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中學生與青年,地理知識愛好者 中國首套規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範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認識上的行政區劃的界綫,本分冊以綠洲為介紹對象,有機串連起這一地貌類型和其不同片區闆塊的自然、經濟、曆史、人文。
探索自然綠洲和人工綠洲,古綠洲和新綠洲。
從絲綢之路到亞歐大陸橋,展示瞭綠洲自古至今作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要道的重要作用。
囊括瞭作為中原、西亞、中亞、歐洲文明大熔爐的多元文明:既是佛教東進的跳闆,又是穆斯林的集中聚居地。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內容簡介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並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綠洲》一書介紹瞭中國綠洲的概況,內容涉及綠洲的特點、類型、成因、植被、氣候、産業、交通、族群、政治、文學藝術、宗教和飲食等,並將中國境內的所有綠洲按區域分為北疆綠洲、南疆綠洲、柴達木盆地綠洲、河西走廊綠洲、河套平原綠洲和阿拉善高原綠洲六大闆塊敘述,每一闆塊都是自然與人文的集閤體。綠洲是乾旱區沙海中散布的“世外桃源”,被譽為塞外江南,集唯水性與脆弱性於一體,綠洲興則人文興。作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典型地,中國綠洲是人類文明發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原、西亞、中亞、歐洲文明的大熔爐。眾多族群在這裏誕生、衍化,並進行開發,形成瞭既獨特又具有區域共性的綠洲文化。
內頁插圖
目錄
區域地貌示意圖 1
沙漠裏的“世外桃源” 2
一 綠洲全景
亞心和亞歐大陸旱極 8 / 西北乾旱區 8 / 乾旱區山地 9 / 兩大高原·兩大盆地 9 /
荒漠—綠洲過渡帶 11 / 綠洲東限 11 / 天然綠洲·人工綠洲 12 / 古綠洲·新綠洲 12 /
山前洪積扇 14 / 扇緣地綠洲·乾三角洲綠洲 14 / 河岸綠洲 14 / 湖岸綠洲 15 /
井泉綠洲 16 / 綠洲化·綠洲荒漠化 16 / 綠洲衰退 16 / 冰雪融水 17 / 內流河 17 /
鹽堿土 20 / 鬍楊林土 21 / 綠洲土 21 / 西風帶 22 / 乾熱風 22 / 綠洲氣候效應 23 /
荒漠植被 24 / 古地中海與古地中海植物 24 / 泌鹽植物 25 / 鬍楊 25 / 檉柳 28 / 梭梭 29 /
沙棗 29 / 沙拐棗 30 / 白刺 31 / 沙蒿 31 / 羅布麻 32 / 白莖鹽生草 32 / 鹿角蒿 33 /
漁獵 33 / 綠洲農業 34 / 屯墾 34 / 綠洲果業 36 / 綠洲畜牧業 37 / 庭院經濟 38 /
綠洲紡織業 38 / 釀酒業 39 /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39 / 巴紮 40 / 絲綢之路 40 /
龜茲於闐道 41 / 亞歐大陸橋 44 / 蘭新鐵路 44 / 南疆鐵路·北疆鐵路 45 / 塞種人 46 /
氐和羌 46 / 月氏·匈奴 47 / 粟特人 48 / 昭武九姓 49 / 維吾爾族形成 50 /
濛古族西進 51 / 漢匈戰爭 51 / 張騫齣塞 52 / 左宗棠收復新疆 53 / 西域三十六國 54 /
吐蕃 54 / 準噶爾部 55 / 西域都護府 56 / 安西都護府 56 / 綠洲聚落 57 / 綠洲文化 57 /
佛教 58 / 伊斯蘭教 58 /《 大唐西域記》 59 / 耶律楚材與《西遊錄》 60 / 西域樂舞 61 /
饢 64 / 烤羊肉串 64 / 抓飯 65二 北疆綠洲
北疆綠洲區 70 / 準噶爾盆地 70 / 伊犁河 71 / 伊犁榖地 72 /
天山北麓山前平原西段綠洲 73 / 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綠洲 74 / 塔城盆地 75 /
博爾塔拉綠洲 76 / 奎屯綠洲 77 / 獨山子綠洲 77 / 艾比湖 80 / 剋拉瑪依 80 /
石河子綠洲 81 / 沙灣綠洲 82 / 瑪納斯河 82 / 三工河綠洲 83 /
天山北麓山前平原東段綠洲 83 / 天山野果林 84 / 新源野蘋果林 85 / 天山櫻桃李林 85 /
裕民野生巴旦杏林 85 / 甘傢湖梭梭林 86 / 博樂蒿 86 / 普氏野馬 86 / 伊犁馬 88 /
巴裏坤馬 88 / 新疆細毛羊 88 / 麝鼠 89 / 哲羅鮭 89 / 達阪城風力發電 89 /
伊犁蘋果 90 / 精河枸杞 90 / 北庭都護府 90 / 唐代輪颱 91 / 烏魯木齊 91 /
伊犁將軍 92 / 哈薩剋族 92 / 土爾扈特 93 / 锡伯族 94 / 氈房 94 / 《江格爾》 95
三 南疆綠洲
南疆綠洲區 100 / 帕米爾高原 100 / 昆侖山 101 / 阿爾金山 102 / 塔裏木盆地 104 /
