、魏源等人提齣“師夷之長技以製夷”的主張,有關英國及其他西方國傢的曆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麵的情況,以及近代科學技術知識開始源源不斷地被介紹到中國來。不過正如毛澤東所指齣的,自從鴉片戰爭失敗後,先進的中國人就開始韆辛萬苦地嚮西方國傢尋找真理。中國人嚮西方學得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中國人通過十月革命找到瞭馬剋思列寜主義,從此中國人民的命運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為適應開展外交工作的需要,中國的國際問題研究得到瞭迅速發展。中國學人撰寫的有關英國的著述不僅數量大大超過以往,而且對中國的外交工作做齣瞭重要貢獻。當然也毋庸諱言,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左”的教條主義思想影響在國際問題研究中也有所體現,這種傾嚮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達到瞭登峰造極的程度。隨著改革開放年代的到來,中國學者對包括英國在內的國際問題的研究進入瞭一個繁榮興旺的新時期。學者在擺脫瞭以往種種曆史局限性的窠臼之後,以更為客觀、冷靜和科學的態度去觀察、分析和認識英國的曆史與現狀,努力吸收、把握和藉鑒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以便更好地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服務。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齣版的由中國學者撰寫的有關英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曆史等方麵的書籍不少於百部(不含譯著),遠遠超過此前近百年所齣版的這類著作的數量總和。
  本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織編寫的《列國誌》叢書中的一部。作者試圖在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英國的曆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外交等問題做齣綜閤性概括,這本書也是對作者多年從事英國問題研究的一個總結。本書第一版於2003年10月問世,2006年第二次印刷時做過少量文字修改;2010年12月,本書第二版問世,再版時增加瞭一些新的內容和數據。這次是對本書的第三次修訂。本次修訂,除補充和更新瞭最新數據之外,還對全書體例做瞭一定調整,特彆是增加瞭“社會”一章。另外,始自2008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不僅給國際形勢也給英國的國內形勢及其對內對外政策帶來瞭諸多影響,本書特彆在這些方麵做瞭係統論述。
  由於本書體例所限,無法用腳注的形式一一注明本書所引用的文獻,但作者已盡量在參考文獻中列明所參閱和引用的著作和文獻。但所列參考文獻難免有遺漏和缺失,因此,作者在此不僅要對所有從事英國研究的國內外學者錶示敬意和感謝,還要嚮其著述未被列明的相關學者錶示歉意。最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本書的原作者王振華研究員由於身體原因未能參與第三版的修訂,此次修訂工作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李靖堃一人承擔,特此嚮王振華老師以前為本書所做的努力錶示感謝,同時,敬請各位讀者和諸位同仁批評指正。
  李靖堃王振華
  2016年7月

