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著名大學校長的高等教育理念與實踐探析

民國著名大學校長的高等教育理念與實踐探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玉勝 著
圖書標籤:
  • 民國史
  • 高等教育
  • 大學校長
  • 教育理念
  • 教育史
  • 民國教育
  • 實踐研究
  • 學術史
  • 教育思想
  • 曆史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517827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9451
包裝:平裝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書寫紙
頁數:160
字數:20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教育部課題結題成果,論述瞭在我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多位著名大學校長的大學教育理念,如教育救國、培養優秀人纔、重視學術與科研、民主管理等,並對當代大學教育理念有重要價值。以蔡元培、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馬相伯、熊慶來、郭秉文、竺可楨、羅傢倫等為代錶的民國著名大學校長們在他們任職期間,把當時毫不起眼的大學辦成瞭國內外知名的大學,創造瞭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上的“黃金時代”。他們先進的大學理念和成功實踐經驗,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中的一份寶貴財富,對現今的大學發展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作者簡介

  李玉勝,江蘇建湖縣人,南京郵電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高等教育曆史與理論研究,民國大學校長研究。

目錄

第一章 蔡元培北大教育實踐美的三重嚮度

一、崇高之美

二、和諧自然之美

三、獨立精神和自由之美

第二章 梅貽琦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其當代價值

一、梅貽琦的“清華緣”及其人格魅力

二、梅貽琦獨具特色的大學教育理念

三、梅貽琦大學教育理念的當代價值

第三章 郭秉文的教育思想及其領導魅力

一、郭秉文具有改革的勇氣和魄力

二、郭秉文具有卓越的管理能力與方法

三、郭秉文具有較高的社會威望與社會活動能力

四、郭秉文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忱

五、郭秉文辦學思想的現實指導意義

第四章 羅傢倫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其現實價值

一、羅傢倫學貫中西的教育背景和影響

二、羅傢倫卓爾不群的高等教育理念

三、曆史啓示與現實價值

第五章 竺可楨的高等教育理念及其人格魅力

一、竺可楨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竺可楨獨特的高等教育理念

三、竺可楨高等教育理念的啓示

第六章 熊慶來的大學教育思想及其現實啓示

一、熊慶來的教育背景及其辦學思想

二、熊慶來的人格魅力對其辦學思想的影響

三、熊慶來大學教育思想的現實啓示

第七章 張伯苓:開創中國現代教育的先驅者

一、創辦南開大學等係列學校的先驅者

二、手訂“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南開校訓與精神的先驅者

三、首倡中國教育“土貨化”辦學理念的先驅者

四、中國奧運夢想的先驅者

第八章 行動與思想:愛國教育傢馬相伯

一、立足愛國 與時俱進:宗教傢馬相伯

二、教育救國 不懈追求:教育傢馬相伯

三、文理並重 全人發展:思想傢馬相伯

四、愛國老人 舉世敬仰:社會活動傢馬相伯

第九章 蔣夢麟的教育理念及其現實啓示

一、蔣夢麟的“北大緣”及其影響

二、蔣夢麟獨具特色的教育理念

三、蔣夢麟教育理念的現實啓示


下 篇


第一章 民國著名大學校長的包容氣度及其啓示

一、包容氣度有助於形成“思想自由 兼容並包”的辦學理念

二、包容氣度有助於營造“百花齊放 百傢爭鳴”的學術氛圍

三、包容氣度有助於大學校長“不拘一格用人纔”

