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成立於1935年,是中國現代從事古建築維修保護與調查研究的專門機構。在該機構成立80年之際,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舉辦研討會,旨在探討文物保護先進理念等學術問題。《華構重彩:紀念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成立80周年文化遺産保護理念與技術國際研討會文集》收錄瞭研討會的部分討論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曆程·啓示
文化遺産保護理念與技術國際研討會暨紀念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成立80年
大會講話
紀念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成立80周年大會發言
八十載滄桑巨變文研人風雨兼程——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80年院慶發言
文化遺産保護理念與技術國際研討會暨紀念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成立80年大會
總結發言
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科學研究工作10年
理念·思考
“中國大運河”遺産的前世與今生——從迷茫走嚮輝煌
古代世界的海上交流——全球視野下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涵與時空框架
“文化景觀”遺産的有關問題——兼論曆史城鎮和傳統村落的保護
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與敦煌石窟的保護
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60周年及其文物保護修復職責
法國國立文化遺産學院(INP)及其國際閤作政策概述
東京文化財研究所與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跨國閤作保護文化遺産的過去、
現在和未來
中國田野考古與文化遺産保護的觀察與思考
技術·實踐
70年前的那一場古建築測繪——北京城中軸綫古建築測繪拾遺
現代文物修復的思考——以韆手觀音造像保護修復為例
基於群體分類的文物價值層次體係初探
長城文化遺産監測方法初研
整閤文物保護與利用——以意大利索瓦納伊特魯裏亞考古遺址為例
庫木吐喇石窟非平麵形揭取壁畫的再次保護修復
山東定陶王墓地(王陵)M2漢墓土遺址加固材料篩選研究
山東定陶王墓地(王陵)M2漢墓黃腸題湊牆體木材保存現狀及腐蝕探析
後記
前言/序言
80年前,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的前身——“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在戰爭陰雲密布的緊張局勢之下成立瞭。今天,我們在燦爛的陽光之下舉辦紀念活動。80年間,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翻天覆地的變化,又豈是一句“滄海桑田”的感慨所能概括?由大而小,我們在文物保護理念、保護製度、保護類型和範圍、保護價值認知、技術乾預手段和方法等方麵發生的幾次大的階段性變化和調整,倒是可以從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的發展曆程,甚至前後6次機構名稱的變更之中,得到生動而具體的反映。
作為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央人民政府設置並管理的第一傢文物保護機構,直至“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創建瞭我國古建築和石窟調查、維修等業務工作的範式,首創山西永樂宮文物建築群整體異地保護技術,承擔瞭河北隆興寺大型古建築維修工程、雲岡石窟搶險加固工程、河北安濟橋修繕工程、敦煌莫高窟保護和壁畫修復等一批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工程,並舉辦係列全國古建築培訓班,為中的文物保護培養瞭一大批乾部。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以國傢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為主,通過承擔北京明十三陵——昭陵保護維修工程等深化實踐文物保護領域的勘察、設計、施工一體化工作模式,主持瞭我國文物保護史上的工程規模和經費額度史無前例的西藏布達拉宮一期和二期保護維修工程。同時在國內率先拓展瞭壁畫、彩繪、石質文物等科技保護空間和手段,對各類工程實踐的技術需求把握更為準確,帶動瞭中國文物保護在改革開放和現代科技背景下的重要實踐。
近十年來,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始終將文物保護科學研究作為立院之本。在國傢文物局的領導和關懷下,堅持“實際需求導嚮、重點領域突破”的科研基本原則,以解決文物保護與發展實踐中遇到的現實問題為齣發點,組織實施科研工作,探索和建立“以項目産生課題,以課題帶動研究,結閤文物工作和文物保護實際需求開展科研工作”的應用性科研模式,逐步形成文化遺産價值認知、文物保護技術研發與應用、技術培訓與推廣有機結閤的公益性科研體係,培養造就瞭一批優秀科研人纔和創新團隊,逐步形成學術研究和工程實踐一體化的應用創新型與綜閤性的科研機構特色。在中國世界文化遺産監測和申遺文本編製、大型綫性文化遺産保護研究、大型古建築結構監測、潮濕環境墓葬壁畫保護、石質文物保護、南方潮濕環境貼金彩繪與岩畫保護、海洋齣水文物保護、遺址保護管理與展示等方嚮取得瞭一批開創性成果,形成瞭較為明顯的領先優勢,代錶瞭當今我國在這些領域的先進水平。“十二五”期間,我們率先在文博係統整閤文物政策與理論研究、考古等方麵研究團隊,以應用性、綜閤性的政策與理論研究為重點,完成瞭《中國文物法製研究報告》、《文物工作研究——聚焦2012》、《大遺址保護行動跟蹤研究》等具有一定學術質量的研究成果,文物政策與理論研究的智庫作用初顯。
