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20):脉学辑要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20):脉学辑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丹波元简 著,石历闻,秦琴,徐燕 等 注
图书标签:
  • 中医
  • 脉学
  • 古医籍
  • 诊法
  • 中医学史
  • 传统医学
  • 医学古籍
  • 脉诊
  • 养生
  • 中医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78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710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3
字数: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脉学辑要》由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著名汉医学家丹波元筒所著。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20):脉学辑要》分为上、中、下三卷,卷上总说阐述脉学理论;卷中引述二十八脉体象、主病,汇众说之精华;卷下列述妇人脉、小儿脉及诸怪脉。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20):脉学辑要》在对医学史上的脉学资料进行认真鉴别和整理的基础上,先列各医家原文,逐条注释,细加钻研,虚心夷考,衡别是非,删繁节要,融会贯通,并附作者按语,论述精辟,内容包括家传及个人心得,简要切用,颇有价值。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20):脉学辑要》本次整理以日本宽政七年(1795)江户万笈堂刊本一聿修堂藏板一为底本。

目录

卷上
总说

卷中





























卷下
妇人
小儿
怪脉
弹石
解索
雀啄
屋漏
虾游
鱼翔
釜沸

校注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20):脉学辑要》:
  又曰:治病之法,有当舍证从脉者,有当舍脉从证者,何也?盖证有真假,脉亦有真假。凡见脉证有不相合者,则必有一真一假隐乎其中矣。故有以阳证见阴脉者,有以阴证见阳脉者,有以虚证见实脉者,有以实证见虚脉者,此阴彼阳,此虚彼实,将何从乎?病而遇此,最难下手,最易差错,不有真见,必致杀人。矧今人只知见在,不识隐微,凡遇证之实而脉之虚者,必直攻其证,而忘其脉之真虚也;或遇脉之弦大而证之虚者,亦必直攻其脉,而忘其证之无实也。此其故正以似虚似实,疑本难明,当舍当从,孰知其要?医有迷途,莫此为甚,余尝熟察之矣。大都证实脉虚者,必其证为假实也;脉实证虚者,必其脉为假实也。何以见之?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者,必火虚也;腹虽胀满,而脉见微弱者,必胃虚也。虚火虚胀,其堪攻乎?此宜从脉之虚,不从证之实也。其有本无烦热,而脉见洪数者,非火邪也;本无胀滞,而脉见弦强者,非内实也。无热无胀,其堪泻乎?此宜从证之虚,不从脉之实也。凡此之类,但言假实,不言假虚,果何意也?盖实有假实,虚无假虚。假实者病多变幻,此其所以有假也;假虚者,亏损既露,所以无假也。大凡脉证不合者,中必有奸,必先察其虚,以求根本,庶乎无误,此诚不易之要法也。
  又曰:真实假虚之候,非日必无。如寒邪内伤,或食停气滞,而心腹急痛,以致脉道沉伏,或促或结一证,此以邪闭经络而然。脉虽若虚,而必有痛胀等证可据者,是诚假虚之脉,本非虚也。又若四肢厥逆,或恶风怯寒,而脉见滑数一证,此由热极生寒,外虽若虚,而内有烦热便结等证可据者,是诚假虚之病,本非虚也。大抵假虚之证,只此二条。若有是实脉,而无是实证,即假实脉也;有是实证,而无是实脉,即假实证也。知假知真,即知所从舍矣。
  又曰:又有从脉从证之法,乃以病有轻重为言也。如病本轻浅,别无危候者,因见在以治其标,自无不可,此从证也。若病关脏器,稍见疑难,则必须详辨虚实,凭脉下药,方为切当。所以轻者从证,十惟一二;重者从脉,十当八九,此脉之关系非浅也。虽日脉有真假,而实由人见之不真耳。脉亦何从假哉?
  陈士铎曰:脉有阴、阳之不同。王叔和分七表、八里,似乎切脉分明,不知无一脉无阴阳,非浮为阳而沉为阴,迟为阴而数为阳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于中消息,全在临证时察之。心可意会,非笔墨能绘画耳。
  ……

