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安全档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

美国安全档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奚庆庆,张生,殷昭鲁 编
图书标签:
  • 钓鱼岛
  • 中日关系
  • 历史文献
  • 安全研究
  • 美国外交
  • 档案文献
  • 领土争端
  • 国际关系
  • 冷战史
  • 海洋权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769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639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钓鱼岛问题文献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2
字数:4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国安全档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是作者远赴美国,主要收录了1971年6月美日签订《关于琉球诸岛及大东诸岛的日美协议》前后美国方面有关钓鱼岛问题的文献档案。是了解美国在钓鱼岛问题政治、军事态度、策略的重要资料。

目录

“东亚地中海”视野中的钓鱼岛问题的产生(代序)
出版凡例
本册说明

一、解密档案参考系统
1.国家安全委员会记录(永久性文件)
2.美国驻日大使馆致国务卿
3.备忘录
4.中央情报局情报信息电报
5.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
6.布罗姆利·史密斯致总统
7.国家军事指挥中心文件
8.美国政府备忘录
9.美国驻日大使馆致国务卿
10.国务院电报
11.日本:冲绳返还
12.国务院电报
13.国务院电报
14.助理国防部长办公室文件
15.国务卿致国防部长
16.“中华民国”关于琉球返还的立场
17.给副总统阿格纽准备的谈话要点
18.美国大使馆致RUEHC/国务卿
19.电话会议
20.国防部致管理和预算局长
21.国防部长办公室文件
22.国防部文件
23.助理国防部长致国防部长备忘录
24.国防部长备忘录
25.冲绳文档一览表
26.国家安全委员会备忘录
27.国家安全委员会备忘录
28.国家安全委员会备忘录

二、数字化美国国家安全档案
1.日本报告(NSC 5516/1)
2.美国对日政策纲领
3.执行秘书在美国对日政策问题上向国家安全委员会所做的说明
4.国家安全委员会备忘录
5.帕森斯致麦钱特
6.谈话备忘录
7.池田(Ikeda)首相华盛顿之访
8.国务院谈话备忘录
9.马歇尔·格林致希尔斯曼
10.谈话备忘录
11.谈话备忘录
12.国务院电报
13.美国驻日大使馆致国务院
14.讨论文件
15.谈话文件附录
16.佐藤首相之访
17.致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备忘录
18.国务院谈话备忘录
19.国务院谈话备忘录
20.国务院电报
21.国务院谈话备忘录
22.美国驻日大使馆致国务院
23.国务院电报
24.美国驻日大使馆致国务院
25.致国防部长备忘录
26.国务院电报
27.备案的备忘录
28.国务院电报
29.谈话备忘录
30.谈话备忘录
31.致国防部长备忘录
32.国务院电报
33.备忘录
34.国务院电报
35.国务院电报
36.日本首相佐藤荣作之访
37.谈话备忘录
38.冲绳一短期
39.杰克逊致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40.格林致国务卿
41.谈话要点
42.美国驻日大使馆致国务卿
43.冲绳琉球群岛高级专员致陆军部
44.美国驻日大使馆致国防部长
45.美国驻日大使馆致国务院
46.格林致国务卿
47.琉球群岛冲绳高级专员致陆军部
48.美国驻日大使馆致国务卿
49.美国驻日大使馆致国务卿
50.美国驻日大使馆致国务卿
51.电话会议
52.电话会议
53.电话会议
54.电话会议
55.电话会议
56.电话会议
57.美国驻日大使馆致国务卿
58.格林致国务卿
59.基辛格访日简报
60.尖阁诸岛
61.基辛格访日范围界定书
62.问题与会谈要点
63.谈话备忘录
64.谈话备忘录
65.国务院简报
66.美国大使馆文件
67.福田与美国总统会面的观点
68.福田首相之访
69.福田首相国宴讨论文件
70.对会见福田的建议
71.国家安全委员会备忘录