華構重彩:紀念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成立80周年文化遺産保護理念與技術國際研討會文集 圖書簡介 本書是“華構重彩:紀念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成立80周年文化遺産保護理念與技術國際研討會”的文集,匯集瞭來自全球文物保護領域的頂尖學者、資深專傢以及一綫實踐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觀點和寶貴經驗。本屆研討會以“舊都”的文化遺産為核心議題,深入探討瞭在快速城市化、全球化背景下,曆史文化名城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旨在推動跨學科、跨地域的對話與閤作,共同擘畫未來文化遺産保護的藍圖。 一、 曆史迴響與時代使命:舊都的文化傳承 本書的首篇部分,聚焦於“舊都”這一特殊曆史文化載體所承載的深厚底蘊。這些城市往往經曆瞭朝代更迭、社會轉型,其物質與非物質遺産的復雜性、敏感性極高。 1.1 曆史語境下的城市肌理研究: 多篇論文從曆史地理學、城市考古學的角度齣發,對舊都的城市格局演變進行瞭精細化重構。研究不再局限於單一建築或遺址的考證,而是將目光投嚮整個曆史城區的空間連續性、功能變遷及其所蘊含的社會結構信息。例如,有學者探討瞭特定朝代都城規劃中的“禮製空間”如何在後世的城市發展中被繼承、消解或重塑的過程,強調理解曆史決策對當代空間形態的深層影響。 1.2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態保護與數字化敘事: 鑒於舊都往往是傳統技藝、民俗信仰、地方戲麯等非遺集中的區域,本書收錄瞭大量關於非遺傳承人體係構建、社區參與式保護的案例研究。特彆值得關注的是,多位人類學傢和傳播學專傢探討瞭如何利用數字技術手段,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以及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口述曆史、傳統儀式進行精準記錄和沉浸式展示,從而實現非遺在當代語境下的“活化”與“敘事”,避免淪為僵化的博物館陳列。 1.3 政策法規的迭代與適應性管理: 委員會成立八十載,其間的法律法規經曆瞭數次重大修訂。本書集閤瞭法學專傢對現行文物保護法、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的深入解讀,並著重分析瞭在城市更新進程中,如何平衡經濟發展需求與文物保護的剛性約束。一個核心觀點是,未來的保護管理模式需要從傳統的“靜態管控”轉嚮更具彈性的“適應性管理”框架,允許在嚴格的價值評估前提下,對曆史存量進行審慎的再利用。 二、 理念革新:從“搶救”到“共生”的範式轉移 本次研討會的亮點在於對文化遺産保護理念的深刻反思與前瞻。傳統的保護觀念多集中於對受損文物的“搶救性修復”,而當代研究則強調人與遺産的“共生關係”以及遺産的“社會功能”。 2.1 全景式價值評估體係的構建: 傳統的文物價值評估往往偏重於藝術史或考古學價值。本書多篇論文提齣瞭多維度、多層次的價值評估模型,納入瞭社會學意義上的“集體記憶價值”、生態學意義上的“人地關係價值”以及經濟學上的“可持續發展價值”。這種全景式的視角,有助於指導復雜的舊都保護項目做齣更全麵的決策。 2.2 公眾參與的深度化與倫理邊界: 文化遺産的最終主體是人民。研討會探討瞭如何實現從“為民眾保護”到“與民眾一起保護”的轉變。案例研究展示瞭社區營造(Placemaking)在曆史街區復興中的作用,強調賦予原住民在遺産保護決策中的發言權。同時,也嚴肅討論瞭在高度參與模式下,如何界定專業機構的權威性,避免因過度民主化導緻保護標準的降低。 2.3 災害風險管理與氣候變化應對: 麵對日益頻發的自然災害,舊都的脆弱性尤為突齣。本書收錄瞭針對特定氣候帶和地質條件的風險評估方法,例如,針對南方濕熱氣候對木結構建築的侵蝕模型,以及針對地震多發區曆史磚石結構的結構加固技術。這部分內容強調將氣候適應性納入長遠的保護規劃,實現前瞻性防禦。 三、 技術賦能:數字化與新材料在遺産保護中的實踐 技術是實現精細化保護的基石。本屆研討會集中展示瞭文物保護領域最新的技術應用成果,尤其是在數據采集、分析與材料科學方麵的突破。 3.1 高精度三維數據采集與建模: 激光雷達(LiDAR)、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UAV Photogrammetry)已成為常態化工具。但本書更深入地探討瞭如何處理海量數據,並將其轉化為具有語義信息(Semantic Information)的數字模型。有研究展示瞭如何將不同時期、不同精度的三維數據進行融閤(Data Fusion),以生成反映曆史疊壓的“四維遺産模型”,為長期監測提供基準。 3.2 基礎材料的微觀研究與綠色修復: 修復材料的選擇直接關係到文物的“可逆性”和“耐久性”。多項研究聚焦於傳統泥土、石灰、植物膠等天然材料的配方優化,以期達到與古建本體材料的優良相容性。此外,利用納米技術對石材進行無損加固、利用生物技術進行有機汙染物清除等前沿的“綠色化學”修復方法,也在文集中得到瞭詳盡的闡述。 3.3 監測預警係統的集成與應用: 針對舊都內大量密集的、相互影響的遺産點,構建一個區域性的、集成的物聯網(IoT)監測係統變得至關重要。本書展示瞭將環境傳感器(溫濕度、應力、位移)數據與結構健康監測(SHM)數據實時對接的平颱,實現對潛在風險的早期預警,並指導日常的預防性維護工作。 四、 跨文化交流與全球視野下的“舊都”經驗分享 作為國際研討會文集,本書特彆收錄瞭來自歐亞大陸、美洲等地的“前首都”、“前行政中心”的保護經驗,以期碰撞齣新的火花。 4.1 區域性保護模式的比較研究: 通過對比不同文明圈中舊都(如歐洲的王城、美洲的印加古城、東亞的都城)在殖民、獨立、現代化進程中的遺産處理方式,本書揭示瞭普適性的保護原則與地方性的適應性策略之間的辯證關係。 4.2 人纔培養與國際閤作機製的創新: 結論部分探討瞭如何培養具備跨學科背景(如曆史學、工程學、信息技術)的復閤型遺産保護人纔,並探討瞭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如何利用“舊都經驗”促進沿綫國傢的文化遺産交流與能力建設。 《華構重彩》不僅是本次國際研討會的成果結晶,更是對過去八十年文物保護事業的深刻迴望與麵嚮未來的宣言。它為所有關心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與發展的同仁,提供瞭一份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意義的權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