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百科丛书 长江三峡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 长江三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地理
  • 长江三峡
  • 中国地理
  • 百科全书
  •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旅游
  • 地理科普
  • 三峡文化
  • 中国名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9787510088704
版次:2
商品编码:12024230
品牌:公元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16
字数:329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中学生与青年,地理知识爱好者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本分册依据川江段一带的深切峡谷和岩溶地貌,以及三峡文化特征进行区域范围划分。
  介绍中华蚊母树、红豆杉、中华鲟、中国大鲵、金丝猴等濒危珍稀物种的特点及存活状况。
  描绘河谷农耕、渔业、盐业的生产图景,解读漕运、水驿、纤夫等水路运输文化。
  呈现异彩纷呈的三峡文化:不仅有从古刮到今的“巫风”,还有屈原、李白、杜甫、刘禹锡、欧阳修等文人墨客的足迹。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内容简介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长江三峡》围绕世界闻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而展开,论述范围涉及重庆至湖北宜昌之间的川江段一带。在此地域内,浩荡的长江依次切穿多重大山后进入中下游平原,沿途造就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河谷。这里地貌复杂,水土多样,峡谷气候显著,受第四纪冰川影响极小,因此成为孑遗生物避难所。依靠河谷所带来的生产生活便利,当地的农业、渔业和盐业很早就兴起。以三峡为代表的河谷地带是历代移民的走廊和集散地,孕育出了灿烂的三峡文化,巴楚文化、佛教、道教、巫文化、军事遗迹和骚人墨客等内容皆可在书中一一找到。

