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史料运用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但最让我佩服的是它对“个体命运”的刻画。很多三国题材的作品,要么将人物神化,要么将其妖魔化,使得他们的决策缺乏人性的深度。然而,这部《三国史》却极其擅长捕捉历史洪流中小人物在关键时刻的犹豫、恐惧和挣扎。举个例子,在描述某个将领临阵脱逃的段落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批判其怯懦,而是通过环境描写和心理侧写,揭示了战前严酷的军法、对家人安危的担忧,以及指挥官的失误共同作用下,最终促成那个选择的复杂过程。这种对“人”的关注,让冰冷的历史数据鲜活了起来。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每一个重大决定,背后也必然伴随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道德权衡。这种细腻入微的描写,使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古人故事,而更像是我们身边正在上演的、充满人性光辉与缺陷的悲喜剧。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样一本厚重的“史书”抱有很大的抵触情绪,总觉得历史书就等于枯燥的年代和人名堆砌,但这部《三国史》的叙事节奏把控得相当到位,读起来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那些细枝末节的考据,反而更注重于展现不同势力在思想、文化层面的较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写东吴孙权集团时的笔触,那份强调江东本土士族文化和海洋意识的论述,一下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吴国能长期在偏安一隅的情况下保持其独特的文化韧性和军事活力。与中原王朝那种内卷式的权力斗争不同,孙氏政权的建立和稳固,更多依赖于对地方势力的有效安抚和一种更具前瞻性的对外政策。作者甚至花了不小的篇幅去探讨当时江南地区社会结构的演变,这对于理解三国鼎立的长期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满足于讲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这种深层次的剖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对那个时代的历史逻辑进行长久的思考。
评分读完最后一页,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度冷静和审慎的视角来看待“成功”与“失败”。它没有简单地将刘备集团的最终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或者关羽大意的结局,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地理和经济格局中进行审视。作者深入分析了益州、荆州和法正集团对汉中的控制权争夺,以及这些地区在人口、耕地和战略纵深上的先天差异,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蜀汉在长期消耗战中注定处于劣势的地位。书中对“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的辩证关系也探讨得十分精辟,认为在东汉末年那种系统性崩溃的背景下,个体英雄的才能固然重要,但终究要服从于社会生产力和资源配置的客观规律。这种不带感情色彩,却又极富洞察力的叙事,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将历史视为英雄传记的传统观念,让我明白,理解历史,更需要理解那些看不见的结构性力量是如何塑造了那些被我们称颂或唾弃的人物命运的。
评分这本《三国史》读下来,真是让人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本以为自己对魏蜀吴的那些恩怨情仇已经算有所了解,毕竟从小耳濡目染的民间故事和影视剧了不少,但真正沉下心来阅读这部著作,才发现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多么精妙的政治博弈和深邃的战略眼光。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做了扎实的考证,不再是简单地歌颂忠义或者批判奸诈,而是尽可能地还原了那个时代人物的复杂性。比如,对于曹操的评价,不再是脸谱化的“奸雄”,而是看到了他作为一方雄主,在乱世中如何以近乎残忍的效率整合资源,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统治体系。那些关于屯田制的细节描述,以及他如何平衡北方士族和新兴地主阶层利益的记载,都展现出其非凡的治国才能。再者,书中对战役的分析也极为精彩,绝非简单的兵力对比,而是将地形、后勤、天气乃至将领的心理状态都纳入考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沙场上的瞬息万变和决策的艰难。尤其是赤壁之战的叙述,不再是单纯的火攻神迹,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孙刘联军在情报、时机把握以及士气上的优势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周瑜和诸葛亮计谋的成功。读完后,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由无数个灰色地带构成的复杂画卷。
评分这部《三国史》在论述结构上,采用了非常新颖的“主题串联”方式,而不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推进,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大福音。它将整个三国时代划分为几个核心议题,比如“军事体制的革新与局限”、“儒学在乱世中的功能异化”、“地方豪强与中央权力的再平衡”等等,然后围绕这些主题,穿插引用不同时期、不同阵营的史料来佐证观点。这种跳跃式的结构,反而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内在的驱动力。例如,在讨论蜀汉的“法治”建设时,作者毫不避讳地将诸葛亮治理蜀地的严苛与刘备早期在荆州地区的宽松政策进行对比,从而探讨了在不同资源禀赋和政治环境下,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如何相互妥协。这种宏观的比较和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看到三国时期的各个政权,其实都是在用不同的“实验方案”试图解决那个时代共同面临的社会重建难题。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古罗马通常指从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称霸地中海的庞大罗马帝国。到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亡于476年。而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罗马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伯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②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③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在共和时代的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进行了2个世纪。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出两名执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为期1年;而掌握国家实权的则是元老院。随着贵族与平民之间对立的加深,贵族承认了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前451年,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2世纪30年代~前1世纪30年代,史称内战时代,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形成了破产农民与大地主的斗争,无权者与当权者的斗争,骑士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并且在前133年-前123年发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马略当选为执政官并开始实行军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无地或少地公民涌入军队。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评分第一印象中,就可以你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
评分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非常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
评分很好很满意!
评分都说读史明智,先不论明智不明智吧,读书打发时间也很愉快。
评分老公给我买的,还没看呢!
评分强力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