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英文版,獲得瞭2009年度美國考古學會頒發的圖書奬。這是有關中國考古學研究的著作首次獲此殊榮,標誌著海外考古學界對中國考古學日益增長的濃厚興趣及對相關學術研究的高度認可與關注。
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周代氏族社會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為其內部融閤與外部分界,第三部分為東周時期的變革與重組。每一部分各有三章,獨立成篇,但又互相關聯。這三個部分構成瞭本書的核心內容,其前後分彆置導論和結語,以起到提綱挈領、總攬全書的作用。全書共有500餘頁,附有地圖20幅、錶格32張和圖版98幅,還有近韆餘篇中、英、日文參考文獻。《宗子維城》以曆史分析的方法來看待中國青銅時代的考古材料,觀點新穎,視角獨特,論證有力,讀後使人耳目一新,可謂近年來關於中國青銅時代研究的典範之作。該書集中體現瞭如何以日新月異的考古資料為證據,從社會人類學的觀點來闡述中國青銅時代晚期的社會結構和社會變化過程這一重要的曆史命題。
羅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扣岑考古研究所及藝術史係教授。
羅泰教授是從事中國考古學研究的國際著名學者,齣生於德國,曾先後求學於德國波恩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北京大學、日本京都大學。1988年畢業於哈佛大學人類學係,獲博士學位,師從張光直先生。畢業後任教於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河邊分校。1993年起至今,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多年以來,羅泰教授緻力於中國青銅時代的考古學研究,特彆關注學科之間的互補研究和考古學數據能夠提供新信息的重要曆史課題。先後齣版《樂懸:編鍾和中國青銅時代文化》、《宗子維城》等專著多部,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羅泰教授為推動中美考古學界的研究與閤作做齣瞭重要貢獻。作為北京大學和加州大學閤作考古項目的美方閤作指導者之一,羅泰指導瞭長江流域古代製鹽遺址的發掘工作,同時也是《東亞考古》雜誌的創始編委之一。
英、日文版序......1
韓文版序言......1
中文版序言......1
引論......1
曆史背景/考古與文獻/考古資料/途徑/本書概要
第一部分新等級製度及其實施
第一章西周晚期貴族的重組(約前850年)......31
周原與莊白一號窖藏/風格序列/禮製改革的跡象/作為曆史證據的銅器銘文/微氏世係與禮製改革的年代/西周的氏族組織/微氏族的社會地位
第二章諸侯氏族內的等級和性彆差彆(約前1000—前650年)......76
墓葬資料及其局限性/三個墓地: 年代問題/墓葬與墓地布局/用器製度分析/性彆差異
第三章中國北方氏族共同體的個案研究(約前800—前450年)......141
人口統計和等級分析/上馬墓地及其周邊環境/人口發展/社會分化的標誌/葬具/隨葬品/等級的世襲與地位標誌的分配/性彆差異/比較/插麯
第二部分內部融閤與外部分界
第四章周文化圈內的姓族差異(約前1050—前500年)......191
洛陽和麯阜/洛陽的“商人”與“周人”墓葬/麯阜的“商”、“周”遺存/腰坑/陶鬲/評述/尾聲: 一個“先周”案例
第五章周文化圈內的民族差異(約前1050—前350年)......226
西周時期周朝和晉國都城的“異族”/東周時期的秦墓/益門村2號墓/東周時期秦墓的“外來”因素/從毛傢坪來看秦的民族身份 /評述
第六章擴張中的社會(約前1050—前221年)......269
早期趨勢/“東夷”的融入/中山國/長江流域/東周時期的長江下遊/移民式擴張/評論
第三部分變化與調整
第七章東周時期的宗教轉變(約前600—前221年)......319
禮儀重點的改變/宗廟與墓葬關係的轉變/明器/再現傢居和社會環境的墓葬/作為小宇宙的墓葬/基本的宗教觀念
第八章高級貴族與低級貴族的分野(約前750—前221年)......353
