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东杰 著
图书标签:
  • 四川近代史
  • 地方认同
  • 文化史
  • 社会史
  • 异乡文化
  • 近代中国
  • 西南地区
  • 文化变迁
  • 社会转型
  • 地方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070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61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页数:308
字数:2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长期关注中国区域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近代四川的区域认同、学术源流与文化想象进行了深入的勾勒,关注了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近代四川地方认同与学术自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以及作为四川重要文化符号的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既重建了相关的历史过程,又发掘出近代中国区域认同的特殊意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乡神”的建构与重构:方志所见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
一、“乡神”的诞生
二、“一隅”通“天下”
三、成为“四川人”
四、结论

第二章 地方认同与学术自觉:清末民国的“蜀学”论
一、近代“蜀学”兴起诸说检讨
二、近世学风转移与“蜀学”勃兴
三、近代四川地方认同和学术自信心的提升
四、近代“蜀学”的自觉
五、余论

第三章 “不异的异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
一、国中的“异乡”
二、旅外川人言论中的四川
三、四川岂是化外?
四、结论

第四章 高等教育中的国家与地方: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
一、国立大学与省立大学的名实错位
二、“国立化”与“中央化”的纠葛
三、从“国立化”到“党化”
四、结论

第五章 机构与学风:民国时期四川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
一、学科肇建
二、预入主流
三、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然而,“实”若不能保,“名”也可能随之流失。一般情形下,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国家之名是由中央“垄断”的。然国家既由地方合成,在中央无实力“专断”的情况下,由于物质资源控制在地方手中,反而使得地方比中央更有实力运用“国家”这一象征资源。更重要的是,这种“僭越”行为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民间的赞同和中央政府的“容忍”,在在表明那一时期“国家”在人们的认知和实践中的多歧性。就我们的论题而言,最能表现这一点的,是国立成都大学的兴办。
  成都大学这个名称,原系1924年起接任高师校长的傅振烈(1893—1972)提出,其意图是借此将高师升格为大学。高师升大本来是高师学生和四川地方社会所欢迎的,但问题是,傅振烈的建议是要把高师变成一所普通大学,而不是很多人所期望的师范大学,这样一来,等于斩断了高师系统,使得原本在四川教育界占有极大势力的“高师帮”无所依存,因此,它遭到了不少学生和毕业生的反对。
  此议提出不久,傅氏即因其背后的支持者杨森败出成都而被迫离职。继杨森之后控制成都的四川善后督办刘湘却对成大的牌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6年初,在他召集的四川善后会议上,通过了成立国立成都大学,年拨国税盐余60万元作为经费的决议。
  ……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本书追溯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洪流中,四川这片广袤而独特的土地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它不仅仅是一部地方史,更是一面映照中国整体转型期的镜子,深入剖析了在国家权力扩张、经济现代化浪潮、外来文化涌入以及社会结构重塑的多重压力下,四川人民如何理解、塑造并维系自身的文化特质、社会秩序以及对“家园”的认同。 本书的研究视角超越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叙事,将目光聚焦于文化和社会的细微之处。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爬梳,包括地方志、家族谱牒、报刊杂志、私人信件、回忆录、民俗调查记录以及大量的图像资料,细致地描绘了近代四川社会变迁的图景。 文化层面上, 作者探讨了传统川式文化在面对来自沿海、来自西方的新思想、新观念时所展现出的复杂反应。传统的儒家伦理、戏曲艺术、宗教信仰、民间习俗是如何被挑战、被改良,又在何种程度上得以保留和演变?作者深入分析了教育的现代化如何重塑知识精英的观念,新的文学艺术形式如何影响大众的审美趣味,以及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在四川的传播与本地文化的碰撞融合。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书中详细考察了近代四川在“国语”推广、新式学校兴起过程中,方言、地方戏曲等传统文化载体所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语言、文化传承的深层思考。 社会层面上, 本书描绘了近代四川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传统的乡绅阶层、宗族势力在国家力量的渗透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何走向衰落?新兴的商人、知识分子、工人群体是如何兴起并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的?作者关注了城市与乡村、精英与大众、男性与女性在这一转型时期的不同体验。城市化进程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空间关系?新式产业的发展如何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劳动关系?家庭结构、婚姻习俗、社会风貌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本书特别关注了妇女地位的变迁,以及她们在社会变革中的能动作用。此外,作者还审视了近代四川的帮会、秘密结社等非正式社会组织在维护秩序、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独特角色,以及它们如何与现代国家权力互动。 地方认同层面, 这是本书的核心关切之一。在“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四川人如何看待自己?“四川”作为一个地理区域、文化圈和政治实体,其边界和内涵是如何被不断界定和重新协商的?作者探讨了“四川人”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在“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之外,又与之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地形成和发展的。地方精英在构建和传播“四川意识”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地方性的历史记忆、神话传说、地理景观以及共同的社会经验,如何成为凝聚地方认同的要素?本书深入分析了近代四川在面对外省移民、国家政策调整以及政治动荡时,地方精英和普通民众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如文学创作、报刊宣传、民间传说、地方政治实践)来维护和强化其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自治空间,试图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这些根本性的身份追问。 本书的研究方法论力求严谨而创新。作者不仅吸收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批评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成果,更注重运用细读(close reading)和个案研究(case study)的方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分解为具体而生动的细节。对个别城市(如成都、重庆)的深入考察,对特定社会群体(如士绅、商人、知识分子、农民)的生活片段的挖掘,以及对特定文化现象(如四川方言文学、川剧改良、宗教活动)的细致呈现,共同构成了本书丰富而立性的研究图景。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 是一部关于转型、关于适应、关于身份建构的深刻论述。它揭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辽阔而多元的国家中,地方性如何与民族性、区域性一同生长、发展,并共同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复杂面貌。本书不仅为理解近代四川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入的洞察,更为我们反思当下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中的地方性与普遍性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近代四川,感受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创造力的转型时代,理解在“国中”之地,为何会诞生出“异乡”的体验,又如何在这种体验中,锻造出独特的文化韧性和地方认同。

