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详注

黄帝内经·灵枢详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保春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黄帝内经
  • 灵枢
  • 养生
  • 医学
  • 经典
  • 古籍
  • 中医养生
  • 健康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774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36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现代人学中医启蒙必读书,一部真正读懂《灵枢》的匠心之作。中医训诂学泰斗钱超尘鼎力推荐。精医理必读经典,习《灵枢》从详注始。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灵枢详注》以明嘉靖赵府居敬堂影印本为底本,以日本明佚名仿宋二十四卷八十一篇白文本为主校本,引《甲乙经》《太素》《灵枢校勘记》与马莳、张介宾、张志聪等医家之注

引日人丹波元简《灵枢识》、涩江全善《灵枢讲义》,补前贤注释之不足,为治《灵枢》之学者,提供极大方便。

引日人丹波元简《灵枢识》、涩江全善《灵枢讲义》,补前贤注释之不足,为治《灵枢》之学者,提供极大方便。


作者简介

张保春,男,山东潍坊市人,1985年7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国家*名老中医程士德教授、刘燕池教授学术继承人,主任医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养生康复产业分会会长。从事中医医疗、教育、科研工作三十余年,长期致力于中医学术思想、中医理论与临床关系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多部,参加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我*喜爱的教师”。临床擅治过敏性疾病,脾胃病证,心脑系统疾病,妇科病证,肺系病证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卷第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法天)

本输第二(法地)

小针解第三(法人)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法时)


卷第二

根结第五(法音)

寿夭刚柔第六(法律)

官针第七(法星)

本神第八(法风)

终始第九(法野)


卷第三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卷第四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卷第五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卷第六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卷第七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脏第四十七


卷第八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卷第九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论第六十三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卷第十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卷第十一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卷第十二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决气第三十

【解题】

本篇论述精、气、血、津、液、脉六气的生成、功能及病理表现,因一气而辨为六名,故以“决气”名篇。张志聪:“决,分也。决而和,故篇名决气。谓气之分判为六,而和合为一也。”

【原文】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①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②,合而成形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④五谷味,熏肤⑤,充身⑥,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⑦,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⑧注于骨,骨属屈伸⑨,泄泽补益脑髓⑩,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注释】

①辨:区分。《广韵·狝韵》:“辨,别也。”

②两神相搏:谓阴阳两性相近。搏,此指近。《说文·手部》:“搏,索持也,一曰至也。”段玉裁注:“盖搏亦为今之附近字。”张介宾:“两神,阴阳也。搏,交也。按:本神篇曰:两精相搏谓之神。而此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盖彼言由精以化神,此言由神以化精,二者若乎不同,正以明阴阳之互用者,即其合一之道也。”

③合而成形:杨上善:“和为一质,故曰成形。”

④宣:发散。《广韵·仙韵》:“宣,散也。”

⑤熏肤:指温养皮肤。“熏”,通“薰”。《庄子·天下》:“薰然慈仁,谓之君子。”路德明《释文》:“薰然,温和貌。”

⑥充身:犹养身。充,本指肥,《仪礼·特牲馈食礼》郑玄注:“充,犹肥也。”用如动词,谓养之使肥。《方言》卷十三:“充,养也。”

⑦溱溱:盛多貌。《字汇·水部》:“溱,众也。”《太玄·进》:“阳引而进,物出溱溱。”司马光集注:“万物之而出,溱溱然盛也。”

⑧淖泽:指濡润的汁液。淖:湿润。《广雅·释诂一》:“淖,湿也。”王念孙疏证:“淖者,《尔雅·释言》释文引《字林》云:‘淖,濡甚也。’”杨上善:“淖,濡润也。”泽,此指液。《篇海类编·地理类·水部》:“泽,液也。”《素问·疏五过论》王冰注:“泽者,液也。”

⑨骨属曲伸:指关节屈伸。骨属,此指关节。

⑩泄泽补益脑髓:谓流泄之液补益脑髓。杨上善:“流汁上补于脑,下补诸髓,旁益皮肤,令其润泽,称之为液。”

