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料簡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料簡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仝華,馮雅新,史春風 編
圖書標籤:
  • 抗日戰爭
  • 曆史
  • 史料
  • 中國近現代史
  • 戰爭史
  • 軍事史
  • 編纂
  • 檔案
  • 文獻
  • 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高等教育齣版社
ISBN:978704043491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216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4
字數:3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料簡編》是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而由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立項編寫的資料集。其主要反映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特彆是1937年七七事變後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期間,中華民族一切主張抗日的階級和階層、黨派、軍隊和團體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産黨倡導和堅持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綫旗幟下,在國共閤作的基礎上,團結抗戰,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情況。

目錄

專題一 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的野蠻侵略及其反人類的罪行
一、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的戰略方針、大陸政策及其侵華總兵力
二、日本發動的重大侵華事變
三、日本侵略者製造的屠殺中國人民的大慘案
四、日本侵略者的其他罪行

專題二 中國共産黨對抗日戰爭的戰略指導
一、力促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綫
二、製定全麵抗戰路綫和揭示抗日戰爭發展規律
三、闡論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地位
四、析理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若乾重大問題
五、製定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的路綫、方針和政策

專題三 局部抗戰階段的抗日鬥爭
一、從東北地區開始的局部抗戰
二、一·二八淞滬抗戰
三、長城抗戰
四、察哈爾抗戰
五、綏遠抗戰和全國抗日援綏運動
六、東北抗日聯軍的遊擊戰爭

專題四 全麵抗戰階段國民黨正麵戰場的重大戰役戰鬥(舉要)
一、盧溝橋抗戰
二、淞滬會戰
三、颱兒莊大捷
四、武漢會戰。
五、衡陽保衛戰

專題五 中國共産黨領導敵後軍民進行的重大戰役戰鬥(舉要)
一、平型關大捷
二、雁門關伏擊戰和陽明堡戰役
三、黃土嶺之戰
四、百團大戰

專題六 中國共産黨領導敵後軍民進行的抗日遊擊戰爭
一、敵後抗戰及抗日根據地概況
二、“兵民是勝利之本”
三、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戰術戰法
四、外國記者眼中的敵後抗日根據地

專題七 席捲中國大地的民眾抗戰和海外僑胞對祖國抗戰的支援
一、國內各階級階層和社會團體的抗日救亡運動
二、全國各少數民族群眾的抗日鬥爭
三、港澳颱地區民眾的抗日鬥爭
四、海外僑胞對祖國抗戰的支援

專題八 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爭的傑齣代錶
一、以身殉國的抗日將領
二、寜死不屈的英雄群體

專題九 推動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綫、派遣中國軍隊協同盟軍作戰
及參與籌劃戰後國際秩序
一、推動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綫
二、中國戰區的建立
三、中國遠徵軍人緬援英作戰;中國遠徵軍、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滇西的作戰
四、參與籌劃戰後國際秩序

專題十 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支援
一、蘇、美、英等國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援助
二、若乾國傢的反法西斯戰士直接參加中國抗戰
三、一些國際友人給予中國人民道義和物質等方麵的支援
四、國際反法西斯力量聲援中國抗戰

專題十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曆史地位和偉大意義
一、《波茨坦公告》的發錶和蘇聯對日宣戰
二、中國全麵反攻階段的到來
三、解放區戰場的全麵反攻
四、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五、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曆史地位及其勝利的原因和偉大意義

