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变革

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变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京晶 著
图书标签:
  • 公共文化服务
  • 互联网治理
  • 文化政策
  • 数字文化
  • 社会治理
  • 媒介研究
  • 信息社会
  • 文化传播
  • 公共管理
  • 新媒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431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71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互联网+"与文化发展研究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互联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为中心内容,全书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发生着根本的变化革——思维变革;

第二部分从现实探索和实践案例出发,阐述了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变革;

第三部分阐述了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变革,才能真正适应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变化和发展;

第四部分通过与文化工作者的访谈,分别从管理者、从业者和社会参与者的角度共同探讨交流了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趋势和新变化。

作者简介

刘京晶,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讲师,国家文化改革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公共文化管理、文化政策。主持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制定、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规划(2016—2020)和繁荣群众文艺规划(2016—2020)编制等多项国家及部委重大课题,发表重要论文数十篇。

目录

目 录

引 言 公共文化服务,与互联网同行

一、互联网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003

二、互联网思维塑造公共文化服务新管理/004

三、互联网生态营造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005

第一部分 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思维变革

第一节 不仅仅是掌舵,更是服务/009

一、强化政府的掌舵职责/010

二、服务型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国式治理/015

第二节 事业产业都是服务/020

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聚合/021

二、助推文化消费——事业产业的共同任务/025

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的全民总动员/030

第四节 数据即服务/036

第五节 最大最小,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追求/041

第二部分 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变革

第一节 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究竟有多远?/047

一、全民阅读的互联网启示/047

二、公共文化服务在乡村的最后一公里/050

第二节 转型!把博物馆带回家/058

一、公共文化设施的几多忧愁/058

二、把博物馆带回家,可能吗?/061

三、公共文化设施的多棱化未来/063

第三节 一包纸巾的文化体验/070

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更显城市温度/072

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与智慧城市建设/076

第四节 谁将被互联网时代遗弃?/086

一、各国政府解决数字鸿沟的探索/087

二、互联网时代文化权利的守望/089

第五节 真正免费的广播电视/102

一、“互联网+”时代的“真正免费”/102

二、为什么要实现广播电视“真正免费”/104

三、互联网时代,怎样让广播电视免费/109

第六节 广场舞该怎么跳?/114

一、群众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115

二、“互联网+”能为群众文化活动做什么?/117

第七节 让传统文化留下来,让核心价值观走下去/122

一、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23

二、“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复兴与核心价值观建设黄金时代

  /124

三、“中华文明+互联网”的新趋势/129

第八节 私人定制不是妄想/134

一、定制之路:从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134

二、“互联网+”时代,定制化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实现/137

第三部分 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变革

第一节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做加法还是减法?/145

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法律体系的制度框架/147

二、公共文化服务立法的基本原则/150

三、公共文化服务立法的基本路向/151

四、鼓励、限制、禁止:三个立法的基本维度/153

第二节 从垂直化到扁平化不是一步之遥/171

一、完善各级综合协调机制/171

二、互联网式的公共文化服务治理/176

第三节 看得见摸得着的效能评价/193

一、现有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实践/193

二、如何实现绩效评价工作以需求为导向/201

第四节 公共文化服务麦田的下一个春与秋/208

一、春天的播种者:公共财政投入之“智”/208

二、秋天的收获人:公共财政产出之“质”/220

第五节 合格的互联网原住民该怎么做/226

一、现代公民参与互联网文化生活的权利和义务规制/226

二、法制契约下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生态圈的构建/230

第四部分 对话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

第一节 朱兵:“互联网+”带来公共文化服务的彻底变革/237

第二节 闫丽娟:互联网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距离还很远/243

第三节 周成军:生活中的互联网/246

第四节 李文兵:社区中的互联网服务/249

主要参考文献/253

后 记/260


前言/序言

自 序

互联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意味着什么?作为互联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不仅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在线化、数据化,更是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模式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基本公共文化的需求、改善和保障文化民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们可以预见“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将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平等的公共文化体系。技术革新与不断发展将直接倒逼现有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进行变革。例如,我国现在不少的农家书屋存在利用率低、图书数量少且不受群众喜爱的问题。互联网社会下,农民对于获取资讯、技能的要求爆发,而原有的旧的农家书屋模式可能不再适应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要求,而这样的需求与供给鸿沟需要更潜入式、便捷化、人文性的方式去解决,互联网基因的注入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抓手。