用户评价

评分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这本书,我必须说,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偏重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但实际阅读后,才发现它更像是走进了近代四川人民的心灵深处。作者对“异乡”这个概念的运用,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局限于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文化上的体验。近代四川,在经历了太平天国、捻军、以及后来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后,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许多原本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也让人们在面对外部新事物时,产生了一种“身在异乡”的迷茫和疏离感。书中对这种“异乡感”的刻画,通过对个体经验的捕捉,比如读书人的彷徨、商人的不安、农民的适应,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近代四川人民所经历的阵痛与挣扎。而更让我感动的是,在“异乡感”的背后,作者也展现了四川人民强大的韧性和创造力。他们并没有被时代的洪流所吞噬,而是积极地在新的土壤里寻找根系,重新生长。关于四川地方戏曲、民间信仰、饮食文化等在近代的发展变化,都生动地展现了这种生命力。这本书让我对“地方”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成为了一种承载着丰富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的鲜活载体。

评分

这本书《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文化”的细腻解读,它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人民在时代变迁中的实践与创造。在近代,四川的文化是如何在吸收外来影响的同时,又保持其内在的生命力?书中关于近代四川戏剧、文学、民间艺术等领域的发展,都生动地展现了这种创造性的张力。我读到关于许多传统文化形式如何在新的媒介和观众群体中获得新生,如何在现代化的语境下找到新的表达方式,这让我看到了文化的韧性与活力。同时,作者对“地方认同”的探讨,也触及到了我内心深处。在国家认同不断强化的年代,地方认同是否会消亡?或者,它会以何种形式存在?四川人如何在这种宏观与微观的拉扯中,维系并重塑自己作为“四川人”的身份?“异乡”的概念,在这里,就如同一个隐喻,描绘了他们在面对外部世界的新事物时,所经历的疏离感,以及在这种疏离感中,他们如何努力寻找自己的根,重新确立自己的位置。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在探索一个充满未知的领域,每次翻页都能带来新的惊喜和深刻的体悟。