附录 英国下议院档案
1.《对日和平条约》草案
2.《对日和平条约》修改
3.《对日和平条约》草案
4.《对日和平条约》
索引
美国安全档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审视 引言 钓鱼岛,一个在国际地缘政治地图上虽小却极具分量的岛屿群,其归属问题牵动着东北亚地区的敏感神经,更折射出大国博弈的复杂图景。长久以来,围绕钓鱼岛的争端,历史证据、国际法理、现实利益以及国家主张交织纠缠,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本文所集文献,旨在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美国的安全档案出发,深入剖析这一争议的核心,梳理其历史脉络,审视其现实影响,并呈现美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与考量。这些档案,并非直接罗列各方立场,而是通过记录、分析、评估等形式,揭示美国战略家们如何看待钓鱼岛问题,其背后的战略意图以及对地区安全格局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历史的追溯与档案的解读 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纪末。在此之前,该岛屿长期处于无人居住的状态,其主权归属在传统意义上并不明确。然而,随着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并在随后通过《马甲协议》等一系列行动,试图将其纳入版图。这一过程,正是美国安全档案中早期关注的焦点之一。 日本的“编入”与美国的观察: 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美国作为崛起中的太平洋大国,密切关注着东亚地区的力量平衡变化。相关档案会记录当时美国外交官、军事人员对日本政府吞并钓鱼岛的看法和评估。这些观察可能包括对日本行动的合法性、其潜在的地缘政治意图的分析,以及对地区稳定可能产生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彼时美国的立场可能并非直接介入,而更多是出于战略观察和信息收集。 二战后的归属争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战败,其战时掠夺的领土面临重新划分。在《旧金山和约》的签订过程中,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再次浮现。美国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安全档案可能会详细记录当时美国政府内部关于钓鱼岛处理方式的讨论、决策过程以及与相关国家(包括中国和日本)的沟通记录。例如,档案可能揭示美国在《旧金山和约》中关于“琉球群岛”的表述,以及美国当时对钓鱼岛“托管”或“行政管理权”的理解和安排。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为何钓鱼岛在日本战后行政管辖之下,以及中国方面为何对此提出异议,至关重要。 情报与分析: 美国安全档案的价值在于其能够提供不同于公开外交辞令的内部视角。在历史的追溯过程中,档案可能会包含来自情报机构的分析报告,评估各国在该问题上的历史主张的强度,分析其法律依据的合理性,以及各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钓鱼岛的态度变化。这些内部评估,往往能更冷静、客观地揭示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美国对这些复杂性的认知。 第二部分:现实的审视与战略的考量 进入二十世纪后期和二十一世纪,钓鱼岛问题逐渐升温,成为地区安全的热点。美国的安全档案在此阶段,则更加聚焦于当下和未来的战略考量。 美日同盟与《日美安保条约》: 钓鱼岛问题与《日美安保条约》紧密相连。美国安全档案会详细记录美国政府如何解读《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其关于“日本施政下之领域”的表述,以及美国在钓鱼岛周边可能采取的安全承诺和军事部署。档案可能包含对日本方面在钓鱼岛采取的行动(如巡视、主张主权等)的评估,以及美国对这些行动的反应策略。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美国是否将钓鱼岛视为其安全承诺的一部分,以及其在地区安全架构中的定位。 地区力量的博弈与美国的立场: 随着中国崛起,地区力量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安全档案会深入分析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和行动,以及中国海警、海军在钓鱼岛海域的活动,并评估这些活动对地区稳定构成的潜在风险。同时,档案也会记录美国如何评估中国的主张,以及其认为中国行动的战略意图。在此过程中,美国会权衡其与中国战略竞争的关系,以及维护地区航行自由和规则秩序的原则。 危机管理与防止冲突: 钓鱼岛海域紧张局势的升级,使得危机管理成为美国安全档案关注的重点。档案可能包含对潜在冲突场景的设想,以及美国为防止冲突升级所采取的措施,例如建立沟通渠道、进行联合演习、以及在敏感时期进行战略性姿态展示等。这反映出美国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方面的努力,也揭示出其在处理地区冲突时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外交与法律的博弈: 除了军事和安全层面的考量,美国安全档案也会记录美国对围绕钓鱼岛问题的外交和法律博弈的分析。这可能包括对中国、日本等国提出的历史和法律论证的评估,对国际法在解决领土争端中的作用的探讨,以及美国在国际场合上如何表述其立场和推动相关议程。 第三部分:视角与价值 “美国安全档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提供了一个非当事方,且在地区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视角。 