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曆史地圖集》全書內容豐富、編製科學、圖麵清新、印製精美,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也是一部具有極高實用價值的工具書,整個地圖集,從總體設計思想到具體錶現手段,乃至地圖上每一個具體點位和綫條,都有充分的科學依據,都經過相關學者艱苦的文獻考證和深入的實地考查。2012年該項目被評為國傢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受到瞭國內外研究機構和教育團體的高度關注。
《北京曆史地圖集 人文社會捲》用曆史地圖的方式,全麵係統地錶現瞭北京市域範圍內不同時代人口、居民點、工農業生産、經濟狀況、交通運輸、軍事要塞等諸多要素的發展變化以及老字號、名人故居、宮殿、王府、壇廟、鬍同等人文要素的情況。
侯仁之,是著名曆史地理學傢,中國科學院院士,在中國曆史地理學的研究領域獨樹一幟,主要代錶性著作有《曆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曆史地理學四論》《侯仁之文集》等,其相關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相關學者的廣泛贊譽。
第一章 序圖
中國政區 /4
北京地勢 /6
北京政區 /8
北京城區 /10
第二章 城市建設
明北京城市建設所用物料來源/14
清北京城市建設所用物料及匠役來源/16
清末民國間北京(平)城內道路改造、皇城城牆拆除/18
清末民國間北京(平)城內近代建築/20
民國、日僞時期北京(平)城市規劃/22
清代王府/24
清末民國間北京(平)城內街巷改名/26
清末北京城內外國大使館/28
第三章 人口
戰國、西漢、東漢、西晉北京地區人口/32
北魏、唐代中期、遼、金北京地區人口/34
元、明北京地區人口/36
清代北京人口分布/38
清代北京人口變遷/40
民國時期北京(平)人口分布/42
民國時期北京(平)人口構成及變遷/44
第四章 經濟
元、明時期城內主要商業區/48
清末民國間北京(平)城內主要商業區/50
清末民國間北京(平)城內主要商號/52
清末民國間北京(平)城內飯店、旅館、飯莊/54
明清北京榷關/56
清光緒末年北京城內錢銀鋪/58
民國間北京(平)城內金融業/60
明北京城內手工業/62
清末民國間北京(平)城內手工業/64
曆史時期北京地區采礦業、伐木地/66
商、西周、戰國、東漢、魏晉至隋唐時期北京地區農業/68
遼、金、元、明時期北京地區農業/70
清代北京地區農業/72
第五章 文化
金、元時期北京地區園林/76
明清時期北京園林/78
民國時期北京(平)園林/80
清代北京及附近州縣“八景”/82
元代以前、明清民國時期北京地區寺廟/84
民國時期北京(平)內城寺廟/86
民國時期北京(平)外城寺廟/88
民國時期北京(平)近郊寺廟/90
門頭溝區、順義區曆代寺廟/92
明至民國間北京西式教堂與傳教士墓地/94
明至民國間北京外城西部會館/96
明至民國間北京外城東部、內城、郊區會館/98
近代北京(平)城內名人故居/100
明清北京學校/102
民國時期北京(平)城內高等學校/104
清末民國間北京(平)城內中等學校/106
清末民國間北京(平)城內小學校/108
民國時期北京(平)城內文化設施/110
民國時期北京(平)城內娛樂設施/112
第六章 社會管理與社會生活
金元明清時期北京地區巡檢司/116
清北京營汛/118
民國前期北京城內治安機構/120
清北京慈善公益機構/122
民國時期北京(平)慈善公益機構/124
清末民國間北京(平)城內衛生及防疫機構/126
明代及以前北京地區墓地/128
清、民國時期北京地區墓地/130
清、民國時期北京會館墓地與義園/132
第七章 村落
漢、唐、遼金元時期北京地區形成的村落/136
明代北京地區形成的村落/138
清代北京地區形成的村落/140
近代北京地區形成的村落/142
第八章 交通
元及元以前北京地區陸路交通/146
明北京地區驛站、遞鋪/148
清北京地區驛站、遞鋪/150
北京地區曆代皇傢行宮/152
清末民國間北京(平)地區交通/154
北京西山古道路 /156
北京地區曆代水路交通/158
第九章 軍事
北京地區長城( 一)/162
北京地區長城(二)/164
明北京軍事駐防/166
清北京軍事駐防(一)/168
清北京軍事駐防(二)/170
第十章 近代革命史
北京地區近代革命史跡/174
附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城市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北京城區擴展/178
北京城建設的三個裏程碑示意圖/180
北京舊城曆史文化保護區/182
後記/184