评分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地方”的意义。我一直认为,历史研究应该关注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杰作。作者在处理“社会”这一概念时,极其注重个体经验的呈现。在近代,四川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从旧的宗族制度到新的社会组织,从传统的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的萌芽。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他们是如何适应,又是如何做出选择的?书中对这些问题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近代四川社会肌理的复杂性。而“异乡”的概念,在这里得到了极具穿透力的运用。它不仅指地理上的陌生,更是一种文化上的不适应,一种身份的模糊。我读到关于四川在外地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四川人在外地如何维系自身身份,这些都让我体会到“异乡”感是如何在个体与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产生的。而更让我动容的是,在“异乡感”的背后,作者也展现了四川人民的坚韧与创造力,他们在陌生环境中努力扎根,形成新的社群,构建新的认同。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地方认同不是 static 的,而是在不断的流动和互动中被建构的。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能够展现地方独特性的历史研究充满好感,而《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这本书,无疑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作者对于近代四川社会变迁的解读,并没有陷入那种“西方如何改变中国”的单线叙事,而是着重于展现四川内部的张力与演变。书中关于四川社会精英在近代转型中的角色,尤其是他们如何在新旧知识体系、新旧社会秩序之间进行斡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既是现代化浪潮的推动者,有时又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这种复杂的多重身份,正是近代中国转型期的一个缩影。而“异乡”的概念,在书中被巧妙地用来形容这种身份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当我读到关于四川移民潮、以及移民在异地如何维系乡土情感,甚至形成新的地方认同时,我深切体会到了文化与空间之间的深刻联系。这种联系,既有物理上的迁徙,更有情感上的依恋和认同的建构。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细致解读,还原了许多鲜活的场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史料的丰富和分析的深刻,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人类个体在历史洪流中艰难前行的关怀。

评分

这本书《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绝对是那种可以让你反复品读,每次都能有新发现的作品。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社会”层面的深入剖析。近代四川,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同时也是矛盾丛生的社会。作者并没有将四川社会简单地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细致地展现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近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读到关于四川商人在近代经济转型中的地位变化,他们如何在传统商业模式与现代资本主义之间寻找平衡,又如何在国家政策的变化中调整自身策略,这部分内容让我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作者对“地方认同”的探讨,也极为深刻。在国家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下,四川人如何维系和重塑自己作为“四川人”的身份感?是基于共同的语言、历史,还是地理上的归属?书中的论述,让我认识到地方认同的复杂性,它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当下不断被建构和协商的过程。而“异乡”的概念,在这里就如同一个放大镜,将这种身份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在其中寻求归属感的努力,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感受到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评分

我刚读完《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远不止于历史本身。作者对于“文化”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种超越文本的生命力。在近代,四川的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政治动荡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近代四川妇女的社会地位变迁与文化观念的互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的教育权、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家庭结构、社会风俗,以及她们自身的身份认同?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女性所经历的独特“异乡感”——她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家与社会之间,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同时,作者对“地方认同”的探讨,也极其具有启发性。在国家认同日益强化的时代,地方认同并没有消失,反而可能在新的语境下以新的形式存在。四川人如何在新旧秩序的交替中,重新定义“四川”?如何在这种定义中,既保持与过去的联系,又拥抱未来?“异乡”的概念,恰恰捕捉到了这种在陌生环境中寻找熟悉感、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过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跟随作者一起,在近代四川这片土地上进行一次深入而感性的探索。

评分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的“宝藏”。我之前对近代四川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历史事件上,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极为系统和深入的视角。作者对“文化”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器物层面,而是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在近代化的大潮下,四川的传统文化并非是被动地被取代,而是在经历着复杂的互动与重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近代四川城市发展与乡村变迁之间的关系。作者如何描绘出城市里涌入的新思想、新观念,如何影响到乡村的传统生活?而乡村的人们又是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如何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一些新的元素?这种城乡互动、中心与边缘的复杂关系,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条。而“异乡”的概念,在这里得到了非常生动的诠释。无论是身处异乡的四川人,还是面对外来文化涌入的四川本地人,他们都可能体验到一种文化上的陌生感和身份的不确定性。这种“异乡感”不仅是个人层面的感受,也深刻地影响着四川社会整体的认同建构。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它能够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让我读起来既增长了见识,又受到了情感的触动。

