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426—2015 联合循环汽轮机性能试验规程

DL/T 1426—2015 联合循环汽轮机性能试验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著
图书标签:
  • DL/T 1426-2015
  • 联合循环
  • 汽轮机
  • 性能试验
  • 规程
  • 电力
  • 热力
  • 试验标准
  • 能源
  • 工业设备
  • 测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31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682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0
字数:2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DL/T 1426—2015 联合循环汽轮机性能试验规程》本书可供联合循环汽轮机性能试验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中国电力行业联合循环发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本标准起草人:姚啸林、施延洲、赵毅、钟平、朱立彤、付昶、赵杰、王伟锋、邵文长、阳虹、叶东平、艾松。

内容简介

  《DL/T 1426—2015 联合循环汽轮机性能试验规程》本标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ASME PTC 6.2—2004《联合循环汽轮机性能试验规程》。本标准给出了联合循环汽轮机高准确度的热力性能试验方法。本标准的目的是采用高精度测试仪表和测量技术来确定联合循环汽轮机的性能。

综合性电力工程技术手册 主编: 行业资深专家组 出版社: 中国电力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 ISBN: 978-7-5188-1356-7 字数: 约 1500 页 --- 内容概述 本书汇集了当代电力工程领域多个关键环节的最新标准、设计规范、运行维护经验和前沿技术研究成果,旨在为电力行业的设计师、工程师、项目管理者及技术研究人员提供一部全面、权威、实用的工具书。全书共分八大部分,内容覆盖电力系统规划、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电、新能源并网、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评估,以及电力工程经济性分析等多个维度。 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收录了国家及行业现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和导则,更融入了大量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和成熟的工程经验总结,力求指导读者高效、安全、经济地完成各类电力工程项目。 --- 第一部分:电力系统规划与接入标准 (约 200 页) 本部分着重于宏观层面的电力系统规划方法论和并网技术要求。 1.1 电力系统长期规划技术导则: 详细阐述了基于能源结构调整、负荷预测模型(包括人工智能辅助预测)的区域及省级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编制流程、环境容量评估方法和输电网架优化设计原则。重点分析了“双碳”目标下,系统韧性提升和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规划策略。 1.2 新能源并网技术标准解析: 深度解读了风电场、光伏电站接入高压及超高压电网的技术规范。内容涵盖并网点受电条件评估、动态无功和有功支撑能力要求、故障穿越能力(LVRT/HVRT)设计参数,以及储能系统(BESS)在提升系统稳定性和平抑间歇性方面的应用标准。详细对比了不同电压等级下,并网点保护定值的协调要求。 1.3 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与次暂态计算方法: 提供了最新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计算软件应用指南和参数选取原则,重点讨论了大规模直流输电(HVDC)接入对交流系统暂态特性的影响分析及抑制措施。 --- 第二部分:火电厂(传统及高效能源利用)工程设计与运行 (约 350 页) 此部分专注于现代火力发电厂的设计、设备选型、运行优化及环保控制。 2.1 超超临界机组设计优化: 涵盖了 1000MW 级及以上超超临界(USC)参数机组的锅炉、汽轮机(非联合循环部分,侧重基荷和调峰能力)、给水系统、凝汽器设计选型的新规范。重点分析了高温高压材料的腐蚀防护和寿命评估技术。 2.2 燃煤机组深度调峰与运行策略: 探讨了为适应电网调峰需求,燃煤机组在负荷爬坡速率、最低稳定运行负荷、热负荷快速变化条件下的控制策略与保护配置。包括循环流化床(CFB)和超临界直流锅炉在调峰工况下的运行特性对比。 2.3 烟气深度治理与节能减排: 详细介绍了高效脱硫脱硝技术(如海水脱硫、SCR/SNCR 优化)、超低排放改造的技术路径、粉尘颗粒物捕集效率标准。同时,阐述了提高机组煤耗基准线(Heat Rate)的优化措施,如余热回收系统和给水预热系统的效率提升。 2.4 汽轮机本体设计与检修规范(非性能试验侧重): 侧重于汽轮机转子、叶片、轴承系统的结构设计要求、制造验收标准及大修的无损检测(NDT)技术应用指南。 --- 第三部分:水利水电与抽水蓄能技术 (约 250 页) 本部分聚焦于水力发电站的勘测、设计、施工及安全运行规范。 3.1 大型水工结构设计与安全评估: 包括大坝(混凝土坝、土石坝)的抗震分析、渗流控制、安全监测系统的布设标准。详细介绍了水工结构在极端气候和地质条件下的稳定性校核方法。 3.2 水轮机选型与水力设计: 涵盖了冲击式、反击式、轴流式等各类水轮机的选型标准、比转速确定、导叶与蜗壳的水力优化设计。重点收录了水轮机空化现象的预防与治理技术规范。 3.3 抽水蓄能电站关键技术: 介绍了抽水蓄能电站的机组选型(如上下库水位差较大的特殊工况机组)、快速启停技术及上下水池系统的水力瞬变计算方法。 --- 第四部分:核电厂关键系统设计与维护 (约 150 页) 本部分概述了我国在先进核电技术(如三代、四代反应堆技术)中的关键工程要求。 4.1 核岛常规岛与辅助系统设计: 涵盖了非能动安全系统(如AP1000的重力驱动系统)的设计理念,以及常规岛汽轮机、凝汽器等设备与核级标准(如1E级)的接口要求。 4.2 核设施设备状态监测与退役规划: 讨论了反应堆压力容器、主管道的定期检测要求、腐蚀监测技术。并对退役核设施的放射性废物管理和环境安全评估标准进行了说明。 --- 第五部分:电气设备状态检修与资产管理 (约 250 页) 本部分聚焦于电力设备,特别是高压及超高压电气设备的可靠性提升和数字化运维。 5.1 高压/超高压变压器状态评估: 详细阐述了溶解气体分析(DGA)的最新标准解读、局部放电(PD)测量技术在役判断规范。收录了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FRAN/SFRA)的应用流程和标准判据。 5.2 SF6 气体设备的环境与操作规范: 涵盖了 GIS、断路器等设备中 SF6 气体的回收、净化、监测标准,以及替代气体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推广指南。 5.3 旋转电机(发电机)的绝缘与振动管理: 重点讲解了大型同步发电机定子、转子绝缘试验方法、在线监测系统(如EIS技术)的应用,以及轴系振动频谱分析在早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第六部分:电能质量与电磁兼容性 (约 100 页) 本部分关注电力系统中谐波、电压波动和电磁干扰的控制。 6.1 电能质量监测与治理标准: 依据最新国标,详细说明了电压偏差、三相不平衡度、闪变限值及谐波电流注入限制。针对大量电力电子设备接入引起的系统谐波问题,提供了滤波器(无源/有源)的配置设计指南。 6.2 电磁兼容性(EMC)设计: 阐述了控制保护系统、通信系统与高压设备间电磁干扰的防护措施、屏蔽与接地设计规范。 --- 第七部分: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经济性分析 (约 100 页) 7.1 工程造价与招投标管理: 涵盖了电力工程项目(火电、输变电、新能源)的投资估算、设计概算编制标准和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分析方法。 7.2 风险管理与合同控制: 提供了电力工程特有的技术风险、环境风险、工期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以及 FIDIC 合同体系在电力项目中的应用实践。 --- 第八部分:电力信息通信与数字化 (约 100 页) 8.1 智能电网通信架构: 介绍了 IEC 61850 协议在变电站自动化中的深化应用、数据模型配置和网络安全要求。 8.2 运行数据分析与数字化孪生: 探讨了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电厂、输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的预测性维护(PdM)模型构建方法,以及数字化孪生技术在电力资产管理中的初步应用案例。 --- 目标读者: 电力设计院专业工程师、电厂运行与检修人员、电力监管与质监机构人员、高校电力工程专业师生、电力工程咨询顾问。 本书特点: 权威性高: 内容严格遵循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发布的最新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覆盖面广: 整合了传统能源、新能源、核能等多个子行业的核心技术规范。 实用性强: 包含大量工程计算公式、图表和设计参数参考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在对联合循环机组的“健康管理”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性能试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监测设备在长期运行中是否发生了退化,以及退化到何种程度需要进行干预。我发现,规程中对历史数据对比分析的方法论阐述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在某个时间点要测什么参数,而是提供了一套对比的框架:如何将当前的测试数据与出厂基准数据(Baseline Data)进行科学的偏差分析,如何建立合理的性能衰减模型,以便能提前预警潜在的效率损失点,比如汽缸密封磨损、动静叶片结垢或汽缸膨胀异常等。这对我优化日常维护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过去我们可能等到效率指标明显下降才采取行动,但现在,通过这本书指导下的定期、规范化性能测试,我们可以实现从“被动维修”到“主动预测性维护”的转变。这种前瞻性的视角,对于降低燃料消耗、提升机组经济性,其意义是无法用金钱完全衡量的,它直接关乎电厂的运营利润和环保责任的履行。

