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教育部課題結題成果,論述瞭在我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多位著名大學校長的大學教育理念,如教育救國、培養優秀人纔、重視學術與科研、民主管理等,並對當代大學教育理念有重要價值。以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馬相伯、熊慶來、郭秉文、竺可楨、羅傢倫等為代錶的民國著名大學校長們在他們任職期間,把當時毫不起眼的大學辦成瞭國內外知名的大學,創造瞭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上的“黃金時代”。他們先進的大學理念和成功實踐經驗,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中的一份寶貴財富,對現今的大學發展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李玉勝,江蘇建湖縣人,南京郵電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高等教育曆史與理論研究,民國大學校長研究。
第一章 蔡元培北大教育實踐美的三重嚮度
一、崇高之美
二、和諧自然之美
三、獨立精神和自由之美
第二章 梅貽琦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其當代價值
一、梅貽琦的“清華緣”及其人格魅力
二、梅貽琦獨具特色的大學教育理念
三、梅貽琦大學教育理念的當代價值
第三章 郭秉文的教育思想及其領導魅力
一、郭秉文具有改革的勇氣和魄力
二、郭秉文具有卓越的管理能力與方法
三、郭秉文具有較高的社會威望與社會活動能力
四、郭秉文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忱
五、郭秉文辦學思想的現實指導意義
第四章 羅傢倫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其現實價值
一、羅傢倫學貫中西的教育背景和影響
二、羅傢倫卓爾不群的高等教育理念
三、曆史啓示與現實價值
第五章 竺可楨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其人格魅力
一、竺可楨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竺可楨獨特的高等教育理念
三、竺可楨高等教育理念的啓示
第六章 熊慶來的大學教育思想及其現實啓示
一、熊慶來的教育背景及其辦學思想
二、熊慶來的人格魅力對其辦學思想的影響
三、熊慶來大學教育思想的現實啓示
第七章 張伯苓:開創中國現代教育的先驅者
一、創辦南開大學等係列學校的先驅者
二、手訂“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南開校訓與精神的先驅者
三、首倡中國教育“土貨化”辦學理念的先驅者
四、中國奧運夢想的先驅者
第八章 行動與思想:愛國教育傢馬相伯
一、立足愛國 與時俱進:宗教傢馬相伯
二、教育救國 不懈追求:教育傢馬相伯
三、文理並重 全人發展:思想傢馬相伯
四、愛國老人 舉世敬仰:社會活動傢馬相伯
第九章 蔣夢麟的教育理念及其現實啓示
一、蔣夢麟的“北大緣”及其影響
二、蔣夢麟獨具特色的教育理念
三、蔣夢麟教育理念的現實啓示
下 篇
第一章 民國著名大學校長的包容氣度及其啓示
一、包容氣度有助於形成“思想自由 兼容並包”的辦學理念
二、包容氣度有助於營造“百花齊放 百傢爭鳴”的學術氛圍
三、包容氣度有助於大學校長“不拘一格用人纔”
第二章 民國著名大學校長的愛國情懷
一、教育救國:共同的齣發點
二、憤怒聲討:共同的怒吼
三、奮起抗爭:共同的愛國行動
第三章 民國著名大學校長的人格魅力
一、人格的感召力
二、人格的威懾力
三、人格的感染力
四、人格的至善力
第四章 德國古典大學觀對蔡元培及羅傢倫的影響
一、德國古典大學觀産生的背景和內容
二、德國古典大學觀對蔡元培及羅傢倫的影響
第五章 蔡元培與梅貽琦大學理念的共性及啓示
一、大學是什麼
二、大學的職能及人纔培養在大學中的地位
三、大學應培養什麼樣的人纔
四、大學如何培養理想的人纔
附錄
從某種意義上說,民國的大學校長們,其實是那個時代最傑齣的管理者和精神領袖。我設想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梳理瞭他們的教育主張,更在於展現瞭他們卓越的執行力。例如,在資源極度受限的情況下,他們如何通過籌款、校友網絡甚至社會斡鏇來維持學校的運轉和發展?這部分內容,對於今天麵臨類似挑戰的教育機構管理者而言,無疑是寶貴的“他山之石”。我尤其好奇書中對“教授治校”理念的探討。在校長們力推現代大學製度的背景下,他們是如何處理與教授群體之間的權力平衡的?是堅定的傢長式領導,還是更傾嚮於建立現代化的治理結構?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早期大學章程、校務會議記錄的分析,那就太好瞭,這能讓抽象的“理念”變得可觸摸、可衡量。
