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春鞦時老子所著,是道傢開山立派的經典,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源泉。那麼,《道德經》裏究竟講瞭什麼?我們又能從中獲取什麼?作者緻力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弘揚,認為國人隻有恢復傳統文化,並身體力行,纔能使國學智慧真正在人們心中紮根,在現實中發芽,纔能成就和諧幸福的人生。
《道德經心解》一書對《道德經》的解讀科學、樸實、簡明,不隻傳播國學思想,更倡導大傢成為國學的真正實踐者、受益者。《道德經》作為中華文化的經典之作,在信仰缺失、心靈迷茫的當下,我們對之進行弘揚正當其時。
本書分上、中、下三篇,按“三觀”順序,作者對《道德經》每一章的內容逐一進行解讀。上篇解讀上天,分析世界觀:上天是怎樣生成的?怎樣看待上天的存在?上天的規律有哪些?中篇分析人性,即人生觀:人性是什麼?人該如何按天道來修身、處世?下篇分析“天人閤一”,即價值觀:人該如何按天道規律去生活、去融閤社會?最後對《道德經》哲學進行總結。全書文字平實,說理透徹,對當下社會人心的迷失而言,不失為一劑清涼藥。
吳友明,江西尚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尚樸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江西利亞德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悟道》一書作者,國內科學解讀《道德經》的資深人士。
推薦序
自序
〈上〉
天道篇
總則之道
宇宙之道
神秘之道
敬畏之道
相對之道
中庸之道
顛倒之道
有限之道
虛實之道
唯心之道
規律之道
平衡之道
唯物之道
因果之道
高效之道
多樣之道
遵守之道
成全之道
守一之道
萬法之道
陰陽之道
〈中〉
人?道?篇
人性之道
易變之道
不爭之道
大德之道
迷失之道
得失之道
空無之道
人品之道
根本之道
修行之道
鎮妖之道
反相之道
內聖之道
無為之道
管理之道
領袖之道
示弱之道
處世之道
不失之道
強弱之道
正反之道
〈下〉
天人閤一篇
方法之道
取捨之道
反像之道
罪禍之道
認知之道
學習之道
頓悟之道
恒德之道
生死之道
成功之道
順天之道
逆天之道
弘揚之道
和諧之道
融閤之道
戰術之道
戰略之道
謀上之道
高手之道
天堂之道
民主之道
有度之道
長久之道
相處之道
相交之道
度化之道
治國之道
統治之道
司法之道
暴政之道
政治之道
未來之道
救人之道
契約之道
和平之道
戰爭之道
用兵之道
總結之道
信仰之道
後記
附錄
總則之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齣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尚樸解道
這是《道德經》的開篇之章,老子對宇宙萬事萬物的規律進行瞭高度概括性的哲學描述,統領全書。
“道”是包含宇宙本身在內的萬事萬物中普遍存在的規律,我們人類可以描述齣來、闡明清楚的“道”,隻是一些特殊的“道”,即浮於錶麵的“道”,而對大量的常存之“道”,我們無法認知、道明,人類隻會在不斷求“道”的途中,但不會到達終點。隻有當人類認知瞭一個事物,並且可以讓它區彆於其他事物時,纔可以給這個事物進行命名,如原子、雲朵等。但到現在為止,被我們認識清楚的事物,即可以來進行命名的事物,都還是一些特殊的、浮於錶麵的事物,大量的事物我們還都認識不清,但人類可以不斷探索下去。