前言/序言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在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专家组和项目办公室,专家组负责项目指导、咨询、质量把关,项目办公室负责实施过程的统筹协调。专家组成员对古籍整理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有的专家从事古籍整理研究长达70余年,深知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性、艰巨性与复杂性,履行职责认真务实。专家组从书目确定、版本选择、点校、注释等各方面,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指导。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20):脉学辑要》图书简介 引言 脉学,作为中医诊断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辨别疾病寒热虚实、指导临床治疗的关键技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脉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并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脉学著作。《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20):脉学辑要》正是一部集大成、融汇贯通之作,它精选历代脉学名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系统整理,旨在为当代中医工作者、医学生以及对中国传统医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易于理解和应用的脉学学习平台。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祖国医学宝贵遗产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中医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有力推动。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系统性与权威性: 本书的编纂严格遵循学术规范,汇集了众多在脉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通过对这些古籍的深入研究和严谨梳理,本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脉学知识体系,涵盖了脉象的产生机制、生理变化、病理变化、各类脉象的特征、辨别要点、临床应用以及脉学发展史等多个维度。本书的权威性体现在其对原始文献的忠实还原和对学术观点的客观呈现,为读者提供了可靠的学习依据。 精选与提炼: 面对浩如烟海的古医籍,如何选取最精华、最实用、最具代表性的内容,是编纂者面临的重大挑战。本书编纂团队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历代脉学文献进行了细致的甄别与筛选,剔除了重复、谬误或过于晦涩的内容,保留了脉学理论的精髓和临床应用的实用价值。这种精选与提炼,极大地提高了本书的学习效率,避免了读者在繁杂的文献中迷失方向。 梳理与整合: 脉学理论体系庞大,各家学说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本书在汇集各类脉学著作的同时,并非简单地堆砌,而是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整合。通过对不同医家理论的比较分析,揭示其内在联系与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脉象的分类、命名、主治等进行统一和规范,力求呈现一个更为清晰、易于掌握的脉学框架。这种整合性的编纂方式,有助于读者建立起清晰的脉学逻辑思维。 注释与解读: 古医籍语言古朴,术语繁多,对于现代读者而言,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本书在整理古籍的同时,加入了详实的注释和精辟的解读。这些注释不仅解释了古籍中的生僻字词、典故、方言,更重要的是对其中晦涩难懂的医学理论、临床经验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通过专业、准确的解读,本书成功地架起了古今医学的沟通桥梁,使古老的医学智慧得以被现代人理解和应用。 临床指导意义: 脉学诊断直接反映了人体的气血阴阳盛衰,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闻”诊的核心。掌握脉学,就能通过细微的脉象变化,感知疾病的细微之处,从而做出精准的诊断,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脉学辑要》所收录的经典脉学理论和临床实践,都具有极强的临床指导意义。本书所提供的各类脉象的辨识要领、鉴别诊断方法,以及不同脉象与相应病证、治疗的配伍关系,都是临床医生必备的知识。通过学习本书,读者能够显著提升其脉诊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 学术研究价值: 对于脉学研究者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它不仅汇集了最权威的脉学文献,还通过系统的整理和深入的解读,为研究者提供了深入探究脉学理论演变、比较不同学派观点、挖掘潜在临床价值的坚实基础。本书的出现,将有力地推动脉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 传承与发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脉学辑要》的编纂与出版,是对中医宝贵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传承。通过将这些经典著作以现代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一代学习中医、热爱中医,让博大精深的中医脉学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本书内容结构(概述) 本书的编纂,遵循脉学理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力求构建一套完整、清晰的脉学知识体系。虽然具体篇章的划分会根据所选古籍和编纂者的设计而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内容通常会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脉学总论: 介绍脉学的基本概念、生理基础、病理基础,以及脉诊在整体中医诊断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能还会涉及脉象的形成机制,如气血在脉管中的运行规律与脉象的关系。 2. 脉象的认识与分类: 详细阐述各种常见脉象的形态特征,包括脉搏的搏动频率、节律、力度、形态、大小、深浅、缓急等。本书会逐一介绍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洪、微、紧、缓、弦、革、芤、实、细、濡、弱、滑、散等基本脉象,并对它们的辨识要点进行详细描述。 3. 脉象的临床辨证: 这是脉学运用的核心部分。本书会将具体的脉象与相应的病证、病因、病位、病性紧密结合,阐述如何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表里、升降、病程长短等。例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数脉多主热证,迟脉多主寒证;虚脉多主虚证,实脉多主实证。 4. 特异脉象与合脉: 除了基本脉象外,本书还会介绍一些特殊的、复合型的脉象,如结、代、促等,以及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同时出现的合脉。这些脉象往往预示着病情更为复杂或危重,需要更精细的辨别和判断。 5. 脉学鉴别与要诀: 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脉象,本书会提供详细的鉴别方法和要点,帮助读者准确区分。同时,也会收录历代医家总结的关于脉学诊断的经验性歌诀、口诀,便于读者记忆和应用。 6. 脉学与医案: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医案,通过分析医案中的脉象记录及其与证治的关系,直观地展示脉学在实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效果。这有助于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 7. 脉学发展史(可能包含): 对历代脉学著作的出现、发展、演变进行简要回顾,介绍重要脉学著作及其作者,展现脉学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历程。 总结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20):脉学辑要》是一部集学术性、实用性、传承性于一体的脉学经典。本书以严谨的态度,精湛的技艺,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脉学奥秘的大门。无论您是怀揣悬壶济世之志的中医学生,还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亦或是对中华传统医学充满好奇的探索者,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通过深入研读本书,您将能够深刻理解脉学“以脉辨证,以脉治病”的精髓,从而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力量。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中国古医籍的宝贵整理,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医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将在中医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哇,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真是太棒了!我尤其喜欢“诊法20”这个分册,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看它的编排和选材,就知道是下了大功夫的。我一直对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很感兴趣,尤其是切脉,总觉得里面蕴含着无穷的智慧。看到这套书收录了这么多的脉学文献,而且还是经过整理的,我就知道这对我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资源。我平时阅读古籍,最怕的就是文字晦涩难懂,或者版本错误,这套书的出现,无疑解决了我的大难题。我特别期待它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历代名医对脉象的论述,比如对不同脉象的细致描述,以及它们所对应的病理变化,还有各种治疗方法是如何根据脉象来制定的。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学习脉学的方法,这套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能提供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我能够从源头上理解脉学的发展脉络,而不是零散地碎片化学习。我还会把它推荐给我的中医爱好者朋友们,相信大家都会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