内页插图

目录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一江冲破数重山 2
一 自然地理 第二阶梯东部边缘 9
川东平行岭谷 9
渝鄂西褶皱山地 10
河谷地貌广布 10
天然地质"博物馆" 11
九畹溪断裂带 14
黄泥塘背斜 14
巫山山脉 14
七曜山脉 15
精华山 16
方斗山 17
黄草山 18
长江三峡 18
香溪宽谷 19
大宁河宽谷 19
庙南宽谷 26
下川江 26
龙溪河 27
渠溪河 27
长寿湖 28
万州盐盆 28
三峡石 29
土壤类型复杂 30
峡谷气候 30
中国暴雨中心之一 31
地质灾害高发区 31
坪西岛 32
兔耳坝 32
长江(涪陵段) 33
五华山 34
大罗山 34
木鱼山 34
三洞沟峡谷 35
黄草峡 35
桃花溪 35
西山 35
宝鼎山 36
东印茶山 37
大梨山 37
鹤游坪台地 37
青龙洞 38
白崖口 38
湖岛 38
迎风湖 39
三河口 39
大沙河(垫江段) 40
蒋家山 40
铜矿山 40
雪玉洞 41
丰稳坝 41
龙河(丰都段) 41
扬眉山 43
翠屏山 43
玉印山 43
甘井河峡谷 44
甘井河(忠县段) 44
汝溪河 44
高梁山 45
梁平坝 45
殷家坝 46
云龙石窝群 46
广福巨石 46
蟠龙洞 47
高滩河 47
新盛河 47
悦君山 48
天生城 48
盐井沟龙洞 49
潭獐峡 49
青龙瀑布 50
苎溪河 50
云峰山 50
无量山 51
杉木尖山 51
轿顶山 52
龙缸国家地质公园 52
路阳坝 54
岐山草场 54
龙脊石 55
龙窟峡 55
汤溪河 56
澎溪河(云阳段) 56
磨刀溪下游 56
金凤山 57
枇杷山 58
凤凰山 58
小寨天坑 58
天井峡地缝 60
龙桥暗河 61
梅溪河 61
大溪河 62
草堂河 62
朱衣河 63
九盘河 63
巫山十二峰 63
大宁河小三峡 65
马渡河峡谷 65
金盔银甲峡 65
陆游洞 66
大宁河(巫山段) 66
神女溪 66
三县桩 67
张大顶 67
朝阳观 67
建始盆地 68
代陈沟石林 68
马水河 69
绿葱坡 69
平阳坝 70
格子河石林 70
无源洞 71
铁棺峡 71
破水峡 71
门扇峡 72
神农溪 72
青岗岭山脉 73
桅杆坡山脉 73
九岭头 73
秭归盆地 74
犀牛洞 74
玉虚洞 75
链子崖 75
崆岭滩 76
神牛泉 77
三吊水瀑布 77
九畹溪 77
锣鼓洞河 78
天柱山 78
大溪峡谷 78
丹水 78
白溢寨 79
柴埠溪大峡谷 80
渔洋河 80
荆门山 81
孙家溪 81
白洪溪 81
紫阳龙洞 82
桥边河 82
灯影峡 82
晓峰峡谷 83
白马峡谷 84
中堡岛 84
百里荒草原 86
金狮洞 86
三游洞 87
柏临河 87
下牢溪 87
乐天溪 87
生物"避难所" 88
五里坡自然保护区 88
王二包自然保护区 89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 90
后河自然保护区 90
铁峰山森林公园 91
百里竹海 93
阴沉木 93
野生红豆杉 94
巴山榧树 94
麦吊云杉 94
篦子三尖杉 95
青钱柳 95
红豆树 96
银鹊树 97
香果树 97
青檀 98
水青树 99
巴东木莲 99
金钱槭 100
川黄檗 100
宜昌黄杨 100
中华蚊母树 101
疏花水柏枝 102
火棘 102
实心狭叶方竹 103
巫山类芦 103
川明参 103
马蹄芹 104
裸芸香 104
金毛狗 105
荷叶铁线蕨 105
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106
将军坳中国小鲵自然保护区 106
大灵猫 106
川金丝猴 107
猕猴 108
中国大鲵 108
白 豚 109
中华鲟 110
胭脂鱼 111
白甲鱼 111
岩原鲤 111
中华倒刺鲃 112
长鳍吻 112
泉水鱼 112
宜昌鳅 113
桃花鱼 113
二 经济地理 原始农业 117
畬田 117
古渔业 118
下川江盐业 119
宋-清炼锌遗址 120
土城坡汉代窑群遗址 120
救生红船制 121
漕运 122
三峡水驿 122
纤夫 123
大宁河古栈道 124
风门关 125
葛洲坝 125
三峡工程 125
" 桥梁博物馆" 126
土船 126
背篓 130
滑竿 131
八角井 131
卧龙河气田 132
宜昌柑橘 132
奉节脐橙 132
垫江白柚 134
红心萝卜 134
梁平柚 134
云龙黄瓜 135
垫江牡丹 135
宜昌茶 136
桃片糕 138
梨子酒 138
涪陵榨菜 138
袁驿豆腐干 139
杜甫晒枣 139
涪陵水牛 139
渝东白山羊 140
梁平竹帘 140
长阳盆景 141三 历史地理
建始人 145
巴人南迁 145
"巫山人" 146
三峡移民 146
猇亭之战 147
宜昌辟通商口岸 148
奉大巫起义 149
巴子别都 149
奉节 149
夷陵 150
垫江 151
白帝城 151
磨盘寨 152
三峡古兵寨 153
铁锁关 153
高家镇遗址 154
鱼复浦遗址 154
楠木园文化遗存 155
大溪文化 155
中坝遗址 157
红花套遗址 158
双堰塘遗址 159
朐忍县城遗址 159
容美土司遗址 161
乌杨阙 162
巴寡坟 162
大湾湾田墓群 163
大梁岩画 163
白鹤梁题刻 164
"楚蜀鸿沟"题刻 164
大昌古镇 165
西沱古镇 166
皇华城 166
青林寺村 167
四 文化地理
巴楚融合地 171
土家族 171
鬼城麻辣鸡 172
咂酒 172
翡翠凉粉 173
土家四道茶 173
吊脚楼 174
天星桥塆 175
三峡悬棺葬 176
巫风盛行 177
赶堆子 177
叫老辈子 178
摸秋 178
"将军箭" 178
鬼城庙会 179
秭归赛龙舟 179
丰都名山 181
点易洞 182
黄陵庙 182
栖霞宫 183
张飞庙 183
石柱观 184
双桂堂 184
观音堂 186
天然塔 186
白公祠 187
石宝寨 188
千佛岩石雕群像 188
竹枝词 188
巫山山歌 190
龙骨坡抬工号子 191
峡江号子 191
渝东竹琴 192
薅草锣鼓 192
撒叶儿嗬 193
巴山踩堂戏 194
梁山灯戏 195
宜昌丝竹 195
癞子锣鼓 196
梁平年画 196
巴蔓子 197
屈原 198
李白 199
陆贽 199
欧阳修 200
秦良玉 200
吹万广真禅师 201
任鸿隽 201
张剑秋 202
方文培 202
何其芳 203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最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巫山云雨》 内容简介 《巫山云雨》是一部以长江三峡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石,以壮阔的自然风光为画布,精心描绘的一幅关于生命、土地与时代的史诗画卷。本书并非以百科全书式的宏大叙事呈现三峡的地理风貌,而是通过一系列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深入挖掘这片土地上的人文精神、历史记忆与当下变迁。它试图捕捉的,是三峡在时间长河中流淌出的独特韵味,是镌刻在山水之间、人心之中的生命印记。 本书的主体内容,以“人”为视角,聚焦三峡地区形形色色的人物命运。从世代耕耘于这片土地的古老农人,他们对土地的敬畏与依赖,对自然的朴素理解,以及在岁月中沉淀出的坚韧与智慧;到在时代洪流中涌现出的各类群体,如曾经的纤夫,他们用血肉之躯拉拽着历史的巨轮,其艰辛与呐喊至今仍回荡在峡谷之间;又如新时代建设者,他们投身于三峡工程的宏伟事业,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进步紧密相连,他们的汗水与梦想,共同浇筑着这座巨坝的脊梁。书中笔墨将着重刻画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挣扎与追求,力图展现三峡人民在严酷自然环境与复杂社会变迁中的不屈品格与精神力量。 除了人物的刻画,《巫山云雨》还将大量篇幅用于描绘三峡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但它并非简单罗列山川河流的尺寸与地貌特征。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例如,在描绘瞿塘峡的雄浑时,将融入古战场的回响,将磅礴的气势与历史的悲壮相结合;在描绘巫峡的秀美时,将勾勒出神女的传说,将婉约的景致与浪漫的想象编织在一起;而在描绘西陵峡的险峻时,则会展现江水拍岸的激荡,以及在这险滩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渔民的艰辛。