局外人的审视: 作为非主权争议方,美国的安全档案能够提供相对超然和客观的观察。其档案中的分析,往往基于自身国家利益和地区战略的考量,能够更冷静地评估各方主张的合理性,以及各方行动的潜在后果,从而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的图景。 战略的逻辑: 这些档案揭示了美国在处理类似钓鱼岛这样的复杂地缘政治问题时所遵循的战略逻辑。它涵盖了力量平衡、同盟关系、国际法、危机管控等多个维度,展现了美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维护其地区利益和全球秩序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历史的连续性与变迁: 从十九世纪末的观察到当下的战略评估,这些档案勾勒出美国对钓鱼岛问题的看法在历史进程中的连续性与变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美国的安全理念、战略重点以及应对方式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调整,但其维护地区稳定、确保自身利益的根本目标却始终如一。 信息的力量: 这些文献集,通过披露美国内部的决策过程、分析报告和战略文件,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它们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钓鱼岛问题的复杂性,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战略博弈,并为研究者、决策者和公众提供宝贵的历史和现实参考。 结论 “美国安全档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是一套珍贵的史料,它并非直接提供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呈现美国视角下的历史脉络、现实考量和战略分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钓鱼岛问题的独特窗口。通过对这些档案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钓鱼岛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领土归属争议,更是关乎地区安全、大国博弈、历史遗产以及国际规则的复杂交织体。这些文献,将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更加理性、全面地审视这一长期困扰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焦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美国安全档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的出现,无疑为研究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主权争议的学者和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宝藏。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不仅仅汇集了零散的资料,而是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将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的、与钓鱼岛问题紧密相关的一系列官方文件进行了梳理和呈现。 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解密的、涉及美国政府内部讨论和决策过程的文件。这些文件往往比公开声明更能揭示出政策背后的真实考量。例如,我看到了美国在不同时期,如何根据自身国家利益、地区战略以及与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来调整其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 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美国在冷战时期,如何平衡对日本的安全承诺和避免卷入中日之间的领土争端的文件感到好奇。在那个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美国在确保其盟友日本安全的同时,又要尽可能地避免与新兴的中国发生直接冲突。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战略智慧,在这批文献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此外,我还关注了书中对美国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的文件。这其中可能涉及到与台湾、韩国等周边国家的互动,以及在美国与日本、中国之间进行调解的努力。这些外交上的博弈,对于理解钓鱼岛问题为何会演变成今天这般复杂和敏感的局面,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美国安全档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美国视角审视钓鱼岛问题的权威参考。它鼓励我们深入挖掘历史真相,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从中学习如何以更冷静、更客观的态度来分析和处理国际争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到问题更本质的层面。