评分

这本名为《联合循环汽轮机性能试验规程》(DL/T 1426—2015)的书籍,对于任何一个身处电力行业,尤其是涉及到联合循环电厂运行与维护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至关重要的技术宝典。我刚翻开它的时候,首先被它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条理性所吸引。规范的制定者显然深谙实际操作中的痛点,他们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工程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关键点都纳入了考量范围。例如,它对于试验前准备工作的细致程度,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从各种测量仪表的校准周期、精度要求,到现场环境条件的记录标准,都给出了明确的量化指标。这保证了后续数据采集的可靠性,试想,如果基础数据都漂移了,后面再复杂的分析也是空中楼阁。更让我欣赏的是,规程中对于不同工况,比如冷态启动、热态并网、带负荷爬坡等阶段的性能测试要点进行了区分,这体现了对联合循环系统复杂动态特性的深刻理解。它不是一套“一刀切”的僵化标准,而是引导工程师根据实际运行状态,灵活而又科学地进行性能评估的实用手册。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定期进行技术审计和效率优化的团队来说,这本规程提供了一套可以信赖的、可复现的评估框架,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经历了一次由浅入深、逻辑严密的专业训练。它不像某些标准那样干巴巴地罗列公式和参数,而是通过系统的流程图和附录中的详细表格,将复杂的性能评估逻辑层层剥开。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误差分析与不确定度评定”那一部分的内容,这恰恰是衡量一个试验规程是否真正成熟的关键指标。DL/T 1426—2015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它不仅指导我们如何计算和记录原始读数,更重要的是,它教导我们如何系统地追踪和量化各个环节可能引入的误差源,包括系统误差、随机误差以及人为误差。这对于我们撰写最终的性能报告,并向业主或监管机构提交令人信服的论证材料至关重要。过去,我们往往对不确定度的处理比较草率,但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基于国家计量标准的量化工具箱,使得我们的结论不再是主观的“感觉良好”,而是具备了可追溯、可验证的科学基础。这种对数据质量的极致追求,是支撑大型能源项目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石,这本书无疑是实现这种高标准的重要技术保障。

评分

我尝试从一个技术管理者的角度来审视这本规程,它所体现出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提升整个行业水平的阶梯。在跨区域合作或者外包第三方进行性能评估时,最怕的就是各说各话,测试方法五花八门导致结果无法横向比较。DL/T 1426—2015的出现,极大地统一了行业内的“语言”和“标准动作”。它详尽规定了采样点的布置、吹扫流程、热工回路的校验步骤,确保了无论是在国内任何一个电厂,只要严格遵照此规程操作,得出的性能数据都具有高度的可比性和互换性。这种标准化带来的效率提升是巨大的,减少了因标准不一致导致的沟通成本和反复试验的资源浪费。此外,对于新入职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教科书,它将复杂的联合循环热力学原理、流体力学特性与实际的工程测量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学习路径,远比零散的经验传授要系统得多。它为新一代电力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石。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联合循环特有的“耦合”与“解耦”问题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联合循环机组的复杂性在于燃气轮机、蒸汽轮机、余热锅炉三者之间的能量传递和相互制约关系。性能试验绝不能单独看待任何一个环节。我发现规程中对于“边界条件”的界定和处理非常精妙,它指导我们如何在确保试验安全和准确性的前提下,如何精确地隔离和衡量蒸汽轮机从余热锅炉获取的热功率,以及燃气轮机排气能量的利用效率。特别是针对一些非稳态工况的测试,比如如何处理蒸汽轮机旁路泄放、如何准确计量加热器补给水的影响等细节,规程都给出了明确的计算模型和验证步骤。这使得我们不再需要对这些复杂的能量平衡进行主观的“经验修正”,而是可以依赖一套经过同行检验和时间考验的数学框架来支撑我们的结论。总而言之,这本规程不仅仅是一本指导书,它更像是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质量控制体系”的文档,是确保联合循环机组经济运行和可靠性的核心技术文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