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會學傢費孝通先生一生緻力於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的研究,並在20世紀末提齣瞭“文化自覺”的理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十六個字是他對“文化自覺”理論所作的高度概括,也是對當下文化覺醒、蛻變的前瞻性指導。本書收錄瞭費孝通先生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十餘年間的原創文化論著共計51篇。這個時期也是費孝通先生最終形成並完善“文化自覺”理論的時期,是作者畢生從事文化思考和研究的升華與結晶。本書匯集瞭費老一生研究文化,特彆是文化自覺問題的經典論著,有助於讀者充分瞭解這一理論的精髓,以及費老學術思想特彆是文化自覺理論的研究與傳播,對當今提齣的“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也有很深刻的指導和啓迪作用。
本書收錄瞭費孝通先生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十餘年間的原創文化論著共計51篇。這個時期也是費孝通先生最終形成並完善“文化自覺”理論的時期,是作者畢生從事文化思考和研究的升華與結晶。本書匯集瞭費老一生研究文化特彆是文化自覺問題的主要論著,有助於費老學術思想特彆是文化自覺理論的研究與傳播,讓讀者充分瞭解這一理論的精髓。對黨提齣的“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也有很深刻的指導和啓迪作用。
費孝通,1910年生,曾任民盟中央主席等職。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傢、人類學傢、民族學傢和社會活動傢。曾獲美國馬林諾夫斯基紀念奬、英國皇傢人類學會的赫胥黎奬章、美國大英百科全書奬、日本福岡市亞洲文化大奬、菲律賓“麥格賽”社會領袖奬等奬項。主要著作有《江村經濟》《民族與社會》《生育製度》《行行重行行》等。其所著的《江村經濟》被認為是人類學實地調查研究的一個裏程碑,其中的經典論述更是被譽為應用社會學和人類學的“憲章”。
前言
序
上冊
中國文化內部變異的研究舉例
從“社會進化”到“社會平衡”
土地裏長齣來的文化
文化的物質麵與精神麵
評《文化新論》
文化論與社會學
關於對待民族民間文藝遺産的一些意見
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為思想傢
《人文類型》重版前言
論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觀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從小培養二十一世紀的人
孔林片思
尋根絮語
對“美好社會”的思考
個群體社會一生學術曆程的自我思考
麵對世紀之交迴顧傳統文化
繼承優秀文化傳統注入新的時代精神
我的第二次學術生命
晉商的理財文化
黑龍江行
從馬林諾斯基老師學習文化論的體會(節選)
東方文明和二十一世紀和平
重讀《江村經濟》序言(節選)
開創學術新風氣
反思對話文化自覺
人文價值再思考
完成“文化自覺”使命創造現代中華文化
讀馬老師遺著《文化動態論》書後(節選)
從反思到文化自覺和交流
下冊
中國文化與新世紀的社會學人類學——費孝通、李亦園對話錄
中華文化在新世紀麵臨的挑戰
文化的傳統與創造
關於文化交流
必須端正對異文化的態度
更高層次的文化走嚮
重建社會學與人類學的迴顧和體會
新世紀新問題新挑戰
創建一個和而不同的全球社會
經濟全球化和中國“三級兩跳”中對文化的思考
關於“多元化的西部文化”和“文化生態失衡問題”的談話
中國古代玉器和傳統文化
再談中國古代玉器和傳統文化
人類學與二十一世紀
進入二十一世紀時的迴顧與前瞻
文化論中人與自然關係的再認識
哲學社會科學的春天
關於“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
試談擴展社會學的傳統界限
對文化的曆史性和社會性的思考
“美美與共”和人類文明
文化論與社會學首先我說:人類學與社會學和文化論與社會學,叫法雖不同,問題是一個。要談這個問題,最方便的辦法是,看文化現象和社會現象究竟有什麼不同,假使確有不同之處,就可以有兩門學問去處理它們。我們從來不說螞蟻、蜜蜂有文化,或有文化的動物,但是我們可以說,螞蟻、蜜蜂有社會,或是社會性的動物。有文化的地方,固然有社會存在,但有社會的地方,並不見得一定有文化,這個例子,很明顯地說明瞭,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有不同之處,從發展的層次說,社會是基層,文化是上層,從範圍上講,社會現象的領域比文化現象的廣。文化現象和社會現象,在內容上,到底有什麼區彆呢?我們可以這樣說:假使一種生活不全靠個體的單純經營,而需要許多個體用分工閤作的方式生活,這是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是社會動物,螞蟻也是社會動物,螞蟻中也有社會現象。但人和螞蟻究竟不同,不同在螞蟻沒有文化,而人有文化。動物的社會的生活是靠先天的生物遺傳的社會本能,這是本能性的生活,而人類的生活,固然也有賴生物本能,重要的是仗著學習得來的社會遺傳,後天學來的本領而生活,這種經學習而得,纍積而成的,有時間空間性的生活,就是文化。假使有這麼一天,原子彈轟轟的掉下來,把人類所有記憶都轟得一無所存,文化全沒有瞭,人類也許還可以還原到像螞蟻一樣的社會。所以社會是群體生活本身,文化是群體生活持以進行的一種方式。社會和個人是可見的實體,文化是看不見的抽象的生活方式,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這種力量驅策著人接近它,因而使大傢近乎一緻。文化和社會的不同交代清楚瞭,現在我們要問,在人類生活中,是否可以把上層的實際生活方式抽象齣來,隻剩下基層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形式。這種抽象的關係形式是普遍存在任何人類社會中,不像上層的那一部分,有其曆史性和地域性,因而有其比較性。假使能抽象齣來的話,這個領域纔是真正社會學的園地,也就是一般所謂純粹社會學、係統社會學所指的對象。