焉耆盆地綠洲 105 / 孔雀河三角洲綠洲 105 / 拜城盆地綠洲 106 / 阿拉爾綠洲 107 /
鐵乾裏剋綠洲 107 / 輪颱綠洲 107 / 托什乾河榖地 108 / 柯坪盆地 108 / 羅布泊 108 /
東風倒灌 111 / 塔裏木河 111 / 阿剋蘇河 112 / 剋孜河 113 / 葉爾羌河 114 / 和田河 115 /
喀什噶爾河 116 / 喀什綠洲 116 / 渭乾河 117 / 剋裏雅河 117 / 車爾臣河 118 /
開都—孔雀河 118 / 博斯騰湖 120 / 巴音布魯剋天鵝湖 121 / 颱特瑪湖 123 /
吐魯番—哈密盆地 123 / 火焰山 124 / 艾丁湖 125 / 蘭新綫“百裏風區” 126 /
坎兒井 126 / 塔裏木河中下遊鬍楊林 127 / 灰楊林 130 / 柯柯牙綠化林 130 /
雙峰駝 130 / 新疆虎 131 / 塔裏木兔 131 / 塔裏木馬鹿 132 / 塔裏木蟾蜍 132 /
葉爾羌高原鰍 133 / 新疆大頭魚 133 / 新疆長絨棉 133 / 吐魯番葡萄 134 / 哈密瓜 135 /
庫爾勒香梨 135 / 庫車杏 136 / 和田核桃 136 / 哈密大棗 137 / 巴旦杏 137 / 恰瑪古 137 /
拜城油雞 138 / 吐火羅人 138 / 龜茲 139 / 高昌 139 / 於闐 141 / 喀什 141 / 精絕國 142 /
樓蘭 143 / “樓蘭美女” 144 / 交河故城 144 / 安西四鎮 146 / 迴鶻西遷 147 /
柯爾剋孜族 147 / 羅布人 148 / 和田民居 149 / 剋孜爾石窟 151 / 艾提尕爾清真寺 151 /
十二木卡姆 152 / 《迴疆誌》 153 / 《瑪納斯》 153 / 普爾熱瓦爾斯基 153 / 斯文·赫定 154 /
斯坦因 155四 柴達木盆地綠洲
青藏高原東北部三大盆地 160 / 柴達木盆地 160 / 柴達木盆地綠洲 161 / 希賽盆地 161 /
共和盆地 162 / 柴達木河 162 / 察汗烏蘇綠洲 162 / 格爾木綠洲 164 / 德令哈綠洲 165 /
香日德綠洲 165 / 柴達木枸杞 166 / 吐榖渾人 167 / 香日德寺 167 / 塔裏他裏哈遺址 168 /
熱水墓葬群 169
五 河西走廊綠洲
祁連山地 174 / 河西走廊 174 / 走廊北山 175 / 閤黎山—龍首山 176 / 烏鞘嶺 176 /
瓜州—敦煌盆地 177 / 黨河 177 / 疏勒河 178 / 哈拉淖爾窪地 179 / 酒泉—張掖盆地 179 /
黑河 181 / 金塔—鼎新盆地 181 / 石羊河 182 / 武威盆地 183 / 民勤盆地與民勤綠洲 184 /
金川綠洲 185 / 山丹馬場 185 / 新型能源基地 186 / 玉門關 186 / 陽關 187 / 嘉峪關 187 /
四壩文化 190 / 沙井文化 190 / 黑水國遺址 191 / 民族與文化融閤的走廊 192 /
河西四郡 193 / 武威 193 / 張掖 194 / 榆林窟 195 / 敦煌莫高窟 195 / 涼州百塔寺 198 /
涼州樂舞 199
六 河套平原綠洲
河套平原 204 / 寜夏平原綠洲 206 / 後套平原 206 / 大佘太川綠洲 208 / 三湖河平原 209 /
賀蘭山 209 / 狼山 210 / 十大孔兌 211 / 沙湖 211 / 烏梁素海 211 / 秦渠 212 / 唐徠渠 212 /
惠農渠 213 / 青銅峽水利樞紐 213 / 三盛公水利樞紐 213 / 寜夏五寶 213 / 河套蜜瓜 215 /
走西口 215 / 黨項羌 215 / 迴族 216 / 朔方郡 216 / 銀川 217
七 阿拉善高原綠洲
阿拉善高原 222 / 額濟納河 223 / 居延海 223 / 額濟納綠洲 224 / 腰壩綠洲 225 /
孿井灘 225 / 吉蘭泰鹽池 227 / 額濟納鬍楊林 227
前言/序言
前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人—地關係的中國式錶述。基於這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為基礎,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曆史和現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一次全麵係統、淺顯易懂的錶述。學術界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纍,為實現這種嘗試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並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藉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
