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亮集輯箋

馬亮集輯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馬亮 著,杜宏春<輯箋> 編
圖書標籤:
  • 馬亮
  • 集箋
  • 清代文獻
  • 詩歌
  • 文學
  • 古代文學
  • 文化
  • 史料
  • 研究
  • 版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2147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25888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兩岸故宮及颱北“中研院”所藏馬亮文獻凡400多件,逐一抄錄、標點。並查照《上諭檔》和《清實錄》,采用對校、理校、補證及考辨之法,以硃批原件為準,對其奏摺、函牘進行標點、校勘與補正,詳細而係統地考證其在任期間對外交涉、發展生産、推行教育、捐資助賑、關注民生等方麵的所做的貢獻和取得的成就,真實地再現當時中央王朝對邊疆地方治理情況以及各個曆史事件的演變進程,以期達到反映目前zui新研究成果之目的,為清史研究者提供一部內容非常確信、資料極為豐富、內容較為完備的研究文本。

作者簡介

  馬亮(1845—1909),原隸漢軍正白旗,改隸滿州正白旗,哈豐阿巴圖魯。同治五年(1866),補驍騎校。八年(1869),加佐領銜。十二年(1873),升協領,晉副都統銜。光緒元年(1875),署巴裏坤領隊大臣。九年(1883),充防禦。翌年,調補寜古塔佐領。十四年(1888),轉拉林佐領。二十一年(1895),署伊犁鎮總兵。二十六年(1900),補密雲副都統。二十七年(1901),遷伊犁將軍。三十一年(1905),調補烏裏雅蘇颱將軍,兼鑲黃旗漢都統。三十四年(1908),補授成都將軍。宣統元年(1909),卒於任。予謚勇僖。

  杜宏春,1965年9月生,字徒古,號知道,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人,文學博士,石河子大學兵團屯墾戍邊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任中學教師24年。2004年起先後負笈蘭州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研究生院,專攻中國古典文獻學,分彆獲得文學碩士、博士學位。為本科生、研究生講授古代文學、古代漢語、明清小說、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獻學等課程,先後在《聊城大學學報》、《石河子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20多篇;主持完成國傢社科基金2項、國傢古籍齣版基金3項、省部級5項(含教育部重大項目1項);主要著述有《遊蜀疏稿校證》、《陶模奏議遺稿補證》、《劉錦棠集輯箋》、《吳棠行述長編》、《伊犁將軍馬、廣奏稿校箋》等。

目錄

凡例………………………………………………………………………………………………1
篇首 遺摺、賜卹上諭等…………………………………………………………………………3
上篇 奏議…………………………………………………………………………………………17
中篇 電報 外交函牘……………………………………………………………………………397
一電報……………………………………………………………………………………………399
二外交函牘………………………………………………………………………………………415
下篇 附錄
一 馬亮被保及奏謝等摺件……………………………………………………………………433
二 馬亮被參之案………………………………………………………………………………448
參考文獻…………………………………………………………………………………………479
跋…………………………………………………………………………………………………495

精彩書摘

  〇一賜卹上諭
  宣統元年十月初一日(1909年11月13日)
  宣統元年十月初一日,內閣奉上諭:成都將軍馬亮由行伍隨同多隆阿等,轉戰陝、甘、新疆等處,卓著戰功。鏇經簡授密雲副都統,洊擢將軍,宣力有年,剋勤厥職。茲聞溘逝,悼惜殊深!加恩著照將軍例賜卹。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復;應得卹典,該衙門察例具奏;靈柩迴旗時,沿途地方官妥為照料。伊子候選同知廣榮,著以知府分省補用,用示篤念藎臣至意。欽此。
  〇〇二盤查伊塔道庫存餉銀兩片
  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902年2月6日)
  再,查光緒十四、十五兩年,前將軍色楞額任內應行封儲伊塔道庫湘平銀十萬兩,經奴纔長庚催追足數,於光緒二十三年六月初九日附片奏明,封儲惠遠城糧餉處銀庫,不準擅動,每年年底由將軍、副都統會同盤查,具奏結報一次,以昭慎重。業於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將盤驗無虧緣由奏報在案。茲屆光緒二十七年年底盤查之期,據兼署糧餉章京主事職銜吉罕泰等齣具印結,呈報前來。奴纔等即於十二月二十八日親赴該庫查驗,所有前項封儲湘平銀十萬兩,均係實存在庫,並無虧短。除將印結加結送部查核外,理閤附片陳明。伏乞聖鑒。謹奏。
  (硃批):戶部知道
  ……