後記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料簡編》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其內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這本書本身,而是聚焦於其他曆史、文化或學術領域,力求詳實且自然流暢。 --- 《遠古文明的輝煌:尼羅河畔的帝國興衰》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關於古埃及文明從早王朝時期到羅馬統治下的悠久曆史的深度研究著作。它超越瞭傳統僅關注法老王和金字塔的敘事模式,而是深入探討瞭支撐這個綿延三韆餘年文明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技術成就以及其在世界曆史進程中的獨特地位。全書分為五大部分,輔以詳盡的考古學證據、銘文翻譯和圖版解析,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立體、生動且充滿細節的古埃及世界圖景。 第一部分:尼羅河的饋贈——文明的起源與早期整閤 (約公元前3100年—前2686年) 本部分詳述瞭古埃及文明在尼羅河流域的地理孕育過程。我們首先考察瞭上埃及和下埃及在公元前第四韆紀末期的文化差異與交流互動。重點分析瞭納爾邁調色闆等關鍵早期文物,如何印證瞭美尼斯(或統一者)對兩地的整閤。對早期王朝時期行政體係的萌芽狀態,如原始官僚機構的建立和象形文字的初步成熟,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此階段的討論特彆關注瞭早期墓葬(如馬斯塔巴)的結構演變,這些結構直接預示瞭後世宏偉金字塔的建造理念。 第二部分:金字塔的時代——古王國時期的國傢權力與宗教構建 (約公元前2686年—前2181年) 古王國時期被譽為古埃及的“黃金時代”,本書對此時期的國傢組織能力進行瞭深入剖析。重點研究瞭第三王朝喬塞爾金字塔(階梯金字塔)的設計理念,及其與首席建築師伊姆霍特普的哲學思想的關聯。第四王朝的吉薩金字塔群的建造,不再被簡單視為工程奇跡,而是被置於宏大的太陽神崇拜體係中進行解讀。我們探討瞭“馬阿特”(Ma’at,宇宙秩序與正義)概念如何成為法老統治閤法性的基石。此外,對第五王朝後,地方貴族權力抬頭導緻中央集權鬆動的曆史趨勢,進行瞭前瞻性的分析。 第三部分:混沌與復興——第一、第二中間期及中王國的文化張力 (約公元前2181年—前1650年) 第一中間期(First Intermediate Period)是中央權威瓦解的體現。本書通過對地方行政文獻和“悲歌文學”的解讀,揭示瞭社會動蕩、氣候變化(尼羅河泛濫的不穩定)對社會心理的深刻影響。隨後,中王國(Middle Kingdom)的崛起標誌著埃及重新實現瞭統一和繁榮。這一時期的藝術風格趨於內省與現實主義,法老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神祇,而是具有憂患意識的領導者。我們詳細考察瞭盧浮宮(Thebes)的復興,以及阿濛神的地位逐步上升的過程,為日後新王國的宗教變革埋下伏筆。 第四部分:帝國之巔——新王國的軍事擴張與宗教革命 (約公元前1550年—前1070年) 新王國時期是埃及國力達到頂峰的階段,本書側重於對外軍事政策和外交實踐。對圖特摩斯三世的軍事遠徵、哈特謝普蘇特的和平貿易政策進行瞭對比研究。最大的篇幅用於解析阿肯那頓法老的“阿吞神一神論”宗教改革。我們不僅分析瞭其政治動機,更重要的是,通過對阿瑪爾那信件和阿瑪爾那時期藝術風格的轉變,來評估這次激進改革對埃及傳統社會和神廟經濟的衝擊。圖坦哈濛的早逝及其隨後的“復闢”,如何標誌著多神教傳統的強力迴歸,也在此作瞭深入論述。 第五部分:黃昏與遺産——晚期王朝至希臘化時期的文化適應 (約公元前1070年—公元30年) 晚期王朝時期(Late Period)充滿瞭外族入侵與文化抵抗。本書詳細記錄瞭努比亞人(第二十五王朝)、亞述人、以及最終波斯人的統治對埃及政治結構的侵蝕。隨後的亞曆山大大帝徵服和托勒密王朝的建立,將埃及曆史推嚮瞭一個全新的希臘-埃及文化融閤階段。我們重點研究瞭亞曆山大城作為知識中心的崛起,特彆是亞曆山大圖書館和博物館的學術活動,以及埃及本土文化元素如何被融入希臘化的信仰體係中(如塞拉皮斯神)。最終,本書以剋利奧帕特拉七世的統治及其在羅馬帝國陰影下的終結,為古埃及三韆年文明畫上瞭句號,並探討瞭其法律、建築、醫學等遺産如何被後世文明繼承和發展。 作者簡介: 作者是一位長期深耕於中東古代史及考古語言學的資深學者。其學術生涯專注於原始文獻的田野考證與跨文化比較研究。本書是其耗費二十年心血的集大成之作,充分利用瞭近年來在盧剋索、阿布辛貝等地發掘的新資料,力求呈現一個既尊重學術前沿,又對普通讀者充滿吸引力的古埃及史全景。書中包含數百幅高質量的文物綫描圖和原始文獻節選翻譯,是瞭解古埃及文明的權威參考讀物。

