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7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

中公版·2017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教师招聘
  • 安徽省
  • 小学美术
  • 中公版
  • 2017
  • 教材
  • 学科专业知识
  • 考试用书
  • 美术教学
  • 公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841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5956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0
字数:52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7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中公教育为2017年参加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的美术考生打造实用复习复习教材!

考生需要、实用为先的编写理念,帮助考生合理、高效地进行考前复习!

《2017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中公版)》汇集中公教育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富有经验的研发团队,结合安徽省2016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和真题考查内容,对教材内容安排加以完善,帮助考生明确考试重难点,明确出题规律和考查内容,理解专业知识,灵活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为了回馈广大考生对中公教育始终的支持,本书还赠有多样的网络复习资料,开阔考生学习思路,增强考生的复习效果。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7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根据安徽省2016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和真题,全书共设置两大部分:学科专业基础和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及其应用。为了更贴切考生的需要,在保留精华内容的基础上,相应考点侧栏位置放置新真题。每章后的“实战提升训练”配有相关试题,方便考生随看随练。本书还有“前言”“备考指导”等辅助材料,带领考生了解考试动态和具体内容,节省宝贵的复习时间。
“真题二维码”:本书中含有安徽省历年考试真题,扫一扫真题旁的二维码就可以获得该试题的真人讲解,方便考生复习。

目录

第一章中国美术史(2)
本章内容框架(2)
重要考点分布(5)
本章考点梳理(6)
第一节原始社会美术及作品欣赏(6)
第二节夏、商、周美术及作品欣赏(10)
第三节秦汉美术(12)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美术(17)
第五节隋唐美术(22)
第六节五代十国美术(30)
第七节宋代美术(35)
第八节元代美术(44)
第九节明代美术(49)
第十节清代美术(58)
第十一节现代美术思潮和美术教育观念(65)
实战提升训练(71)
第二章外国美术史(73)
本章内容框架(73)
重要考点分布(75)
本章考点梳理(76)
第一节史前美术及古代美术(76)
第二节中世纪欧洲美术(101)
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美术(105)
第四节17、18世纪欧洲美术(117)
第五节19世纪欧洲和美国美术(125)
第六节20世纪美术(139)
实战提升训练(150)
第三章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152)
本章内容框架(152)
重要考点分布(156)
本章考点梳理(156)
第一节透视(156)
第二节人体结构与解剖学基础(161)
第三节素描(163)
第四节速写(165)
第五节色彩(167)
第六节美术画种分类(170)
第七节工艺美术(176)
第八节建筑艺术(181)
第九节书法篆刻(182)
第十节图案与构成(193)
第十一节技术与软件(205)
实战提升训练(207)
第四章美术概论的主要理论和观点(211)
本章内容框架(211)
重要考点分布(212)
本章考点梳理(212)
第一节美术基础知识(212)
第二节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及相关属性(218)
第三节艺术鉴赏(220)
第四节艺术创作过程(225)
第五节民间工艺美术(235)
实战提升训练(240)
第一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244)
本章内容框架(244)
重要考点分布(245)
本章考点梳理(245)
第一节前言(245)
第二节课程目标(248)
第三节课程内容(249)
第四节实施建议(257)
实战提升训练(262)
第二章美术教学资源(263)
本章内容框架(263)
重要考点分布(263)
本章考点梳理(264)
第一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64)
第二节教学资源的整合(266)
实战提升训练(267)
第三章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268)
本章内容框架(268)
重要考点分布(268)
本章考点梳理(269)
第一节教学设计(269)
第二节教学组织(279)
实战提升训练(283)
第四章美术教学技能(284)
本章内容框架(284)
重要考点分布(284)
本章考点梳理(285)
第一节教学导入技能及方法(285)
第二节教学语言使用技能(287)
第三节提问技能(289)
第四节讲解技能(291)
第五节板书和范画技能(293)
第六节演示技能(295)
第七节课堂组织技能(300)
实战提升训练(303)
第五章教学实施(305)
本章内容框架(305)
重要考点分布(305)
本章考点梳理(306)
第一节美术教学原则与规律(306)
第二节美术教学方法(308)
第三节美术教学过程(311)
实战提升训练(314)
第六章美术教学评价(317)
本章内容框架(317)
重要考点分布(317)
本章考点梳理(317)
实战提升训练(325)
安徽省教师招聘面授课程(327)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30)