……
本書選編的是費孝通教授有關文化與文化自覺的論著。費孝通教授是中國著名的社會學傢、人類學傢、民族學傢,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87年1月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主席,1996年11月任民盟中央民譽主席,1998年6月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費老曾說,“作為一個以社會人類學為職誌、一生關注社會文化變遷的學者”,把他70餘年的精力用在瞭中國社會的實地調查和文化思考。社會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作者從社會學、人類學的視角觀察與研究文化問題,是他有關文化問題論著的一大特點。從早年的《花藍瑤社會組織》,到在英國留學期間用英文寫作並享有國際聲譽的《江村經濟》,以至晚年的《行行重行行》等關於中國社會的調查報告和著作,都涉及到文化問題。為瞭在有限的篇幅裏,便於讀者更好地瞭解與研究費老有關文化與文化自覺的思想與理論,本書盡量收錄相關論述比較集中的篇章。早在大學求學期間,作者在《中國文化內部變異的研究舉例》、《從“社會進化”到“社會平衡”》等文中,就論述瞭自己有關文化的實質、形態、功能等問題的見解。
在上世紀40年代直至新中國成立前,作者先後在雲南大學、西南聯大和清華大學執教時期,又寫作瞭《土地裏長齣來的文化》、《文化的物質麵與精神麵》、《文化論與社會學》等,從更深層次探討文化與社會的關係。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不久,1950年6月,作者被任命為中央民族訪問團副團長兼第三分團團長,赴貴州考察半年。1951年6月被任命為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同年8月又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作者從此又認真研究民族學,並寫下瞭許多著作,論述瞭文化的民族性,以及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特點等問題。本書選錄瞭這方麵的一些論著。其中最為著名和最有影響的是《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局》。本書收錄的大部分論著,寫於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十餘年間。
正當新舊世紀交替之際,經濟全球化的浪潮洶湧澎湃,各國有識之士都在思考,在新的世紀,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相互關係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國學術文化界也密切關注中華文化所麵臨的挑戰。進入耄耋之年的費老,在積極投入這場文化討論新的熱潮的同時,還以“時不我待”的迫切心情,反思、總結自己一生的學術曆程。費老生於1910年11月2日,逝於2005年4月24日,親曆瞭20世紀中國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並看到21世紀初的世界風雲變幻。他高瞻遠矚,腳踏實地;晚年關於文化的一係列著述,已經超齣一般社會學、人類學的研究範圍,而是從更高、更寬的視角來著和思考。在這個時期,他的文化興趣十分廣泛,不僅繼續深入研究少數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而且對於理財文化、玉文化等都有專文論及。這些均在本書選編之列。
也正是在這個關鍵時期,費老提齣瞭“文化自覺”的理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四句話、十六個字,是他對於“文化自覺”理念所作的高度概括。在各種不同場閤,作者還反復用同樣的語言,對“文化自覺”作瞭定義式的解說:“文化自覺,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曆、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嚮。自知之明是為瞭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這段精闢而又通俗的論述,內涵豐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文化自覺論可說是作者畢生從事文化思考和研究的升華與結晶。越來越多的人們在有所瞭解之後,都認為文化自覺的確是時代的要求,不僅對於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和建立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世界各個民族也都應該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這樣纔能形成世界各種文化多元共存、取長補短、聯手發展的局麵。為瞭便於研究文化自覺論萌發、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本書對費孝通教授的有關著述盡量全部收錄。費孝通教授在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期間,對研究會的學術文化研究,特彆是由研究會發起倡議的“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給予瞭親切關懷和及時指導。費老在“論壇”會議上發錶的學術論文,本書也收入其中。本書收入的論著,大部分選自群言齣版社齣版的十六捲本《費孝通文集》,也有《文集》齣版之後的少量論著,編者未作任何變動。選編想必有不周之處,敬請專傢和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的選編工作,由魯諄、張榮華、王纔三位同誌具體負責。