思维变革。在未来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选择上,将可能形成“全民总动员”的新形势。在互联网与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边界将进一步模糊,将会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来,真正实现产业事业联动,共同提高居民文化水平。同时,目前的政府主导的“办文化”格局将转变为政府“导文化”,政府、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公民共同联动构建未来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格局。公共文化服务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将体现出“最大最小”的价值取向,即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同时满足个人最小的个性化需求。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将打破原有的地区条块分割的状况,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的实时化、互动化来实现城乡、地区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同时,未来公共文化服务更可以通过“云—网—端”的模式满足每一位公民的个性化公共文化需求,这将极大程度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也将推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终极愿景。

内容变革。在供需关系结构上,互联网的连通性将构建起一张全国的网络,无论你在中心城市,还是在偏远地区、贫困地区都可以享受到均等化的文化服务。在这个巨型数据网络中,大数据的开发将会针对每一位群众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创新服务。以公共图书馆为例,地方图书馆可能将在未来不远的时间内转型为区域公共文化枢纽,其主要功能不再是藏书,而是成为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多元化的在线阅读、智慧体验、文化交流、情感沟通服务的平台。图书馆可能会为年轻人提供先进的视觉增强、虚拟现实的阅读体验,同时为其在线阅读和移动阅读的提供内容服务,实现“有网络的地方就有图书馆”;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可以从图书馆找到可读可听可快速打印的纸质材料;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可以找到更为科学化的体验材料来开发智力,根据兴趣和能力开发特长;对于视觉障碍的人群来说,3D打印可以快速为他们打印任何一本网络中的盲文版文献资料。这样的科技化、智慧化服务,将大大增强公共文化的服务效率,让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不再停留在纸面上,固定在房间里,而是真正服务每一个人。

管理变革。“互联网+”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形态和群众生活方式,也颠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文化法律体系建设、现代治理体系建设、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目前我国与公共文化服务密切相关、已列入立法计划或正在修订的重大法律法规有《公共图书馆法》、《著作权法》、《互联网信息服务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志愿者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或修订将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为系统、完备的法律支撑。“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也对这些法律制定的前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法律真正在“互联网+”社会下发挥可操作性、具有引导性作用?如何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和国家资源协同为公共文化提供支持?如何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规范化的引导,从而影响国民文化素养,提升国家软实力?这些实际的问题都需要更新的思维来解决。

“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也将创新现有的治理体系。未来,一个全民参与的综合协调机制将通过互联互通的网络建立起来,届时我国互联网管理部门的权责将加重。同时,“全国一张网”的服务模式可能会造成垂直消解,即地市级和区县级的图书馆、文化馆会转型为国家服务体系的一个实体服务终端。在这个“理想国”里,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线上监督,实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实现真正的社群化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评价体系的透明指数,促进公共文化投入资源用在刀刃上。

全新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将在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融合过程中建立起来。相信,在现有投入结构、效能研究的基础之上,利用互联网技术,立足于大数据基础来调整财政投入的具体方向将成为可能。而数据的透明化、全民的互动化也将使得公共财政投入更加高效。

总之,“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改变将是颠覆性、革命性的。如何在新的社会信息化、数据化洪流中把握服务导向、提高服务质量,将成为我国文化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我们似乎可以预见在公共文化服务思维、内容、管理三次方重构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将真正实现“文以化人”,改变我们每一个人。



