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近幾年來,香港的反對勢力與“港獨”思潮相互配閤,不斷提齣各種分離主義的主張和製造各種社會事件。研究香港問題的本質和變遷對解決目前香港麵臨的各種社會矛盾,使香港政治常態化具有重要意義。
《香港人的政治心態》分析瞭香港民眾對政治領袖的態度,並分析瞭民眾對領袖的低度信任、對政治的低度參與的原因。作者指齣,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體製導緻政府在調節與再分配社會資源方麵低效,更加深瞭香港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政治犬儒心態和疏離感的上揚,不隻是社會經濟情況惡化的結果,也反映瞭港人對特區政府的不滿。找齣並解決政治不認同的根結,調節香港社會政治心態,培養以大局為重、具備包容情操、目光遠大且有處理公共事務能力的本地政治領袖,提高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及政治參與度,均有利於解決香港所麵臨的管治難題。
作者簡介
劉兆佳,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香港政府首席智囊之一,原香港特彆行政區中央政府首席顧問,著名的社會學傢和政治傢。學術研究領域為社會與政治發展、政治製度,從事香港問題研究近40年,在香港迴歸祖國的過渡期,即1993~1997年,劉兆佳先後以港事顧問、香港特彆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委員和香港特彆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的身份參與中央主導的香港迴歸祖國的工作,並就特首和立法會的産生辦法提供意見。2002~2012年齣任香港特彆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為香港特區政府管製香港提供瞭政策谘詢,也為中央治港提供有益的意見和建議。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劉兆佳教授的學術性論述具有濃厚的理論趣緻和社會學的想象力。他對香港政製發展和管治現實的分析,理論嚴謹,客觀而中肯。不論同意或不同意他的論斷,要理解、認識香港政治,都不能繞過這些學術著作。
——金耀基(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香港中文大學榮休社會學教授)
★劉兆佳教授對香港社會與政治,尤其是港人之政治心態、特區之管治與政權建設以及“一國兩製”諸多重大課題,認識之深、見解之到,當代社會學及政治學者殆無齣其右。他以學者之胸懷與學養閱曆政事,寓理論於實踐並在實踐之中提升理論,對香港社會政治研究深具卓知洞見,不少著述已成經典文獻。
——李明堃(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係客座教授)
★“一國兩製”是創新性的偉大事業。近二十年來在香港的實踐經驗錶明,其難度不容低估。要瞭解“一國兩製”事業現在麵臨的睏難和未來的挑戰,必須對香港從殖民地時代到迴歸以後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狀況有深入的研究和客觀的分析。本書是從事香港問題研究者的必讀之作。
——陳弘毅(香港大學法學院教授、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
★在過往數十年間,香港經曆瞭翻天覆地的政治和社會變遷,轉變速度之快雖為人所察,但其影響之深遠則顯然未為人所體認。劉兆佳教授的著作為香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政局和管治的動態發展,提供瞭重要的觀察視角和啓示,也提供瞭研究香港政治發展不可取代的一個思路。
——李彭廣(香港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
★香港雖小,卻充滿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陸地與海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等一係列現代性的內在張力。劉兆佳教授的著作有助於我們係統認識香港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內在衝突,理解香港麵臨的難題和挑戰。
——強世功(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目錄
序
第一部分 對領袖的態度
第1章 缺乏社會基礎的政治
第2章 誰可擔當香港的政治領袖
第二部分 社會與經濟態度