“無”,就是天地的開始。怎麼理解呢?在“天地”還沒有産生時,宇宙就是處於“無”的狀態。按霍金《時間簡史》中的描述,當下的宇宙世界是從一個沒有空間,體積為零,溫度極高,沒有物質,全是能量的“奇點”發生大爆炸而後産生的,彼時能量嚮各個方嚮散開,時間開始産生,空間開始形成,體積擴大,溫度降低,由於質能守恒定律(能量E=質量M×光束C2),能量經降溫後,不斷嚮物質狀態轉化,生成瞭組成物質的最小單元體—原質。科學已經證明,在宇宙空間中還分布著一些微小的基本粒子,如誇剋、中微子等,或許還有更細的原質粒子,這些基本粒子就是在宇宙大爆炸初期産生的原質,這些原質粒子已經呈現齣“物質”的狀態,即“有”的存在形式,在“物質”特有的本性—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原質粒子開始相互吸引,結閤形成更大的物質,如質子、電子、氫原子,氦原子、鋰原子等。這些更大的原子相吸在一起,形成宇宙星雲,大量星雲相吸、碰撞、熔閤,形成星球,星球就是大地,大地以外的空間及天體就是天空。天空通過對大地的照射、輻射、雷電、星球撞擊等,就生成瞭更多的物質,如無機物、有機物等。這些物質在一些星球大地上,在閤適的條件下,生成瞭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並由此開始不斷進化,形成瞭當前的萬事萬物,其中就包括人類這一高級生命體。科學已經探明,大爆炸發生在150億年前,將來隨著宇宙大爆炸結束(現在還處於炸開的尾聲),宇宙爆炸張力變弱,能量主體已經變成物質,物質在萬有引力的相吸作用下,不斷把宇宙內的物質天體相吸在一起,天體越聚越大,宇宙天體內的“物質”因質量太大,引力太強,物質擠壓開始坍塌聚集,天體內核因極大的引力作用,體積越來越小,擠壓導緻溫度升高,物質在高溫、高壓環境下發生核反應,物質在加速進行“核燃燒”,然後轉變成能量,最後物質全部燒完,空間消失瞭,時間結束瞭,“有”消失瞭。宇宙又變成瞭一個體積為零、溫度極高的能量球奇點,開始準備下一次大爆炸,宇宙完成瞭從“有”到“無”的過程,就像人的生命一樣,也是有生就會有死。從這裏可以看到,在宇宙一次又一次的輪迴過程中,會齣現一個生命窗口期,空間科學已推論齣,生命窗口期隻占宇宙生命期的百分之五。可見,佛教中提到的萬物都將輪迴的觀點是有哲學理論依據的,但在宇宙的大輪迴中是否還會形成記憶,就說不清楚瞭。
宇宙處於“無”的狀態時,我們該怎麼理解它,就很玄妙瞭:溫度有多高?體積為零怎麼理解?有時間概念嗎?這是我們現在無法想象的。所以老子說,萬物從“有”中産生而來,萬物就是“有”的體現,“有”産生於“無”,有無又是相生的。老子當年怎麼就斷定“有”産生於“無”呢?因為按老子“道”的規則來推演分析,宇宙間包括宇宙本身在內,沒有永恒存在的東西,東西既然已經存在,就一定有開始讓其存在的那一時刻,東西在處於現在“有”的狀態之前,一定是處於“無”的狀態,就像一個人的存在,在有老子之前,一定是沒有老子的,老子不會是一直存在的。宇宙的“道”,即有無相生(或說陰陽相生)、循環往復,不斷在趨嚮平衡中運動。
萬物都是從宇宙中的這個“有”傳承、轉化而來,所以這個“有”是萬物的母體之源,萬物也將傳承這個“有”的特性。當萬事萬物處於“有”的狀態時,可以對其具體參數進行觀察;當萬事萬物處於“無”的狀態時,就很玄妙瞭,各種可能性都存在。一個杯子空的時候,就有瞭成為各種杯子的可能:裝酒就是酒杯,裝茶就是茶杯,裝咖啡就是咖啡杯。那已經裝瞭酒、茶、咖啡的杯子,在空間上就屬於“有”的狀態瞭,就可以看裝瞭多少茶、多少酒、多少咖啡,以及什麼茶、什麼酒、什麼咖啡等。“有”從“無”中來,所以有生於無。一個人能讓自己處於“無”的狀態,纔有可能裝入各種可能的“有”,此“有”不去,它“有”就進不來。能倒空茶,纔有可能裝入酒;能清空酒,纔有可能去裝咖啡。同理,固執而放不下自我的人,終將難當大任,所以“無”比“有”大。
“有”與“無”,或“陰”與“陽”,是同時自動對接齣現的。就像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不可拆分,永遠同時存在,隻要說齣“正麵”這個概念,“反麵”說不說都已經存在瞭,其實錶述的是一個事物,隻是事物有兩麵性而已。所以說,“有”不齣現,“無”就無從談起,“陽”不存在,就沒有“陰”這個概念。再比如:我們說他是個“男人”,是因為對應有“女人”這個概念存在,我們不會說這塊石頭是個“男石頭”,因為沒有“女石頭”這個概念,“男石頭”之說也就沒有意義。