東周各諸侯王陵及陵園/淅川下寺的雙重銅器組閤/“特殊組閤”青銅禮器的其他實例/性彆差異的擴大/新鄭的祭祀坑/闡釋
第九章低級貴族與平民的融閤(約前600—前221年)......407
東周楚墓/春鞦時期楚墓等級/戰國時期的發展/社會層麵的闡釋/與文獻的對應/評述/插麯
結語......439
人口增長與人群流動/領土控製與擴張/農業人口/軍事/商人與企業傢/工匠、專業人員及其他/呼籲
本書引用古典文獻及銘文的標準版本......460
中文書目......461
日文書目......497
西文書目......501
宗子維城圖錶目錄圖錶目錄
地圖1周初主要遺址分布圖......5
地圖2周原位置圖(陝西岐山與扶風兩縣)......34
地圖3山西麯沃天馬—麯村周圍的考古遺址......86
地圖4山西麯沃北趙村晉侯墓區......91
地圖5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氏族墓地......103
地圖6山西侯馬上馬墓地......145
地圖7反映西周晚期禮製改革標準的禮器組閤分布圖......181
地圖8河南洛陽周邊的公元前一韆紀遺址......194
地圖9山東麯阜故城遺址......198
地圖10西周時期中國文化區西北邊陲的考古學文化......231
地圖11東周早期甘肅東部的考古學文化......237
地圖12陝西鳳翔南指揮西村墓地......244
地圖13周代後半期的遺址分布圖......270
地圖14江蘇丹徒諫壁至大港的所謂吳國王陵區......304
地圖15陝西鳳翔的考古遺址......359
地圖16陝西臨潼東陵陵區......362
地圖17陝西臨潼驪山秦始皇陵園......364
地圖18河南淅川下寺墓地......367
地圖19中國北方和南方齣土“特殊組閤”器物的墓葬的分布情況......389
地圖20楚國疆域......411錶1年錶......6
錶2莊白一號窖藏銅器(按年代排列)......39
錶3莊白一號窖藏(陝西扶風)齣土青銅器(按功能分類)......48
錶4周代的用器製度......53
錶5莊白一號窖藏銅器銘文所載微氏族族長世係......60
錶6周王世係(至前841年)......62
錶7微氏與周王室世係對照......63
錶8陝西寶雞國氏族墓地青銅器組閤......82
錶9山西麯沃北趙晉侯墓地(Ⅲ區)青銅器組閤(不確定的列錶)......88
錶10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青銅器組閤......112
錶11山西麯沃天馬—麯村晉侯墓地(麯村Ⅱ區)青銅器組閤......118
錶12山西侯馬上馬墓地: 墓葬按分期和分區排列......144
錶13上馬墓地“埋葬群體”的人口發展......148
錶14上馬墓地兩性死亡年齡的差異......150
錶15上馬墓地的槨/棺分布(僅成人)......159
錶16上馬墓地的用器組閤......160
錶1723座上馬墓地的用器組閤......162
錶18上馬墓地葬具和隨葬器物組閤的對照分析......166
錶19上馬墓地與部分周人墓地棺槨對比......176
錶20顯示西周晚期禮儀製度普及的部分喪葬組閤......178
錶21陝西長安張傢坡邢氏族墓地21座洞室墓的器物組閤......230
錶22渭河流域東周秦國墓地的青銅器組閤......240
錶23周文化圈邊緣窖藏齣土青銅器......273
錶24山東半島莒國諸墓地的銅器組閤......279
錶25早期中國統治者墓葬的規模......356
錶26河南淅川下寺/和尚嶺薳氏族墓地齣土銅器組閤......368
錶27春鞦時期楚墓齣土的銅器組閤......374
錶28戰國時期含“特殊組閤”的楚墓齣土的器物組閤......382
錶29楚以外地區含“特殊組閤”器物的墓葬所齣銅器組閤......385
錶30春鞦時期的部分O級、P級和Q級楚墓齣土器物組閤......414
錶31戰國時期M、N/O、P和Q級部分楚墓的器物組閤......422
錶32趙傢湖墓葬等級與社會等級的對應......432
圖1陝西省扶風莊白一號窖藏......33
圖2周原遠景(麵嚮岐山,攝自陝西扶風召陳遺址附近)......34
圖3雲塘建築群落(陝西扶風)......36
圖4莊白一號窖藏“摺”銘容器......41
圖5莊白一號窖藏的“豐”銘容器......42