?中焦受气取汁:谓中焦受纳食物吸收汁液。气,餼之古字,指食物。张志聪:“中焦受水谷之精气,济泌别汁。”

?壅遏营气:壅遏,壅塞遏制,犹约束之谓。张介宾:“壅遏者,堤防之谓,犹道路之有封疆,江河之有涯岸,俾营气无所回避而必行其中者,是谓之脉。”

?六气:指精、气、津、液、血、脉。张介宾:“前言一气,总言之也;此言六气,分言之也。盖精、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

?气之多少:据上下文义,“气”上脱“精”字。

?脑髓之虚实:以六气核之,此“脑髓”似为“津液”之误。

?血脉之清浊:此“清浊”有多少、虚实之意。

?聋:张介宾:“肾藏精,耳者肾之窍,故精脱则耳聋。”

?气脱者,目不明:杨上善:“五脏精气为目,故气脱则目。”

?骨属屈伸不利:关节屈伸不利。杨上善:“骨节相属之处无液,故屈伸不利。”

?色夭:面色晦暗憔悴。《素问·玉机真脏论》:“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王冰注:“夭,谓不明而恶。”又《素问·三部九候论》:“五脉已败,其色必夭。”王冰注:“夭,谓死色。”杨上善:“无液润泽皮毛,故色夭。”

?色白:谓苍白无泽。杨上善:“以无血,故色白。”

?贵贱:犹主次。

?各有部主:张志聪:“各有部主者,谓精之藏于肾,血之主于心,气之主于皮肤,津之发于腠理,液之淖于骨,资于脑,脉之循于脏腑形身,各有所主之部。”

?贵贱善恶:张介宾:“贵贱善恶,以衰旺邪正言,如春夏则木火为贵,秋冬则金水为贵,而失时者为贱也;六气之得正者为善,而太过不及者为恶也。”

?可为常主:指六气部主经常不变。

?五谷与胃为大海:指六气源于脾胃运化水谷所产生的精微。马莳:“此六气者,成于五谷精微之气,而胃则纳五谷而成之,故胃又为六气之大海耳。”

【附:音释】

溱(音臻)


前言/序言

钱序一

《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含《素问》九卷,《灵枢》九卷。《灵枢》古称《九卷》,西晋皇甫士安谓之《针经》,至唐谓之《灵枢》。《素问·序》林亿《新校正》云:“《素问》外《九卷》,汉张仲景及西晋王叔和《脉经》只为(按:通‘谓’)之《九卷》,皇甫士安名为《针经》,亦专名《九卷》。杨玄操云:‘《黄帝内经》二帙,帙各九卷。’按《隋书经籍志》谓之《九灵》,王冰名为《灵枢》。”考《素问·三部九候论》“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王冰注:“《灵枢经》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而在《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注云:“《针经》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林亿《新校正》在此注下云:“详此注引《针经》曰,与《三部九候论》注两引之,在彼云《灵枢》,而此曰《针经》,则王氏之意指《灵枢》为《针经》也。”

《灵枢》之名从汉至唐不仅数变,而且其流传亦饱经沧桑。从唐初杨上善据《素问》《灵枢》(杨上善称为《九卷》)类编详注《太素》观之,唐代《灵枢》完帙尚存,五代离乱,文物板荡,《灵枢》已无全帙。北宋林亿《新校正》于《素问·调经论》注中云:“按今《素问》注中引《针经》者,多《灵枢》之文,但以《灵枢》今不全,故未得尽知也。”林亿《新校正》写于北宋嘉祐中,则嘉祐期间《灵枢》已成残卷,故北宋校正医书局未加校正,留下千古遗憾。(据嘉祐二年《补注本草奏敕》云:“《神农本草》《灵枢》《太素》《甲乙经》《素问》及《广济》《千金》《外台秘要》等方”均列入校定计划。嘉祐六年苏颂等《本草图经·序》亦云:“先是,诏命儒医重校《神农本草》等凡八书。”据今所考,《灵枢》未加校定,故无校本传世。)

