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法治的底色》從一個立法工作者的角度評述我國的立法、司法製度,在各方麵都有常人難及的視野和高度。
內容簡介
《法治的底色》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鬍健先生的法律隨筆集。本書作者從立法工作者的獨特視角切入,把理念與現實、“大詞”與“小事”有機結閤起來,並最終落腳到製度設計和製度創新上。本書既有對其立法本職工作的思考,又涵蓋瞭社會治理、司法改革等多領域的話題。本書共分八輯,分彆是民主根基、憲意闌珊、良善之法、治理之道、競爭法則、司法正義、公民問政、香江劄記,包括“把人民的呼聲帶上‘兩會’”“大會堂北門親曆記”等文章。
作者簡介
鬍健,80後,江蘇鹽城人。華東政法大學法學學士、香港大學普通法碩士、清華大學法學博士。現供職於國傢立法機關。這些年,在信訪部門拆過信、接過訪,在香港特區立法會和終審法院作過實習生,在中越邊境小城那坡縣基層鍛煉。工作之餘,曾開設《法製日報》“香江劄記”專欄和《晶報》“法眼旁觀”專欄,擔任《新京報》等媒體特約評論員、“大頭媽媽講故事”微信公眾號義工。在《比較法研究》《法學》等發錶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在《中國青年報》《解放日報》《南方周末》等發錶隨筆評論百餘篇;參著法律釋義若乾,譯有《美國破産法》等。
目錄
第一輯 民主根基
從開會說起
把人民的呼聲帶上“兩會”
大會堂北門親曆記
彆讓代錶建議和委員提案成“空中樓閣”
代錶議案“上會審議”的法治價值
議案提案不宜“重點督辦”
代錶與委員缺位的遺憾
莫要動輒“警惕”私營企業主的“參政熱情”
個案不是人大對司法監督的範圍
理性看待“兩高”的反對票
為老百姓看好每一分錢
奢侈性采購的根子齣在預算上
破解鄉鎮人大建設的製度性瓶頸
用“信息披露”取代“政績廣告”
正確看待政府的誠懇與善意
第二輯 憲意闌珊
從不許公民改名說開去
牛群卸任與謝軍落選
“雙重勞動標準”是一種隱藏的歧視
媒體與民意
消除歧視應是防艾立法核心
法治框架內的改革纔是真正的改革
“多一點贅肉不要緊,楊貴妃照樣迷死唐明皇”
“殺人遊戲”的非典型反思
媒體報道真實性的限度在哪裏?
法治社會離不開道德建設
年終總結與契約意識
賭博受罰與私域保護
警惕法律信仰危機
推薦一個“小人物”
第三輯 良善之法
該讓什麼民意“左右”立法?
警惕“立法萬能主義情結”
道德莫要綁架法律
立法谘詢專傢:期待之中的擔憂
讓立法更加民主和透明
正視立法中的利益博弈
好心是否要有立法支撐?
立法沒有最優隻有次優
區域立法協調的法治示範意義
公務員工資如何立法規範?
唯上是從還是唯法是從?
《行政強製法》:給權力的舞蹈戴上鐐銬
《企業破産法》:一切纔剛剛開始
銀監會擴權:公權與私權需平衡
城鄉選舉權平等:漸進的過程,必然的方嚮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何去何從?
規避《勞動閤同法》是一條死鬍同
《勞動閤同法》絕不是“吃力不討好”
個人破産立法時機尚不成熟
第四輯 治理之道
律師介入信訪值得提倡
艾滋病預防期待走齣法治悖論
權利救濟途徑不暢是私力救濟的源頭
個性化車牌復齣引發的思考
手機實名製:爭論背後的思考
應急預案是政府行政能力的“試金石”
民間反扒:離“天下無賊”有多遠
手捧鮮花和街頭抓拍
養犬立法要避免“兩頭不討好”的尷尬
“一路暢通”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
禁摩再起風雲,程序優先實體
宋莊風雲的標本意義
從“甕安事件”看程序正義
第五輯 競爭法則
反行政壟斷:反壟斷法之核心
卡拉如何OK——統一KTV麯庫爭論背後的思考
扶上馬,送一程,莫戀棧
關注壟斷就是關心自己
警惕以“自律”為名,行“壟斷”之實
公路收費還貸要“有始有終”
從奧運門票看人情與製度
為《反壟斷法》的順利齣颱鼓與呼
從通存通兌涉嫌壟斷說起
標準背後的壟斷訴求
電價上漲該誰買單?
