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人间失格(汉日对照)》:
《人间失格(汉日对照)》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太宰治的小说。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由序、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后记共五部分构成。主人公叶藏胆小懦弱,惧怕世间的情感,通过搞笑取乐别人,隐藏真实的自己。终日放浪形骸,最终走向毁灭。发表这部作品的同年,太宰治自杀身亡。
《斜阳(汉日对照)》:
《斜阳(汉日对照)》是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是以和太宰有关系(情人之一)的太田静子的日记为素材写成的,完成于1947年2月。主人公和子因故离婚回了娘家,相依为命的贵族母女在东京活不下去了,搬迁到偏僻的伊豆的山庄开始落寞的生活。之前染上毒瘾的弟弟直治当兵后杳无音信,最近从南方岛屿回家来了,但仍然离不开毒品,跟着颓废小说家上原鬼混仍然过着堕落不堪的生活……
《门(汉日对照)》:
《门(汉日对照)》在夏目漱石的几部小说中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后一部,却备受关注。《门》发表于1910年3月-6月,是夏目漱石前期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主人公宗助大学期间和与朋友同居的女人发生恋情并走到一起,之后退学,过着远离社会的生活。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集(汉日对照)》: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集(汉日对照)》共收录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父亲》《酒虫》《毛利先生》《沼地》《疑惑》《秋》《黑衣圣母》《一个复仇的故事》《南京的基督》《弃儿》。
作者简介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
夏目漱石在日本享有盛名,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中小学选他的作品为教材,所以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读过他的作品。文学史家公认他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有的还将他和森鸥外并列为日本近代文学的两位巨匠。
夏目漱石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也是*为人熟知的日本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品有:《我是猫》《明暗》《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道草》。
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
高镝,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日语系助理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
钱剑锋,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日语系助理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新思潮派作家。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专业。因《鼻》一文受到夏目漱石的赏识,并自此登上日本文坛。在其短短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鼻》《罗生门》《地狱变》等近150篇短篇小说及大量随笔、游记等。其作品题材涉猎广泛、文体多样、立意深刻、文笔精巧。因患有精神衰弱等原因,1927年自杀于家中。
蔡鸣雁,1975年1月生,山东蓬莱人,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专业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喜欢翻译,尤以翻译日本文学作品见长。译有《三月的邀请函》《汤岛之恋》《爱哭鬼小隼》等作品。
太宰治(1909-1948),日本小说家。本名津岛修治,生于日本青森县贵族家庭,曾在东京大学法文系就读,在学期间曾参与左翼运动,离校后曾师从作家井伏鳟二,于39岁投水自杀。太宰是日本近代文学“无赖派”旗手和影响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富岳百景》《奔跑吧!梅洛斯!》《津轻》《维荣之妻》等,代表作为《斜阳》《人间失格》。太宰作品特点有二:一是以破坏性、逆反性的价值观在战后的混沌与颓废中彷徨;二是他将自己的苦闷用调侃的笔法写出,文笔华丽,幽默风趣,有很强的艺术性。其作品被誉为“昭和文学不灭的金字塔”,拥有大量青年读者。
王述坤,辽宁人,东南大学(南京)外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日文化比较研究。历任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现为中国日本文学学会理事。曾以外国人研究员身份在日本进行过多年研究。著作有《日本近现代文学名家名作集萃》《日本近现代文学精读》《日本史纵横谈》《日本名人奇闻异事》《抛砖集——日本文化的解读》,日本文学名著翻译主要有谷崎润一郎《少将滋干之母》、坂口安吾《道镜》、野间宏《三十六号》等。此外尚有论文、译著数百万字。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如果被问到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喜欢哪个,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门》。
——吉本隆明(日本文学评论家)