圖6莊白一號窖藏的“牆”銘容器......43
圖7莊白一號窖藏的銘容器(較早風格的一組)......44
圖8莊白一號窖藏的銘容器(晚期風格)......47
圖9西周晚期部分青銅容器(右)與陶質飲食器(左)的密切聯係......54
圖10莊白一號窖藏第三套甬鍾......59
圖11一個樹狀氏族的結構圖......69
圖12山西麯沃天馬—麯村遺址齣土的陶鬲......94
圖13陝西寶雞竹園溝13號墓......99
圖14陝西寶雞茹傢莊1號墓和2號墓......101
圖15山西麯沃北趙墓地31號墓所齣玉覆麵和覆體......106
圖16山西麯沃北趙墓地93號墓......107
圖17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墓地1727號車馬坑......107
圖18陝西寶雞竹園溝 13號墓齣土的青銅器組閤......109
圖19陝西寶雞茹傢莊 1號墓(即1A號墓)“妾”槨室齣土的成套青銅鼎和簋組閤......110
圖20河南三門峽上村嶺2001號墓齣土青銅器組閤......117
圖21山西麯沃北趙墓地 93號墓齣土青銅明器......126
圖22陝西寶雞茹傢莊 2號墓齣土邢姬媵器......133
圖23山西侯馬上馬墓地不同葬具的墓葬......153
圖24山西侯馬上馬墓地齣土的青銅器組閤......154
圖25山西侯馬上馬1007號墓所齣陶明器組閤......155
圖26山西侯馬上馬墓地齣土的陶炊器......156
圖27山西侯馬上馬墓葬中所齣雜器......157
圖28山東麯阜故城的城牆......197
圖29北京市房山琉璃河202號墓......201
圖30山東麯阜藥圃120號墓......202
圖31河南洛陽北窯墓地陶鬲的類型......207
圖32山東麯阜A組墓地陶器分類......210
圖33山東麯阜B組墓葬齣土的陶器和青銅器類型......212
圖34“先周”及西周早期兩類鬲的製作過程示意圖......217
圖35先周陶鬲及西周早期的陶鬲演變圖......224
圖36陝西長安張傢坡的主要墓葬形製......228
圖37山西麯沃北趙113號墓齣土的青銅三足甕和雙耳罐......234
圖38陝西銅川棗廟1號墓......239
圖39秦墓銅器的類型序列......245
圖40秦墓陶器的類型序列......247
圖41陝西寶雞益門村2號墓......249
圖42陝西寶雞益門村2號墓齣土的部分器物......250
圖43鍑......254
圖44帶飾......255
圖45帶鈎及其用法......256
圖46甘肅甘榖毛傢坪聚落遺址的陶器類型......261
圖47寺窪文化的陶器類型......262
圖48四川彭州竹瓦街兩座窖藏齣土的青銅容器......274
圖49內濛古自治區寜城南山根齣土青銅器......276
圖50河北平山三汲鄉中山王墓坑平麵圖......282
圖51河北平山三汲鄉中山王墓齣土青銅三叉形旗杆......285
圖52河北平山三汲鄉中山王墓所齣錯金銀青銅獸......287
圖53安徽壽縣西門內蔡侯申墓齣土青銅容器和編鍾組閤......293
圖54湖北當陽趙傢湖墓地齣土“楚式”陶鬲......294
圖55周文化圈東南疆的幾類土墩墓......298
圖56周文化圈南疆齣土的越式銅鼎......301
圖57東南地區齣土的各式地方風格青銅器......302
圖58安徽屯溪奕棋3號墓齣土的青銅鎮墓獸底座......303
圖59安徽壽縣西門內蔡侯申墓齣吳王光鑒......306
圖60浙江海鹽黃傢山石質明器......307
圖61河北易縣燕下都16號墓齣土的陶明器組閤......330
圖62燕下都16號墓齣土明器陶鑒的紋飾......331
圖63曾侯乙墓: 湖北隨州擂鼓墩1號墓......333
圖64湖北隨州擂鼓墩1號墓曾侯乙的內棺......335
圖65河北平山三汲鄉1號墓中山王墓齣土鑲嵌銅版兆域圖......337
圖66楊鴻勛的中山王復原圖......338
圖67甘肅天水放馬灘1號墓齣土地圖木版......340
圖68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外棺......341
圖69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齣土的兩件衣物盒......342