精彩书摘

  部分
  学科专业基础
  学科专业基础部分在安徽省美术教师招聘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一般占总分值的70%左右,是考查的重点部分。学科专业基础部分共分为四章内容,分别讲述了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美术作品赏析与创作。从总体上看,学科专业基础部分的考查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考查题型比较灵活。建议考生在备考时,可进行适量补充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记多思考。
  一、石器
  石器是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从人类出现直到青铜器出现前,共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也有人将新、旧石器时代之间列出一个过渡的中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主要特征是使用打制石器,人们利用自然的石块进行打猎和防御野兽。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陶器、玉器、骨器等工艺品上。重要的遗址有: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代表器物有人面鱼纹彩陶盆;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代表器物有彩陶;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代表器物有玉铲;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代表器物为小型陶动物;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代表器物有玉琮等。新石器时代共分六期:齐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沙井期、仰韶期。
  二、玉器
  约在7000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人们,把玉石有意识地制成装饰品,由此发展了中国的玉文化。
  东北辽河、华北黄河和华南长江中下游三大流域是玉器工艺集中的发源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为代表的玉器制作已相当兴盛。如内蒙古红山文化的碧玉龙、浙江良渚文化的玉琮(权力的象征)。
  三、陶器
  陶器的发明和磨制石器的应用,并列为新石器时代的两大标志。陶器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煮器和储藏器。
  陶器中具代表性的有仰韶文化的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仰韶文化彩陶因时间、地区的差异而被考古学家分成不同的类型,主要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等。马家窑文化彩陶,可分为先后连续的四种类型,分别是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的彩陶,根据其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彩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可以分为数种类型,其中以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成就高。
  (1)半坡类型的彩陶艺术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陶器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以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简单。代表作品有人面鱼纹彩陶盆、三鱼纹彩陶盆等。其纹饰主要有: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生动精彩,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几何纹多从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早期彩陶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饰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着各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特定的记号。
  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2)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艺术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瓮、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给人以挺秀、饱满、轻盈而又稳定的感觉。代表作品有鹳鱼石斧彩陶缸。其纹饰有:植物纹,多呈旋花纹、叶状纹;动物纹,较少见,有蛙、鸟等形象;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几何纹,主要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的带状花纹。
  2.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个分支,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纹饰有:人物纹,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漩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代表作品有舞蹈纹彩陶盆。
  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青海)
  3.黑陶
  黑陶是指在器物烧成的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熠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山东龙山文化以轮制技术制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著称。其类型较彩陶明显增多,主要有罐、盆、盂、鬲、瓶、豆、鬻、杯、鼎等;造型较彩陶有所见长,设计新颖巧妙,样式繁多,独具风格。黑陶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点。
  四、骨牙角器