本书将尝试用文学性的语言,赋予这些自然景观以生命和灵魂,让读者在感受山水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生命力与历史感。 书中还将深入探究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遗迹并非仅仅是冰冷的石头,而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活化石。本书将讲述发生在这些遗迹背后的故事,无论是关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还是关于巴渝文化的神秘起源,亦或是关于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千古绝句。本书将力图挖掘这些历史事件与人物在三峡这片土地上留下的深刻烙印,展示三峡地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文化价值,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此外,《巫山云雨》不会回避三峡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巨大变迁。特别是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无数的村庄被淹没,无数的居民背井离乡,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民族情感与社会议题。本书将尝试以人道的关怀,去记录和反思这场巨大的变革。它将聚焦那些在变迁中失去故土、重新安家的人们,他们的失落、他们的适应,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期盼。同时,也将展现新时代三峡地区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成就,力图呈现一个立体、多维的三峡。 本书的叙事风格将力求朴实而富有感染力,避免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件、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描写,来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思考。作者将以一种深情而审视的目光,审视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希望通过《巫山云雨》这本书,能够让读者不仅仅看到三峡的壮丽山河,更能感受到其中流淌着的、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生命脉搏,理解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坚韧与希望,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情感联系。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充满人文温度、历史厚度与艺术美感的三峡,一个值得我们去了解、去珍惜、去铭记的三峡。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平实而又不失诗意,旨在以细腻的笔触,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会讲述那些平凡而伟大的故事,那些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那些关于奋斗与梦想的故事。 本书的结构将采取非线性叙事,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不同历史时期的片段、不同地理区域的侧写,构成一幅丰富而斑斓的三峡人文画卷。例如,可能会有一章讲述一位生活在神女溪畔的土家族老人,她的回忆中穿插着古老的歌谣和祭祀仪式;另一章则可能聚焦于一位年轻的移民,他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山村,在城市的新生活中寻找新的归属;还有一章则可能描绘一位考古学家,在白帝城遗址中探寻古蜀国的秘密。这些章节看似独立,实则相互映照,共同勾勒出三峡地区多层次、多维度的历史文化图景。 《巫山云雨》还将涉及三峡地区丰富的民间传说与民俗文化。从巴渝十二怪的奇闻异事,到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再到各种节庆活动中的表演与歌舞,都将被生动地描绘出来。这些民间文化不仅是三峡地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其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本书将试图发掘这些民间文化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展现中华民族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的文化创造力与生命力。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所有对中国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人文精神感兴趣的读者。无论你是想深入了解三峡地区的历史变迁,还是想感受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淳朴与坚韧,亦或是被壮丽的山水风光所吸引,《巫山云雨》都能为你提供一次深刻而感人的阅读体验。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某个地理区域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土地、关于记忆、关于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三峡,倾听那里的故事,感受那里的情感,理解那里的灵魂。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地理读物的桎梏,将严肃的历史文化内容以一种更加人性化、文学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它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故事讲述。它试图在描绘壮丽山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描绘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民,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复杂而深厚的情感联系。它旨在让读者在合上书本之后,能够对三峡这片土地产生更深的理解、更浓的感情,并对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有更清晰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大半,我发现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多维视角。它不仅仅满足于展示三峡的自然奇观,更深入探讨了人类活动对这片区域的影响,特别是关于水利工程的宏大叙事。书中对三峡大坝建设前后的环境影响分析得非常客观和细致,既有对发电效益、航运改善的肯定,也有对库区生态变迁的审慎记录。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珍稀物种的保护策略,用图表展示了江豚、中华鲟等特有物种的栖息地变化,数据详实,配有专家访谈的节选,显得非常权威。与以往读到的歌颂性文字不同,这本书的笔触非常冷静克制,它似乎在告诉读者,壮丽的自然景观背后,是无数人在工程、环保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艰难权衡的结果。这种对复杂议题不回避、不简单化的处理态度,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深度,让人在赞叹工程奇迹的同时,也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