然而天不丧斯文,《灵枢》全帙存于高丽。考《宋史·卷十八·哲宗纪》,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春正月庚子,“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一·藏书之府二十》云:“哲宗时,臣寮言:‘窃见高丽献到书,内有《黄帝针经》九卷。据《素问·序》称:《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与此书各九卷,乃合本数。此书久经兵火,亡佚几尽,偶存于东夷,今此来献,篇帙俱存,不可不宣布海内,使学者诵习。伏经朝廷详酌,下尚书工部雕刻印板,送国子监,依例摹印施行。所贵济众之功,溥及天下。’有旨:令秘书省选奏通晓医书官三两员校对,及令本省详定讫,依所申施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八十亦云:“元祐八年正月,工部侍郎权秘书监王钦臣言:‘高丽献到书内有《黄帝针经》,篇帙俱存,不可不宣布海内诵习,乞依例摹印。’诏令核对讫,依所请。”宋王应麟《玉海》卷六十三云:“元祐八年高丽所献有《黄帝针经》。正月庚子,秘书监王钦臣请宣布,俾学者诵习。”高丽献书屡见宋人书卷,可见事体之大。高丽所以进献此书,意在换购《册府元龟》及历代史书。据《宋史·卷十八·哲宗纪》云:“(元祐八年正月)辛亥,礼部尚书苏轼言:高丽使乞买历代史及《册府元龟》等书,宜却其请,不许。省臣许之。(苏)轼又疏陈五害,极论其不可。有旨:书籍曾经买者听。”苏轼上疏陈述高丽以《灵枢》全帙换购《册府元龟》及历代史对于宋朝有五大危害,全疏载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八十,文繁不引。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八十二有简要记载:“元祐八年正月庚子,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二月辛亥,高丽遣使买历代史及《册府元龟》等书,礼部尚书苏轼言却其请。省臣许之。轼又疏陈五害,且曰:汉东平王请诸子及《太史公书》,犹不肯予。今高丽所请,有甚于此,其可与乎?诏:书籍曾经买者听。”北宋哲宗、英宗两朝,极重医事,尽管苏轼疏陈五害不无道理,然以国内已无《灵枢》全帙,幸逢来献,乃诏允高丽以《灵枢》换买《册府元龟》等书,自此《灵枢》全帙失而复完。南宋史崧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所献“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即元祐八年“令秘书省选奏通晓医书官三两员校对”之本,史崧增加释音,附于每卷之末。今将《灵枢》以明赵府居敬堂本最称美善,居敬堂本所据之本,为史崧所献之本。

从上述简要回顾中看到,由于《灵枢》在国内很长一段时间残阙过甚(《宋朝事实类苑》称“此书久经兵火,亡失几尽”),北宋校正医书局未加校正;尽管北宋曾指派“通晓医书官三两员”校对高丽进献本,史崧曾略作释音,但通体观之,所校之处寡少,因而校勘、注释、研究、整理《灵枢》所遇种种困难,较之《素问》竟不可以道里计。元马莳《灵枢注证发微》详于经络腧穴针灸脉理之阐述,疏于校勘训诂之诠解。清代学者于治经史之余,多着力《素问》之考证与训释,如张琦《素问释义》、胡澍《素问校义》、俞樾《读书余录》、孙诒让《札移》等,均为治《素问》训诂考据之力作,而研讨《灵枢》校勘训诂者寡。但亦颇有可称举者,顾尚之《灵枢校勘记》一卷,虽篇幅无多,每有发千古之覆佳处。日本江户后期,训诂考据学者涩江抽斋著《灵枢讲义》,对《灵枢》之校注训诂及医理之阐发,极见功力,其水平时有超过丹波元简《灵枢识》处。但是,总起来说,《灵枢》注释、校勘、训诂、考证,其基础远较《素问》薄弱,从事此书之校注,所遇困难更多。

张君保春先生以《黄帝内经·灵枢详注》手稿见示,读毕颇感欣悦,此书于《灵枢》之训诂、校勘、释义裨益多多,某些覃思竭虑处,可补前贤注释之不足。综观《详注》尤胜处,有如下四端。