圖70河北平山三汲中山王陵區3號墓的袝葬墓齣土的棋盤......344
圖71陝西鹹陽塔兒坡墓地齣土的隨葬陶器組閤......347
圖72山東臨淄商王1號墓所齣銅質及銀質容器......349
圖73甘肅禮縣大堡子山2號墓......356
圖74陝西鳳翔南指揮村秦(景?)公墓......358
圖75陝西臨潼東陵Ⅱ.3號和Ⅰ.1號墓......363
圖76山東臨淄附近的六王塚......365
圖77河南淅川下寺10號墓齣土的春鞦晚期“常規組閤”......372
圖78河南淅川下寺1號墓齣土的春鞦晚期“特殊組閤”的主要銅器類型......377
圖79西周晚期與公元前6世紀中葉“特殊組閤”的銅器紋飾比較......378
圖80山西太原金勝村251號墓齣土的特殊組閤器物......391
圖81河南下寺2號墓齣土的銅禁......392
圖82山西太原金勝村251號墓齣土的銅甑和爐......392
圖83河南新鄭中行4號樂器坑......396
圖84河南新鄭中行15號禮器坑齣土容器......398
圖85河南新鄭李傢樓鄭國國君墓齣土常規組閤銅容器......399
圖86河南孟津平樂齣土的齊侯盂......405
圖87春鞦時期的M級墓葬: 湖北當陽趙巷4號墓......412
圖88春鞦時期的N級墓葬及其隨葬品組閤: 湖北襄陽團山1號墓......416
圖89春鞦時期的O級墓葬及其器物組閤: 湖北當陽金傢山JM9號墓......417
圖90湖北當陽金傢山春鞦時期的P級墓葬及其器物組閤: JM2號墓平麵圖與JM1號墓所齣器物組閤......418
圖91湖北當陽金傢山春鞦時期的Q級墓及其器物組閤: JM113號墓平麵圖與JM164號墓齣土的器物組閤......419
圖92R級墓葬: 湖北當陽金傢山JM80和JM138號墓......419
圖93戰國時期的高等級貴族墓及其隨葬品組閤: 湖北荊門市包山2號墓平麵圖以及湖南長沙市89號墓(六程橋1號墓)的器物組閤......421
圖94戰國時期的M級墓葬及其器物組閤: 湖北江陵雨颱山555號墓......424
圖95戰國時期的N/O級墓葬及其器物組閤: 湖北當陽楊傢山YM2號墓平麵圖與湖北當陽金傢山JM229號墓的隨葬品組閤......426
圖96戰國時期的P級墓葬及其器物組閤: 湖北當陽金傢山JM69號墓平麵圖和JM168號墓的隨葬品組閤......427
圖97戰國時期的Q級墓葬及其器物組閤: 湖北當陽金傢山JM35號墓......428
圖98河南濮陽西水坡175號墓坑......452
這本書的視角獨特之處在於其對“區域差異”的強調,這在以往的通史性研究中往往是被弱化的。它並沒有將那個時期的“中國社會”視為一個鐵闆一塊的整體,而是敏銳地捕捉到瞭東部沿海與中原腹地、甚至巴蜀地區之間在物質文化上的顯著分野。我個人對其中關於禮器製度在不同“邦國”中的地方性變異那一段論述尤為感興趣。錶麵上看,禮器是權力與等級的象徵,但深入到考古現場,你會發現,即便是同一類型的鼎,其鑄造工藝、紋飾主題乃至埋葬方式都存在著韆差萬彆。這暗示瞭,在政治統一尚未完成的背景下,文化認同的基礎是何等地復雜和多元。作者成功地論證瞭,理解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國社會,必須先接受它是一個由諸多半自治、文化各異的實體構成的“多元互動場”,而非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模型。這種細膩的地域剖析,為理解後來的秦漢大一統提供瞭至關重要的前置條件分析。
評分讀完部分章節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敘事節奏的張弛有度,非常考驗讀者的耐心與專注力,但迴報是豐厚的。作者似乎並不急於拋齣驚人的結論,而是采用瞭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慢鏡頭手法,帶領我們一步步深入到那些塵封的地下世界。那種反復比較不同遺址齣土文物的細緻程度,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關於早期鐵器在不同地域的推廣速度及其對農業生産效率的影響,書中沒有泛泛而談,而是聚焦於具體的工具形製演變和其在墓葬中隨葬數量的變化來佐證觀點。這使得整個論述建立在堅實的實物基礎之上,極大地增強瞭說服力。對我個人而言,這種紮實的“看圖說話”式研究方法,遠比那些基於二手文獻的空泛推測要來得實在和過癮。它強迫讀者跳脫齣傳統史學的宏大敘事框架,轉而關注那些普通人生活的物質載體,領悟社會變遷的微觀動力。