前言/序言

  凡例
  一、底本與校本。本文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硃批奏摺》和《錄副奏摺》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軍機處摺件》和《宮中檔》為底本,以《清代新疆稀見奏牘彙編·伊犁將軍馬廣奏稿》(馬大正、吳豐培等編,新疆人民齣版社,1996年版)為校本,並查照《上諭檔》、《清實錄》及《起居注》,採用對校、理校、補證及考辨之法,逐件逐字對照,相互校勘,以硃批原件為準。
  二、標點。本書一律採用新式標點。
  三、校勘。以校本校底本,採用校勘、補正及考辨之法,逐字校勘,並於頁腳齣校。
  四、補證。對摺件所涉之事件或文獻,查找齣處,並補錄,以資參考;重要人物予以注釋,相關館藏文獻全文照錄,以保證文獻的準確與完整。
  五、為方便起見,本文按時間先後編排序號,並於標題下方附中、西日期,俾資查照。
  六、凡會銜之作,即便非主稿者,亦一併錄入,俾期全麵而資參觀。
  七、本文引用縮略語如下:
  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硃批奏摺(片)》和《錄副奏摺(片)》,正文部分一律簡稱“原件”和“錄副”,腳注一律用全稱。
  2、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宮中檔》和《軍機處摺件》,統一簡稱為《軍機及宮中檔》。
  跋
  本書材料的收集、購買、整理與研究,閱時三年。在此期間,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杜澤遜先生,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古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顧歆藝先生,國傢圖書館陳秉鬆先生,臺北故宮博物院王威華先生,始終殷殷鼓勵,鼎力贊襄;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好友郭院林先生,對本書的編寫與齣版時加鞭策,並欣然賜序;商務印書館編輯吳凡先生,為本書的順利齣版,不辭勞瘁,往復函商,多所補苴。此外,石河子大學發展規劃處為本書的齣版提供資助,謹此一併緻謝。
  由於本人學識淺陋,智慮庸愚,兼之時間倉促,紕謬、不當之處,實所難免,敬祈海內外方傢不吝賜正。
  杜宏春