刘京晶

2016年7月



《数字洪流中的公共文化:重塑服务与治理的未来》 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的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与挑战。曾经固守于线下空间、依赖传统传播模式的公共文化机构,如今不得不直面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机遇。本书并非探究“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变革”这一特定议题,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数字文化生态,深入剖析在这一变革浪潮中,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得以延续其核心价值,并以全新的姿态适应时代的需求。 第一章:数字时代的文化脉搏——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再审视 在互联网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公众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即时性的特点。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文化”概念,其核心在于保障公民获取文化资源的权利,促进文化平等与社会包容。然而,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也重塑了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机制。传统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公共文化场所,虽然依然是重要的文化载体,但其辐射范围与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挑战。 本章将首先探讨数字时代对公共文化服务价值的重新定义。我们不再仅仅将其视为提供场所和资源的“物理空间”,而是将其理解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互联的“文化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被拓展,从“提供者”转变为“连接者”、“赋能者”和“组织者”。 连接者: 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壁垒,使得偏远地区的用户也能接触到优质的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利用数字技术,将线上线下资源有效整合,构建跨地域、跨机构的文化服务网络。这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云端博物馆的推广、线上艺术展览的举办等。 赋能者: 数字技术为公众参与文化创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人人皆可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公共文化服务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公民的文化创造力,提供数字素养培训,鼓励用户生成内容(UGC),将公众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文化参与者和创造者。例如,通过在线工作坊、创意征集活动、数字故事创作平台等。 组织者: 面对海量的信息和碎片化的注意力,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扮演“信息导航员”和“社群构建者”的角色。通过精细化的内容策划、个性化推荐、线上线下联动活动,引导公众发现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内容,并促进文化社群的形成与发展。这需要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理解用户需求,提供精准服务。 此外,本章还将深入分析互联网对公众文化消费习惯的影响,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应对“信息茧房”和“数字鸿沟”等挑战,确保文化公平与社会融合在数字时代得以实现。 第二章:数字赋能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内容、传播与体验的重塑 数字技术并非只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外在工具”,它已经深刻地渗透到服务的方方面面,成为创新的源泉。本章将聚焦于数字赋能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传播方式与用户体验的革新。 内容生产与数字化转型: 数字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传统的馆藏资源(图书、文献、文物、艺术品等)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数字化,并建立标准化的数字资源库。这不仅包括对现有资源的扫描、录入和高清化,更需要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如元数据标引、三维建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内容的制作,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可访问性。 原创数字内容的生产: 公共文化机构应积极策划和生产高质量的原创数字内容,如纪录片、播客、在线课程、互动式故事等,满足用户多元化的文化学习与娱乐需求。这些内容应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并与机构的核心使命相结合。 开放数据与知识共享: 鼓励机构开放部分数据和知识资源,促进跨领域合作与知识创新。通过API接口、开放数据集等方式,让开发者、研究者和公众能够更便捷地利用这些资源。 传播渠道与互动机制的拓展: 多平台、多渠道传播: 告别单一的网站发布模式,将文化内容通过社交媒体(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播客平台等多元化渠道进行传播,以适应不同用户群体的浏览习惯。 互动式传播的构建: 利用评论、弹幕、投票、问答、直播互动等功能,打破单向传播的格局,实现与用户的实时互动,增强用户参与感和粘性。 个性化内容推荐: 基于用户行为分析和算法推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送,帮助用户发现感兴趣的文化信息,提升用户体验。 社群运营与文化共创: 建立线上文化社群,鼓励用户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形成具有活力的文化圈子。通过社群活动,促进用户与机构之间的互动,激发用户的文化创造和知识分享。 用户体验的优化与创新: 沉浸式与交互式体验: 利用VR/AR技术,为用户提供虚拟参观、沉浸式阅读、互动式游戏等全新的文化体验,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文化“活”起来。 便捷高效的服务流程: 优化在线预约、借阅、咨询、报名等服务流程,提供7x24小时的在线服务。利用智能客服、聊天机器人等技术,解答用户疑问,提高服务效率。 无障碍设计与包容性服务: 关注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在数字平台的设计和内容制作上充分考虑无障碍需求,确保所有人都能够公平地获取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第三章:数字时代的文化治理新范式——政策、技术与协同的融合 数字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离不开与之匹配的治理模式。本章将探讨在数字浪潮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制定、技术支撑以及多方协同的治理新范式。 政策法规的适时调整与引领: 数字文化政策的制定: 需要政府部门出台具有前瞻性的数字文化政策,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发展方向,引导资源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并为数字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播和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数据驱动的服务模式下,必须高度重视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制定严格的数据管理规范,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赢得用户的信任。 知识产权保护与激励: 面对数字内容的易复制性,需要加强对数字文化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探索新的版权交易和收益分配模式,激励内容创作者。 数字素养与文化公平的政策保障: 制定政策鼓励数字素养的普及,弥合数字鸿沟,确保所有公民都能平等地享受数字时代的文化红利。 技术驱动的治理体系构建: 数据驱动的决策与管理: 建立数据采集、分析与应用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评估服务效果、预测发展趋势,为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 智能化服务平台的建设: 依托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构建统一的、智能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实现跨部门、跨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技术伦理与社会责任: 在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技术伦理问题,防止算法歧视,确保技术的公平、公正和可信。 多方协同与共治的生态构建: 政府、机构、企业、学界与公众的协同: 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不再是政府单方面的责任,而是需要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商业科技企业、学术研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公众共同参与的“共治”过程。 推动公私合作(PPP): 鼓励商业科技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和运营,引入市场机制,提升服务效率和创新能力。 促进跨界合作与知识共享: 加强公共文化机构之间、以及与教育、旅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打破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发挥社会组织与志愿者的作用: 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策划、组织和执行,丰富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 公民参与与民主治理: 建立多元化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向、内容和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实现民主决策和有效监督。 结论:迈向数字人文新时代 互联网时代为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数字洪流中的公共文化:重塑服务与治理的未来》一书,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在数字浪潮中,公共文化服务如何不断创新、重塑价值、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蓝图。它强调的并非是某一种特定的治理模式,而是强调在技术、政策、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下,公共文化服务能够以更开放、更包容、更智慧的面貌,继续担当起传承文明、启迪民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时代使命。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对“公共性”价值在数字时代的新探索与新实践,是迈向一个更加繁荣、更加共享的数字人文新时代的必然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另外,书中关于“技术赋能”与“伦理困境”之间张力的论述,也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变革,无疑会面临新的伦理难题。我猜想,书中会探讨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偏见、信息茧房等问题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伦理准则来应对这些挑战。例如,如何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使用,避免被滥用;如何平衡算法推荐与信息多样性,避免用户被困于信息茧房;又或者,在虚拟文化空间的构建中,如何维护网络文明和公共道德。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审慎而富有远见的思考,帮助我们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也能警惕并规避潜在的风险。