评分

翻开《美国安全档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书名本身就预示着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它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这个在中国、日本、美国之间都极具争议性的岛屿。而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也恰恰在于它能否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去理解这一复杂的地缘政治议题。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来源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档案。这意味着它所呈现的,并非是后人的解读或评论,而是当时美国政府内部的原始记录。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深入了解钓鱼岛问题根源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极具价值的。想象一下,那些被尘封多年的文件,如今得以公之于众,它们将揭示多少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政策演变。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美国对钓鱼岛主权归属的早期立场。上世纪中叶,尤其是二战后,美国在托管琉球群岛期间,对钓鱼岛的处置方式,以及随后的政策调整,都对今天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中的文献,很可能就包含了解释这些政策转变的关键信息。 我一直在思考,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角色,究竟是扮演了“调停者”、“支持者”,还是“旁观者”。而这套文献集,很有可能通过记录美国政府的决策过程,来回答这些问题。比如,在美国与中国、日本就钓鱼岛问题进行交涉时,美国内部是如何权衡利弊,又是如何与盟友进行协调的。 总而言之,《美国安全档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从一个更为客观、更为宏观的视角来审视钓鱼岛问题。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文献汇编,更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们可以透过美国官方的记录,去理解这一地区争端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今日的。

评分

一本厚重的《美国安全档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摆在案头,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度与现实的张力。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份份泛黄的、仿佛承载了无数次审阅和批注的官方文件影印件。这些文件,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记录了从二战结束至今,美国在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问题上的一系列政策制定、立场声明以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考量。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东亚地区安全局势的普通读者,我深知钓鱼岛问题并非一日之寒,其背后牵扯着历史遗留、领土主权、国家安全以及地区力量格局的微妙平衡。这本书,如同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美国作为地区重要参与者,是如何审视、分析并介入这一敏感议题的。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那些官方的语言,无不透露出决策者们在权衡各方利益、应对潜在冲突时的谨慎与深思。 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对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的几次重要表态。这些表态,虽然表面上模糊或中立,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战略意图和对地区盟友关系的考量,却是值得深挖的。例如,有文件详细阐述了美国如何在美国与日本签订《美日安全保障条约》时,将其“安全伞”延伸至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日本施政下的领域”。这其中的逻辑链条,以及对日本的安全承诺,对于理解当前钓鱼岛地区的安全动态至关重要。 这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复杂的问题。它让我们看到,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并非仅仅被动回应,而是积极地塑造着地区的安全环境。通过对这些原始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美国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角色,以及其政策决策是如何受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国内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的。 总而言之,《美国安全档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史料集。它为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钓鱼岛问题根源及其演变过程的独特视角。它鼓励我们跳出单一叙事的框架,从更宏观、更历史的维度去审视这一地区热点,并思考其对未来国际关系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这套《美国安全档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的出版,对于我这样长期关注东亚地缘政治的爱好者来说,无异于一份珍贵的礼物。它没有华丽的封面,没有引人注目的宣传语,却以一种朴实无华的方式,将沉甸甸的历史档案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非常欣赏它所采用的“文献集”的形式。这意味着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原始文件、备忘录、电报以及官方报告。这些一手资料,比任何二手解读都更能还原历史的真相。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些文件,去了解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政府内部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特别引起我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涉及中美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早期沟通和博弈的记录。在冷战的背景下,中国、日本、美国三方围绕这片岛屿的立场和策略,必然经历了复杂而微妙的演变。这些文献,有望为我们揭示出当年的决策逻辑和外交手腕。 我也在寻找书中关于美国如何处理其盟友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诉求的文件。日本政府的态度和行动,往往是影响钓鱼岛局势走向的重要因素。而美国作为日本最重要的盟友,其对日本的反馈和指导,无疑是理解整个事件发展的关键一环。 总而言之,《美国安全档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是一部值得认真对待的史料。它不提供简单的结论,而是通过原始文献,让我们自己去发现历史的脉络,去理解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美国官方视角审视钓鱼岛问题的机会,其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

《美国安全档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这本书,就像一个庞大的信息宝库,等待着有心人去挖掘。作为一名对国际法和历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看到这本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与钓鱼岛相关的争议和讨论。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视角聚焦于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原始文献。 我特别期待的是,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出美国在处理钓鱼岛问题时,其法律依据和政策演变的具体过程。例如,关于《旧金山和约》对钓鱼岛主权归属的影响,以及美国在执行该条约时所扮演的角色,书中是否会有直接的官方文件来佐证或阐释。这对于理解钓鱼岛问题的法理基础至关重要。 我还对书中关于美国在不同时期,如何向日本传递其安全承诺的文件感到好奇。尤其是在《美日安保条约》的框架下,美国对钓鱼岛的安全保障义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这些原始档案,很可能就记录了美国政策制定者们在承诺与克制之间,是如何进行权衡的。 我试图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证据,来理解为什么美国会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相对谨慎但又不失明确的立场。是基于历史事实?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还是受到国内政治的影响?这些文献,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 总的来说,《美国安全档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不仅仅是一部文献汇编,它更是一个深入理解钓鱼岛问题核心逻辑的工具。它提供了一个由美国官方文件支撑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超越片面的解读,去认识到这一复杂议题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历史和政治因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