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即将出版的近60部学术前沿丛书之一种。搜集整理了近五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前沿成果,总结归纳了其间的症结问题,并给予相应解答与对策性建议。旨在为从“学术系统的建构”、“话语体系的建立”、“学科体系的建设”、“国际比较的视野”与“学术档案的确立”五个方面来建构一个原创的、完整的、经典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抛砖引玉。
内容简介
《法学理论前沿》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学术前沿丛书中的一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现当代中国历史和思想发展的主流,是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现当代中国理论和学术的“道统”。本书主要研究思路为:以学术史、思想史和理论史为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所折射的现当代中国在由民族史走向世界史的进程,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参与世界史的形成,以及主导现当代中国史的过程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展现传统与现代(古今)、中国与西方(中西)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交流、碰撞、矛盾、冲突和融合的历史;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这一恢弘的历史事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表达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展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中国的理论表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它对古今中西问题、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问题等一系列时代主题的历史解答。
作者简介
方松华,1962年4月生,1984年复旦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同年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哲学与文化。兼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副主编。出版有著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海的探索与实践》(合著),《中国学术思潮史卷八:现代多元学术思潮》(专著),《20世纪中国哲学与文化》(专著),《庙堂余音——近现代先秦儒家研究》(专著),《中国现代哲学原著选》(合编)等。先后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解放日报》《文汇报》《探索与争鸣》《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导语
第一节 理论前沿概况、特点与趋势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原创
第三节 特色与雄心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认识与实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人的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分析的重要例证
第四节 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制度研究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方法、创新与展望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概况、成绩与问题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意识形态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三节 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和理论思考
第五章 中国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一节 聚焦中国改革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 中国改革研究的最新理论观点与方法
第三节 中国改革研究的理论创新
第四节 中国改革的前景展望
第六章 中国模式研究
第一节 国外的“中国模式”研究
第二节 中国模式的概念之争
第三节 中国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第四节 关于中国模式争论的关键问题
第五节 中国模式的研究路径和世界意义
第六节 中国模式的未来
第七章 国际比较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第一节 百年变迁:西方眼中的中国发展道路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几个研究视角
第三节 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西方世界意味着什么?
第四节 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什么?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思潮
第一节 概况述要
第二节 当代左翼学者对资本主义的若干诊断
第三节 当代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重温
第四节 当代国外学者关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认识和反思
第五节 当前西方世界社会主义各大主要思潮
第六节 当前非西方世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第七节 世界社会主义语境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后记
前言/序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工程学术前沿丛书概述
(代序)
当前,社会科学领域正面临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理论界的证明和创新。上海社会科学院在“创新工程”的机制下,结合研究生教学和高端智库建设方向,于2015年初正式启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学术前沿丛书》项目(下称“丛书”)。本丛书力图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探索前沿,为研究生理论积累和博士阶段学习提供引导,同时也为授课教师提供基础性材料。
此次组织出版的丛书为2015年院“创新工程”和研究生院共同资助的第一批集中成果。丛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为根本指导思想,以我院首批38个创新团队为骨干编辑撰写。整个申报评审过程秉承了院“创新工程”公开竞争,择优选取、差额资助原则,所有立项申请均委托第三方组织评审,根据申报质量进行差额资助,确定通过名单向全院公示。为确保编撰质量,成立了院领导牵头、各研究所所长组织、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领衔、院部相关处室协同“四位一体”的组织框架和工作机制,为丛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保障。
在此基础上,2015年到2018年期间,我院将组织编写出版60部左右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前沿重点教材,作为上海社科院“创新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成果展示平台,也为建院6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整个项目将分两阶段陆续完成。第一阶段,第二至四年,每年编辑、审定和正式出版学术前沿教材15本左右;第二阶段,后一至二年,结合院“创新工程”各团队标志性成果,新增若干部国内顶级、国际一流的重要系列成果,并对已经出版的前期学术前沿丛书进行必要修订与再版。
本丛书得到王战院长、于信汇书记的全面指导,黄仁伟副院长和叶青副院长策划监督执行,参与本次组织工作的人员包括:朱平芳、佘凌、胡晓鹏、汤蕴懿、王晓丰、杨璇。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学术前沿丛书编委会
执笔:汤蕴懿
2016年元月1日