  骨牙角器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用骨牙制作的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具日益增多,造型与纹饰日趋精美。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双凤朝阳纹象牙雕刻品与双鸟纹象牙匕,江苏吴江梅堰出土的鱼形刻花骨匕,以及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的象牙雕花筒,都是史前骨牙工艺的佳作。
  五、绘画
  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已发展为具有较高智力的晚期智人,其生产技能、劳动工具和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日渐丰富,为绘画艺术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在距今3万年左右的山西省朔州市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现了刻有猎人、羚羊、飞鸟等图像的兽骨片,为已知早的绘画遗迹。
  1.壁画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中出土的壁画残片和宁夏固原麻黄剪子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用红彩绘制的几何纹壁画残片。
  2.地画
  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房基遗址地面上发现的人物和动物绘画形象。
  3.岩画
  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云南沧源岩画、广西左江岩画、江苏连云港岩画等。
  六、髹漆
  河姆渡出土的木胎圈足漆碗,江苏常州圩墩发现马家浜文化的原始漆器,说明我国髹漆工艺也源于新石器时代。继新石器时代中期原始髹漆工艺在南方萌芽以后,漆器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逐渐在中国普及并发展起来。
  七、纺织、印染及编织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编织工艺相当发达。河姆渡遗址发现大片芦席印痕;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及华县元君庙等地出土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红陶钵的底部,印有席纹及布纹;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下层,曾发现马家浜文化的菱山纹葛布;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良渚文化(距今4700多年)的绢、布、绳、带等丝麻织品,可见太湖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是丝麻纺织之乡。
  夏、商、周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青铜冶铸、制陶、玉石骨牙雕刻、髹漆及纺织等手工艺的技艺日益精湛。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及新兴封建贵族的统治,满足其奢侈生活的需要,工艺美术及雕塑、绘画、书法、建筑等均获巨大发展,其中以青铜器的艺术成就为突出,故有青铜时代之称。
  一、青铜器艺术
  1.青铜器的起源及铸造
  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到夏、商、周时期它既是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也是王权神授的象征,另外青铜的使用还促进了各个地区间的各种交流。中国的青铜器到商周时期铸造工艺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出现了块范铸造和失蜡法等成熟的青铜铸造技术。
  2.青铜器的应用
  青铜器在当时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和享用,商代晚期已形成了较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大体可分为礼器(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以及车马器等五大类。
  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主要在几个方面使用礼器:用于祭祀祖先和鬼神,商代的奴隶主制作大量的青铜器用于祭祀,这些青铜器的种类和形制与前代相比大大增加,而且有的体量较大;体现和维护奴隶主阶层的等级制度,高等级是天子九鼎,以下是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依次递减;作为分封、赏赐、战争的见证物,这主要通过青铜器上的铭文来实现。
  3.青铜器纹饰与形制的发展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型丰富,青铜器的纹饰主要分为动物纹饰(造型及主体装饰)和几何纹饰(底纹或细部)两大类,流行饕餮纹(或称兽面纹)、云雷纹、龙纹、虎纹、象纹、人面纹等纹饰。安阳殷墟出土的后母戊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皆具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
  青铜器特征:根据动物形态造型,被称为“尊”;将人或动物形象与青铜器造型融为一体;以主体动物形象作为青铜器的附件。
  春秋中期,出现模印法与失蜡法等新工艺。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具有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艺术特色。
  二、制陶工艺
  瓷器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它是在南方的制陶工艺基础上,于商代中期萌生的。瓷器与陶器的不同之处有二:①原料不同;②烧制温度不同(陶器一般在800~1000摄氏度,瓷器达到1200摄氏度以上)。
  陶瓷是由黏土或含黏土的混合物经成型、干燥、烧制而成制品的总称,可分为陶器、瓷器和炻器。
  陶器是以黏土为原料烧制成的器皿。陶器烧制温度一般不超过摄氏1200度,胎质粗松,故具有吸水性,敲击之声不清脆。有代表性的为中国新石器时期的彩陶、黑陶,唐代唐三彩,明代紫砂壶。
  瓷器是以高岭土等作为原料,经过摄氏1200度以上的高温,并施釉烧制而成。现代陶艺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它是介于雕塑、绘画和建筑之间的一种新文化表达方式,是传统陶瓷艺术的传承和扩展。
  炻器在中国古籍上称“石胎瓷”,坯体致密,已完全烧结,这一点已很接近瓷器。但它还没有玻化,仍有2%以下的吸水率,坯体不透明,有白色的,是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种陶瓷制品,如水缸等,质地致密坚硬,跟瓷器相似,多为棕色、黄褐色或灰蓝色。

