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數學專著,是算經十書中重要的一種。該書係統總結瞭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全書采用問題集的形式,收有246個與生産、生活實踐有聯係的應用問題,其中每道題有問(題目)、答(答案)、術(解題的步驟,但沒有證明),有的是一題一術,有的是多題一術或一題多術。本書對其原典進行瞭精準的注釋和翻譯,方便讀者進一步瞭解中國古代在數學方麵的先進水平。由此,使本書既具有科學的實用性,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性。
劉徽(約公元225年—295年),漢族,山東鄒平縣人,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傢,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國數學史上一位非常偉大的數學傢,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中國寶貴的數學遺産。
蔡踐,筆名少恒。籍貫江蘇淮安。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長期從事圖書策劃編輯工作。曾策劃編寫齣版過《不可不知的300部國學名著》(中央編譯齣版社)、《菜根譚處世智慧》(九州齣版社)、《傳說中國——文人》、《傳說中國——帝王》(金城齣版社)、《思維轉動人生》(中國長安齣版社)、《百傢用人之道》(當代世界齣版社)、《中華人文知識全書》(海潮齣版社)、《打開女人快樂的心窗》(中國長安齣版社)、《左手執行力右手領導力》(中國紡織社)等書。
《九章算術注》序.............................................007
捲一方田以禦田疇界域
(方田:處理田地等麵積). .................................015
捲二粟米以禦交質變易
(粟米:處理抵押交換問題)...................................058
捲三衰分以禦貴賤稟稅
(衰分:處理物價貴賤、賜予榖物及賦稅等問題).................078
捲四少廣以禦積冪方圓
(少廣:處理積冪方圓問題)...................................094
捲五商功以禦功程積實
(商功:處理工程的體積問題).................................123
捲六均輸以禦遠近勞費
(均輸:處理遠近勞費的問題)................................ 165
捲七盈不足以禦隱雜互見
(盈不足:處理隱雜互見的問題).............................. 202
捲八方程以禦錯糅正負
(方程:處理交錯混雜及正負問題)............................ 219
捲九句股以禦高深廣遠
(勾股:處理有關高深廣遠的問題)........................... .254
趣味數學題答案...............................................280
《九章算術》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最古老的數學書。作者不詳。一般認為它是經多人增補修訂而成的。初步考證,大約成書於東漢初期。該書係統總結瞭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全書采用問題集的形式,收錄與生産、生活實踐有聯係的應用問題,其中每道題有問(題目)、答(答案)、術(解題的步驟,但沒有證明),有的是一題一術,有的是多題一術或一題多術。本書對《九章算術》作瞭詳細的注解。依照問題的性質和解法,分彆隸屬於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及勾股九章。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生産力的逐漸提高,使得數學獲得瞭一定的發展。《九章算術》就是記載瞭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産實踐中總結齣來的數學知識。它不但開拓瞭我國數學的發展道路,在世界數學發展中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更以一係列“世界之最”的成就,反映齣我國古代數學在秦漢時期在全世界就已經取得領先發展的地位。這種領先地位一直保持到公元14 世紀初。
《九章算術》最早係統地敘述瞭分數約分、通分和四則運算的法則。像這樣係統的敘述,印度在公元7 世紀時纔齣現,歐洲就更遲瞭。
《九章算術》最早提齣瞭正、負數的概念並係統地敘述瞭正、負數的加減法則。負數概念的提齣,是人類關於數的概念的一次意義重大的飛躍。在印度,直到公元7 世紀纔齣現負數概念,歐洲則是到17 世紀纔有人認識負數概念,甚至在19 世紀的歐洲,也還有一些數學傢認為負數沒有實際的意義。
《九章算術》提齣的“盈不足術”,也是我國古代數學中的一項傑齣創造。用兩次假設,可以把一般的方程化為“盈不足”問題,用“盈不足術”求解。這種方法可能在公元9 世紀時傳入瞭阿拉伯,公元13 世紀時又由阿拉伯傳入瞭歐洲。意大利數學傢斐波納奇最先嚮歐洲介紹瞭這種算法,並把它稱為“契丹算法”(即“中國算法”)。
《九章算術》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是,它在世界上最早提齣瞭聯立一次方程(即綫性方程組)的概念,並係統地總結瞭聯立一次方程的解法。曆代數學傢有不少人曾經注釋過這本書,其中以劉徽和李淳風的注釋最有名。魏晉時代,劉徽對《九章算術》作過注解(以下簡稱為劉注)。唐初,李淳風(?—714)也作過注解(以下簡稱為李注)。劉徽在《九章算術》注解中,“析理以辭,解體用圖”,不但給齣明確的概念,導齣正確的理論,而且還有很多創造發明,從而取得瞭不可磨滅的功績。可以看齣,劉徽在數學方麵的成就是十分偉大的,十分輝煌的,他不愧是我國古代一位傑齣的布衣數學傢。唐代李淳風注《九章算術》時,除引證祖衝之及其子祖暅之對體積理論的貢獻外,其他注文多與劉注相類,較劉注似通俗易懂。
《九章算術》及劉、李注文的語句簡略,用字深奧,閱讀起來十分不便。為瞭能較確切地理解作者的原意,必須注釋。今參考各傢之說,用通俗的語言,用近代數學術語對《九章算術》劉、李注文詳加注釋。為方便計隻注釋與數學有關的語句,凡與數學關係不大的概不注釋。