還有多少不閤理的“行規”沒有打破
《反壟斷法》實施前夜的喜與憂
“黑屏”反盜版並非明智之舉
第六輯 司法正義
證人保護製度有待深化
檢方提前介入:效率優先還是公平優先?
要“大俠”還是要警察
“球迷的狂歡”莫成“賭徒的盛宴”
未成年人司法解釋:保護權益還是縱容犯罪?
電腦量刑與法官的理性局限
信訪必須也隻能在法治的框架內進行
創新“調解”這一利益協調的“東方經驗”
警惕破産製度設計中的“腐敗黑洞”
從“女兒舉報父親”談“親親相隱”
“裸聊”案撤訴的法治理性
對輕微犯罪不捕不訴:放縱還是寬容?
私力救濟式的暴力維權為何層齣不窮?
返航事件的法律考量
“人肉搜索”必須接受法律規製
網絡侵權的認定應“公私分明”
第七輯 公民問政
彆拿“不知法”推卸責任
“新聞發言人”不是“政策傳聲筒”
“雙重國籍”不是引進人纔的籌碼
我們為什麼難以培養“學術大師”
政府官員不能市場化
彆讓“聽證會”異化為“懇談會”
安全感上升引發的思考
及時叫停“拍賣狩獵權”是明智之舉
莫讓愛心為法所傷
為大齡女青年鳴不平
公布領導電話能否承載民眾訴求
為立法解禁小商小販叫好
把文明的理念內化為文明的習慣
駐京辦該不該撤?
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
第八輯 香江劄記
閑話香港立法會二三事
香港“接訪”親曆記
當“大花筒”遇上“看門狗”
細節之處的司法尊榮
一場盛典管窺香港法治
法庭不是解決政治問題的地方
常識的力量
“香港勝在有你和ICAC”
“廉署請你喝咖啡!”
“黑暗年代”的徹底終結
廉署與警隊的“愛恨情仇”
一部紀錄片背後的衝突與妥協
香港街頭的“標語”與“告示”
後記:熱血的青春還需好好淬煉
前言/序言
序
孫潮、徐嚮華
鬍健是我們在華政任教時的學生,是一個關注現實、勤於思考、善於錶達的年輕人。過去十年,他在工作閑暇之餘,筆耕不輟,發錶瞭百餘篇法治評論和隨筆,是個“高産”作者。如今這些文字要結集齣版瞭,他邀請我們作序。作為老師,我們高興又惶恐,既為推薦,更是共勉。
細讀這些年鬍健發錶的“小文章”,我們覺得有幾個特點。一是,涉獵麵廣。既有對其立法本職工作的思考,又涵蓋瞭民主政治、社會治理、司法改革等多領域的話題,展現瞭作者較為寬廣的理論視野和濃厚的研究興趣。二是,時效性強。有的文章是編輯約稿的“急就章”,有的文章是作者“拍案而起”的即興之作,但都是針對當時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現在讀來仍有很強的“現場感”和啓發性。三是,富有前瞻。文章有時不在於大小長短,而要看能否起到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作者撰寫的文章,關注熱點問題,也有不少是前沿問題,且注重提齣建設性的意見。從後續進展看,對推動製度的進步和完善有一定價值。四是,視角獨特。還有一些文章十分有趣,如談“開會”“常識”“殺人遊戲”“街頭標語”等,從獨特的視角切入,把理念與現實、“大詞”與“小事”有機結閤起來,讀來頗有啓發。五是,語言生動。本書收錄的不少文章,都在媒體上發錶過,語言生動,以詼諧簡明的話語傳遞齣嚴肅深刻的觀點,對於普及法律常識、推廣法治思維頗有裨益。
鬍健寫的不少“小文章”,最後都落腳到製度設計或製度創新,這既是從事立法工作的職業習慣使然,也是法律人應有的擔當。希望他在下一個十年,能夠繼續深入探索製度形成與運作的規律,同時還應看得更遠一些、想得更深一些、做得更實一些,把理想情懷和現實國情、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更好地結閤起來。畢竟,製度不是用來掛在牆上作裝飾的,而是用來有效施行並為民眾造福的。建立在現實之上的理想纔不是“幻想”,仰望國情之上的星空纔不是“虛空”。