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域的相對完整和內在聯係,本叢書根據中國的山川形勝,劃齣數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全部拼閤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容集結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成主體。除此之外,為瞭更全麵、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上,又衍生齣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對象,如《綠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成瞭本叢書的全部內容,讀者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全部。
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濟、曆史、文化等多元內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係統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容不做嚴格、細緻的分類,而隻依詞條間的相關程度大緻集結,簡單分編,使整體內容得以保持有機聯係,直觀呈現。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等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為經濟地理,容納與生産力、生産方式和物産等相關的內容;第三部分為曆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曆史相關的內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域文化相關的內容。
本叢書不是學術著作,也非傳統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瞭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瞭類似工具書的體例,並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麵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並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錶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容閤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係統,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隨機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最大程度的閱讀自由。
總而言之,本叢書希望通過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麵而深入的瞭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境關係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
受限於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於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
1.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準,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
2.詞條(包括民族、風俗等在內)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度。
3.本叢書以國傢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據(DLG)為基礎繪製相關示意圖,並依據叢書內容的需要進行標示、標注等處理,或因應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示意圖均不作為權屬爭議依據。
4.本叢書所涉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彆行政區)、市(地區、自治州、盟)、縣(區、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劃的標準名稱,均統一標注於各分冊的“區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劃單位的全稱錶述(如“北京市朝陽區”,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
5.曆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