由於輾轉傳抄、影摹刊刻,傳本《九章算術》有很多錯誤文字。凡是與前人有齣入的地方,則憑一管之見,加述理由。由於水平有限,缺點和錯誤在所難免,請廣大讀者不吝指正。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給我帶來瞭一種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它並非那種傳統意義上死闆的教科書模樣,反而更像是一本精心製作的藝術品。裝幀選用瞭沉穩的墨綠色,配以燙金的書名,在光綫下呈現齣一種低調的奢華感。更值得稱道的是內頁的版式布局,文字與圖錶的處理達到瞭近乎完美的平衡。圖錶部分的處理尤為精妙,那些復雜的古代幾何圖形和代數運算,被清晰地用現代繪圖技術重新繪製,綫條流暢,邏輯分明,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概念的人,也能一眼看齣其結構和關係。我發現自己閱讀時幾乎沒有跳過任何一個圖注,因為每一個插圖都像是作者為讀者準備的貼心注釋,彌補瞭文字敘述可能帶來的理解偏差。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體現齣齣版方對這部經典作品的敬畏之心,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和專注力。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時代,能夠擁有一本如此精緻、值得細細品味的實體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實際的好處,在於它讓我對“學以緻用”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原本以為學習這些古代的數學知識,無非是滿足一下好奇心,對於我日常的工作(我是一名軟件工程師)幾乎沒有任何直接幫助。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發現,書中所蘊含的“結構化思考”和“邏輯分解”的能力,纔是最寶貴的財富。古代的數學傢在麵對復雜問題時,習慣於將問題層層剝離,直至找到最基礎的公理和運算步驟,這與我們現代的編程思維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書中的一些關於“盈虧問題”的解法,其本質就是一種高效的變量替換和方程組構建過程。每當我在工作中遇到棘手的算法難題時,我總會不自覺地想起書中的某些比喻或解題框架,它們像是一種思維的捷徑,幫助我迅速梳理混亂的思路。這本“古法今觀”,儼然成瞭一本潛移默化的思維訓練手冊,遠超我最初對它作為曆史讀物的期待。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比較不同數學學派觀點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批判性思維,是全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之一。很多關於古代數學的著作,往往傾嚮於對前人成果進行無保留的贊美,但這本書顯然走得更遠。它敢於剖析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數學傢在處理同一個問題時,其思路上的細微差異和潛在的局限性。這種“今觀”的視角,不是居高臨下的評判,而是一種基於現代數學框架下的深度對話與反思。書中對於一些爭議性數學概念的考據和辨析,邏輯鏈條異常嚴密,引用的史料翔實可靠,讓人信服。例如,在討論到某個著名算術題目的最優解法時,作者不僅展示瞭原始的解法,還引入瞭近代代數方法進行對比論證,這種多維度的分析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讓我意識到即便是古老的知識體係,也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在不斷的自我完善和修正中成長的。
評分翻開這本《古法今觀 九章算術》,我首先被它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所吸引。書頁泛著一種略微泛黃的質感,仿佛真的能觸摸到古代匠人指尖的溫度。作為一個對傳統文化懷有深厚感情的普通讀者,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著,充滿瞭晦澀難懂的古文和公式。然而,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細膩且富有畫麵感。他們並非簡單地羅列那些古老的數學定理,而是將它們巧妙地嵌入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場景之中。比如,當讀到“方程”的解法時,書中會生動地描繪齣古代官員如何利用這些方法來丈量田地、分配物資,那種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具象化的處理手法,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釋每一個古法時,所做的細緻的“今譯”工作,用現代的語言和邏輯去重新審視和解讀,使得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到先賢的智慧之光。這種穿越時空的對話,讓人在感嘆古人精妙的同時,也深刻體會到數學思想演進的脈絡,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對曆史的迴溯與緻敬,讓人心潮澎湃。
評分與其他同類書籍相比,我非常欣賞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所注入的那股人文關懷的暖流。這本書的書寫風格非常剋製,但字裏行間卻流淌著對古代勞動人民的尊敬。作者沒有將這些數學成就僅僅歸功於少數精英學者,而是反復強調,許多基礎的算術方法,都是在長期的農業生産、商業貿易和土木工程實踐中磨礪齣來的“經驗之談”。書中穿插瞭一些關於古代度量衡、物價波動的小故事,讓原本冰冷的數字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生活氣息。閱讀這些篇章時,我仿佛能聽到集市上的吆喝聲,感受到農田裏的汗水味。這種將數學置於宏大曆史背景和具體社會生産力之中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它不再是一本關於“數”的書,而是一部關於古人如何運用智慧去改造世界的生動編年史,令人讀後久久不能忘懷,深感民族智慧的無窮魅力。
評分很好的快遞速度,書的質量也不錯
評分不錯的書
評分書很好,質量也不錯,值得收藏傳世!
評分學而時習之。。。
評分學而時習之。。。
評分學而時習之。。。
評分書不錯,很好看,值得買
評分好好學習,天天嚮上,早日成纔。
評分慢慢學習,找感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