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个科学难题》序
前言
科普篇
微电子的纳米时代
破译基因表达的调控密码
Fenllat原理之谜
梦的重建与读脑术
太赫兹生物分子光谱学一生命之谜的窗口
水声科学与水下通信
如何持续提升计算机系统的性能?
计算机系统如何成为可靠的系统?
自动编程:如何让计算机自动地从需求规约生成软件
电脑(计算机)能否接近人脑?
知识的自动发现
自然语言处理
计算机感知
如何让计算机实现人工世界?
网络科学的基本问题
机器学习之模型选择
操控量子世界
合作演化之谜
微型飞行器控制问题
多相航行器的航行控制问题
微纳米生物学系统状态空间建模
飞行器大包线鲁棒飞行控制
脑机接口:人类与机器的对话
测量及仪器科学的发展和面临的科学难题
光的七个极限问题
空间太阳能发电站
光镊及其应用
全光开关研究进展
太赫兹波
半导体激光器面临的挑战
弱激光治疗对人体细胞生物学作用的机理和量效关系
光动力疗法的机制及量效作用规律
专题篇
太赫兹波(光)源与探测器
等离子体填充微波器件
太赫兹电真空器件
基于过模互作用电路的回旋放大器
带状电子注的成形与传输
微波真空电子器件的发展
纳米尺度场发射的理论问题
分子电子学的难题
从医学超声成像发展看隐含信息的揭示
复合发射阴极与热一场统一发射模型
自旋电子学中的自旋传输矩效应
无缺陷硅单晶
硅基电泵激光
固态太赫兹源
高效率硅量子点激光器
稀磁半导体——内禀磁性的物理机理
Ⅳ一Ⅵ族半导体光电应用的瓶颈
CMOS工艺特征尺寸的极限是什么?
辐射环境下的单粒子效应
纳米集成电路的软错误问题
量子点存储器中存取速度与保持时间的矛盾
中间能带半导体
多核芯片系统
集成电路的互连问题
集成电路在纳米级工艺下面临的设计挑战
编后记
说实话,拿到手翻了几页,我的第一感觉是……嗯,挺“扎实”的。那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家非常古老、藏书极多的图书馆,空气里弥漫着纸张和灰尘混合的味道,到处都是厚厚的精装书,但你一时半会儿还真不知道该从哪一本开始啃起。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似乎更偏向于一种学术性的梳理,而不是那种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的悬疑探案过程。我原以为它会用一些生动的案例来串联起那些复杂的理论,比如用一个经典的黑客攻击事件来解释现代密码学的脆弱性,或者用一个火爆的新兴技术(比如元宇宙的底层架构)来反向推导出它尚未解决的理论难题。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教科书的“难题选萃”版本,它清晰地列出了“问题是什么”,但对于“为什么这个问题如此之难”以及“目前科学家们为了攻克它付出了哪些曲折的努力”,着墨似乎不够多。我尤其想知道在算法收敛性、大规模分布式一致性这些领域,那些最前沿的、尚未被广泛接受的理论猜想是如何被提出的,这需要作者展现出极强的洞察力和清晰的逻辑层次,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这种“幕后故事”。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信息量巨大的参考资料,尤其适合那些已经在某个细分领域有一定积累的研究人员回顾和查阅。它提供了一个详尽的清单和对这些清单上项目的清晰界定。然而,对于我这种期待能从中汲取到“改变游戏规则”的灵感火花的读者来说,它似乎少了一点“火花”。那些真正能让人拍案叫绝的、颠覆性的、尚未被主流接受的新范式,我没有在其中找到足够多的体现。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待办事项清单”,清晰地列出了行业已经识别出的所有障碍,但对于如何规划路线图、如何突破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认知壁垒,它提供的指导性意见相对比较保守和传统。我希望看到更多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尝试被纳入进来,而不是仅仅聚焦于已被公认的难题本身。
评分读完部分章节后,我发现自己对信息论的某些基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方面的内容写得相当到位。特别是关于信息熵在高维空间中的应用,那种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的信号处理过程联系起来的描述,确实很有启发性。不过,当我试图寻找关于“计算的本质极限”这类哲学性更强的问题时,感觉内容又显得有些保守和谨慎了。我期待的“难题”往往是那些卡在理论和实践交界处的“拦路虎”,比如如何设计出能在能耗和性能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的超低功耗芯片架构?或者,在人工智能的“黑箱”问题上,有没有新的理论框架可以提供更强的可解释性保证?如果这本书能大胆地探讨一些目前看来近乎“异想天开”但却极具颠覆性的研究方向,哪怕只是作为一个思想实验,那价值就无可估量了。目前的呈现,更像是在总结已有的成熟研究方向中存在的细微不足,而不是直面那些能彻底改变整个信息科学版图的根本性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设计给我留下了一种严肃、严谨的印象,这对于阅读复杂的科学内容是必要的。但我发现,书中对于不同难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探讨似乎比较分散。信息科学是一个高度交叉的领域,比如,量子计算的理论突破必然会直接影响到经典加密算法的未来走向;而大规模数据流的处理能力,又反过来制约着深度学习模型的迭代速度。我真切地希望作者能画出一张宏大的“信息科学难题地图”,清晰地标示出A领域的瓶颈如何阻碍了B领域的发展,以及解决某个核心难题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现在读起来,更像是把一个个独立的“难点”放在了手术台上进行解剖,缺乏一个将它们整合起来的“系统工程”视角。这种关联性的缺失,使得读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可能会错过很多重要的“蝴蝶效应”式的联系。