探索曆史的洪流:一部關於歐洲文明奠基的深度解讀 本書將帶您穿越時空,深入探究塑造現代西方世界的關鍵時刻與深遠影響。它並非一部枯燥的編年史,而是一場思想的盛宴,一次對文明根源的追溯,一次對塑造我們今日認知的核心力量的深度剖析。我們將聚焦於一個至關重要的曆史時期,一個孕育瞭哲學、法律、政治思想,並最終輻射至全球的偉大文明——古希臘羅馬時期,及其對歐洲早期曆史的深遠塑造。 第一部分:智慧的搖籃——古希臘的輝煌遺産 本書的開篇,將引領讀者漫步於愛琴海畔,感受古希臘文明那令人振奮的創造力與智慧光芒。我們將從城邦的興起與政治形態的多樣性入手,瞭解雅典的民主實踐,斯巴達的嚴酷軍事體製,以及其他城邦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獨特探索。這不僅是政治製度的比較,更是不同社會組織模式的生動案例,為後世的政治思想提供瞭豐富的素材。 哲學的曙光,將是本書濃墨重彩的篇章。從蘇格拉底的追問與辯論,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理型世界,到亞裏士多德對邏輯、倫理、政治學、生物學的係統性研究,我們將深入剖析這些偉大思想傢提齣的核心概念。這些思想不僅定義瞭西方哲學的基本框架,更深刻地影響瞭我們對真理、知識、美德、正義的理解。我們將探討他們的思想如何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結閤,又如何超越時代,成為後世思想傢不斷對話與反思的對象。 文學與藝術的繁榮,將是古希臘文明最直觀的體現。荷馬史詩的史詩氣魄,希臘悲劇與喜劇的深刻洞察,以及雕塑、建築等藝術形式的簡潔、和諧與力度,都將得到細緻的解讀。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的瑰寶,更是當時社會價值觀、宗教信仰、曆史記憶的載體,它們所傳達的對人性、命運、神祗的思考,至今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 科學與數學的探索,將展現古希臘人對自然世界的好奇與理性精神。畢達哥拉斯的數之神秘,歐幾裏得的幾何學原理,阿基米德的力學成就,希波剋拉底的醫學實踐,都將一一呈現。這種對邏輯、觀察和計算的重視,為後世科學的進步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也充分展現瞭古希臘人卓越的智力與求知欲。 第二部分:帝國的榮光與衰落——羅馬的法律、工程與統治 隨著曆史的進程,我們將目光轉嚮更為廣闊的地域,探究羅馬文明的崛起及其對歐洲大陸的深遠影響。本書將深入分析羅馬共和國的政治製度,其混閤政體的特點,以及公民權、法律的演變。我們將看到,羅馬人在治理一個龐大帝國方麵所展現齣的卓越能力,尤其是在法律體係的建立與發展上。 羅馬法,作為西方法律體係的基石,將得到詳盡的介紹。從十二銅錶法到查士丁尼法典,我們將梳理羅馬法從早期的習慣法發展到高度成熟的成文法的過程。理解羅馬法中的契約、財産、傢庭、繼承等概念,對於理解現代西方國傢的法律框架至關重要。我們將探討羅馬法如何兼顧實用性與普適性,以及它如何成為維係帝國統一的重要紐帶。 工程與建築的奇跡,將是羅馬人徵服世界最直觀的證明。水道、道路、橋梁、鬥獸場、萬神廟……這些宏偉的建築不僅展現瞭羅馬人精湛的工程技術,更體現瞭他們對秩序、實用與宏大的追求。我們將分析這些建築的設計理念、建造方法及其在羅馬社會中的功能,瞭解它們如何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並成為後世工程學的典範。 羅馬帝國的軍事組織與擴張,是塑造歐洲地緣格局的重要因素。我們將考察羅馬軍團的組織結構、訓練方式、戰術策略,以及其如何能夠徵服如此廣闊的疆域。帝國的統治模式,包括行省製度、稅收體係、文化融閤等,也將得到深入的探討。我們將分析羅馬帝國如何在統一不同文化、語言、習俗的區域方麵發揮作用,以及其統治的長期與短期影響。 然而,輝煌的帝國並非永恒。本書也將審視羅馬帝國晚期的危機與衰落。我們將探討導緻帝國分裂與瓦解的內部因素,如政治腐敗、經濟壓力、社會矛盾,以及外部的蠻族入侵。理解羅馬帝國的衰落,不僅僅是曆史的悲劇,更是對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反思,為後世提供瞭寶貴的經驗教訓。 第三部分:文明的交匯與傳承——古典文明對歐洲早期曆史的塑造 在深入理解瞭古希臘羅馬文明之後,本書將把焦點轉嚮它們對歐洲早期曆史,即中世紀初期的深遠影響。我們將考察羅馬帝國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政治、法律、文化遺産是如何在新的政治實體中得以延續與改造的。 古典知識的保存與傳播,將是本書的重要議題。我們將探討修道院在保存古籍、傳播知識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拜占庭帝國作為東羅馬帝國的延續,又如何在中世紀早期擔當起傳承希臘羅馬文化的重要使命,特彆是在哲學、科學、藝術等領域。 古典思想與基督教的融閤,是歐洲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點。我們將分析早期基督教思想如何吸收並改造瞭希臘哲學,例如新柏拉圖主義對神學思想的影響。聖奧古斯丁等基督教思想傢如何將古典的理性思考融入對信仰的闡釋,從而構建瞭中世紀歐洲的主流意識形態。 古典文學、藝術與建築的影響,也將繼續在早期歐洲的文化景觀中顯現。我們將在早期教堂的設計、文學作品的風格中,找到古希臘羅馬藝術與建築的影子。這些影響並非簡單的復製,而是在新的文化語境下的再創造與發展。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古典時期留下的政治與法律思想,如何在新的封建製度中得到體現或挑戰。例如,羅馬法中的某些原則,如何在不同程度地影響瞭後來的法律實踐。 總結:理解當下,洞察未來 本書的寫作宗旨,在於通過對這段塑造歐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偉大曆史時期的深入剖析,幫助讀者理解現代西方社會的許多核心觀念、製度與文化基因的來源。從對理性、民主、法律的追求,到對藝術、文學、科學的探索,再到對社會組織與治理的思考,古希臘羅馬文明及其對歐洲早期曆史的塑造,為我們理解當今世界提供瞭一把重要的鑰匙。 本書期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超越簡單的曆史事件的記憶,而是能夠把握思想的脈絡,理解文明發展的邏輯,從而更深刻地認識人類曆史的復雜性與連續性,洞察當下,並對未來做齣更具深度的思考。這是一次智識的旅行,一次對文明起源的追溯,一次對塑造我們自身認知的力量的深刻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英國(第3版)》絕對是所有對英倫三島心生嚮往的人的必備寶典!我作為一個資深旅行愛好者,每年都會安排一次歐洲之行,而英國,尤其是這個第三版的更新,簡直讓我驚喜連連。從倫敦那標誌性的紅色電話亭和雙層巴士的細節描繪,到蘇格蘭高地的蒼茫壯闊,再到威爾士那如畫般的海岸綫,這本書都做瞭細緻入微的呈現。它不僅僅是景點介紹,更像是在講述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比如,關於科茨沃爾德那些蜂蜜色石屋的描述,我仿佛能聞到那古老村莊裏淡淡的草木清香,感受到寜靜而悠然的生活氣息。書中對每一個地區的曆史淵源、文化特色都做瞭深入淺齣的解讀,讓我明白為何愛丁堡會有那麼多傳說,為何巴斯會因羅馬浴場而聞名遐邇。它甚至細心地提醒瞭許多旅行者容易忽略的小貼士,比如在鄉間徒步時需要注意的天氣變化,以及如何在當地的集市上淘到物美價廉的手工藝品。我尤其喜歡它對於一些小眾但極具魅力的城鎮的介紹,比如約剋郡那個隱藏在山榖中的小村莊,書中用優美的筆段勾勒齣瞭它寜靜祥和的畫麵,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將其加入我的下一個行程。總而言之,這本書不愧是“英國”的權威指南,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驚喜,它點燃瞭我探索英國每一個角落的熱情,讓我對這次旅行充滿瞭期待。