一、底本选用精当。《灵枢》传本较著者有明无名氏仿宋白文本,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全称《新刊黄帝内经灵枢》日本内阁文库藏有此书原刻。日本经络学会于1992年11月影印发行,国内尚无《灵枢》白文本刊行,而有明嘉靖赵府居敬堂影印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原刊影印发行。此书字迹端庄,栏界宽裕。张君选此本为详注之底本,使研究工作确立在坚实可靠基础之上。

二、引用《太素》及杨上善校勘讹字、训释词义、阐释医理。唐初杨上善《太素》注凡三十卷,今存二十五卷,杨注系唐初以前关于《灵枢》《素问》之医理、经络、脉象、腧穴、针灸、养生、校勘、训诂等之集大成者,对于研究整理《内经》价值连城。张君有鉴于此,几乎每卷每篇均详引《太素》及杨上善解释《灵枢》,校其讹字,释其词语,阐其义理。清代《内经》注家以未见《太素》为憾事,当今治《内经》之学而有远见卓识者,无不重视《太素》及杨注之重要意义。《详注》广引《太素》及杨注,不仅多裨《灵枢》之诠注,亦可觇张君治学之识断。前人云,治学广博难,精审难,识断尤难。《详注》详徵《太素》,可窥作者之学力。

三、《灵枢》由于前人校注基础薄弱,尚有衍文错简讹字难词需要研究,杨上善虽有部分解说,但颇不详备,故后贤马莳、张介宾、张志聪继起而阐其医理,清人顾尚之《灵枢校勘记》释其校勘训诂,日人丹波元简《灵枢识》、涩江抽斋《灵枢讲义》详于释词校勘,凡元明以来至清末,中日学者研治《灵枢》有成者,多引其书其言,即此观之,《详注》颇类集注,将为治《灵枢》之学者,提供颇大方便。

四、全书详于校勘、释词。释词极重视许慎《说文》、《说文》段注、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关于训诂之确诂。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云:“有文字而后有诂训,有诂训而后有义理。诂训者,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之外者也”,“诂训之于人大矣哉”。又云,校勘精详,训诂确切,则“乡壁虚造之辈,不得滕其说以衒世,学术正而士习端,其必由是矣。”张君保春先生之《黄帝内经·灵枢详注》,亦有此种之美意焉。

余与张君交往有年,嘉其人,重其学,读毕《详注》,谨弁言如上。此书嘉惠学人,定可知也。

钱超尘

1995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灵枢经》详注工作开始于二十余年前,蒙钱超尘先生抬爱,为之序。)