评分

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读物,它的参考价值体现在对“三峡”概念的广义界定上。它没有局限于地理上的那一段江域,而是将其扩展到文化符号、经济走廊和生态热点区域。书中对巴蜀文化与长江文明的交叉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涉及了古代的盐运、茶马古道在三峡区域的延伸,甚至还探讨了民间传说中关于夔门神话的起源。我发现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能为不同兴趣点的读者提供切入点:地质爱好者可以钻研其构造力学部分,历史迷可以追溯那些沉没的古渡口,而对文学感兴趣的人,也能从中找到大量关于“巫山云雨”的文学典故出处。它的内容密度非常高,但叙述的语言却保持着一种平易近人的亲切感,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辈娓娓道来家乡的故事,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又忍不住要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个脚注和图注。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地理指南”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特定地理单元的“全景志”。我观察到它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独运,比如在介绍库区移民安置时,它没有采用宏大的统计数字,而是通过几个典型家庭的口述历史片段来展现变迁的个体感受,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让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宏伟的工程蓝图,变得有血有肉起来。它成功地平衡了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文的温度感。阅读结束后,我对长江三峡的印象不再仅仅是两岸的奇峰怪石,而是一个融合了地质变迁、人类智慧、历史沉淀与未来挑战的复杂有机体。如果有人问我如何快速而全面地了解长江三峡,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这本,它构建了一个完整且令人信服的知识体系,足以让人在茶余饭后,对这片壮美之地拥有深刻的理解和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中国地理百科丛书 长江三峡》的精装本,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纸张的质感就让人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纯粹的学术报告或者枯燥的教科书,毕竟“百科丛书”这四个字听起来就有些严肃。然而,翻开第一页,那些高清的、色彩饱满的航拍照片立刻把我拉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世界。尤其是对巫山十二峰的描绘,不同光线下山体的纹理和雾气缭绕的氛围,简直让人屏息。作者在介绍夔门时,引用了大量古诗词作为引子,将地理形态与人文历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原本坚硬的岩石和湍急的江水,忽然间有了生命和故事。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地质变迁部分的处理方式,它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地质年代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比如将长江的切割比作一把巨大的刻刀,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数百万年间地貌的演化过程。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他不仅告诉你峡谷有多深、水流有多急,更会在你驻足欣赏时,轻声告诉你脚下这块石头曾经经历过什么沧海桑田。那种沉浸式的体验,远超了我对一本地理书籍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完全没有传统工具书的刻板印象。每隔几页就会插入一些精美的历史地图和手绘的勘测图,这些图表的细节处理得极为考究,仿佛能闻到旧纸张上散发出的墨香。我特别喜欢那些按比例缩放的河流剖面图,它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段落的落差和水下地形的复杂性,让我这个从未亲自徒步穿越三峡的人,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立体的江河走向。更妙的是,书中对古代文人墨客在三峡留下的诗碑遗迹,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现代照片的对比,这种“今昔对照”的版式设计,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你看到古人面对的险峻,再看看现在被拓宽的航道,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感慨时间流逝的无情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决心。

评分

书挺好的 内容丰富 介绍很详细 考虑买一套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的内容和编排形式很新颖,计划陆续将这套书收齐

评分

给同事买的书籍,同事很喜欢。

评分

给同事买的书籍,同事很喜欢。

评分

详实的地理书,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书,大爱啊

评分

书籍用铜版纸印刷,质量非常不错,只可惜好几本书只用泡沫纸一包,送来时有的书边角已经折皱。

评分

非常不错的图书,好好学习

评分

书挺好的 内容丰富 介绍很详细 考虑买一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