评分

此外,我也十分关注书中对于“用户体验”和“个性化服务”的探讨。互联网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用户的主体性和个性化需求的崛起。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面向公众的服务的性质,必然需要回应这一变化。我预感,书中会详细阐述如何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深入理解不同群体(如青少年、老年人、特定兴趣群体)的文化需求,并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和传播方式。比如,如何通过数据分析,为用户推荐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和资源;如何利用互动技术,增强用户在文化体验过程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甚至,如何激发用户的创造力,让他们从文化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对我而言,这关乎公共文化服务能否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能否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公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读者,我最近有幸翻阅了《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变革》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初步的浏览已经让我对其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勾勒出了我对其中可能探讨的一些关键问题的初步印象。 首先,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互联网技术在重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传统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场所,是否能够借由互联网实现服务边界的延伸和服务的多元化?例如,线上展览、虚拟现实导览、数字资源库的建设,以及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文化内容的传播和互动,这些都将是书中可能触及的重点。我设想,书中或许会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一些先行者是如何运用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享受到触手可及的文化盛宴,同时也可能探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保障数字鸿沟下的弱势群体也能平等地获取文化资源。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一直认为,技术的力量不应成为新的壁垒,而应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的催化剂。

评分

最后,我对书中关于“跨界融合”与“生态构建”的论述寄予厚望。互联网的特性打破了传统行业的壁垒,公共文化服务也应积极拥抱这种变化。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公共文化服务如何与其他领域(如教育、科技、旅游、商业等)发生深刻的融合,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多元、活力的文化生态系统。例如,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公共文化服务与在线教育平台结合,推广终身学习;如何与旅游业联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体验;又或者,如何与商业模式创新结合,探索可持续的运营方式,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新的活力。我相信,这种跨界融合的视角,能够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的整体脉络,并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文化生活。

评分

其次,我十分好奇书中对于“治理变革”这一核心概念的解读。公共文化服务在互联网时代,其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势必面临深刻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是否还能适应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流动的速度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探讨如何构建更加扁平化、去中心化的治理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和管理中来。例如,如何通过众筹、合作开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源支持文化项目;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满意度;又或者,在网络空间中,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公益性。我对这部分内容的期待,在于它能否为解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效率低下、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提供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思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