這套陸續齣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科領域的多位專傢、學者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傢、學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節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瞭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製工作,眾多學術單位為叢書提供瞭資料及數據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齣版做齣瞭切實的貢獻,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囿於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並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綫索或來稿。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綠洲:探尋地球生命脈搏》 在浩瀚無垠的地球圖景中,總有一些地方,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和獨特的生態係統,嚮我們展示著生命的極限與奇跡。它們是自然的饋贈,是曆史的沉澱,更是無數生命頑強生存的見證。《綠洲:探尋地球生命脈搏》並非簡單地羅列地理知識,而是一次深入人心、觸及靈魂的探索之旅。本書將帶領讀者一同潛入地球最令人神往的隱秘角落,追溯生命的起源,感受環境的變遷,並思考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 我們告彆那些被廣為人知的壯麗山河,轉而聚焦那些在極端環境中孕育齣的勃勃生機。本書的目光,將超越那些宏偉的地質構造,去探尋那些更為精妙、更為脆弱卻又充滿力量的生命脈絡。它描繪的“綠洲”,並非僅僅是地圖上的一個標記,而是代錶著生命在嚴酷條件下突圍的勇氣,是生態係統在孤立中演化的智慧,更是人類在挑戰中尋求生存與發展的可能。 第一章:生命的低語——極端環境下的生存之道 本章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被我們視為“不可能”之地。不是那些一望無際的沙漠,而是那些在看似不毛之地卻孕育齣驚人生命力的地域。例如,那些隱藏在地下深處的微生物社區,它們在沒有陽光、沒有氧氣的環境中,通過獨特的化學能閤成機製,構建起一個完整的食物鏈。我們將深入瞭解這些“地下綠洲”,揭示它們如何成為地球生命史的活化石,以及它們對我們理解生命起源和外星生命探索的意義。 我們還將探索那些漂浮在廣闊海洋深處的“深海熱泉”,這裏沒有陽光,隻有沸騰的岩漿和有毒的氣體,然而,卻棲息著數量驚人、形態各異的生物。本書將以生動細緻的筆觸,描繪那些在極緻壓力、極端溫度和硫化物豐富的環境中生存的奇特生物,從巨大的管狀蠕蟲到發光的水母,它們構成瞭一個與我們熟悉的陸地生態完全不同的、獨立而又完整的世界。我們將追溯熱泉生命的起源,解析它們如何演化齣獨特的生理機製來適應如此嚴苛的環境,以及這些研究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地球早期生命演化。 除瞭生物的頑強,本章還將聚焦那些在極其乾燥、寒冷或貧瘠的土壤中頑強生長的植物。例如,那些在海拔數韆米、氧氣稀薄、晝夜溫差巨大的高原上,頑強紮根的草本植物;或者那些在常年被冰雪覆蓋的極地邊緣,以驚人的毅力緩慢生長的苔蘚和地衣。我們會探究它們如何通過改變葉片結構、儲存水分、延緩生長周期等方式,來應對惡劣的氣候條件。這些植物的生存智慧,將為我們提供關於韌性與適應性的深刻啓示。 第二章:微觀的奇跡——微生物世界的無限可能 在《綠洲:探尋地球生命脈搏》的第二章,我們將視角進一步縮小,深入到我們肉眼無法看見,卻對地球生命至關重要的微生物世界。這些微小的生命體,纔是地球上真正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功能最強大的居民。它們在各種極端環境中悄然存在,默默地扮演著地球生態係統的“工程師”角色。 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那些被認為“無菌”的區域,例如高鹽度的鹽湖、強酸性的溫泉,甚至是我們身體內部,去發現那些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微生物群落。我們將揭示極端嗜鹽菌如何在其細胞內構建特殊的滲透壓平衡係統,從而在飽和鹽溶液中生存;我們將探索嗜酸菌如何利用化學能,在強酸環境中進行代謝活動。這些微生物的生存策略,遠超我們日常的想象,它們證明瞭生命形式的多樣性是多麼驚人。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深入探討微生物在地球生態係統中的關鍵作用。例如,土壤中的固氮菌如何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植物可吸收的養分,為陸地生態係統的繁榮奠定基礎;海洋中的浮遊植物,它們通過光閤作用,不僅産生瞭地球上一半以上的氧氣,還構成瞭海洋食物鏈的最底層,支撐著整個海洋生態係統的運作。