目录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集(汉日对照)》
《门(汉日对照)》
《斜阳(汉日对照)》
《人间失格(汉日对照)》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一份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除您指定的四册书之外的广泛文学主题,力求详尽、自然,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文学的深度与广度:跨越时空的思想盛宴 本套精选书系汇集了二十世纪以来全球文学殿堂中,那些以其深刻洞察力、独特叙事风格和对人类存在境遇的永恒追问而著称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组书册的简单集合,更是一次深入人类心灵幽暗角落、触摸文明兴衰脉搏的智性旅程。本书系旨在为追求精神富足与思辨深度的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高密度的阅读空间。 第一卷:现代性的迷思与异化——探寻精神废墟中的人类肖像 本卷聚焦于二十世纪初至中叶,在社会剧烈转型、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知识分子和普通个体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 (一)存在主义的重负与自由的悖论 我们将重返那片孕育了荒诞感与疏离感的思想土壤。这不是对既定哲学的简单复述,而是通过文学的棱镜,观察“自由”这一沉重命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乃至腐烂。作品细致描摹了人在面对虚无时,所采取的防御机制、自我欺骗,以及最终选择承担责任的痛苦历程。重点剖析了“他者的凝视”如何构建或摧毁个体自我认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建立真正亲密关系的困境。叙事手法上,本卷收录的作品多采用意识流、内向独白等技巧,力求还原思维的原始、混乱而又充满挣扎的真实状态。 (二)都市的疏离与新现实主义的崛起 本部分深入描绘了战后及冷战时期都市空间的异化现象。高楼大厦的冰冷秩序下,人际关系被简化为功能性的交换,个体的情感需求被压抑至无声。我们审视了“局外人”形象的演变——从浪漫的、反叛的姿态,转向更具社会病理学意义上的沉默与适应不良。书中对于“异乡人”身份的探讨尤为深刻,它不仅指地理上的流离失所,更指向个体在既定意识形态或文化规范中的格格不入。文风趋于冷静、克制,但蕴含的批判力量却如暗流般涌动,揭示了看似繁荣的社会表层下,隐藏的结构性焦虑。 第二卷:史诗叙事与民族记忆的重构——在宏大叙事中寻找微观注脚 本卷将视野拓宽至国家层面和历史长河,关注文学如何承担起“民族的记忆保管员”的责任,尤其是在经历巨大创伤和身份重塑的时期。 (一)历史的幽灵与家族的宿命 我们检视那些跨越数代人的宏大叙事,探讨家族的荣耀与罪愆如何通过血脉代代相传。这些作品往往具备史诗般的结构,将个人的爱恨情仇置于国家命运的背景板上。重点分析了文学如何处理“集体记忆”的筛选与建构过程,探讨“被遗忘的历史”如何通过艺术的手段重新浮现,挑战官方叙事。叙事者往往在历史的洪流中扮演着见证者或抵抗者的角色,他们的声音,构成了对宏大叙事最细腻的补充或质疑。 (二)地域的召唤与文化的根源探索 本部分关注文学对特定地理空间(无论是乡村、边陲地带还是殖民地经验)的执着回望。这些“地域文学”并非简单的风土描绘,而是通过对特定环境、方言、民间信仰的细致捕捉,探寻民族文化最深层的精神内核。作品中充满了对失落的田园牧歌式的追忆,以及对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身份流失的忧虑。阅读这些篇章,如同进行一次对自身文化基因的考古发掘。 第三卷:想象力的疆界拓展——超越现实的文学实验 本卷收录了大胆突破传统叙事边界,探索更高维度或更深层潜意识的实验性杰作。 (一)魔幻现实的精准刻画 与单纯的奇幻文学不同,本卷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将超自然的元素以一种近乎新闻报道般的冷静口吻植入日常情境。这种手法旨在揭示现实结构的荒谬性,而非提供逃避的出口。重点关注了时间线性叙事的瓦解,以及梦境、神话与现实的无缝交织,如何迫使读者重新评估“何为真实”的界限。 (二)后现代的解构与文本的自我意识 这一部分展示了文学如何开始“书写写作本身”。作品大量运用互文性、戏仿(Parody)以及叙事者对读者的直接对话。文本本身成为一个开放的场域,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意义生产的共谋者。这些作品对权威话语、文学传统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重组,探讨了语言的局限性与无限可能性。 第四卷:女性书写与身体的政治学——被压抑的声音与主体性的构建 本卷集中展示了那些聚焦于女性经验、性别权力结构以及身体作为抗争场域的文学作品。 (一)私密空间中的权力博弈 聚焦于家庭、婚姻及亲密关系中,女性长期处于被规训和边缘化的状态。作品深刻揭示了那些看似柔和的日常互动背后,所蕴含的微妙的权力操控与情感剥削。通过对女性内心独白、日记体、书信体的细致描摹,重建了被传统叙事省略或歪曲的女性主体经验。 (二)身体的边界与反抗 探讨身体如何成为社会、政治、文化施压的第一个靶点。无论是对生育、衰老、疾病的描绘,还是对女性身体被物化、被规训的控诉,这些作品都将身体经验提升至政治层面。重点分析了女性作家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重夺对自身叙事权和身体形象的定义权,展现了从隐忍到爆发的艰难心路历程。 总结 本套书系犹如一座精心策划的文学博物馆,陈列着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精神探索的诸多“文物”。它不提供简单的慰藉,而是提供深刻的共振。通过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采用多样化技巧的文学巨匠之手,读者将得以审视我们所处时代的根基,理解历史的重量,并最终,更清晰地辨认出自身在复杂世界中的位置与责任。这是一场需要沉下心来,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阅读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