第二章 民國著名大學校長的愛國情懷

一、教育救國:共同的齣發點

二、憤怒聲討:共同的怒吼

三、奮起抗爭:共同的愛國行動

第三章 民國著名大學校長的人格魅力

一、人格的感召力

二、人格的威懾力

三、人格的感染力

四、人格的至善力

第四章 德國古典大學觀對蔡元培及羅傢倫的影響

一、德國古典大學觀産生的背景和內容

二、德國古典大學觀對蔡元培及羅傢倫的影響

第五章 蔡元培與梅貽琦大學理念的共性及啓示

一、大學是什麼

二、大學的職能及人纔培養在大學中的地位

三、大學應培養什麼樣的人纔

四、大學如何培養理想的人纔


附錄



《民國著名大學校長的高等教育理念與實踐探析》 引言 在中華民族曆史的長河中,民國時期(1912-1949)是一個風雲激蕩、思想解放的時代。在這段特殊的曆史時期,一批傑齣的知識分子以極大的熱情和遠見卓識,投身於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開創與建設之中。他們不僅是各自領域的學術巨擘,更是肩負民族復興重任的教育傢。本書將目光聚焦於民國時期那些聲名卓著的大學校長們,深入探析他們所秉持的高等教育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如何在實踐中得以展現和落地。本書旨在梳理和呈現民國大學校長們在探索中國現代高等教育道路上的智慧結晶、創新實踐與曆史貢獻,為理解中國高等教育的演進脈絡提供深刻的視角。 第一章:時代背景與民國大學的崛起 本章將首先勾勒齣民國時期中國社會所處的宏觀曆史背景。辛亥革命推翻帝製,開啓瞭共和時代,但國傢依然麵臨著內憂外患的嚴峻局麵。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教育、培養人纔成為實現國傢富強、民族復興的關鍵。本書將重點闡述: 社會變革與教育需求: 分析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劇烈變革如何催生瞭對現代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考察西方近代教育思潮的湧入,以及其對中國傳統教育模式的衝擊與融閤。 大學的肇始與發展: 梳理民國時期中國高等教育機構的建立、發展過程,包括綜閤性大學、專業學院的齣現,以及官辦、私立、教會大學等不同類型的發展模式。 大學校長的群體湧現: 介紹民國時期一批在教育界和社會上享有盛譽的大學校長,他們往往集學者、政治傢、社會活動傢等多重身份於一身,在國傢教育事業的艱難創業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 第二章:民國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精神內核與思想淵源 民國大學校長們的教育理念並非憑空産生,而是深深植根於他們所處的時代、深厚的文化傳統以及對西方教育的藉鑒與反思。本章將深入剖析這些理念的精神內核和思想淵源: “通纔”與“專纔”的辯證: 探討校長們在培養具有廣博知識基礎和獨立思考能力的通纔,以及滿足國傢現代化建設所需各類專業人纔之間的權衡與取捨。 學術自由與思想解放: 深入研究校長們如何倡導和維護學術自由的空氣,鼓勵思想的碰撞與交流,將大學建設成為思想的自由市場和創新的孵化器。 人格陶冶與道德養成: 考察校長們如何強調高等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學生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塑造。關注“大學精神”的內涵,以及如何通過教育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科學精神與理性思維: 分析校長們如何將科學精神和理性思維作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鼓勵學生運用科學方法認識世界,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東西方教育思想的融閤: 剖析校長們如何藉鑒西方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進經驗,同時又積極探索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閤的教育模式,力圖走齣一條適閤中國國情的高等教育發展之路。考察其對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如儒傢、道傢等)的取捨與創新。 第三章:實踐探索——不同校長視角下的高等教育模式 本章將聚焦於幾位具有代錶性的民國著名大學校長,通過他們的具體實踐,來展現民國高等教育理念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我們將選取不同類型、不同辦學風格的校長進行個案分析,力求展現其教育理念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 蔡元培與北京大學:“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實踐 分析蔡元培如何將“兼容並包”作為北京大學的辦學方針,吸引不同學術派彆和政治思想的學者,營造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 探討其推行“教授治校”的理念,如何賦予教授更多的學術自主權和教學管理權。 考察其在課程設置、學術研究、學生管理等方麵的改革措施,以及對中國現代大學製度建設的貢獻。 梅貽琦與清華大學:“教授治校”與學術為本的典範 深入研究梅貽琦提齣的“大師之謂也,非大樓之謂也”的辦學理念,強調教師在大學中的核心地位。 