評分這本書的厚重感撲麵而來,它似乎試圖為我們構建一個民國高等教育全景圖。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不同地域、不同類型大學(如教會大學與私立大學)之間在教育理念和管理實踐上的差異性的。一個成功的分析,應當能夠超越簡單的贊美,去探討那些理想與現實碰撞齣的火花。比如,不同校長在引進西方教育模式時,如何巧妙地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基因,避免瞭單純的西方化傾嚮?這種中西融匯的智慧,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極強的藉鑒意義。或許,書中會對比不同校長在學科建設上的側重點,比如有的重理工,有的重文史,這種差異背後體現瞭他們對國傢未來發展的不同預判。我特彆關注那些“灰色地帶”的管理藝術——如何在軍閥混戰或外敵入侵的陰影下,保障學校的相對獨立和師生的安全。如果這本書能揭示這些“幕後故事”,那麼它就不再是一本枯燥的理論匯編,而是一部充滿張力的曆史畫捲。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指嚮瞭“實踐”二字,這讓我對其中的案例分析抱有極高的期待。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宏大的願景陳述,而是微觀的、具體的辦學細節。比如,在課程設置上,他們如何調整以適應新文化運動的潮流?在學生管理上,他們如何引導青年人的政治熱情,使其不偏離學術主綫?我特彆想瞭解,在那些戰火紛飛的年代,大學如何實施“西遷”或“聯閤辦學”,這種極限條件下的組織韌性是如何建立起來的?這些實踐無疑是對其教育理念最嚴峻的考驗。如果作者能夠引入一些當時學生的日記、傢書或者教職員工的迴憶錄,用第一手的史料來佐證校長的教育理念如何滲透到日常教學和校園生活的方方麵麵,那麼這本書的厚度和深度將大大提升,它將不再是曆史教科書的旁注,而是一部關於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精神內核的深度考察報告。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看起來像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聚焦於民國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的黃金時代。我猜想,它深入挖掘瞭那個時代傑齣教育傢們的思想精髓。讀者或許能從中窺見他們是如何在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堅守教育理想,構建起一批至今仍享譽海內外的學府的。想象一下,從蔡元培先生的“兼容並包”到張伯苓先生的“知難行易”,這些理念絕非空談,而是與當時的國傢命運緊密相連的實踐。這本書會不會細緻描摹瞭這些校長們在資源匱乏、政治壓力下,如何平衡學術自由與社會責任?我期待它能呈現齣那個時代教育傢們那種雖身處逆境卻依然昂揚嚮上的精神風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如果它能結閤具體的辦學案例,比如某所大學在特定曆史時期的轉型與發展,那將更具說服力,讓讀者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教育的生命力。我希望看到的,是關於教育哲學如何在亂世中落地生根,並影響瞭一代知識分子的鮮活敘事。
評分作為一名對現代中國思想史感興趣的讀者,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展現齣民國校長們在教育理念形成過程中的思想淵源。他們是留學海外的先行者,他們的視野必然是國際化的,但他們同樣深愛著這片古老的土地。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他們如何消化吸收瞭杜威、赫胥黎等西方教育傢的思想,並將其“中國化”的過程?這種本土化的努力,是民國教育成功的關鍵。我猜想,書中會花費筆墨分析他們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權衡。在救亡圖存的時代背景下,是培養專注於技術的工程師重要,還是培養具有人文關懷的社會棟梁更為迫切?這種兩難的選擇,塑造瞭那個時代大學的特質。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對這些校長個人特質如何影響其教育實踐的剖析——他們的性格、信仰乃至人際網絡,是如何轉化為學校的獨特校風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