《宋代文人筆記的流變與風貌》 一部深入探索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文化史著作 導言:觸摸宋代的精神肌理 宋代,一個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時代,不僅以其高度發達的商業經濟和精緻的市民文化著稱,更以其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崛起與思想的活躍而獨步古今。在這一時期,筆記文體以其獨特的靈活性和廣闊的題材範圍,成為記錄時代風貌、展現文人內心世界的最佳載體。本書《宋代文人筆記的流變與風貌》,並非對某一位特定文人的作品匯編或考證,而是聚焦於整個宋代筆記文學的演進脈絡、核心主題及其所反映齣的時代精神。 本書旨在通過對大量宋代筆記的細緻梳理與比較研究,勾勒齣宋代士人從“格物緻知”的理性探求到“心學”萌芽的內嚮轉嚮過程中,其知識結構、審美趣味以及社會關懷的復雜圖景。我們相信,筆記文體中所散落的隻言片語,匯集起來,便能重構齣一個鮮活、立體、充滿矛盾與張力的宋代知識分子群像。 第一部分:筆記文體的勃興與形態確立(北宋前期至中期) 宋代筆記的興盛並非偶然,它是宋代文官政治體製下士人身份重塑的必然結果。唐代以來,史學、雜述、軼聞的界限日益模糊,到瞭宋代,筆記逐漸擺脫瞭純粹的史書附庸地位,發展齣自己的獨立品格。 一、從“博聞”到“慎獨”:早期筆記的知識取嚮 在北宋初期,筆記多承襲唐代《酉陽雜俎》等書的遺風,帶有濃厚的誌怪色彩,但其內核已開始轉嚮對現實世界的精微觀察。歐陽修、蘇洵等人的早期劄記,雖不完全歸為傳統意義上的“筆記”,但其間穿插的對典章製度的批評和對民間風俗的記錄,為後世筆記設定瞭“紀實”的基調。 本書重點分析瞭這一時期筆記中對“格物”精神的初步體現。這些士人熱衷於記錄奇花異草、古物考訂、器物製作乃至天文曆法中的細微偏差。這反映瞭宋人對世界秩序的求真欲和對日常經驗的重視,是宋代理性精神的重要側麵。例如,對某一古銅器的紋飾考證,或對某地水土差異如何影響物産的記錄,無不體現齣一種細緻入微的考察精神。 二、筆記的“人文化”轉嚮:以“清談”與“逸事”為載體 隨著士人政治抱負的受挫和對官場傾軋的厭倦,筆記開始成為一個相對安全的“私域”。在這一階段,筆記的重點從純粹的物性記錄,轉嚮對人際關係、道德情操和審美趣味的捕捉。 我們深入探討瞭“軼事”在筆記中的地位提升。這些軼事不再是簡單的獵奇,而是用來側麵烘托人物風骨或揭示世態炎涼的工具。通過記錄某位名士與友人促膝長談的內容,或描摹一位高潔之士在睏厄中的風度,筆記完成瞭對“士人身份”的自我建構與維護。它提供瞭一種超越僵硬的科舉敘事之外的,更富有人情味的自我錶達空間。 第二部分:審美意識的覺醒與筆記的“文體化”(北宋中後期) 進入北宋中後期,隨著理學思想的深入和市民階層的壯大,筆記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或人物的剪影,它開始自覺地追求文體上的美感和風格的獨特。 一、“審趣”之學:筆記中的審美趣味 本書將宋代筆記視為“審趣之學”的載體。筆記的內容拓展到瞭對園林藝術、繪畫理論、茶道、香道乃至服飾的細緻描摹。這種對“趣”的追求,本質上是對生命體驗的深化和對世俗煩惱的疏離。 例如,對某一處幽靜園林的記錄,其筆法往往極其講究,通過對光影、聲音、植物的精確捕捉,營造齣一種“可居、可遊、可思”的境界。這種對具體審美體驗的詳盡記錄,為後世的文人審美提供瞭豐富的範本。我們強調,宋人筆記中的“雅”,不是高高在上的玄談,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精微感知。 二、筆記與理學思想的交鋒 盡管筆記具有相對自由的特質,但它無法脫離時代主導的理學思潮。本書分析瞭筆記中對“心性”、“天理”等概念的隱晦錶達。許多筆記在記錄日常現象時,不自覺地流露齣對“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傾嚮。例如,在描述人性的弱點或世俗的貪婪時,筆調往往是批判性的,這種批判是內斂的,往往通過對反麵案例的記錄來實現道德教化。 然而,筆記的復雜性在於,它同時也容納瞭對個體情感的宣泄,這與理學強調的“剋己復禮”之間存在微妙的張力。這種張力,正是宋代知識分子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第三部分:院體與市井的交融(南宋筆記的新特徵) 南渡之後,政治格局的劇變使得士人的精神重心進一步內收,同時,隨著城市經濟的繁榮,筆記的讀者群和作者群也發生瞭變化,筆記的題材更趨世俗化、通俗化。 一、史事的“私化”與民間記憶的搶救 南宋的筆記大量承載瞭對北宋往事的追憶和對國破傢亡的憤懣。這些記錄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色彩,是對官方曆史敘事的補充與修正。我們發現,在南宋筆記中,對南遷過程中士人的艱辛經曆、對失地人民的悲慘境遇的記錄,比北宋更為直接和沉痛。這標誌著筆記文體開始承擔起“民間史官”的部分職能。 二、城市生活與世俗智慧的普及 南宋的商業活動空前繁榮,這使得筆記中齣現瞭大量關於城市風俗、商業運作、法律糾紛乃至江湖傳聞的記錄。這些內容更貼近普通市民的生活,語言也更為生動活潑。本書將這些筆記視為研究宋代城市“微曆史”的珍貴資料。它們不再僅僅關注廟堂之高,更深入到市井之遠,記錄瞭宋代社會結構的多樣性和活力。 結語:永恒的“片段”與時代的“整體” 《宋代文人筆記的流變與風貌》試圖證明,宋代筆記文體絕非零散的文化碎屑,而是宋代士人構建自我、審視時代、寄托情懷的係統性工程。通過對這些“片段式”記錄的梳理,我們得以窺見一個理性與情感交織、入世與齣世並存的偉大時代。本書最終指嚮的,是宋代知識分子在麵對曆史變遷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獨有的文化韌性與精神深度。這些筆記,是理解宋代社會結構和文人精神的必讀之徑。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對於“瞬間性”的捕捉能力。作者仿佛擁有一種慢鏡頭迴放的魔力,能夠將一個極其短暫的情感波動或一個毫不起眼的日常動作,拉伸成一段具有史詩般厚重感的篇章。書中的情感錶達極為內斂,沒有歇斯底裏的呐喊,更多的展現為一種深埋於內心、通過細微的肢體語言或眼神交流所傳遞齣的復雜情愫。這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處理手法,極大地考驗瞭讀者的共情能力和觀察力。作者對“等待”這一主題的探討尤為深刻,他描繪瞭無數種等待的姿態、等待的心境、等待時窗外景物的微妙變化,將時間的流動性具象化瞭。整本書讀下來,你會發現自己不自覺地放慢瞭呼吸的節奏,學會瞭去欣賞那些被快節奏生活所忽略的、稍縱即逝的美好與哀愁。它像一杯陳年的威士忌,初嘗平淡,迴味悠長。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猶如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匠人,對於材料的掌握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它的句子結構極其考究,很少見到冗餘的形容詞堆砌,每一個詞語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的精鋼,鋒利且準確地刺中要害。特彆是作者在描繪自然現象時的筆法,達到瞭近乎科學的精確度,卻又絲毫不失藝術的感染力。比如他對一場夏日雷雨來臨前空氣中氣味變化的細膩捕捉,簡直令人嘆為觀止,仿佛能透過文字聞到泥土被濕潤後的獨特芳香。這種剋製而又飽滿的錶達方式,使得全書的基調顯得非常沉穩大氣。它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暢銷書,而更像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甚至需要反復摩挲纔能體會其中深意的學術性作品,但其文學魅力又遠超純粹的學術論著。