拿到这本《脉学辑要》的时候,我真是激动不已。虽然我对中医的了解还比较初浅,但一直对“望闻问切”里的“切”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通过触摸手腕上的脉搏,就能感知到身体内部的奥秘,这简直是太神奇了!这本《辑要》的书名就很吸引我,“辑要”二字,让我觉得它一定是汇集了精华,浓缩了最重要的内容。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个清晰的脉学入门指引,让我能够明白各种脉象的名称,比如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等等,它们各自代表着什么样的身体状况。而且,如果能配上一些插图或者详细的描述,那就更好了,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对照实践,在自己身上或者家人朋友身上体会脉象的变化。我非常看重的是,这本书是“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它的权威性和学术性。我希望它能让我接触到最原始、最准确的脉学知识,而不是经过过度解读或者稀释的版本。我期待着它能开启我中医学习的新篇章。

评分

我一直认为,医学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而中医更是如此。尤其是诊脉,那更是需要“心手合一”的功夫。这本《脉学辑要》,虽然是古籍的整理,但它所承载的,必然是丰富的临床经验。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收录哪些经典的脉学论著?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脉法,还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脉象的论述?或者会有其他专门的脉学著作?我希望它能提供详尽的脉象图解,或者至少有非常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让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各种脉象的形态特征。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区分那些听起来很相似但实际意义截然不同的脉象,比如弦脉和紧脉,迟脉和涩脉。我更希望它能让我明白,这些脉象不仅仅是简单的“图谱”,而是与人体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紧密相连的。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望闻问切”中的“切”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初步掌握一些诊脉的技巧,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

说实话,我选择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对中医传承的敬意。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我深知古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而中医更是其中璀璨的明珠。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出现,我觉得是对这些宝贵遗产的一次重要的整理和发扬。尤其是《脉学辑要》这一分册,我觉得它承载着历代医家对“脉”的智慧结晶,那是经过无数临床实践和反复验证的宝贵经验。我希望通过阅读它,能够体会到古人“悬丝诊脉”、“脉象如珠”的那种神妙境界。我并没有指望读完就能成为名医,但我渴望能够从中汲取一些对疾病的深刻认识,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特别是如何通过脉象的细微变化来洞察疾病的本质。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在人类健康事业中曾经扮演过的,以及未来依然能够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这次入手《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脉学辑要》,纯粹是出于一种“寻根”的心态。我最近在学习一些现代医学的知识,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那种天人合一、整体观的视角。而中医,尤其是脉学,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接触到最纯粹的中医脉学理论,理解古人是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来认识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的。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脉象的变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情志、饮食、起居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种“体悟”脉象的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重新审视“健康”的定义,不再仅仅是西医所说的没有疾病,而是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平衡。我感觉,这本书可能是一个让我触碰到中医精髓的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