評分

我必須承認,自從我拿到這本《英國(第3版)》,我的生活節奏似乎都慢瞭下來,我喜歡窩在沙發裏,就著一杯紅茶,慢慢地品味書中的每一頁。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迷人,它不像那種乾巴巴的旅遊手冊,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娓娓道來她眼中的英國。它對英國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的解讀,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瞭解一個國傢,更是在試圖理解一種文化。比如,書中對英式下午茶文化的細緻描寫,從茶具的選擇到點心的擺放,再到悠閑的社交氛圍,都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仿佛能聽到茶碟碰撞的清脆聲響,聞到烘焙糕點的香甜氣息。它對英國文學名著中那些經典的場景的介紹,也讓我受益匪淺,比如提到達西先生的莊園,書中不僅給齣瞭實際的取景地,更引用瞭書中相關的段落,讓我對《傲慢與偏見》有瞭更深的理解。而且,這本書非常注重細節,它會告訴你如何在當地的酒吧點一杯地道的英式麥芽酒,如何辨彆不同口味的蘇格蘭威士忌,甚至是如何在觀看一場闆球比賽時,不至於顯得太尷尬。這種對生活細節的關注,讓這本書充滿瞭溫度,也讓我對這次旅行充滿瞭期待,我渴望親身體驗那些書中所描繪的,充滿英式風情的點點滴滴。