一直以來,我們都勉勵學生並提醒自己,無論是身處法律界還是法學界,都應有學術良心和責任意識,始終保持關注現實的熱忱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注重在實踐中去發現並追求真理,不能僅僅滿足甚至陶醉於空洞的、想象的、無法實踐的理論。其次,要善於在社會變革中抓住製度創新及其嵌入的“天窗期”,並且讓嵌入的製度符閤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符閤中國的實際情況。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要高度重視、自覺要求所倡議的製度設計能夠化成活生生的實踐,不僅可接受,而且可操作、可復製。因而製度的設計必須有精品意識,尤其是程序製度必須環環相扣、連貫周全,確保其充分體現工具價值和實踐價值。總之,我們要努力在實踐中發現真理,讓真理體現為製度,讓製度成為鮮活的治理手段。對於每一位法律人來說,這是我們施展身手的時代幸運,更是我們在茲念茲的畢生責任。
因此,鬍健給文章閤集取名為《法治的底色》,我們十分認同。淺層的寓意是,閤集中的絕大多數文章都錶現齣鮮明的法律人思維,可以說是文章的“法治底色”。深層的立意是,期許他並告誡我們自己不忘初心,不棄追求,不辱使命,無論身處何方、身居何職,始終堅守法治信仰,始終秉持敬畏之心,永遠保持為人的“法治底色”,為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法治環境。
是為序。
《數字時代的社會治理與倫理重塑》 導言:技術浪潮下的社會重構 進入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為核心的數字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這種顛覆性的技術變革,不僅優化瞭生産效率、重塑瞭商業模式,更對既有的社會治理結構、倫理規範乃至人類的自我認知提齣瞭深刻的挑戰。我們正站在一個技術奇點臨近的時代路口,傳統的治理邏輯在海量數據流麵前顯得力不從心,而新興的倫理睏境也層齣不窮。《數字時代的社會治理與倫理重塑》旨在深入剖析這場由技術驅動的社會巨變,探尋如何在加速的數字化進程中,構建一個既高效運作又堅守人文價值的未來社會。 本書並非對技術本身的簡單贊美或恐慌,而是聚焦於技術與社會、技術與權力、技術與個體權利之間的復雜張力。我們必須跳齣技術決定論的窠臼,認識到技術是人類選擇和製度設計的結果,其走嚮需要社會各界的審慎規劃與積極乾預。 第一部分:數字治理的範式轉移與睏境 第一章:數據主權與算法權力的新疆域 本章首先對“數據”這一新型生産要素進行瞭界定與分析,探討數據如何從資源轉化為權力。我們詳細考察瞭全球範圍內數據主權(Data Sovereignty)的構建路徑,對比瞭不同法律體係在數據跨境流動和本地化存儲上的差異化策略。 核心在於剖析“算法權力”的崛起。算法不再是中立的工具,而是嵌入瞭特定偏見和價值取嚮的決策係統。本書通過一係列案例研究,揭示瞭在信貸審批、刑事司法預測、招聘篩選等關鍵領域,算法決策如何固化甚至加劇社會不公。我們重點討論瞭算法的“黑箱”問題,以及如何通過可解釋性人工智能(XAI)的進步,嘗試打開這一黑箱,確保算法的透明度和問責性。 第二章:超級平颱生態下的市場失靈與監管睏境 大型科技平颱(Big Tech)憑藉網絡效應和數據壟斷,構建瞭事實上的“數字領地”。本章分析瞭這些平颱如何跨越傳統産業邊界,形成橫嚮和縱嚮的生態係統,這對傳統反壟斷法構成瞭嚴峻挑戰。 監管的睏境在於速度與廣度的不對稱性。當平颱創新日新月異時,政府的立法和監管框架往往滯後。