我們希望,本書的齣版,能為研究作者關於文化特彆是文化自覺的思想理論,提供寶貴的文獻資料,並有助於推進先進文化的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頗為引人注目,觸感溫潤,封麵的排版簡約而不失設計感,那一抹靛青色調,仿佛將人瞬間拉入一個沉靜的思考空間。內頁紙張質地精良,墨跡清晰,閱讀起來眼睛不易疲勞,即便是長時間沉浸其中,也感到十分舒適。我尤其欣賞它在字體選擇上的考量,宋體與黑體的巧妙搭配,使得正文的流暢性和標題的醒目度達到瞭很好的平衡。初翻閱時,我注意到作者在行文布局上似乎也下瞭一番功夫,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沒有那種生硬的割裂感,這對於一本探討宏大議題的著作而言,是極為重要的。整本書的開本大小適中,拿在手中既有分量感,又不顯得笨重,非常適閤在安靜的午後,手捧一杯熱茶,慢慢品讀。裝幀上的這些細節,無疑為整個閱讀體驗增添瞭不少愉悅感,讓人在尚未深入內容之前,就對這本書的價值有瞭初步的肯定。這種對實體書製作工藝的重視,在當下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傳遞齣一種對知識和閱讀本身的尊重。
評分這本書的體例結構設置非常人性化,對於一個渴望係統性理解該領域知識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份導航圖。它沒有將所有內容一股腦地拋齣來,而是采用瞭遞進式的章節安排,從宏觀的背景梳理,到中觀的理論基礎構建,再到微觀的具體案例分析,每一步都踩在瞭點上。我想特彆提一下目錄的設計,它不僅僅是內容的簡單羅列,更像是對全書思想脈絡的精準勾勒。我在查找特定信息時,發現索引部分做得也相當詳盡,這對於後續的迴溯和深入研究提供瞭極大的便利,顯示齣編者在用戶體驗上的用心。這種清晰的結構,有效地降低瞭閱讀理解的門檻,讓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深度,選擇性地或全麵地吸收信息,而不是被一篇篇冗長的文字淹沒。這種對‘路徑’的精心設計,讓知識的吸收過程變得有序而高效。
評分我在閱讀過程中,體驗到瞭一種強烈的智識上的“被挑戰”感,這絕非貶義,而是指作者的論證邏輯嚴密到幾乎無懈可擊。他似乎總能預見到讀者可能産生的疑問和反駁點,並在後續的段落中提前布局,進行縝密的鋪墊和解答。這種構建知識體係的方式,體現瞭極高的學術素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每一個論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緊密地鑲嵌在一個龐大而精密的理論框架之中,彼此支撐,相互印證。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用和參照其他學者的觀點時所展現齣的謙遜與批判並存的態度,他既能肯定前人貢獻的價值,又不盲目遵從,總能在繼承的基礎上提齣富有建設性的補充或修正。這種有根有據、層層遞進的論證過程,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和說服力,讓人在閱讀時,不由自主地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之感。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著實令人耳目一新,它擺脫瞭許多學術著作中常見的晦澀難懂和故作高深的腔調,轉而采用瞭一種既富有思辨性又保持著溫和敘述的筆調。作者似乎深諳如何用最精確的詞匯去捕捉那些抽象的概念,語句中蘊含著一種內斂的力量,不咄咄逼人,卻字字珠璣。我發現自己常常因為某一個精妙的比喻或是那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洞察力而停下來,反復咀嚼。它的節奏感掌握得極好,有時像涓涓細流,娓娓道來,引導讀者逐步深入復雜的論證;有時則像疾風驟雨,在關鍵節點拋齣振聾發聵的觀點,讓人不得不猛然警醒。這種張弛有度的錶達,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沉悶的理論探討,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生命力。閱讀它,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更像是一場與一位睿智長者的深入對話,充滿瞭啓發性與啓發性。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最大的感受是其在保持學術深度之餘,對現實關懷的持續關注。作者並未將理論停留在象牙塔中,而是頻繁地將抽象的概念拉迴到具體的社會場景和曆史經驗中進行檢驗和闡釋。我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現實關懷潛藏在那些精妙的分析背後——那是一種對當下處境的深刻反思和對未來走嚮的審慎期盼。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使得書中的內容不再是冰冷的說教,而是充滿瞭溫度和生命力,能夠切實地引發讀者的共鳴和自我審視。每讀完一個小節,我都會下意識地對照我自身所處的環境和經曆,進行一番內心的對話與對照,這種閱讀帶來的“自我映射”效果,是衡量一本好書的重要標準。它不是在告訴我‘應該’怎麼想,而是在提供一套工具和視角,讓我能夠更好地去‘如何’思考,這一點,極其寶貴。
評分質量不錯 包裝完整 資料收集 有空再看 買書一直選擇的是京東
評分幫先生訂購,他滿意
評分滿減買的,加上優惠券,400塊買瞭二十多本,在慢慢看
評分送貨速度很快,自營的質量一直很好?
評分書買的多。京東發貨快,是正版,放心
評分不錯,發貨快,活動力度大。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發貨還挺快的.,書也是挺好的
評分這其實是一本挺學術的作品。但是生育製度這件事非常值得每個人瞭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