分析其如何通過精心的師資引進與培養,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考察其在學術規範、科研管理、學生培養等方麵的製度建設,以及如何將清華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學術研究機構。 竺可楨與浙江大學:求是精神與服務國傢 探討竺可楨如何倡導“求是”的校訓,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於探索未知。 分析其在科學研究方麵的重視,以及如何引導學校學科發展與國傢建設需求相結閤。 考察其在艱苦條件下,如何帶領浙江大學在戰時遷徙中保持學術生命力,並為國傢培養瞭大批棟梁之材。 張伯苓與南開大學:教育救國與愛國主義的融閤 研究張伯苓“教育救國”的理念,分析其如何將教育視為改變國傢命運的重要途徑。 探討南開大學在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方麵的特色。 考察其在職業教育、體育教育等方麵的創新嘗試,以及如何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社會擔當的青年。 其他代錶性校長分析(如:傅斯年、羅傢倫等) 根據具體研究需要,選取其他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産生重要影響的校長,分析其獨特的教育理念和實踐。 第四章:民國大學校長高等教育理念的實踐挑戰與睏境 民國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本章將揭示校長們在實踐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與睏境,以及他們如何應對: 政治動蕩與經費短缺: 分析軍閥混戰、政治腐敗、內戰爆發等對大學辦學造成的嚴重乾擾,以及長期存在的經費不足問題如何製約學校發展。 師資匱乏與學術水平不穩定: 探討在戰亂和物質條件艱苦的背景下,如何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的師資,以及如何保持學術研究的持續性。 學生運動與思想復雜性: 分析學生在反帝反封建鬥爭中的積極作用,以及如何在維護學術獨立與迴應社會思潮之間找到平衡。 教育行政管理體製的探索: 考察民國時期對大學管理體製的各種探索,包括教授治校、行政主導等模式的優劣,以及在實踐中遇到的阻礙。 社會認可與精英意識的博弈: 分析當時社會對高等教育的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以及大學如何處理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的關係。 第五章:民國大學校長高等教育理念的曆史遺産與當代啓示 民國時期大學校長們在高等教育領域所付齣的努力與取得的成就,為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深刻的啓示。本章將對此進行梳理與升華: 奠基中國現代大學製度: 總結民國時期在建立現代大學章程、學術規範、管理體製等方麵的重要貢獻,為後來的高等教育發展奠定瞭基礎。 “學術為本,人格至上”的精神傳承: 強調民國校長們所倡導的學術自由、嚴謹治學、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對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重視,這些依然是現代大學的核心價值。 應對挑戰的智慧與韌性: 考察民國校長們在逆境中堅持辦學的勇氣與智慧,為當代大學在麵對改革與發展中的睏難時提供藉鑒。 多元化辦學與特色建設: 藉鑒民國時期不同大學在辦學理念和模式上的多樣性,為當代大學如何形成自身特色、走差異化發展道路提供思路。 教育與國傢命運的緊密聯係: 再次強調民國校長們將教育視為國傢富強之本的深刻認識,提示當代高等教育應始終與國傢發展戰略緊密結閤,服務於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結論 本書通過對民國著名大學校長的高等教育理念與實踐的深入探析,力圖展現他們在曆史洪流中,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為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開創與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他們的教育理念,如“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學術為本、大師治校”、“求是創新、服務國傢”等,至今仍閃耀著思想的光芒,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道路的深刻反思,希望能為理解中國高等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提供有益的視角和啓迪。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某種意義上說,民國的大學校長們,其實是那個時代最傑齣的管理者和精神領袖。我設想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梳理瞭他們的教育主張,更在於展現瞭他們卓越的執行力。例如,在資源極度受限的情況下,他們如何通過籌款、校友網絡甚至社會斡鏇來維持學校的運轉和發展?這部分內容,對於今天麵臨類似挑戰的教育機構管理者而言,無疑是寶貴的“他山之石”。我尤其好奇書中對“教授治校”理念的探討。在校長們力推現代大學製度的背景下,他們是如何處理與教授群體之間的權力平衡的?是堅定的傢長式領導,還是更傾嚮於建立現代化的治理結構?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早期大學章程、校務會議記錄的分析,那就太好瞭,這能讓抽象的“理念”變得可觸摸、可衡量。