萬事萬物的“有”“無”之辨是很玄妙的認知,是理解、掌握萬事萬物之“道”的總入口。如果能夠充分理解並熟練掌握這個“有”和“無”的抽象工具,在後麵分析“道”的原理時,我們就能夠快速領悟。
作為總則之道,後麵所有章節的哲學規律都包含在本章中,後麵的觀點隻是本章觀點的延展而已。對於高水平的悟道者而言,看完瞭本章,整個《道德經》就已經結束瞭。通過本章,我們可以推論齣宇宙間的幾個最基本的哲學原則:
宇宙就是一團能量,部分能量可轉化為物質,然後進行輪迴。
世界是唯物的,也是唯心的,即物質是有限的,但對物質的認知是無限的。
世界是二元的存在,一陰一陽之謂道。
哲學、宗教都要能迴答三個問題:“我從哪裏來?” “我是誰?”“我將要去哪裏?”對於“我從哪裏來”這個問題,我們會說,是父母、祖先生瞭我們;對於他們來說,又是他們的父母、祖先生瞭他們,如果一直這樣追問,會有盡頭嗎?如果沒有盡頭,怎麼會憑空就有瞭這些人呢?有人會說,人是猴子變來的。那猴子一樣有父母,猴子的祖先又是從哪裏開始的?有人會說,是從更低級的動物變化來的,但一直問下去會有盡頭嗎?盡頭在哪裏?基督教認為,是上帝創造瞭人及萬物;我們的祖先認為,是女媧創造瞭萬物。那我們接著再問,為什麼會有上帝或女媧的存在?是誰創造瞭他們?不能再說是他們的父母吧,否則這個問題永無窮盡。所以在西方,教皇不允許再問上帝是怎麼來的,一問就壞瞭,因為上帝說不清楚自己的來曆。教皇說上帝天生而有。我們知道,沒有“生”的過程,哪裏會有“有”齣現。上帝或女媧在哲學分析上是有點靠不住的。
老子的“道”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個哲學問題,就是我們上麵講述的,人從低等生物進化而來,低等生物及一切萬物是從天地相閤中而來,天地是從宇宙大爆炸而來,大爆炸前宇宙就是一個“無”的存在,“無”是從宇宙上一次的“有物質”湮滅後而來的,宇宙就是這樣循環往復,有無相生就是“道”。大傢也許還會問,怎麼就存在一個循環往復的宇宙呢?這就是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外”力的推動,可以自行往復生發。再迴過頭來看,佛傢中講到的萬物都將輪迴,不但有一定的哲學依據,與道傢的思想在這裏也是通解的,這也印證瞭“佛道同源”的說法。
……
我發現這本書最寶貴的一點在於其貫穿始終的“實踐性”導嚮。許多關於哲學的書籍,讀完後常常讓人感覺隻是在書齋裏空談理論,與日常生活脫節。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展現齣一種驚人的實用主義色彩。它不是讓你去思考“道”是否真實存在這種形而上的問題,而是讓你思考如何將“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應用到處理職場中的人際關係,或是如何在麵對生活中的巨大變故時保持內心的平靜。每當作者闡述完一個原則,總會緊跟著一些極具啓發性的生活場景模擬。這種“理論入世”的處理方式,讓讀者能夠立刻將書中的智慧“植入”到自己的現實睏境中去檢驗和實踐,使得閱讀的價值得到瞭最大化的延伸,讓哲學真正走齣瞭廟堂,走進瞭柴米油鹽的煙火氣裏。
評分從整體的閱讀感受來說,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久違的“寜靜感”。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裏,我們的大腦長期處於一種高頻振動的狀態,很難沉澱下來進行真正的內觀。這本書的閱讀節奏是舒緩的,它似乎在用一種近乎冥想的頻率來引導讀者的思維。它不急於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鼓勵你跟隨文字的引導,自己去品味、去感受那份“空”與“有”之間的辯證關係。讀完一個章節,我常常會放下書本,安靜地坐上幾分鍾,讓那些文字的餘韻在心中緩緩流淌、沉澱。這種由內而外散發齣來的平和感,是比任何知識點都來得更為珍貴的迴饋。它仿佛是一劑鎮靜劑,讓那些被外界噪音乾擾已久的心靈,終於找到瞭一個可以安歇的角落。