评分

我之所以会选择阅读《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那些能够展现地方特殊性的历史研究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分析“社会”层面时,展现了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他没有将近代四川简单地视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深入揭示了四川社会内部的活力与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近代四川公共领域的兴起与变迁的论述。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之外,新的公共空间是如何形成的?报刊、社团、讲演会等,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新的公共活动,又是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政治观念、社会参与,以及对“四川”这个共同体的认同?“异乡”这个概念,在这里显得尤为贴切。当四川人民开始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开始思考更宏大的政治议题时,他们无疑会面临一种“身处异乡”的体验,无论是地理上的,还是思想上的。这种体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促使他们去反思自身的文化,去构建新的认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变革中,地方的经验是多么重要,而地方认同的建构又是何等复杂而充满韧性。

评分

这本《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实在太引人入胜了!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性经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四川放在一个被动接受外部影响的位置,而是深刻地揭示了四川在近代化进程中,如何在固有的文化传统与涌入的现代观念之间进行拉扯、调适乃至重塑。读到关于四川人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如何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的乡愁和对故土的情感依恋,另一方面又积极地吸收、转化甚至创新,试图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真实鲜活的面孔,听到了他们的思考与挣扎。书中的论述细致入微,从教育、宗教、商业到日常生活,无不展现出地方文化肌理的复杂性。特别是关于“异乡”这个概念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陌生,更是一种文化心理上的疏离感,一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的不确定性。作者通过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洞察,将这种“异乡”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不禁思考,在任何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个体和群体都可能面临类似的“异乡”体验。这本书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探索,读起来既增长了知识,也引发了深刻的共鸣。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近代中国历史、社会文化以及地方认同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我最近读了《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和启发是难以言喻的。作者以一种极其扎实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近代四川这样一个广阔而复杂的地域,置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与“社会”这两个概念时所展现出的精妙之处。它不是简单地将文化视为静态的符号,而是将其看作是动态的、流动的,与社会结构、经济变迁、政治动荡紧密相连。书中关于四川传统文化在近代遭遇挑战,以及如何在这种挑战中寻求新生和转型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四川。例如,关于四川地区的科举制度在近代衰落后,新的教育体系如何融入,以及这种教育变迁如何影响了社会阶层和观念的重塑,这部分内容让我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作者对“地方认同”的探讨也极具深度。在近代,随着国家概念的强化和交通通讯的发展,过去相对封闭的地方社群是如何与更广阔的国家认同发生关系的?四川人在这种双重认同的张力下,是如何维系、重塑自身独特性的?这本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了地方性在国家构建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成为抵抗同质化、维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力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考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

评分

本书作者长期关注中国区域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近代四川的区域认同、学术源流与文化想象进行了深入的勾勒,关注了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近代四川地方认同与学术自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以及作为四川重要文化符号的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既重建了相关的历史过程,又发掘出近代中国区域认同的特殊意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评分

东西收到了,一如既往的好,活动很给力,尝试了一下,和介绍描述的完全一致,质量很好,正品无疑,使用效果也很不错,很满意!首先感谢快递员小哥的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在最快的时间里将东西完好无损地送到手上,辛苦了!京东自营的商品总让人很放心,值得信赖,无论是订单处理,服务态度,物流速度还是售后流程都让人非常满意,真正做到了一条龙服务,必须点个赞!希望京东不要辜负大家的期望,在未来越做越好,带给大家更好更棒的商品!五星好评!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下次购买,很好

评分

东西很不错 信赖京东 物流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好好好

评分

很不错,最近这几年的生活都是在四川,看这个确实会有收获。

评分

初略翻看了一下,值得以后细读

评分

文化思想史下的地方史研究。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喜欢阅读,下次再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