前言/序言

  从2014年开始,安徽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以切实、有力地落实“省考、县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的基础工作。
  安徽省教师招聘笔试分为教育综合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两个科目,其中专业知识又分为语文、美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结果将作为能否进入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名单的依据,同时纳入考试总成绩。招聘考试从教师相应岗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从2014—2016年真题来看,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呈现出以下特点:
  1.题量较大,题型多样,题目综合性较强,且知识点覆盖范围广
  2015、2016年中小学教育综合知识题量均为45道,包括单选、多选、辨析、简答、材料分析等各种题型,题目难度较高,整体命题趋势比较稳定。学科专业知识各学科中教学设计题分值较高,难度较大,答题用时较长。总体来看,考试涵盖的知识点范围广,大纲中的每一板块都有对应的真题出现。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考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
  教育综合知识真题中既有教育基础知识的题目,也有跟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题目,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教学所需的背景性知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有认知能力,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考核考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现象的能力。学科专业知识真题兼顾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论知识,注重考查考生对本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
  为帮助更多有崇高理想、励志耕耘三尺讲台的朋友加入教师队伍,中公教育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组织一线师资和图书研发人员对笔试大纲进行深入研究,对历年真题进行解读,在多年教学研发的基础上,推出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系列辅导教材。本套教材有以下特色:
  在本套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研发人员研究考试大纲和近几年考试真题,研讨确定每一道试题的答案及考点,倾力打造出本套与考试情况相契合的辅导教材系列。本系列图书从考生角度出发,对考生的复习进行合理点拨,帮助考生掌握解题技巧,提升应试能力。
  本书在讲述每一个知识板块的内容之前,根据考情制作了本章内容框架和重要考点分布,使考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整体的认识,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其次,对每一个知识板块进行梳理,力求用精简的语言完成对知识点详尽的描述,既保证知识完整,又便于理解记忆。后,在每一个知识板块内容讲述完毕之后,配有一定数量的实战提升训练,便于考生自我检测和考前查看。
  本书对主体内容进行了双色双栏设计,在主栏区域对重要内容进行红色标记,侧栏区域设置知识拓展、考题再现等内容。在知识拓展板块,我们对主体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便于考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点;在考题再现板块,我们为考生精选有代表性的真题,帮助考生快速定位考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相信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帮助考生提高阅读的效率,快速抓住图书的结构和核心内容,而且能够辅助考生实现准确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金秋画意:小学美术教学与实践》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具有高度实践性的教学指南。内容涵盖了小学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儿童美术心理、创作指导、评价体系以及学科发展趋势等多个维度,力求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本书严格 adherence to the specified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pedagogical principles, ensuring that the content is relevant, up-to-date, and directly applicable to the modern elementary school art classroom. 第一部分:小学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石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小学美术教育的本质、目的与意义。我们将从美育的视角出发,阐述美术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内容将包括: 美育的内涵与价值: 详细阐释美育的核心理念,分析美术教育如何塑造儿童健全人格、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创造思维。我们将引用国内外知名教育家和艺术家的观点,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论证美术教育在培养未来公民过程中的重要性。 儿童美术发展规律: 梳理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如3-6岁、7-9岁、10-12岁)的视觉感知、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创作特点。基于皮亚杰、维果茨基等发展心理学家的理论,分析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美术活动中的表现与需求,为教师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目标确立: 详细解析国家及地方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深入理解其核心理念、基本要求以及评价导向。本书将引导教师如何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艺术史与儿童美术教育的关联: 探索如何将世界及中国经典艺术作品、艺术家及其创作理念融入小学美术教学,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对多元艺术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我们将精选适合小学阶段的代表性艺术作品,分析其教育价值,并提供生动的讲解和赏析方法。 第二部分:小学美术课程设计与实施 本部分将重点关注小学美术课程的实际构建与落地,提供详实的操作指南和丰富的案例。 课程设计原则与要素: 介绍小学美术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如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融合性等。详细讲解课程要素的构成,包括主题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活动形式设计、教学资源配置等。 不同领域的美术教学实践: 绘画与色彩: 涵盖基础绘画技法(铅笔、蜡笔、水彩、国画等),色彩的感知与运用,构图基础,以及不同主题(静物、风景、人物、想象画等)的创作指导。本书将提供不同年级段的绘画教学示范,包含详细的步骤解析和易错点提示。 造型与手工: 引导学生认识和运用不同材料(黏土、纸艺、废旧材料等)进行立体造型创作,培养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介绍泥塑、剪纸、折纸、纸板模型等多种手工艺术形式。 