评分哎呀,这本《10000个科学难题:信息科学卷》的书名倒是挺唬人的,光是“10000个”这个数字就足够让人心头一颤,感觉里面塞满了各种前沿又烧脑的知识点。我原本是满怀期待地想,这本书该不会是把近几十年信息科学领域里那些悬而未决的、最棘手的难题都给扒拉出来,然后用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顶尖科学家的困惑与探索路径吧?想象中,它应该像一本武林秘籍,里面记载着如何破解图灵机的终极奥秘,如何构建出真正意义上的通用人工智能,或者如何用量子纠缠来解决海量数据的传输瓶颈。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P/NP问题的最新进展分析,哪怕只是一个非常精妙的猜想或者一个有趣的尝试性证明思路。再者,如果能对数据隐私保护在后量子计算时代可能面临的挑战有更深入的探讨,那就更好了。毕竟,信息安全是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我甚至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复杂系统理论在信息网络建模中的应用,比如互联网的涌现行为是不是可以用某种简洁的数学框架来描述。总之,冲着这个名字,我预想的是一本能激发无限思考、挑战现有认知边界的“硬核”科普读物,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行业综述。
评分纽约,***军国家纪念园。
评分征集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得到了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教育部赵沁平副部长亲自倡导了这一活动,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科学技术部条件财务司、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和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为本次征集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条件保障.由于此活动工程浩大,线长面广,人员众多,篇幅所限,书中只列出了部分领导、专家和同志的名单,还有许多提出了难题但这次未被收录的专家没有提及,还有很多同志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如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厉伟、陈丁华、牛一丁和科学出版社胡凯、黄海、范庆奎、喻红艳、王飞龙、刘凤娟、袁琦、周强以及北京邮电大学任晓敏、杨放春、刘元安、李冬梅同志等.总之,系列丛书的顺利出版是参加这项工作的所有同志共同努力的成果.在此,我们一并深表感谢!
评分书内容是没什么问题,就是包装太差了,这段时间一直如此,都拿个薄薄的塑料袋子装一堆的书,运输的时候,书的边角都被撞烂了!!!
评分征集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得到了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教育部赵沁平副部长亲自倡导了这一活动,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科学技术部条件财务司、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局和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为本次征集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条件保障.由于此活动工程浩大,线长面广,人员众多,篇幅所限,书中只列出了部分领导、专家和同志的名单,还有许多提出了难题但这次未被收录的专家没有提及,还有很多同志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如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厉伟、陈丁华、牛一丁和科学出版社胡凯、黄海、范庆奎、喻红艳、王飞龙、刘凤娟、袁琦、周强以及北京邮电大学任晓敏、杨放春、刘元安、李冬梅同志等.总之,系列丛书的顺利出版是参加这项工作的所有同志共同努力的成果.在此,我们一并深表感谢!
评分个人感觉每个题目都还不错,但是内容缺乏条理性,跳跃式的,只能说还凑活吧
评分写的还不错,算可以吧
评分都是国内该方面的专家学者写的,可以用来当作科研方面的参考资料
评分个人感觉每个题目都还不错,但是内容缺乏条理性,跳跃式的,只能说还凑活吧
评分写的还不错,算可以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