評分作為一名對古代喪葬習俗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必須稱贊該書在墓葬考古分析上的深度。書中對同一時期不同階層墓葬的對比分析,簡直是一堂生動的社會分層課。從墓室的挖掘深度、隨葬品的種類、數量的懸殊對比,再到人骨遺存所能提供的健康信息,作者將所有的信息點串聯起來,勾勒齣一條清晰可見的社會階梯。更精彩的是,它還探討瞭“死後世界”的觀念是如何通過物質遺存反映齣來的。比如,某些象徵性的陪葬品,它們在世俗生活中的功能或許微弱,但在墓葬中卻被賦予瞭極高的地位,這無疑揭示瞭當時社會對來世的想象與對既有秩序的維護心態。這種將“生”與“死”的物質證據相結閤的分析路徑,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社會心理”的理解,不再是空泛的哲學討論,而是有實在物件支撐的論斷。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嚴謹的“物質文化報告”與一部富有洞見的“社會史解讀”的完美結閤體。它沒有采用那種引人入勝的小說筆法,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科學態度,去解構曆史。讀者需要準備好麵對大量的圖錶、綫描圖和數據對比,這對於習慣瞭輕鬆閱讀的讀者來說,或許是一種挑戰。但正是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和對數據源的忠誠,使得整部著作的學術價值達到瞭極高水準。它成功地為我們描繪瞭在文字記載相對稀疏的時期,社會是如何通過其留下的痕跡——那些埋藏在地下的磚瓦、銅器、玉石——進行自我組織和錶達的。它讓我認識到,真正的曆史,往往深藏在那些我們平常不經意走過、卻被時間掩埋的泥土之下,需要耐心與專業知識去重新發掘和解讀。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參考書目。
評分這本厚重的著作,初捧上手便覺分量十足,那種沉甸甸的質感,仿佛已經預示瞭其中蘊含的學術重量。我之所以被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試圖從“考古材料”這一最堅實的物質證據齣發,去重構一個宏大而又充滿細節的曆史圖景。我們讀史書,往往受限於文字的偏見和遺漏,而考古發現則像一麵未經雕琢的鏡子,直映齣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我特彆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零散的器物、墓葬形製、聚落遺址等冰冷的實證,巧妙地編織成一張關於社會結構、經濟模式乃至精神信仰的動態網絡。尤其是跨越瞭公元前一韆年到公元前兩百五十年這個關鍵的轉型期——春鞦戰國這段風雲變幻的歲月,社會製度正在經曆劇烈的鬆動與重塑。一個真正的研究者,不會滿足於簡單的年代斷限,而是會去探究那些齣土的陶器紋飾、青銅器銘文背後的權力更迭和文化認同的微妙變化。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論證鏈條,將那些晦澀難懂的考古報告,轉化為清晰可感的社會故事,讓我們能真正觸摸到那個時代鮮活的生命氣息,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年代和地點的羅列之上。
評分好書是正版 價格也很優惠 京東給力
評分特彆好,非常喜歡!價格也便宜,以後要經常買!
評分李峰大量依賴銘文的考證方法,也發現瞭,銘文全是報喜不報憂,選擇性遺忘。那就看看仰仗考古學材料的方法吧
評分書的質量非常好,看起來是非常好的一本書!
評分很有學理性,值得推薦!!!
評分羅泰是美國研究中國古代文化藝術考古方麵的泰鬥級人物,這本書做的也很漂亮
評分好書!
評分書的內容非常好,裝幀也不錯,還會繼續關注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