《医宗金鉴》:汇集百家之长,融通经史之道的医学百科全书 《医宗金鉴》是一部集大成、传正统、祛弊兴新的中医药学巨著,由清代吴谦等奉敕编纂。它并非仅仅是一部书,更是一座巍峨的医学殿堂,囊括了自黄帝、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历代名医的智慧结晶,更融入了当时最先进的医学理念与临床实践。其体例严谨,内容翔实,涵盖面广,是中医教学、临床、研究不可或缺的参考书,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一、 时代背景与编纂缘起:为振兴中医而生 清朝康乾盛世,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但与此同时,医学领域也出现了陈陈相因、学派林立、真伪难辨的状况。许多医者固守一方,偏信一家之言,甚至出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保守观念。《医宗金鉴》的编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乾隆皇帝亲下旨意,旨在统一医学思想,整理历代医籍,辨伪存真,编纂一部集古今医术之大成、融会贯通的医学巨著,以复兴中医,造福苍生。 吴谦等编纂者,以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历时多年,广泛搜集、精选、注释、考订,终于在乾隆三年(1738年)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它不仅代表了清代中期中医学发展的最高成就,也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宏大的体例与丰富的内涵:构建中医知识体系的完整图景 《医宗金鉴》全书共九十卷,分为二十二种。这种宏大的体例设计,体现了编纂者对中医体系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它并非零散的医方汇编,而是按照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不同维度,构建了一个有机联系、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 “金鉴”之名,寓意深远:“金鉴”一词,取其“鉴于金石,可以照见人形”之意,寓意此书如同明镜,可以照亮医学的真理,辨别医术的优劣。编纂者希望通过此书,能够纠正医学中的错误,确凿医学的准绳,让后学者有据可循,有章可循。 分门别类,系统严谨:全书的二十二种,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医学知识网络。例如: 《医宗金鉴·卷一·总论》:开宗明义,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为全书奠定了理论基础。 《医宗金鉴·卷二·医理》:深入探讨了人体生理、病理的奥秘,解释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医宗金鉴·卷三·诊脉》:详细介绍了脉象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尤其是脉诊的各种象,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医宗金鉴·卷四·辨证》:阐述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强调“审证求因,论证求本”,是中医治疗的灵魂。 《医宗金鉴·卷五·用药》:总结了药物的性味、功效、配伍原则,以及各种方剂的组成与变化,是临床用药的宝典。 《医宗金鉴·脏腑》:分别对人体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医宗金鉴·经络》:系统介绍了经络的循行、络属、功能及其在疾病传变中的作用。 《医宗金鉴·病因》:归纳了外感、内伤等多种致病因素,并对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进行了分析。 《医宗金鉴·病机》:阐述了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机理,如阴阳失调、气血痰饮、邪正斗争等。 《医宗金鉴·伤寒》:集结了历代伤寒大家对《伤寒论》的注疏和理解,是学习和运用《伤寒论》的权威参考。 《医宗金鉴·金匮》:对《金匮要略》的精要进行了详尽的解读,涵盖了杂病、妇科、儿科等内容。 《医宗金鉴·温病》:收集了对温病学说的认识和临床经验,是认识和治疗时行温热病的指导。 《医宗金鉴·女科》:专门论述妇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包括月经、带下、妊娠、产后等。 《医宗金鉴·儿科》:专论儿科疾病,包括小儿生长发育、常见病证的诊治。 《医宗金鉴·外科》:论述外科常见病证,如疮疡、痈疽、外伤等。 《医宗金鉴·眼科》:专门论述眼部疾病的辨证施治。 《医宗金鉴·口齿》:论述口腔、牙齿等疾病的诊治。 《医宗金鉴·咽喉》:论述咽喉部疾病的辨证论治。 《医宗金鉴·脉案》:汇集了大量名医的脉案,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实例。 《医宗金鉴·方歌》:将复杂的方剂组成和功效编成易于记忆的歌诀,便于学习和应用。 《医宗金鉴·针灸》:对针灸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经络、穴位、操作手法、治疗原则等。 这种体例设计,既保持了中医经典的传承性,又体现了创新性和实用性,将中医的理论、诊断、治疗、药物、方剂等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 三、 严谨的注释与精辟的阐释:为古籍注入新的生命力 《医宗金鉴》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精良的注释。编纂者并非简单地照搬前人注疏,而是博采众长,去芜存菁,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独到阐释。 考订精审,辨伪存真: 对于一些古籍中的歧义、错误之处,编纂者进行了细致的考订,纠正了不少讹误,为后学者提供了准确可靠的版本。 融汇贯通,化繁为简: 在解释经典名篇时,编纂者能够将历代名家的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以更加浅显易懂的语言加以阐释,使得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容易理解。 联系临床,注重实践: 《医宗金鉴》的注释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用大量的临床实例来印证理论,指导实际的医疗工作。许多方歌的创作,更是将临床经验与理论知识巧妙地结合,便于记忆和应用。 补充完善,彰显创新: 编纂者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也对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展现了清代医学发展的进步。例如,在伤寒、温病等方面的论述,都体现了当时的学术水平。 四、 临床价值与深远影响:中医教育和临床实践的基石 《医宗金鉴》的出现,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统一了医学思想,规范了学术流派: 它通过整合历代名家学说,辨别真伪,总结精义,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医学思想,纠正了当时医学领域存在的混乱局面,为中医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成为重要的中医教材: 由于其内容全面、体系完整、注释精良,《医宗金鉴》很快成为当时及以后历代中医学习的重要教材,对培养中医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许多医学院校仍将《医宗金鉴》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指导临床实践,发挥治疗作用: 书中汇集的各种方剂、治法,以及大量的脉案和方歌,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丰富的诊疗思路和实践指导。许多经典方剂,如“金鉴方”,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促进了中医的普及与传承: 许多篇章以歌赋、歌诀等形式呈现,便于理解和记忆,极大地促进了中医知识的普及和在民间的传承。 奠定了后世医学发展的基础: 《医宗金鉴》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和严谨的学术思想,不仅总结了过去的医学成就,也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对后世中医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 总结 《医宗金鉴》是一部集大成、传正统、祛弊兴新的中医药学巨著。它以其宏大的体例、精辟的注释、丰富的内涵,系统地展现了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医教育和临床实践不可或缺的瑰宝。穿越历史的长河,《医宗金鉴》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着不竭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健康养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各种相关的书籍也看过不少,但总觉得不够深入,不够根本。直到我接触到这本《黄帝内经·灵枢详注》,才觉得找到了我一直在寻找的那个“源头”。书中所探讨的医学原理,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吃什么、做什么运动能健康,而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剖析人体的生理结构、病理机制,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书中关于“五行”、“阴阳”的理论,虽然抽象,但却能解释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健康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人容易上火?为什么有些人容易受寒?这些在书中都有非常详尽的解释。而且,书中对于“治未病”的理念,更是让我深受启发。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健康不是等到生病了再去治疗,而是要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去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本书让我对健康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也给了我很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指导。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古老的医术经典。这次入手这本《黄帝内经·灵枢详注》,是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医的精髓。《灵枢》篇的内容,比我想象的要更加精微和深入。它不仅仅是讲解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更是从生命本源、宇宙运行规律的角度去探讨人体的健康。比如书中对于“神”、“气”、“精”这些抽象概念的阐述,虽然有些难以理解,但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哲学的魅力。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针灸”的部分,那些关于经络的走向、穴位的定位以及不同疾病的针灸疗法,都让我感到非常神奇。虽然我不可能真的学会这些技术,但它让我看到了中医在治疗上的独特之处,也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古代先贤们对生命和健康的深刻洞察,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保持身心健康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评分