第3章 對自由放任主義的態度
第4章 社會經濟結構的瓦解
第5章 香港人的身份認同(1985-1995年)
第6章 對資本主義的信心問題:亞洲金融風暴後的變化
第7章 社會經濟不滿情緒與政治態度
第三部分 信任與參與
第8章 青少年對權威的看法
第9章 關注的旁觀者
第10章 公共製度漸失信任與民主化
第11章 政治權威與殖民政權的認受性問題
第12章 舊政權與特區政府的政治認受性問題
第13章 中國傳統政治取嚮與政治參與
前言/序言
《香港社會的政製改革》《香港社會的民主與管治》和《香港人的政治心態》三冊書匯集瞭近40年來我對香港迴歸前和迴歸後所做研究的主要學術論文,其中大部分論文原以英語撰寫並在西方國傢的學術期刊發錶,現在經翻譯首次以中文齣版。這些學術論文反映瞭我學術生涯中不斷變化的研究重點和目標,也反映瞭在過去半個世紀香港社會與政治的急劇變遷。這些學術論文既代錶我個人的學術成果,也可以說是香港曆史的印記。藉著這三冊書與讀者——特彆是內地讀者——見麵的機會,我也全麵迴顧瞭自己的學術曆程。
1975年,我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取得瞭哲學博士學位,在美國工作半年後便迴到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係任教。我的博士論文探討瞭19世紀中國儒傢精英在整閤和領導傳統中國社會上所起到的關鍵作用,並著重指齣政治與社會的分崩離析與儒傢精英的弱化和解體有關。雖然之後我仍然對傳統中國的社會、政治與思想有濃厚興趣,但這不再是我的研究重點。研究重點的轉移並非完全由我個人的學術誌趣驅動,在很大程度上反而與研究機遇、香港的變遷和“九七問題”的凸起有更大的關係。
盡管我年輕時念書的地方是一所由英國聖公會開辦並以英語為主要授課語言的學校,但我在中學時期已經深深地被儒傢思想,特彆是其經世濟民的主張所吸引,因此對中國語文和中國曆史尤其是近代史特彆著迷。我認可知識分子對國傢、民族和社會的責任和擔當,並認為讀書人應該有匡扶社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民胞物與”的襟懷。中學畢業進入大學後,我放棄瞭研修中文和中國曆史的初衷,轉而主修社會學和經濟學。經過再三思考,我決定以政治社會學為日後學術工作的重點,其中政治和社會發展、政治文化、政治體製、政治領袖、比較政治和國際政治乃研究重點所在。
即便如此,迴香港工作後,我還需要物色具體研究項目,因此在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係任教的頭兩年,我一直在摸索將來要從事哪些方麵的研究。在此期間,我參與瞭社會學係的一項集體研究計劃,該計劃旨在探討內地人民公社的功能和意義。假如這項研究能夠啓發我對“中國研究”的興趣,則日後我的研究重點便會是內地而非香港。在當時的環境下,對於一位年輕學者來說,“中國研究”比“香港研究”更具“實用”價值,因為在國外學術刊物發錶“中國研究”的文章比較容易,而發錶國際學術界認可的文章的多寡對學者的學術事業來說關係重大。然而最後,我決定捨“中國研究”而取“香港研究”,這當中有幾方麵的考慮。
潮汐湧動:香港人政治心態的深層透視 香港,這座曾經被譽為“東方之珠”的璀璨城市,在過去數十年間,經曆著政治風雲的跌宕起伏,也塑造瞭其居民復雜而深刻的政治心態。這本書,正是試圖撥開迷霧,深入探究香港人政治認同的根源、演變,以及在時代浪潮中不斷淬煉齣的獨特精神風貌。它並非描繪具體的政治事件或事件的細節,而是關注那些潛藏在社會肌理之下,影響著香港人集體意識和行為模式的深層情感、價值取嚮和思考方式。 一、 曆史烙印與身份認同的熔爐: 香港的政治心態,首先深深烙印著其殖民曆史的印記。從英國的殖民統治到迴歸中國的過渡,再到“一國兩製”框架下的發展,這段獨特的曆史進程,為香港人塑造瞭一種既有彆於內地,又與西方社會存在差異的身份認同。這種身份認同,並非單一標簽可以概括,而是多元文化的交融,是東西方價值觀的碰撞與整閤。 在漫長的殖民時期,香港人學會瞭在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下,發展齣一種實用主義的生存哲學。他們適應瞭當時的政治體製,並從中汲取瞭對法治、自由市場和個人權利的初步認知。這種經驗,並非天然擁有,而是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通過與不同政治力量的互動而逐漸形成的。因此,香港人的政治心態中,常常流露齣一種對既有秩序的尊重,但也保留著對變革的警惕,以及對個人空間和自由的珍視。 迴歸祖國後,“一國兩製”的框架,進一步加劇瞭身份認同的復雜性。一方麵,香港人依然保有其獨特性,對本土文化和生活方式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另一方麵,他們也麵臨著與內地日益緊密的聯係,以及由此帶來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影響。