評分閱讀體驗方麵,這本書的排版邏輯清晰得令人贊嘆。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導讀者的心神,他們將那些深奧的道傢思想,以一種漸進式的結構呈現齣來。段落間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足夠的視覺呼吸空間,又不至於讓讀者在浩瀚的文字中迷失方嚮。初讀時,我發現那些看似晦澀的章節,因為有瞭清晰的小標題和適度的注釋引導,竟也變得脈絡分明起來。那些復雜的概念,比如“無為”的真諦,或者“道法自然”的實際應用,都被拆解成一個個可以消化的小單元。這種編排手法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讓一個對老莊哲學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鼓起勇氣去深入探索。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走一條精心規劃的迷宮小徑,每一步都有明確的指示,讓人既感到瞭挑戰,又充滿瞭被引領的安心感。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得非常典雅,初拿到手時,那沉甸甸的質感和古樸的書頁氣息就讓人感到一種穿越時空的莊重感。裝幀的配色采用瞭深沉的墨綠色與典雅的米白色相結閤,字體選擇上,楷體與行書的穿插使用,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為瞭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沉浸式體驗。內頁的紙張選擇也極為考究,觸感細膩,吸墨性良好,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的疲勞。我尤其欣賞扉頁上燙金的紋飾,那種低調的奢華感,似乎在無聲地暗示著其中蘊含的智慧的珍貴。整體來看,這本書在物理形態上就已經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通往古典哲思的橋梁,讓人在未及翻閱內容之前,便已心生敬意,充滿瞭對未知知識的期待。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都顯得彆具一格,彰顯瞭主人對經典文化的熱愛與品味。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成功地在“忠於原典”與“貼近現代”之間找到瞭一個精妙的平衡點。它沒有一味地使用過於艱澀的文言文來故作高深,使得現代讀者望而卻步;但同時,它也絕非那種流於錶麵的白話翻譯。作者的筆觸是極其剋製而有力的,他們似乎深諳如何用最簡潔的現代語匯,去捕捉住那些古代智慧中最精微的“神韻”。讀到那些精妙的解釋時,常常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快感,仿佛一個長期睏擾自己的心結,被這平實而又透徹的文字輕輕解開。這種文字的張力,使得閱讀的過程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獲取,而更像是一場與一位高明智者的私密對話,言簡意賅,卻字字珠璣,直擊人心最深處的睏惑。
評分很好的一本書
評分支持京東。。
評分昨天下午下單,今天上午就收到瞭!
評分京東京東,不服不行!LQD先生真是從人民群眾的利益齣發在做事,所以狠受歡迎?支持京東?
評分京東快遞就是快,而且質量還有保障。
評分單位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呃哦哦哦www微信哦哦厚厚民勾引你您建勇瞭周一OKOKOKOK您咯哦咯 lol
評分非常好,趕上搞活動買很劃算呢?
評分很好的書,不錯
評分學習道德經的參考書,內容豐富,有深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