最近因为身体有些小毛病,开始关注中医养生,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这本《黄帝内经·灵枢详注》。坦白说,我之前对中医的了解非常有限,总觉得它神秘莫测,而且跟不上时代。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它让我意识到,中医并非迷信,而是有着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书中关于人体经络的描述,虽然用了古老的词汇,但通过注释,我逐渐理解了那些脉络是如何连接人体的各个部分,并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时令养生”的内容,比如不同季节应该吃什么、做什么活动对身体好。这让我觉得中医的养生之道非常贴近生活,也很有科学性。它不是一味地强调药物治疗,而是更注重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达到健康的目的。这本书让我对中医刮目相看,也让我开始尝试将一些中医的养生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总觉得《黄帝内经》是大名鼎鼎,但具体讲了些什么,我却一无所知。拿到这本书后,我第一感觉是它很厚重,封面设计也很古朴,透着一股历史的沉淀感。翻开书页,里面的内容果然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样。它不是枯燥的医学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对话和场景来阐述医学知识,读起来反而有一种故事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志致病”的论述,觉得这在现代社会尤其重要。我们生活压力大,情绪波动也很大,很多疾病都跟心情有关。书里讲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让我对自己情绪的管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于养生和保健的方法,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提倡顺应自然、调整作息、饮食有节等等。虽然我不是学医的,但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有了初步的了解,觉得它不仅仅是治病,更注重预防和养生,是一种非常全面的健康理念。

评分

这本书我之前就听过,但一直没真正动手去读。这次终于下定决心,拿到手翻开第一页,就被那古朴的文字和深邃的哲理所吸引。它不像我平时看的那些快餐读物,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千年的智慧,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刚开始读的时候,我确实有些吃力,那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古人的医学思维,对我这个现代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我没有放弃,每天坚持读上几页,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查阅资料,或者翻看后面的注释。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能理解书中在讲什么了。那些关于人体经络、脏腑、病理以及养生的论述,虽然年代久远,但很多内容到现在看来依然具有启发性。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体,认识到健康并非理所当然,而是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调养和维护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智慧的百科全书,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