這種雙重身份,使得香港人的政治思考,常常需要在維護自身獨特性的同時,理解並適應新的政治現實。這種內在的張力,構成瞭香港政治心態的核心特徵之一。 二、 現實挑戰與心態的形塑: 香港的政治心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與時俱進,受到其所處的現實環境的深刻影響。快速的經濟發展,社會階層的分化,以及外部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都為香港人的政治思考注入瞭新的元素。 在經濟層麵,香港長期以來是國際金融中心,這種地位的形成,依賴於其開放的市場經濟、健全的法治和高效的政府服務。這使得一部分香港人對經濟繁榮的重視程度極高,認為這是維持其生活水平和城市活力的基石。因此,在政治議題的討論中,經濟因素常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影響著人們對政策的態度和對不同政治派彆的選擇。 然而,經濟的繁榮並非雨露均沾,社會不平等和貧富差距的擴大,也逐漸成為香港社會內部不容忽視的問題。這催生瞭另一部分香港人對社會公平和分配正義的訴求,他們開始審視現有的經濟模式,並對政治決策如何影響社會公正産生更強烈的關注。這種對公平的渴望,使得香港的政治討論,不再僅僅局限於經濟增長本身,而是更加關注增長的分配方式和對弱勢群體的關照。 此外,信息爆炸的時代,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極大地改變瞭香港人的信息獲取和政治參與方式。即時的新聞傳播、廣泛的觀點交流,使得普通市民能夠更便捷地接觸到各種政治信息,並參與到公共議題的討論中。這種信息的可及性,提高瞭公民的政治意識,但也可能導緻信息繭房的形成,以及情緒化、碎片化的政治討論。香港人的政治心態,也因此更加多元化,更加容易受到信息流動和輿論引導的影響。 三、 價值追求與精神韌性: 超越具體的政治事件和利益考量,香港人的政治心態,更凝聚著一係列核心的價值追求和精神特質。 對法治的信仰,是香港政治心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基石。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香港建立瞭相對獨立和高效的司法體係,這為市民提供瞭安全感和可預測性。因此,維護法治的尊嚴和獨立性,在許多香港人心中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他們相信,健全的法治是城市繁榮的基石,也是保障個人權利和自由的最後一道屏障。 對自由的追求,同樣是香港政治心態的鮮明體現。這種自由,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自由,更是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思想自由。在過往的經曆中,香港人已經習慣瞭在相對開放的環境中錶達自己的觀點,並參與到公共事務的討論中。這種對自由的珍視,使得他們對於任何可能限製自由的企圖,都會保持高度的警惕。 同時,香港人也展現齣一種獨特的精神韌性。麵對各種挑戰和不確定性,他們往往能夠展現齣驚人的適應能力和生存智慧。這種韌性,並非被動的承受,而是積極的應對,是在逆境中尋找齣路,是在變革中保持自身的核心價值。它體現在個人創業的拼搏中,也體現在社會集體行動的韌性裏。 四、 展望與挑戰: 香港人的政治心態,正處於一個持續演變的動態過程中。全球化、區域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中國內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都將持續對其産生深刻影響。未來,香港的政治心態將如何進一步發展,將受到諸多因素的製約。 如何在堅持自身核心價值的同時,與不斷變化的政治現實相適應?如何在維護個人自由和權利的同時,理解並融入更廣闊的集體?如何在麵對外部壓力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內在的凝聚力?這些都是香港人政治心態未來需要麵對的重大課題。 這本書,正是希望通過對這些深層因素的細緻梳理和深刻剖析,為理解香港人獨特的政治世界提供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視角。它不是對某個特定時期政治事件的記錄,也不是對某一群體政治立場的評判,而是力圖捕捉香港人集體意識中那些不易察覺的脈絡,那些塑造著他們思考方式和行為模式的內在驅動力。通過這樣的探索,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們是如何在潮起潮落中,書寫著屬於自己的政治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