版画与综合材料: 探索简易版画(如叶拓、土豆版画)的制作过程,以及如何运用多种材料(布艺、线、珠子、自然物等)进行平面或立体的综合艺术创作,鼓励学生大胆实验与创新。 书法与设计初步: 介绍汉字基本笔画、结构,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美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将初步介绍设计的基本概念,如标志、海报、吉祥物等的简单设计方法。 主题式、项目式教学法: 深入介绍主题式和项目式教学法在小学美术中的应用,如何围绕一个主题或一个项目,整合绘画、手工、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和创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环节设计与课堂组织: 提供详细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包括导入、新课讲授、练习指导、作品展示与评价等环节。指导教师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艺术媒介与技法的选择: 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适合使用的艺术媒介和技法,以及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工具和材料,并提供材料采购与管理建议。 第三部分:儿童美术心理与创作指导 本部分聚焦于理解儿童在艺术创作中的心理活动,并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创作指导策略。 儿童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培养: 探讨如何通过游戏、观察练习、故事导入等方式,有效激发和培养儿童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这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情感表达与艺术创作: 分析儿童美术作品中情感的表达特征,指导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艺术语言,自由、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感受。 创造力激发与保护: 深入研究儿童创造力的构成要素,提供多种激发儿童创造力的方法,如提供开放性问题、鼓励试错、珍视独特想法等,同时强调保护儿童的艺术个性与自由。 从“像不像”到“好不好”的观念转变: 引导教师和学生突破对具象写实的过度追求,理解儿童美术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情感的真挚、创意的自由和表现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享受创作过程。 游戏化教学与趣味性创作: 介绍如何将游戏元素融入美术教学,设计趣味盎然的艺术活动,让儿童在玩乐中学习,在探索中创造。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儿童艺术: 引导学生接触和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拓宽艺术视野,培养对世界文化的尊重与欣赏。 第四部分:小学美术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本部分关注美术教学的评价体系构建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介绍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指导教师如何设计多样化的评价工具(如评价量规、表现性任务、作品集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 作品分析与反馈: 教授教师如何对学生的艺术作品进行有价值的分析,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优点与不足,促进其进步。 教学反思与专业成长: 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引导教师通过记录、分析、交流等方式,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实现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 美术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发展: 探讨小学美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人文素养以及师德修养,并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资源。 第五部分: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前沿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小学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 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融合: 探讨如何运用多媒体、平板电脑、互动白板、AR/VR等信息技术,丰富美术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拓展创作表现空间。 跨学科整合与STEAM教育: 分析美术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的融合点,介绍STEAM教育理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社区资源与校外实践: 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自然环境等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美术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国际视野与未来趋势: 关注国际小学美术教育的先进理念与实践,分析当前美术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教师提供前瞻性的指导。 本书语言风格力求简洁明了,逻辑清晰,案例丰富,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泛的理论说教,注重操作性与指导性。每章内容结束后,均设有“本章小结”和“思考与练习”,以巩固学习内容,启发读者思考。本书是小学美术教师、师范生以及关心儿童美术教育的社会各界的宝贵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只能说中规中矩,但内容上的“信息密度”却低得惊人,可以说是“言之无物”的典型代表。我花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试图从中提炼出几条可以在考场上直接得分的“核心口诀”或“速记图表”,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很多章节的论述方式极其冗长,一个简单的美术基本概念,能用上三四百字的篇幅来迂回解释,而关键的定义和界限却模糊不清。例如,在讲解“色彩的对比与和谐”时,它罗列了冷暖、互补、明度等多种对比关系,但对于如何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来选择和使用这些对比,书中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或口诀。更糟糕的是,一些关键知识点的表述还存在自相矛盾的现象,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精确记忆和理解的考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我感觉编写者似乎在“凑字数”以达到教材的厚度要求,而不是在提炼知识的精华。每一次尝试深入阅读,都像是陷进了一片泥泞的沼泽地,每走一步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辨别哪些是干货,哪些是水分。这种学习体验,极大地消磨了备考的积极性,让人不禁怀疑,如果连编写者都无法清晰简洁地阐述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又该如何自信地去应对考官对我们专业素养的考察呢?这种“注水”式的编排,对于时间宝贵、亟需高效复习的考生而言,简直是一种时间上的谋杀。