評分

我必須承認,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充滿瞭挑戰,但這種挑戰帶來的迴饋卻是巨大的。它的哲學思辨部分,無疑是全書的骨架,它深入探討瞭“存在”與“虛無”的界限,但作者的論述方式極為狡猾,他從不直接給齣現成的答案,而是通過構建一係列充滿象徵意義的寓言故事,引導讀者自己去搭建邏輯的橋梁。這些故事的意象往往非常晦暗和象徵化,初讀時可能會感到迷茫,但隨著對前文鋪墊的理解加深,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會逐漸整閤,形成一個宏大的認知體係。這本書的布局非常宏大,像是一個精密的鍾錶,每一個齒輪——無論是人物的獨白還是環境的描寫——都服務於整體的運轉。對於那些習慣於被動接受信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或許會顯得有些“高冷”,但對於渴望深度參與構建意義的閱讀者來說,它無異於一座知識的寶庫。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頗為精妙,它采用瞭一種類似於多綫並行的敘事手法,將看似不相關的幾條綫索,在適當的時機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我一開始覺得有些分散,但隨著閱讀的深入,那種“柳暗花明”的豁然開朗感便油然而生。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對曆史事件的獨特解讀視角,他沒有選擇宏觀的政治敘事,而是深入到個體命運的微觀層麵,通過對幾位邊緣人物的側寫,勾勒齣瞭那個時代復雜幽微的人性光輝與陰影。文風上,它帶有明顯的先鋒實驗色彩,句子長短錯落有緻,偶爾會運用一些古典詩詞的句式,但又被一種現代的、近乎冷峻的觀察者姿態所平衡。它迫使讀者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式,去重新審視那些教科書上被簡化瞭的曆史符號。通篇讀下來,如同經曆瞭一場思維的深度淬煉,讓人對“真實”的定義産生瞭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

這本書的開篇便以一種近乎手劄的筆觸,將我們帶入一個充滿煙火氣與詩意的古代文人世界。作者似乎並不急於闡述宏大的主題,而是將筆鋒聚焦於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後略顯模糊的細節。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園林藝術的描摹,那種麯徑通幽、移步換景的構築美學,不僅僅是建築層麵的呈現,更是一種心境的投射。每一個假山、每一株老樹,都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光陰的故事。文字的節奏舒緩而富有韻律感,讀來讓人自然而然地感到心神安定,仿佛置身於江南深處,聽著細雨敲打芭蕉的聲音。書中的人物對話生動鮮活,即便是對古代典籍的引用,也處理得恰到好處,不顯晦澀,反而增添瞭幾分古雅的趣味。它不是那種追求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而更像是一篇精心打磨的散文集,字裏行間流淌著對生活本真的探尋與熱愛,讀完後,會讓人忍不住停下來,細細迴味一番窗外的景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