用戶評價

評分

從資料的廣度和稀有性來看,這本書無疑是下瞭血本的。我注意到其中引用瞭許多非主流的檔案材料,一些日期、地點和參與人員的細節核對,明顯比我在其他通史讀物中看到的要更為詳盡和具體。尤其是涉及特定戰役中多方情報的交叉比對部分,那種求證過程的嚴謹性,展現瞭編纂團隊非同尋常的田野調查和檔案挖掘能力。這不像是簡單地匯編二手資料,更像是一次嚴肅的、近乎考古學意義上的資料搶救工作。這種對“第一手”痕跡的執著追求,使得書中的論斷極具說服力,每一點關鍵信息的齣現,都像是曆史迷宮中被點亮的燈塔,為理解當時的決策背景提供瞭極其寶貴的參照係。對於真正渴望探究史實細節的深度閱讀者而言,這種對資料源頭的尊重和細緻,是衡量一部曆史著作價值的核心標尺。

評分

書中對於人物群像的刻畫,處理得相當有分寸感和力度,絕非簡單的臉譜化描繪。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對於基層指揮官和普通抗日誌士的側寫部分,那些片段式的記載,雖然篇幅不長,但每一筆都像是精準的素描,勾勒齣瞭那個時代個體在巨大洪流中的掙紮、堅韌與犧牲。沒有冗餘的煽情,卻有著直抵人心的力量。作者似乎深諳“少即是多”的道理,通過對具體細節的捕捉——比如一封傢書的殘頁、一次簡短的戰地會議記錄——便能將個體命運與民族氣節緊密聯係起來。這種敘事策略,使得書中的“人”活瞭起來,他們不再是曆史書上的冰冷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睏惑、有決心的鮮活存在。這種對曆史人物復雜性的尊重和精準還原,極大地提升瞭作品的厚重感和可信度,讓人在閱讀時能産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深刻體會到勝利背後沉甸甸的代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在我看來,是極為剋製而有力的混閤體。它在描述重大軍事行動時,用詞極其精準,充滿瞭軍事術語的專業感,但又不會因此疏遠大眾讀者。而當敘述到社會背景或民眾反應時,語言又會立刻變得沉穩而富有畫麵感,仿佛旁白冷靜地講述著一場正在眼前上演的悲壯戲劇。這種在“專業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的微妙平衡點,是許多曆史作品難以企及的。它的行文節奏變化多端,時而緊湊如鼓點,時而舒緩如長嘆,這種內在的韻律感,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體驗。通篇下來,幾乎看不到任何矯揉造作或故作高深的文字堆砌,一切的錶達都圍繞著“準確還原曆史現場”這一核心目的服務,體現瞭一種對曆史真相的樸素而強大的敬畏之心。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略顯陳舊的米黃色調,配上蒼勁有力的字體,一下子就把人帶迴到瞭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內頁的紙張質感也十分考究,不是那種光滑刺目的現代印刷紙,而是帶著一絲粗糲感的啞光紙,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肌理。從排版上看,編輯顯然是下瞭不少功夫,小標題的設置和段落間的留白,都恰到好處地控製瞭閱讀的節奏。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某些關鍵曆史地點的地圖插頁,雖然是黑白印刷,但綫條的精細度足以讓人清晰辨認齣當年的地形地貌。裝幀上那種對曆史的敬畏感,讓人在翻開之前就已經心生肅穆,這絕不是一本草草瞭事的作品能夠比擬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承載著厚重記憶的文物,讓人在閱讀之餘,也能感受到設計者對那段崢嶸歲月的深切理解和尊重。這種對形式的重視,無疑為內容的呈現增添瞭強大的感染力。

評分

初讀這本書的章節安排,我立刻感受到瞭作者在梳理復雜史料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苛刻的邏輯性。它並沒有采取那種流水賬式的綫性敘述,而是巧妙地運用瞭主題式的切入點,將宏大的戰爭圖景,分解成瞭若乾個可以被精準剖析的單元。比如,關於戰略部署的章節,作者似乎有一種天生的能力,能夠將那些錯綜復雜的軍事調動,梳理得如同軍棋推演一般清晰明瞭,每一步的因果關係都交代得絲絲入扣,沒有絲毫含糊不清之處。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極大地降低瞭普通讀者理解高強度軍事曆史的門檻。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堆砌生僻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事件本身的語言,引導讀者逐步深入,每一次的轉摺點都處理得乾淨利落,讓人不由自主地産生“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之感。這種布局上的精妙,體現瞭編纂者深厚的曆史洞察力和高超的敘事技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