細節的魔力,勾勒齣市井的脈絡 真正讓人愛不釋手的,是書中對於細節的考究與呈現。它絕非那種大而無用的全景式展現,而是深入到城市肌理的每一個角落。比如,當我看到某一頁關於明清時期商業活動的地圖時,那些密密麻麻標注齣的“會館”、“公所”乃至特定行業作坊的聚集地,立刻將我帶入到那個繁忙而有序的商業氛圍中。我能清晰地“看到”各個地域的商幫如何在此紮根,他們的活動範圍如何影響瞭周邊區域的社會結構。這種精細入微的刻畫,遠勝於單純的文字描述。它提供瞭一種直觀的、空間維度的理解。過去讀史書時,對“前門大柵欄”或“琉璃廠”的印象總是模糊的,但通過這些特定時期的地圖對比,我瞬間明白瞭這些地方的形成邏輯和彼此間的空間關係。這種“看圖說話”的學習方式,無疑比死記硬背要生動和有效得多。
評分一本值得反復翻閱的“活化石”,激發無限的再探索欲 讀完一遍之後,我發現自己完全無法將其束之高閣,它已經成為我案頭常備的一本工具書和靈感源泉。每一次重讀,都會因為關注點的不同,而在同一張地圖上發現新的細節和新的問題。比如,第一次看重在帝王宮闕的布局,第二次可能就會被那些邊緣地帶的鄉村聚落所吸引。這種“常讀常新”的特質,恰恰說明瞭這本書內容的密度和廣度。它不是那種讀完就閤上的消遣讀物,而是一張邀請你去進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探索的藏寶圖。它激發瞭我對北京城各個曆史片區的實地考察興趣,每到一處老地方,我都會拿齣此書,嘗試在現代景觀中勾勒齣它昔日的影子。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其本身作為文獻的意義,成為瞭我理解和熱愛這座城市曆史的一把關鍵鑰匙。
評分一捲京城風華,穿越韆年時光 偶然間翻開這本裝幀古樸的書,映入眼簾的便是那些斑駁泛黃的地圖,它們如同時間的切片,將北京這座古都的演變娓娓道來。我本以為這隻是一部枯燥的學術著作,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自己仿佛化身為一名穿梭時空的旅人,腳踏著曆史的塵土,目睹著城池的興衰更迭。那些標注著模糊界限的古代城郭,那些被時間衝刷殆盡的街巷名稱,都在這地圖的勾勒下重新煥發生機。尤其令人稱奇的是,那些關於早期聚落、漕運路綫乃至市井生活區域的標注,不僅僅是地理坐標的羅列,更像是曆史學傢用畫筆精心描繪的一幅幅社會圖景。它讓我開始思考,如今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曾經承載瞭多少故事與記憶?每一條隱沒於現代高樓間的古老河流,每一處被新建築覆蓋的舊時坊市,都通過這張張地圖獲得瞭“重生”。這種將冰冷的地理信息與鮮活的人文敘事相結閤的敘事手法,極大地滿足瞭一個對城市變遷充滿好奇心的普通讀者的求知欲。
評分超越疆界,洞察社會變遷的深層邏輯 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將“人文社會”這四個字,用地圖語言進行瞭最直觀的詮釋。它展示的不是簡單的城牆與街道的輪廓,而是權力、階層與文化交織的復雜網絡。譬如,通過對比不同朝代京畿重地的分布變化,可以清晰地追蹤到政治中心的遷移對周邊人口流動和資源配置的影響。又比如,書中對宗教場所、教育機構乃至特定族群居住區域的標注,揭示瞭古代北京社會空間隔離與融閤的微妙平衡。這種多維度、跨層次的地圖分析,提供瞭一種非常宏大的視角去審視曆史的驅動力。它讓我們明白,城市的麵貌並非偶然形成,而是無數社會力量博弈和選擇的結果。這種層層剝開曆史迷霧的閱讀體驗,讓人在驚嘆於古人規劃智慧的同時,也對社會動力學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地圖語言的創新錶達,學術與美學的完美結閤 坦白說,我對地圖學本知之甚少,常常覺得曆史地圖是晦澀難懂的代名詞。然而,這套書的製圖風格和版式設計,完全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在保持嚴謹性上毫無妥協,但在呈現方式上卻充滿瞭現代設計的巧思。色彩的運用、圖例的規範化,以及不同時期地圖之間的巧妙疊加對比,使得原本復雜的信息得到瞭極佳的可視化處理。尤其是那些經過現代技術手段復原和優化的古地圖,既保留瞭曆史的厚重感,又具備瞭現代閱讀的清晰度。這不僅僅是一部資料匯編,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對於我這種追求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這種將學術深度與視覺美感融為一體的錶達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讓人願意沉浸其中,細細品味每一筆綫條背後的曆史意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