评分

拿到这本教材时,我首先被它厚实的篇幅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但很快,那种初期的兴奋感就被一种深深的困惑所取代。我原本期待能在这本号称“专用教材”的书里找到针对安徽省小学美术教师招聘考试的精准命题规律和高频考点解析,毕竟名字里带着“2017”和“专用”的字样,总该有点“内部资料”的神秘感吧?然而,翻阅内页,内容组织显得有些散乱,像是把历年各地的美术理论知识点生硬地拼凑在了一起,缺乏一条清晰的、围绕安徽考情演变的脉络。比如,在谈及“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取向”这一章节时,它用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宋代院体画的技法细节,这对于一个考察基础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的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来说,显得过于学院派和偏重技法研究,而对当下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的“造型能力、审美体验、文化传承与交流”等核心素养的解读,却显得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更让我费解的是,教材中大量的篇幅似乎更侧重于展示美术史的宏大叙事,而非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点转化为适合小学低年级或高年级学生能理解的教学活动和课堂实践。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设计一堂生动的“废物利用手工课”,或者如何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光影变化并进行简单的绘画表达的案例分析,但这些实操层面的内容,在这本书里几乎是找不到的。这种理论的堆砌和实践的缺失,让我感觉这更像是一本给美术系本科生准备的期末复习资料,而不是为备考教师量身打造的应试指南,实在难以让人信服它能直接指向考试的靶心。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教材时,我原本以为它会紧密结合安徽省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方向,特别是对于“大单元教学”和“跨学科融合”的导向会有所体现。毕竟,教育考试是对未来教师教学理念的检验。但阅读起来,这本书的思维框架似乎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它对美术教学的认知,似乎还停留在“技能传授”和“作品欣赏”的二元对立上。例如,在关于“美术评价”的部分,它提供的标准极其传统,多集中于“造型准确性”和“色彩运用是否规范”等技术层面,完全没有触及到当前新课标强调的“过程性评价”、“学生自我反思”以及“项目式学习成果的多元化展示”这些更具前瞻性的理念。我甚至在书中找不到任何关于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辅助小学美术教学的讨论,这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这种内容的滞后性,使得我们即便完全吸收了书中的知识点,去参加面试或试讲时,也可能会因为理念陈旧而被考官打上“墨守成规”的标签。它像是一面停留在过去时光的镜子,虽然能反映出一些经典的美术知识,却无法清晰地映照出当下和未来课堂的样子,对于期望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未来教师的我来说,指导意义十分有限。

评分

我购买这本教材是希望能从中找到针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挖掘,特别是与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紧密相关的材料学、工艺基础以及基础的艺术鉴赏能力。然而,这本书在“材料与工具”这一关键部分的处理上,显得过于笼统和泛泛而谈。它提到了水彩、素描、泥塑等传统材料,但对于当前小学美术课堂中越来越普及的新型环保材料、可回收材料的使用规范、安全注意事项以及不同地区可获得的材料特性差异,几乎没有涉及。例如,在讲解“版画”时,书中重点描述了木刻的复杂流程,但对于如何在小学低年级安全、快速地进行“拓印”或“印章版画”的教学方法和材料替代方案,却语焉不详。这让我感觉编写者对于一线小学美术教师日常教学的实际困难缺乏足够的体察和理解。备考的目的,是为了胜任岗位,而不是仅仅通过一个理论考试。如果教材不能提供在实际课堂中能立即转化和应用的知识储备,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总而言之,这本教材在理论深度上略显浮躁,在实践指导上则明显不足,更像是一份略显过时的“美术知识大纲汇编”,而非一本为实战服务的“招聘专用利器”。

评分

这本教材在章节间的逻辑过渡处理得非常生硬,仿佛是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段分别拼凑出来的章节集合。例如,从“中外美术简史”跳到“小学美术教学法”时,中间缺少了一个必要的桥梁——比如如何将美术史知识转化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内容。这种断裂感使得学习体验非常破碎,阅读者需要自己在大脑中建立起复杂的知识网络,而不是让教材来引导。更为令人头疼的是,书中对于“考点提示”的标注非常不清晰。很多地方,作者似乎认为某个知识点是“重点”,但并未提供任何解释,只是简单地用星号或加粗来标记,这让考生无从判断其重要程度是源于“考试高频”,还是仅仅是作者个人偏好。如果能像一些优秀的教辅材料那样,明确指出“此知识点在近三年考查了X次,侧重考察A角度”,那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但在这本书里,这种明确的指向性完全缺失,使得我们只能凭感觉去猜测哪些内容是必须要死记硬背的,哪些是背景知识可以略过的。这种模糊的处理方式,对于备考的压力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增加,它要求考生自己去充当“解析师”的角色,而非被动地吸收知识。

评分

内容详细,印刷质量很好,清晰

评分

里面数学题目有点少。。。理论太多。 书太贵了,30元加5元运费。 物流很快。 想不到小学数学都这么难

评分

书买回来 看了不少时间 质量也还可以

评分

内容不错,中等厚度,材质很轻,物美价廉。

评分

和书店一样,页面清晰,是正版,满意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物流速度也很快,质量还可以

评分

书不错,是正版,非常好

评分

一次买了八大本,我的小心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