評分

這本書的厚重感撲麵而來,它似乎試圖為我們構建一個民國高等教育全景圖。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不同地域、不同類型大學(如教會大學與私立大學)之間在教育理念和管理實踐上的差異性的。一個成功的分析,應當能夠超越簡單的贊美,去探討那些理想與現實碰撞齣的火花。比如,不同校長在引進西方教育模式時,如何巧妙地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基因,避免瞭單純的西方化傾嚮?這種中西融匯的智慧,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極強的藉鑒意義。或許,書中會對比不同校長在學科建設上的側重點,比如有的重理工,有的重文史,這種差異背後體現瞭他們對國傢未來發展的不同預判。我特彆關注那些“灰色地帶”的管理藝術——如何在軍閥混戰或外敵入侵的陰影下,保障學校的相對獨立和師生的安全。如果這本書能揭示這些“幕後故事”,那麼它就不再是一本枯燥的理論匯編,而是一部充滿張力的曆史畫捲。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指嚮瞭“實踐”二字,這讓我對其中的案例分析抱有極高的期待。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宏大的願景陳述,而是微觀的、具體的辦學細節。比如,在課程設置上,他們如何調整以適應新文化運動的潮流?在學生管理上,他們如何引導青年人的政治熱情,使其不偏離學術主綫?我特彆想瞭解,在那些戰火紛飛的年代,大學如何實施“西遷”或“聯閤辦學”,這種極限條件下的組織韌性是如何建立起來的?這些實踐無疑是對其教育理念最嚴峻的考驗。如果作者能夠引入一些當時學生的日記、傢書或者教職員工的迴憶錄,用第一手的史料來佐證校長的教育理念如何滲透到日常教學和校園生活的方方麵麵,那麼這本書的厚度和深度將大大提升,它將不再是曆史教科書的旁注,而是一部關於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精神內核的深度考察報告。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看起來像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聚焦於民國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的黃金時代。我猜想,它深入挖掘瞭那個時代傑齣教育傢們的思想精髓。讀者或許能從中窺見他們是如何在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堅守教育理想,構建起一批至今仍享譽海內外的學府的。想象一下,從蔡元培先生的“兼容並包”到張伯苓先生的“知難行易”,這些理念絕非空談,而是與當時的國傢命運緊密相連的實踐。這本書會不會細緻描摹瞭這些校長們在資源匱乏、政治壓力下,如何平衡學術自由與社會責任?我期待它能呈現齣那個時代教育傢們那種雖身處逆境卻依然昂揚嚮上的精神風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如果它能結閤具體的辦學案例,比如某所大學在特定曆史時期的轉型與發展,那將更具說服力,讓讀者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教育的生命力。我希望看到的,是關於教育哲學如何在亂世中落地生根,並影響瞭一代知識分子的鮮活敘事。

評分

作為一名對現代中國思想史感興趣的讀者,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展現齣民國校長們在教育理念形成過程中的思想淵源。他們是留學海外的先行者,他們的視野必然是國際化的,但他們同樣深愛著這片古老的土地。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他們如何消化吸收瞭杜威、赫胥黎等西方教育傢的思想,並將其“中國化”的過程?這種本土化的努力,是民國教育成功的關鍵。我猜想,書中會花費筆墨分析他們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權衡。在救亡圖存的時代背景下,是培養專注於技術的工程師重要,還是培養具有人文關懷的社會棟梁更為迫切?這種兩難的選擇,塑造瞭那個時代大學的特質。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對這些校長個人特質如何影響其教育實踐的剖析——他們的性格、信仰乃至人際網絡,是如何轉化為學校的獨特校風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