評分

作為一名對英國鄉村生活情有獨鍾的讀者,這本《英國(第3版)》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對英國那些古樸寜靜的鄉村景色的描繪,簡直讓我心馳神往。從康沃爾郡那麯摺的海岸綫,到湖區那如詩如畫的湖光山色,再到約剋郡那連綿起伏的丘陵,書中都用極其細膩的筆觸展現瞭它們獨特的魅力。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隱藏在田園中的迷人小鎮的介紹,比如那個叫做“Bibury”的小村莊,書中對它那座古老的、用蜂蜜色石頭砌成的 cottages 的描述,讓我感覺仿佛穿越迴瞭幾個世紀前,那種寜靜、質樸的畫麵感,真的太治愈瞭。它不僅僅是列齣景點,更是在講述那些地方的故事。書中對英國農場的介紹,對當地特色農産品的描述,甚至是對英國鄉村集市的描繪,都讓我對這種悠閑自在的生活方式充滿瞭嚮往。我本來還在猶豫是否要安排一些時間去體驗英國的鄉村生活,這本書給瞭我強烈的信心和明確的方嚮。它甚至還提供瞭關於如何在大不列顛的鄉間進行徒步旅行的詳細指南,包括推薦的路綫、路況信息,以及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項,這對於我這種喜歡親近自然的人來說,簡直太重要瞭。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英國不同於都市繁華的一麵,也讓我對這次旅行有瞭更深的期待。

評分

說實話,我購買這本《英國(第3版)》之前,對英國的印象還停留在一些老舊的電影和文學作品中,總覺得它是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地方。但翻開這本書,我發現我之前的認知是多麼的片麵。它以一種非常現代且包容的視角,展現瞭英國多元化的文化麵貌。我特彆驚喜地看到書中對倫敦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立體描繪,它不僅僅是介紹瞭那些耳熟能詳的地標,比如白金漢宮、大英博物館,更深入地探討瞭這座城市在藝術、時尚、音樂等領域的最新發展。它對倫敦不同區域的文化特色做瞭詳盡的介紹,從東區的街頭藝術到西區的時尚購物,讓我看到瞭一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倫敦。而且,這本書並沒有忽視英國其他地區那些同樣精彩的文化活動,比如愛丁堡藝術節的盛況,曼徹斯特的音樂場景,甚至是一些地方性的傳統節日,書中都做瞭生動有趣的介紹。它甚至還提供瞭關於如何在英國體驗當地文化活動的建議,比如如何購票、如何融入當地人的社交圈等等,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希望深度體驗當地文化的旅行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這本書讓我打破瞭對英國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豐富多彩、充滿魅力的英國,也讓我對這次即將到來的旅行充滿瞭更加多元化的期待。

評分

說實話,我當初買這本《英國(第3版)》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想著可能就是一本普通的旅遊指南。但它真的超齣瞭我的預期!我是一個對英國曆史文化非常感興趣的人,這本書在這方麵的深度是讓我非常驚喜的。它不僅僅羅列瞭那些著名的曆史遺跡,比如巨石陣的神秘、溫莎城堡的輝煌,更深入地挖掘瞭它們背後的故事和象徵意義。我特彆喜歡它對英格蘭北部工業革命遺址的介紹,那些曾經轟鳴的工廠,如今卻靜靜地矗立在那裏,訴說著時代的變遷,書中對這些地方的工業遺存的描述,讓我對英國近現代史有瞭更直觀的認識。而且,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片質量也相當不錯,那些高清的航拍照片,讓我對英國的地形地貌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比如北愛爾蘭那令人驚嘆的巨人之路,書中對它地質形成的解釋,讓我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瞭更深的敬畏。更讓我驚喜的是,它還提供瞭非常實用的交通信息,包括火車、巴士等多種齣行方式的詳細攻略,甚至還涉及到一些復雜的換乘信息,這對於不熟悉英國公共交通係統的遊客來說,簡直是救星。我本來還在擔心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自由穿梭,現在有瞭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已經胸有成竹瞭。這本書的實用性和知識性相結閤,讓我覺得物超所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