本書將以詳實的科學依據和引人入勝的敘述,展現微生物如何通過復雜的生化循環,維係著地球的生命平衡。 此外,本章還將關注微生物在人類生活中的潛在應用。例如,那些在極端環境中發現的微生物,可能蘊含著解決環境汙染、開發新型生物能源、甚至研發抗生素的巨大潛力。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這些“自然寶庫”,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解決方案。這些微觀的奇跡,將為我們打開一扇通往全新科技領域的大門。 第三章:地理的印記——環境演化中的生命痕跡 地球並非一成不變,它在漫長的地質歲月中,經曆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綠洲:探尋地球生命脈搏》的第三章,我們將聚焦於地理環境的演變如何深刻地影響著生命的進程,以及生命又如何在這些變遷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我們將穿越時空,去探索那些曾經繁盛而如今已成為化石記錄的古代生態係統。例如,那些在古代鹽湖中形成的生物礁,它們見證瞭億萬年前地球生命的蓬勃發展;那些在古代熱帶雨林中形成的煤層,它們記錄瞭植物如何通過光閤作用,將太陽能封存起來,成為今天我們賴以生存的能源。我們將藉助地質學和古生物學傢的研究成果,重現這些古老生命的輝煌,並分析環境變化(如氣候變遷、海平麵升降)如何導緻它們的興衰。 本書還將深入研究那些在地理隔絕條件下,獨立演化齣的獨特生物群落。例如,那些在孤立的島嶼上,由於缺乏捕食者和競爭者,演化齣奇特形態和習性的特有物種,如著名的加拉帕戈斯群島的達爾文雀,或者馬達加斯加島上形態各異的狐猴。我們將探究地理隔離如何成為物種演化的強大驅動力,以及這些“孤島綠洲”如何成為研究生物進化的天然實驗室。 同時,我們也將關注那些由於劇烈的地理變遷,例如火山爆發、大陸漂移、冰川作用,而形成的獨特地貌和生態環境。例如,那些在火山噴發後形成的富饒土壤,如何吸引新的生命紮根,形成新的生態係統;那些在冰川退卻後形成的湖泊和濕地,如何成為各種水生生物和鳥類的天堂。本書將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現地理環境的塑造力量,以及生命對這些變化所展現齣的頑強適應能力。 第四章:人與自然的對話——生存的智慧與未來的啓示 《綠洲:探尋地球生命脈搏》的最後一章,我們將目光從自然的奇跡轉嚮人類自身,探討人類在不同地理環境中,如何與自然進行對話,並從中汲取生存的智慧,為我們的未來尋找啓示。 本書將迴顧人類曆史上那些與嚴酷環境抗爭的偉大壯舉。例如,古代遊牧民族如何在廣袤的草原和沙漠中,憑藉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發展齣適應性的生活方式;早期人類如何通過觀察和模仿動物,掌握狩獵、采集的技能,並在各種氣候條件下生存繁衍。我們將探討那些在資源匱乏地區,人類社會如何發展齣獨特的文化、技術和社會結構,以實現可持續生存。 我們還將深入研究那些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存在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典範的社區。例如,那些依賴傳統農耕技術,與當地生態係統形成良性循環的村落;那些在保護區內,通過生態旅遊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雙贏的地區。本書將分析這些成功案例背後的關鍵因素,如尊重自然、可持續利用、社區參與等,並從中提煉齣可供藉鑒的生存智慧。 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引發讀者對人類未來與地球的關係進行深刻思考。在當前全球環境挑戰日益嚴峻的背景下,我們該如何從地球生命脈搏中汲取力量,改變我們的發展模式?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科技手段,修復被破壞的生態係統,如何構建更具韌性的城市,如何實現能源的可持續利用。本書將以一種充滿希望但又腳踏實地的態度,呼籲讀者認識到,保護地球的生態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的未來。 《綠洲:探尋地球生命脈搏》並非一本冷冰冰的地理教科書,它是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窗口,是一次觸動心靈的旅程。它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瞭地球上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那些頑強不息的生命,以及那些關於生存與發展的深刻哲理。當你閤上本書,你將對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及孕育萬物的生命脈搏,有全新的認識和深刻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