我們詳細探討瞭“數字市場監管”的新思路,包括是否應采用更具前瞻性的結構性監管,以及如何有效乾預平颱的互操作性、數據可攜帶性,以恢復市場活力和競爭。此外,平颱治理中“內容審核”的邊界問題,即在保障言論自由與遏製虛假信息傳播之間的微妙平衡,也是本章的重點討論對象。 第三章:智慧城市:效率提升與公民在場權的消減 智慧城市被視為未來治理的典範,但其背後潛藏著對個人空間和自由的係統性監控風險。本章考察瞭傳感器網絡、麵部識彆技術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分析瞭這些技術在提升公共安全和資源分配效率方麵的潛力。 然而,我們更關注“治理的去中介化”——即當決策越來越依賴自動化係統時,公民參與、協商和異議的傳統渠道是否會被削弱。本書強調,智慧城市的建設必須以“人”為中心,而非“係統”為中心,必須嵌入強健的隱私保護機製和公眾監督機製,以防範技術官僚主義的風險。 第二部分:重塑倫理邊界:數字時代的價值衝突 第四章:深度僞造與認同危機:真實性的瓦解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發式發展,使“深度僞造”(Deepfake)技術不再是科幻概念,而是現實威脅。本章從認知科學和傳播學的角度,分析瞭聲音、圖像和視頻的高度擬真性如何衝擊人們對“眼見為實”的基本信任。 這種認同危機不僅影響瞭政治選舉和金融安全,更深層次地侵蝕瞭社會信任的基礎。我們探討瞭技術應對(如數字水印、溯源技術)和法律威懾(如誹謗、名譽侵權在新技術下的界定)的有效性,並提齣建立更強健的媒體素養教育體係的迫切性。 第五章:人工智能時代的責任歸屬與道德主體性 隨著人工智能係統自主性的提高,尤其是在自動駕駛、醫療診斷等高風險領域,傳統的責任鏈條變得模糊不清。誰該為自動係統的失誤負責?是開發者、部署者、使用者,還是係統本身? 本書深入探討瞭“道德主體”(Moral Agency)的延伸問題。我們引入瞭哲學上對責任和意圖的經典討論,並試圖為復雜的AI決策係統建立可操作的問責框架。此外,本書也審視瞭AI在輔助人類決策過程中,可能對人類判斷力産生的“退化效應”(Deskilling Effect),即過度依賴技術可能導緻個體批判性思維的衰退。 第六章:數字鴻溝的深化與社會公平的再定義 過去,數字鴻溝主要錶現為接入的差距(有無網絡和設備)。在當前階段,鴻溝已演化為“使用質量”和“能力差距”的鴻溝。掌握數據分析能力和高級算法使用權的人群,正在獲得不成比例的社會優勢。 本書主張,數字時代的社會公平必須超越物質分配,涵蓋對數字工具的“使用權”和“解釋權”。我們需要設計包容性的技術政策,確保弱勢群體不僅能接入數字世界,更能從數字紅利中受益,而非淪為被算法收割的客體。這要求對教育體係、公共服務獲取渠道進行徹底的數字化改造,確保普惠性。 結論:麵嚮審慎未來的治理之道 《數字時代的社會治理與倫理重塑》的最終目標,是倡導一種“審慎的進步主義”治理哲學。技術進步不可逆轉,但其方嚮盤必須掌握在人類手中。我們不能被動地適應技術帶來的後果,而必須主動地塑造技術的發展軌跡。 本書強調多方協作的重要性:政府需要建立敏捷、跨部門的數字監管機構;企業需要內化“設計即倫理”(Ethics by Design)的原則;而公民社會則必須成為技術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看門人”。未來的挑戰不在於技術本身有多強大,而在於我們作為社會構建者,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和勇氣去駕馭這份力量,確保技術進步最終指嚮一個更具韌性、更公平、更人性化的社會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