《时代潮涌: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思想探索》 一、 时代之问与理论担当 二十世纪末叶以来,中国大地经历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信息技术的飞速迭代,这一切都深刻地重塑着中国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发展路径。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发展的脉络,如何回应社会转型中涌现出的新问题、新矛盾,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 《时代潮涌: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思想探索》正是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语境之中。它不是对某个既定理论框架的简单复述或注释,而是一场对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涌现出的核心议题、突出矛盾以及应对之道的深入追问与系统梳理。本书聚焦于那些关乎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力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捕捉思想的时代印记,展现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所进行的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探索。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而更侧重于呈现中国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面对自身发展困境与时代挑战时,所进行的自我反思、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它所关注的是那些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那些真正触及社会肌理、影响民生福祉、塑造国家未来的核心思想观点。 二、 探寻转型中国的核心议题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涌现出的诸多核心议题,并对其进行了多维度的理论解读。 (一) 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张力 市场经济的引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然而,与此同时,贫富差距的扩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资源环境的压力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本书将着重探讨,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机制,如何保障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如何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包容性。这其中包括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二) 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自主性与国际合作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深入分析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定位与挑战,探讨如何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同时,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治理,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需要对中国在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策略,以及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数字鸿沟等)中的角色进行细致的审视。 (三) 意识形态的变迁与价值重塑 社会转型必然伴随着意识形态的碰撞与变迁。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形成。本书将深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如何引导和塑造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在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中凝聚共识,维护社会稳定。这涉及到对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与践行,对文化自信的建构,以及对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传播规律的把握。 (四) 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科技的飞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社会。本书将探讨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科技进步对经济结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解决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这其中也包括对科技伦理、数字鸿沟、数据安全等问题的审视。 (五) 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国家能力建设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全球性挑战,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成为必然要求。本书将关注中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努力与探索,分析如何构建更加高效、 responsive、法治化的治理模式,如何提升国家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如何有效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包括对法治建设、政府改革、基层治理、民主政治发展等方面的深入探讨。 三、 思想的碰撞与理论的创新 《时代潮涌: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思想探索》并非固守陈规,而是鼓励思想的开放性与创造性。本书所呈现的,是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不同思想流派、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它关注那些对中国社会转型进行前瞻性思考、提出独到见解、具有深刻洞察力的理论声音。 本书不会简单地采信或否定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视角,而是力图展现一个多元的思想图景。它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去思考,去辨析。所呈现的思想探索,或许包含了对既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或许包含了对西方理论的借鉴与扬弃,更包含了中国学者立足本土实践的原创性思考。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思想界所进行的这场波澜壮阔的探索。它展示了中国在自我认知、自我革新、自我发展道路上的不懈努力。通过对这些思想探索的梳理与呈现,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治国理政中的战略考量和政策选择,更能理解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复兴道路上所迸发出的智慧与力量。 四、 读者收获与时代启示 阅读《时代潮涌: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思想探索》,读者将能够: 深入理解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把握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在转型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与相互联系。 洞察中国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前沿议题: 了解中国在应对全球化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核心思想与理论创新。 提升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认知水平: 通过对转型过程中具体问题的分析,加深对中国社会现状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激发对国家发展和未来走向的思考: 启发读者思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之处,以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未来作用。 开阔学术视野与思想格局: 接触到中国学者在解读中国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方面的最新成果。 本书所探讨的,是中国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一个重要国家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及其伴随的丰富思想活动。它是一份珍贵的思想记录,也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启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理解这段思想探索的历程,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所展现的,是中国人民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所展现出的不屈的意志、不懈的探索和非凡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